摘要:最近几年,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全世界的能源与资源消耗都是巨大的,而且随着污染越来越严重,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所以低碳经济一经提出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提倡的是没有污染和绿色消费,这样能够使得人类社会的工业生产带来的能源与资源浪费降到最低,能够尽量减小生态环境的损失。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要求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要向着低碳经济的方向进行发展,文章对于低碳经济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探究。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002-02
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资源的巨大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低碳经济是随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是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其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低碳排放,这一核心对于当今人类社会的工业生产和社会文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关键的指导意义。通过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能够缓解资源和能源面临的巨大压力,使得生态环境的污染减少,使得生态环境能够得到美化,这样人和生态环境才能够和谐发展,并且进行生产技术创新和新能源结构的推行,使得人类社会工业生产和社会文明的发展都能够有焕然一新的进步。
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下,低碳经济是一种十分超前的发展理念,并且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此外,低碳经济也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当前全球都存在着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巨大矛盾,所以低碳经济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某个层面上来说,低碳经济要求国家从资源和产业的结构上进行很大的调整,进行脱胎换骨,还要进行技术和生产制度的创新,但是中国的工业发展一直是采取高碳经济模式的,这对于中国的发展来说必然还要倾注很大的心血,但是这么长时间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使得中国在环境、资源和能源方面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陷入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巨大矛盾之中,所以,低碳经济模式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来说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也能够顺应全球经济发展的大潮流,也能够进行环境的保护,还能够使得绿色经济发展和中国的转变经济模式相适应,使得我国的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出现的困难
实行低碳经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未来全球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以低碳经济模式为核心,随之而来的就是市场竞争核心的转移,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必定成为炙手可热的市场竞争重点。在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当中低碳壁垒逐渐会发展成型,对于现在的中国社会来说,实行低碳经济已经是一项迫在眉睫的要求了,但从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我国的能源消耗和经济发展都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形式变得十分严峻。首先,我国的能源结构多年来都是以
煤炭为主要的能源结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要求的是使得这种能源结构得到彻底的改变,这样就使得我国的煤炭企业、研究煤炭生产技术的相关企业和以煤炭为主要生产能源的相关企业面临着一次彻底的技术改造,使得以煤炭为中心的能源结构变成低碳能源为主的结构;改革的过程当中需要很大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这对于发展了多年的企业来说是一次十分艰难的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就会陷入艰难的境地。其次,我国当前正处于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发展的飞速进步时期,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高碳气体的产生是不能避免的,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低碳经济模式的推行和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根本上的利益冲突,但是低碳经济模式的推行是世界趋势,低碳经济的实行无可避免,这样自然就会影响到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发展,低碳能源结构的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程度的阻碍,这样就会使得我国经济的发展陷入两难之中。
三、倡导低碳经济,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现在,我国的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还尚在雏形之中,我们要实现的,就是在能够保障经济发展不会受到影响的前提下,进行节能减排,对我国的生态环境负起应负的责任,这是中国政府当前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来看,我国不管是为了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还是为了对生态环境负起责任,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和低碳经济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一定要在现在就对于环境、经济、能源几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出行之有效的科
学策略,探索出低碳经济改革的新技术,使得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能够进一步加快。
(一)以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为中心进行低碳社会的建设 资源型社会的建设是我国目前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我国一定要结合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不同时期的不同计划进行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国对于低碳经济模式要进行大力宣传,能够使得人们从多个层面全方位进行低碳生活模式的认识和了解,将节能减排工作提上日程,使得公众能够倾向于低碳生活方式。对于企业来说,就要进行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要推出相关政策和制度,在生产技术创新方面要以低碳经济为主,制约企业的碳排放,引导消费者尽量消费低碳产品,进而能够加快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速度。 (二)加快能源和产业的结构改变和调整
现在,全球的气候变暖是一个大的趋势,因此低碳经济已经是全球关注的一个大事,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就是对于能源和资源的节省,与低碳经济的概念不谋而合,因此中国经济要顺应时代的潮流,推行低碳经济,使得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使得工业、服务业和农业等产业当中都能够形成新的资源和能源结构,使得煤炭不再是能源结构的主体,能够更多地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比较环保的能源,使得节能减排的政策能够落到实处,进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促进低碳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快速发展。
(三)提高低碳技术和产品的创新水平
要使得低碳经济的发展行之有效,就要进行低碳高新技术的创新,所以,对于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就要进行大力投入研究,这其中还包括对于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对于可再生资源以及清洁能源的研发,研究清洁能源和替换燃料的生产技术的创新,使得能源的利用率能够得到不断地提高。
(四)提高低碳经济的法律和制度完善水平
对于当前的中国社会来说,对于资源和能源保护方面的法律保护还远远不够,我国哦应该加强相关立法工作,加强能源法律体系的建设,使得能源发展战略得以实施,能够使得能源计划具有很高的法律地位。其中的主要措施有:对于相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减缓的相关能源法规进行完善和修订,对于低碳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政策上的鼓励,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通过经济、法律等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国内外的各类经济主体进行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活动的参与,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加快推进中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 (五)促进国际间合作
首先就是促进与国际上的低碳城市和低碳企业的合作。欧美地区的很多发达国家都是以服务行业为主的,他们在节能减排方面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我们要和这些组织进行合作,学习对方的技术和经验,其次就是和周边的国家构成低碳产业供应链,当前人民币
不断升值,中国的成本不断提高,中国的原材料价格也在不断上涨,中国的制造业应该将上下游产业链做
好,产业链的那些中间环节要转移到成本比较低的周边 国家。
(六)进行人工造林补偿基金的建立,使得人工造林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
森林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碳汇,进行人工造林补偿基金的建立,使得人们将造林面积和消费行为进行捆绑,将植树造林和工业节能减排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将植树造林工作进行不断地发展。 (七)降低火力发电的比重,提高核电和水电的比重
和传统的火力发电相比较,核电比较清洁和环保,而和核电相比较,水电是一种十分安全的清洁能源,水力发电不用担心核辐射的危险,还能够有效地节省能源,减小碳排放量。
(八)构筑“以铁路为骨干”的现代化环境保护型的交通体系 和其他的交通工具来比较,火车的碳排放量相对较少,环境污染也比较严重,在以后的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当中,对于铁路运输应该大力发展,应该构建以铁路为骨干的环境保护型的现代化交通体系。
(九)对于大型超市以及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量进行重点控制 要减少大型超市的建设,尽量鼓励群众进行就近购物;尽量降低公差和国际间飞行。要尽快建立碳排放的标示制度,还要引导对于碳排放敏感的消费方式。在超市商品上要明确进行碳排放含量标签
的标示,是在发达国家当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标示制度。中国应该尽快建立碳排放含量的标示制度,并将此作为科普知识进行群众里的推广,以此在全社会倡导合理地物质消费,反对进行攀比的生活方式。 四、结语
当前,低碳经济是世界上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中国如果想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国际市场下能够获得一定的位置,就一定要向着低碳经济的方向进行发展,在中国过去的很长一段历史里面,中国的工业生产当中高碳能源一直是行业消耗能源和资源的主导,如果要实行低碳经济一定需要一个十分彻底的过程,很多方面的生产制度和结构都要进行转变,向着低碳模式进行发展,在制度和技术上都要实现低碳模式,才能在低碳产业结构上进行不断地发展,进而能够使得我国的可持续经济战略能够有效实行,使得我国社会经济和自然能够和谐发展。本文对于低碳经济和中国可持续性战略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为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何静.中国的环保政策:探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2] 毕凤翔.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素——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a].中国未来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3] 孙继玲.低碳经济时代的绿色环保会计研究[j].经济研究导
刊,2013,(1).
[4] 赵芬.探讨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视野,2013,(5).
[5] 刘劲哲.农业科研的发展空间[j].中国农村科技,2010,(9). 作者简介:曾阳辉(1976-),男,江西宁都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