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法 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静脉输液是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输入静脉内的方法。它利用液体静压与大气压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将液体直接输入静脉内。常用周围静脉输液法包括密闭式输液法、开放式输液法、静脉留置输液法等。
【并发症】 发热反应
【发生原因】
发热反应为静脉输液法最常见的并发症,引起输液发热反应有多方面的原因,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致热原、死菌、游离的菌体蛋白或药物成分不纯),输入液体消毒或保管不善、变质,输液管表层附着硫化物等所致。
1.与输入液体和加入药物质量有关;药液不纯、变质或被污染,可直接把致热原输入静脉;加药后液体放置时间过长也易增加污染的机会,而且输液时间越长,被污染的机会也就越大。在联合用药及药物配伍方面,若液体中加入多种药物时,容易发生配伍不当,使配伍后药液发生变化而影响药液质量,而且当配伍剂量大、品种多时,所含致热原累加到一定量时,输入体内亦会发生热原反应。
2.输液器具的污染:输液前未认真检查而使用包装袋破损、密闭不严漏气污染和使用过期的输液器亦会引起发热反应。
3.配液加药操作中的污染:安瓿的切割及消毒不当。在切割安瓿时用无菌持物钳直接将安瓿敲开,使玻璃微粒污染药液。
4.加药时,针头反复多次穿刺瓶塞,将橡皮塞碎屑带入液体中,可导致污染机会增加。操作前不注意洗手或手卫生处置不当可造成二次污染。
5.静脉穿刺不成功未更换针头,也可直接把针头滞留的微粒引入静脉。
6.环境空气的污染:在进行输液处置时,治疗室及病室环境的清洁状态和空气的洁净程度对静脉输液质量有直接影响。加药时,治疗室的空气不洁,可将空气中的细菌和尘粒带入药液而造成污染。
7.输液速度过快:输液发热反应与输液速度有密切关系,输液速度过快,在短时间内输入的热源总量过大,当其超过一定量时,即可产生热源反应。
【临床表现】
在输液过程中出现发冷、寒战和发热。轻者38℃,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心悸,重者高热、呼吸困难、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抽搐、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预防及处理】
1.加强责任心,严格检查药物及用具;液体使用前要认真查看瓶签是否清晰,是否过期。检查瓶盖有无松动及缺损,瓶身、瓶底及瓶签处有无裂纹。药液有无变色、沉淀、杂质及澄明度的改变。输液器使用前要认真查看包装袋有无破损,用手轻轻挤压塑料袋看有无漏气现象。禁止使用不合格的输液器具。
2.安瓿锯痕后用消毒棉签消毒一次后折断,能达到无菌目的,且操作简便,省时省力。
3.改进加药的习惯进针方法。将加药时习惯的垂直进针改为斜角进针,使针头斜面向上与瓶塞成75º角刺入,并轻轻向针头斜面的反方向用力,可减少胶塞碎屑和其他杂质落入瓶中的机会;避免加药时使用大针头及多次穿刺瓶塞。液体中需加多种药物时,避免使用大针头抽吸和在瓶塞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插入瓶塞固定使用一个针头,抽吸药液时用另一个针头,可减少瓶塞穿刺次数,以减少瓶塞微粒污染。
4.加强加药注射器使用的管理,加药注射器要严格执行一人一用具,不得重复使用。
5.避免液体输入操作污染。静脉输液过程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瓶塞、皮肤穿刺部位消毒要彻底,重复穿刺要更换针头。
6.过硬的穿刺技术及穿刺后的良好固定可避免反复穿刺静脉增加的污染。输液中加强巡视。
7.合理用药,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液体现用现配可避免毒性反应及溶液污染。
8.对于发热反应轻者,减慢输液速度,注意保暖。
9.对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观察生命体征,并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及激素治疗。
10.对严重发热反应者应停止输液。予对症处理外,应保留输液器具和溶液进行检查。
11.如仍需继续输液,则应重新更换液体及输液器、针头,重新更换注射部位。
【并发症】 急性肺水肿
【发生原因】
1.由于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而引起。
2.老年人代谢缓慢,机体调节机能差,特别是多数老年人都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或其他脏器的慢性疾病。
3.外伤、恐惧、疼痛等均可使机体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及作用延长。此时,输入液体过多、过快也可能发生储留导致肺水肿。
4.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输液过快,也容易使钠盐及水发生储留而导致肺水肿。
【临床表现】
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促、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稀痰液可由口鼻涌出,听诊肺部出现大量湿性啰音。
【预防及处理】
1.注意调节输液速度,尤其对老年、小儿、心脏病患者速度不宜过快,液量不宜过多。
2.经常巡视输液患者,避免体位或肢体改变而加快或减慢滴速。
3.发生肺水肿时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在病情允许情况下使患者取端坐位,两腿下垂。高浓度给氧,最好用20%~30%酒精湿化后吸入,以降低肺泡内泡沫表面张力,从而改善肺
部气体交换,缓解缺氧症状。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流扎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可减少静脉回心血量。酌情给予强心剂、利尿剂。
【并发症】 静脉炎
【发生原因】同静脉注射
【临床表现】同静脉注射
【预防及处理】同静脉注射
【并发症】 空气栓塞
【发生原因】
由于输液导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严密、在加压输液时护士未在旁守护、液体输完后未及时拔针或更换药液情况下空气进入静脉,形成空气栓子。空气栓子随血流进入右心房,再进入右心室造成空气栓塞。
【临床表现】
患者突发性胸闷,胸骨后疼痛,眩晕,血压下降,随即呼吸困难,严重紫绀,患者有濒死感,听诊心脏有杂音。如空气量少,到达毛细血管时发生堵塞,损害较小。如空气量大,则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入口,引起严重缺氧而立即死亡。
【预防及处理】
1.输液前注意检查输液器各连接是否紧密,有无松脱。穿刺前排尽输液管及针头内空气。
2.输液过程中及时更换或添加药液,输液完成后及时拔针。如需加压输液,应有专人守护。
3.发生空气栓塞,立即置患者于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该体位有利于气体浮向右心室尖部,避免阻塞肺动脉入口,随着心脏的跳动,空气被混成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以免发生阻塞。有条件者可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
4.立即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提高患者的血氧浓度,纠正缺氧状态;同时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变化及时对症处理。
【并发症】 血栓栓塞
【发生原因】
1.长期静脉输液造成血管壁损伤及静脉炎,致使血小板黏附于管壁,激活一系列凝血因子而发生凝血致血栓形成。
2.脑血栓、动脉硬化的患者,由于其血脂高、血黏度大,当不溶性微粒进入静脉血管时。
3.输液器与注射器具不洁净。
【临床表现】
1. 局部血管阻塞,引起局部红、肿、热、痛、压痛、静脉条索状改变。
2. 不溶性微粒进入血管后,红细胞聚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栓塞。如阻塞严重致局部血液供应不足,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预防及处理】
1.避免长期大量输液。
2.为患者行静脉穿刺后,应用随车消毒液洗手,方能为第二者穿刺,以减少细菌微粒的污染。
3.正确切割安瓿,切忌用镊子等物品敲开安瓿。在开启安瓿前,以吉尔碘擦拭颈段可有效减少微粒污染。
4.正确抽吸药液,抽药操作时不能横握注射器,向输液瓶内加药或注射时,应将针管垂直静止片刻。尽量减少液体瓶的摆动,这样会使瓶内的较大微粒平稳沉积于瓶口周围,以减少微粒进入体内。
5.正确选择加药针头,加药针头型号选择9号~12号侧孔针,并尽量减少针头反复穿刺橡胶瓶塞。
6.发生血栓栓塞时,应抬高患肢、制动,并停止在患肢输液。局部热敷,做超短波理疗。
【并发症】 疼痛
【发生原因】
1. 输注某些药物如氯化钾、抗生素、化疗药物等过程中,因所输入的药液本身对血管的刺激或因输注速度过快,可引起注射部位不同程度的疼痛。
2. 药液漏出血管外,导致皮下积液,引起局部疼痛。
【临床表现】
药液滴入后,患者感觉输液针头周围剧烈疼痛,继而出现红肿。患者往往需忍痛坚持治疗或因疼痛难忍而停止输液,若因药液外漏引起,穿刺部位皮肤可见明显肿胀。
【预防及处理】
1.注意药液配制的脓度,输注对血管有刺激性药液时,宜选择大血管进行穿刺,并减慢输液速度。
2.输液过程加强巡视,若发现液体漏出血管外,局部皮肤肿胀,应予拔针另选部位重新穿刺。局部予以热敷,肿胀可自行消退。
3.可采用小剂量利多卡因静脉注射,以减轻静脉给药引起的疼痛。
【并发症】 静脉穿刺失败
同静脉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
【并发症】 药液外渗性损伤
同静脉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
【并发症】 导管阻塞
【发生原因】
穿刺前准备不充分;穿刺时未及时回抽;输液或输血完毕未及时发现,导致血液回流至导管凝固,造成导管阻塞。
【临床表现】
推药阻力大,无法将注射器内的药液推入体内。静脉点滴不畅或不滴。有时可见导管内凝固的血液。
【预防及处理】
穿刺前要连接好输液装置,穿刺时要及时回抽,穿刺后要加强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