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日本兵有多难打?

2020-01-11 来源:步旅网
重读抗日战争之一·日本兵有多难打?

今年是2014年,到2015年的8月15日,伟大的抗日战争将迎来70周年的胜利纪念日。 70年过去,当年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婴儿如今也已经成为拄杖而行的垂垂老者;当年战场上百战幸存的战士,如今早已凤毛麟角,屈指可数了。

对于这场大半个世纪前的战争,也已经需要我们从亲历者个人和整个民族的记忆中去读取了。

但,人类的记忆是未必可靠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为了维护自我意识和心里平衡,人类的记忆会主动地对以记忆进行修改、扭曲。对破坏心理平衡、造成自我否定的部分进行遗忘、改造、合理化的处理而对增加自豪感、自信心的荣誉、成功,则加强记忆,甚至夸饰、虚构。更重要的,这一切,往往是生物本能的无意识行为:经历者自己尚未意识到,自己的记忆已经走样,不再真实。

个人如此,族群如此,大到国民群体,也是如此。

偏偏,发生在70多年前的这场战争,一方面是全民抗战的伟大,另一面却是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国饱受列强侵略的屈辱与苦难。也正因为其屈辱与苦难的一面,有太多让这个民族的每一员不愿提起和想起的东西。

70年后,国民记忆中的抗日战争变成了什么样?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强大,民众的心理逐渐发生着改变,更愿意回忆起那些曾经光荣的、强大的、意气风发的内容,这也符合崛起中国的向上气氛。

于是,记忆也在逐渐向这方向扭曲。

抗日神剧的出现是这种扭曲的典型体现。在这些收视率颇高,反映“抗日战争”的影视剧里,要么神功盖世的“中国人民”玩弄日军如虐杀蚂蚁。一个中国人轻松灭掉成片的日军。要么日军愚蠢猥琐,无能弱智,被普通中国百姓愚弄于鼓掌之间。

如果说抗日神剧是一种极端典型的话,那么越来越多对抗日战争“温情脉脉”的描述是另一种体现方式。在这些描述中,中国军队无论属于哪方势力,都是英勇善战的;各地军阀都是深明大义尽忠报国的;作战战果都是中国人自己都不知道的巨大;“老兵”的回忆总是

英勇无畏的„„看完之后让人感到:这居然是日本全面侵略中国了八年,而不是中国远征日本了八年,真是世间的奇闻。

当我们触摸那些抗战亲历者的记忆。上至领袖将军,下至士兵百姓,对此的记忆却是如此辛酸:真正的抗战,中国很弱小,日本很强大,为了抵抗他们的侵略,中国军民付出了高出对手数倍的惨痛代价。期间有各种失败,有汉奸叛徒,有勾心斗角„„只能各种的屈辱,不堪和惨痛。

但是也唯有这种不堪回首的真实,才是抗日战争伟大与光荣的注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饱受侵略摧残的中国,离近代先进国家尚有巨大差距的中国,在外国人看来一盘散沙缺少民族精神的中国,誓死抵抗了一个排名世界前列的近代先进国家日本的全面侵略长达8年,决不投降。而与此同时,号称世界陆军第一的法国,在被侵略后仅仅几个月就束手就缚„„

抗战胜利70年的今天,我们再次提起这种屈辱、苦难的真实,去澄清各种不实的扭曲的“记忆”,正是因为,这种苦难而非虚假的“荣光”,才是中国浴火重生的契机,也是后来中国强势崛起的真实起点„„

日军有多难打:前线将领的回忆

8年抗战中与日军直接交手的中国军队从将领到士兵才是最有发言权的人。

台儿庄会战的指挥官,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回忆是这么说的:日本军队的长处,那也确是说不尽的。日本陆军训练之精,和战斗力之强,可说举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阵时,上至将官,下至士卒,俱按战术战斗原则作战,一丝不乱,令敌人不易有隙可乘。日本高级将领之中虽乏出色战略家,但是在基本原则上,绝少发生重大错误。日本将官,一般都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其做事皆能脚踏实地,一丝不苟,令人生敬生畏。

曾分别任第六、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指挥武汉会战和远征军入缅的陈诚更是对中日两军做了直接对比:优势兵力,不能专就量言,质的关系尤为重要。我们抗战动员的兵力,在任何一次会战中,都比敌人多几倍。即如武汉会战,光是九战区指挥的部队,最多时有七十多个师;而敌人使用部队,据先后发现之番号计算,总计不过七个师团。其所以能以少击众者,除装备关系外,就是因为素质的优越。反过来看我们自己,部队虽多,但量的优势每为质的劣势所抵消,徒然虚糜饷糈,并无补于败亡——此“兵在精而不在多”之所以为至理名言也。武汉会战中,王陵基军团及第三十军团孙渡、张冲两军,均因素质太差,甫经接触即溃不成军;而滇军卢汉所部,未经接触,仅闻敌机之声亦即溃散——以致连累素质较优的部队也无法达成任务,而造成全盘的失败。故素质是部队的命脉,与其多而乌合,不如量少而精,反而能在疆场上发挥战力。

中共方面,名将林彪在平型关大捷后也专门做过经验总结,他写道:敌人实在有许多弱点可为我乘,但敌人确是有战斗力的。也可以说,我们过去从北伐到苏维埃战斗中还不曾碰到过这样强的敌人。我说的强,是说他们的步兵也有战斗力,能个自为战,虽打败负伤了,亦有不肯缴枪的。战后只见战场上敌人尸体遍野,却捉不着活的。敌人射击的准确,运动的荫蔽,部队的掌握,都颇见长。对此种敌人做战,如稍存轻敌观念,做浮躁行动必易受损失。我们的部队仍不善做疏散队形之做战„„我们的军事技术,特别是战斗员与班排连长的技术与战术教育,实在还须大大的努力。过去大半年,部队虽然得到了休息整顿的机会,在风纪、礼节与正规化上进步很多,但对战术训练还很差。今后应努力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正因为双方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层直接说出这样的总结:我感觉敌人能攻占任何他们想要的目标;倘若他们没有占领某地,那是因为他们不想要。在整个抗战期间我思路一贯都是这样。一切都是时间问题。

这就是在战场上交过手的中国将军们眼中的日军。 日军有多难打:前线士兵的记忆

如果说这些事指挥大部队的将领,对日军的体会还属于上层角度,那么,在战场上直接和日本士兵厮杀的中国士兵则是对日本兵军事素养的最好评价者。

对此,多次与日军作战的新四军老战士姚天成做过对比:日军不仅单兵作战能力很强,而且部队之间的协同配合也很好,不管是步炮配合,还是小范围的组、班(曹)、小队的内部配合,都是训练有素的,我参加过的与日军作战,几乎每次都可以看到:对方部队一旦遇袭击,都能迅速展开,并以最快的动作,形成单兵之间的交叉火力掩护,和步炮之间的相互掩护。而一旦日军形成了战场配合,就基本上没有了射击死角,再要穿插分割他,难度就非常大了,有时侯甚至是做不到的„„抗战初期我们的一个老红军连队与日军作战时,别看日军火力听上去不很密集,但我们那些身经百战动作灵敏的老红军战士,只要是稍不注意,就会被对方击中。

对于日军士兵的素质,中国士兵的回忆中普遍反映的是:日本人打仗厉害,不怕死,枪法也好。参加过松山战役的老兵谭祖幼就提供了细节:日军的火力依然很猛烈,谭老伏在战壕里,这位姓杨的营长就在他身边。这时,他看到杨营长忽然站了起来,还拿着望远镜观察前方敌情。前面敌人的机枪还吐着长长的火舌,谭老知道日军的枪法非常准,只要被他们盯上基本上就不能活命了。于是谭祖幼连忙对杨营长喊道:“营长营长!快蹲下来,敌人的枪法准得很。”另一位机枪手也在劝:“营长,看不得!”哪知他们话音未落,一颗子弹就射入了这位杨营长的胸膛,营长顺势倒下。这个例子毫不夸张的体现了日军射击的精确。

如果我们将视角放大,那么,与双方都交过手的第三国士兵的感受无疑拥有更多的说服力。参加过朝鲜战争长津湖之战的美国海军陆战队老兵李·伯奇这样评论两国军队的人员素质:记者问:怎么看中国士兵?他们是好战士吗?

伯奇:与日本士兵比起来,他们不是。他们试图纯粹靠人多取胜。我个人不认为他们是优秀战士,但他们特别守纪律且能吃苦。

虽然很明显这位美国老兵的评价有一定的偏颇,但从第三方角度上肯定了中国在抗战中的对手:日军更有优势。

可以说从将领到士兵,与日军交手过的中国军人无不承认并感叹对手在军事素质上的强大与优秀:这是无奈的事实——抗日战争中,那些保家卫国的中国士兵们,面对的就是这样强悍与先进的对手。而对这样对手军事素质的任何丑化与贬低,实际上只是在贬低那些在抗战中牺牲的烈士和活下来的胜利者。重读抗战第一期就到这里,一些回忆作为引子,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翻动70多年前那些真实而残酷的记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