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青少年法律意识教育建设的对策及途径

2023-06-26 来源:步旅网


青少年法律意识教育建设的对策及途径

摘要:目前,我国对于青少年法律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例如,青少年缺少应有的法律意识和常识,以及关于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教育等,这无疑为青少年的健康产生一定影响。以下将结合实际状况,分析青少年法律教育建设遇到的问题和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青少年;法律意识教育;对策

引言

法律意识属于社会意识,是一种特殊性方式,也是人们对于法律的认识、理解、看法、观点等的总称。其主要体现在对研究法律现象的各大学派、对目前法律的解释和评判、对人们的法律行为、对法律机制的掌握和应用状况,以及对行为做出正确与否的判定等。法律意识具备历史意义,其主要是因为具备政治性和阶级性;法律意识还具有文化意义,其是人们在理解法律现象的精神表现,比如,价值观、世界观、思维形式、情感、思想等。法律意识需要后期的培养,其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慢慢塑造,因此法律意识也具备转移性。

一、现阶段青少年法律意识教育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关注度,以至于法制教育潜于表面

青少年的主流群体是在校学生,因此,学校是青少年主要的教育场所。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相比于于其他课程,法制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多的关注。现在,社会各界虽然意识到法制教育的必要性,然而在应试教育当中仍然没有发现其身影。在学校,家长、学校,乃至社会关注的是学生的升学率,以至于法制教育根本没有纳入教育大纲当中,这无疑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培养增添了难度。

(二)形式单一,教育方式缺少多样化

最近几年,大部分学校都先后开展各项法制教育活动,并增添了此类课程,然而此项教育也仅仅限制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使得学生无法完全理解其真正定义,导致教学效果低下。

(三)缺少统一的标准,且内容缺少规范化

其主要体现在法制课程时间设计方面。学校虽然有安排法制教育课程,但是课时一般随实际状况而定。再加上缺少统一的教材,使得法制教育流于表面,缺少实际意义。

(四)教师团队专业化水平不高

现在大部分的法制课程任课老师都是由思想品德教师担任,少数学校也出现由校长或者班级班主任承担。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学习的法律理论和知识过于片面,且遇到实际问题,无从下手。此外,虽然有的学校有聘请外部律师解答,然而由于课时的限制,无法保证所有学生完全解读。

(五)职责不明确,教育管理缺少整体化发展部署

学校对于法制教育没有硬性指标要求,使得职责分布不明确,其最后导致法制教育总体水平忽上忽下。与此同时,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因为缺少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协同发展,使得学生过个假期就需要再次普及。可以说,单纯的学校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实际要求。

二、创建青少年法律意识教育的措施

(一)有关部门应当提高重视度

有关部门应当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活动,培养法律意识和思维,这对于降低青少年犯罪,推动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此外,各级部门也需要协同家长,给与青少年法制教育一定的关注。教育部门要根据实际状况,制定切实有效的教育方案,只有将法制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中,才能规范教育道路。另外,必要的时候可以创建法制教育独立部门,以确保有人可管、有人负责的局面。

(二)丰富教学内容

各高校应当充分运用第二课堂和实际操作活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直接的法制教育。比如,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最新法制教育视频、电影、专题会议,开展相关法律知识竞赛、有奖征文活动、模拟法庭活动,以及印发相关法律知识手册等。必要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旁听相关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案件等。此外,还可以聘请专业人士来校讲解,多角度加强学生法制观念,从而最终提升青少年法律意识。

(三)规范教学形式

为了全方面落实《关于基础教育和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治理的建议》精神和我党“四五”普法的需求,就需要创建中小学法制教育课程。只有将法制教育融入到教学大纲当中,才能规定课程设置,才能将法律知识普及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司法部门、教育部门等也需要结合学生实际状况,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接受度和知识框架设置统一的、标准的、易懂的教学教材。

(四)提升教师团队质量

要注重教师团队的力量和质量。高校应当组织对教师、法制宣传人员等法律知识培训工作,并逐步健全教师团瑞,以此才能在壮大队伍的同时,确保法制教育落入到教学当中。此外,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还可以将法律知识融入到

日常考核中,以此才能确保教师和有关工作者始终保持极大的热情。

(五)明确各项职责

法制教育是一种社会体系的项目,其需要协调社会各界资源,并精确高校各项职责,只有将教师考核指标和教学任务联系在一起,才能最终推动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提升。与此同时,家长和社会人士也需要给与一定的关怀,以便为创建健康的学习环境奠定基础。此外,校外的法制教育活动也需要走进各个家庭、单位、社区等。比如,高校通过和政法有关的法制教育单位,举办宣传教育活动,也可以定期走访各个家庭,或者相社区发放法制教育知识等。与此同时,还需要注重社会治安治理,尤其是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顿,以便为学生提供安全、健康的氛围。

三、青少年法律意识教育培养方式

(一)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

《治安管理处罚法》主要针对的是轻微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则,而《刑法》针对的是构成犯罪行为的处罚规则。两者都是对违法行为人做出应有的处决,不同的是处决对象、犯罪行为程度、操作部门。学习以上两部法律可以帮助青少年掌握违法行为的区别,让其了解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不被鼓励的。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实际生活中发展的事件进行总结,以方便青少年更加清晰的意识到违法、犯罪行为,从而最大程度降低犯罪事件的发生。

(二)学习《宪法》

《宪法》的学习有助于培养青少年权利意识,而权利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权利问题。因此,培养权利意识需要从小开始实施。青少年作为特殊的群体,其需要从《宪法》中塑造权利意识。《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其规定了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从法律效力来说,宪法高于一切法律;从制定和修整的步骤而言,其严格度远远高于其他法律。因此,学习《宪法》是保证共鸣权利的基础法律。列宁曾说过,宪法是写着公民权利的书。所以,青少年只有了解宪法,才能全方面的掌握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从而最终确保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三)学习《民法》

《民法》的作用是推动平等和诚实守信观念的养成。民法初始于古罗马中的商品交易。通过长时间的发展,结合各个国家国情,逐渐演变成不同社会形态之下的和商品交易有关的财产和人生安全的基本法律。究其根本而言,民法是将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直接提升到法律层面。在我国《民法通则》中,就描述过: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法应当注重公民之间的平等。由此可知,民法的主要特征是平等,也就是民事主体之间的关系要平等。在商业活动中,民法要求主体之间的平等,而这个平等就是需要合同的契约。青少年在学习中可以掌握和树立人人平等的法律关系,以及诚实守信的原则。

结束语

总的来说,通过对现阶段青少年法律意识创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了解到,只有通过注重法律、权利、诚信和诉讼等意识的培养,才能有效解决现阶段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通过以上学习,青少年才能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是否合法,才能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

参考文献

[1]王晋.浅析网络负面新闻对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6(05):2.

[2]黄景春.学法守法——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7,32(03):93-96.

[3]李鑫,李新权.我国青少年法律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10):141-14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