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八颗行星教案及反思2

2024-06-15 来源:步旅网


3.2《八颗行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在其特定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行星相对位置关系模型。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4.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与客观事实是有一定距离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按一定比例对八颗行星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对应排序。 难点:利用材料建立行星相对位置关系模型。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三条长度相同的纸带、透明胶、双面胶、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太阳系示意图。

2.提出问题:太阳系的八颗行星有哪些? 3.学生简单回答,教师板书行星名称。 4.继续追问:八颗行星是如何排列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回忆各行星的名称,引发学生对天体大小和相对距离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也是对学生关于八颗行星的原认知进行调查。

二、探索

1.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

(1)出示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请学生分享从表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预设:学生能够感受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相差比较大,大小相差也比较大。

(2)学生自由分享,根据八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数据找到距太阳“最近”和“最远”的行星;根据八颗行星的赤道直径数据找到“最大”和“最小”的行星。

2.给八颗行星排序。

预设:学生进一步将数据进行一一比较,再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重组和排。 方法1:按离太阳的远近排序。 方法2:按直径大小排序。

出示学生活动手册,学生将排序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上。 3.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

(1)给每个小组准备材料:三条长度相同的纸带、透明胶、双面胶。 (2)学生将每条纸带对折四次,然后将纸带粘连成一条长纸带,在长纸带的折痕处标记数字。

(3)教师引导:如何确保八颗行星都能排列在长纸带上,距离太阳最远的海王星应该排列在哪一个折痕处?

预设:此环节各行星均可用圆圈或圆点表示,再写上名称,虽然八大行星的基本数据表中有行星直径大小的数据,但是行星直径大小相差巨大,无法在纸带上呈现,行星直径大小的数据无须处理。

(4)学生对照折痕的数量,将处理后的数据填写在学生活动手册上,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将八颗行星标记在长纸带上。

三、研讨

1.教师引导学生将制作好的纸带模型,以太阳为中心,按照正北、东北、正东、东南、正南、西南、正西、西北八个不同的方向粘贴在班级黑板上。

2.教师将各小组相同的行星以弧线相连,绘制出八颗行星绕太阳运转的轨道。 3.组织学生交流:你们是如何处理数据的?

预设:处理数据的方法不同,制作模型的效率也会不同。因为处理数据是一个难点,学生可以充分交流各小组处理数据的方法。

4.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全班制作的八颗行星位置模型,你有什么认识或问题?

四、拓展

布置课后观察活动:观察木星,如果有条件的同学可借助双筒望远镜来观察。 思考: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探索宇宙带来了哪些便利?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节课运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可以较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使用过程中,让学生兴奋起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创造一个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的场景。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交流、讨论,既让学生进行自主独立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协作的空间:学生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分组讨论和交流。

3、在学习群体中,思维和智慧可以共享,从而使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真正使学生能够自主开展学习,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4、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在这节课里,通过学生探究、课堂分组和全班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

不足之处:

学生活动的参与率还是较低,只有少数的同学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师生的互动来,较多的学生缺少师生互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太多,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还是太少。观看视频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内容上,对问题的关注不够。需要教师多多努力改进指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