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凡·艾克(Jan Van Eyck),(1385年-1441年) 尼德兰画家,是早期尼德兰画派最伟⼤的画家之⼀,也是⼗五世纪北欧后哥德式绘画的创始⼈。尼德兰⽂艺复兴美术的奠基者,油画形成时期的关键性⼈物,因其对 油画艺术技巧的纵深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被誉为“油画之⽗”。
1385年出⽣于荷兰马斯特⾥赫特附近的马塞克城,与同时期的胡伯特·凡爱克合称为凡·爱克兄弟。⼆⼈同为⽂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的伟⼤画家,是尼德兰⽂艺复 兴的奠基者。1425年扬·凡·爱克任菲⼒蒲·卢·蓬公爵的宫廷画师,曾经充任使节到过葡萄⽛等地。他以写实的精细描写和微妙的光影表现,使作品闻名于 世。他把神圣的内容拉⼊现实世界中,着⼒描绘现实⽣活、现世⼈⽣的丰富多彩。
1422年,成为“残酷的”约翰伯爵的宫廷画家,在荷兰的海⽛ 为 其装饰过宫廷建筑。1424年约翰伯爵去世,他移居佛兰德尔,以其卓越的才华受到勃⾉第公爵的青睐,定居在布鲁⽇。著名的根特祭坛画是由凡·艾克兄弟先后 持续完成的,但整个祭坛画中究竟哪些部分是出⾃胡伯特·凡·艾克(1426年去世?)之⼿,哪些部分出⾃扬之⼿,⾄今只能根据推测加以鉴别。1432年祭 坛画完成时,曾使扬·凡·艾克的名声⼤振,在⼀⽚褒奖声中,⼈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早已去世的胡伯特为此画作出的贡献。但是具有⾼尚美德的扬‘凡·艾克却在作 品的铭⽂中记叙了他对兄长的敬爱之情。扬·凡·艾克的早期代表作品是《书房中的圣哲罗姆》和《教堂中的圣母》。晚期作品有《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1434)和《罗林的圣母》(1435)等。这些作品表现出他对空间、光线以及细节、质感的⾼超把握。他以写实的精细描写和微妙的光影表现,使作品闻名 于世。他把神圣的内容拉⼊现实世界中,着⼒描绘现实⽣活、现世⼈⽣的丰富多彩。《阿尔诺⾮尼夫妇》(The Arnolfini
Portrait)是这位⼤师的最著名的代表作之⼀。著名美术史家帕诺夫斯基称扬·凡·艾克同时是⼀个“望远镜和显微镜”。在他⽣命的最后10年中,主要 致⼒于肖像画的创作,注重刻画⼈物的表⾯细节和内在情感,并成为近代肖像画的开拓者。他的主要追随者有克⾥斯图斯等⼈。 《乔凡尼·阿尔诺芬尼夫妇肖像》
在美术史上堪称卓越超凡。不过,这样⼀件名作原本并不象我们许多⼈在试图给它下定义时认为的那样,是⼀幅肖像画,或者是⼀件风俗画之类的作品。阿尔诺芬尼 是在1420年被菲利普公爵封为骑⼠的真实⼈物。画家真实地描绘了典型的资产者形象,不仅再现夫妇的外貌和个性特征,⽽且对室内的环境什物作了极其逼真的 描绘,显⽰了画家特殊的造型才能。《乔凡尼·阿尔诺芬尼夫妇肖像》中的⼈物⼿势动作、环境道具都有民俗的含义,⼗分有趣:阿尔诺芬尼夫妇的⼿势表⽰互相的 忠贞,托着妻⼦的⼿表⽰丈夫要永远养活妻⼦;⽽妻⼦⼿⼼向上表明要永远忠于丈夫。华贵⾐饰表明⼈物的富有;画⾯上⽅悬挂的吊灯点着⼀⽀蜡烛,意为通向天堂 的光明;画的下⾓置⼀双拖鞋表⽰结婚,脚边的⼩狗表⽰忠诚,⼥⼦的⽩头⼱表⽰贞洁、处⼥,绿⾊代表⽣育,床上的红颜⾊象征性和谐,窗台上的苹果代表平安, 墙上的念珠代表虔诚,刷帚意味着纯洁;画⾯中间带⾓边的圆镜代表天堂之意。所有这些象征物既有基督教的信仰,⼜有世俗的观念,画家都⼀⼀收⼊画中,作了极 为细致的描绘。在⼈物中间的墙上挂着⼀⾯镜⼦,镜框带有10个突出的朵
状⽅形,每个⽅形内⼜置⼀个⼩圆形,每个圆形内画⼀幅耶稣的故事画,图像细⼩到难以 识别。中⼼圆镜内反射出整个房间的景物。这种精微⼯整细腻的油画世界罕见,也只有在尼德兰的细密画中可以见到。据说这种精微的描绘连现代摄影家都为之惊 叹,使⽤镜⼦反射来扩⼤画⾯的空间,是这幅杰作的⼜⼀特⾊,这些艺术特⾊对后来荷兰的风俗画有很⼤的影响和启⽰。 洛林⼤⾂的圣母像 洛林⼤⾂的圣母像
66×62厘⽶ 画于1435年左右
为了像镜⼦⼀样反映现实的全部事实.凡·艾克不仅改进绘画技术,还发明了油画颜料.⽤油来调制颜料以便涂到画板上.以前的画家所⽤的颜料⼤都是有⾊的植物 或矿物制作.⾸先把有⾊的植物或矿物磨成粉末.使⽤前,加上⼀些液体使粉末形成糨糊状.液体最初⽤蛋清制成,但是⼲的太快,⾊彩也不易慢慢地相互转化以达 到柔和.凡·艾克对那种配⽅不满意,开始⽤油代替蛋清,这样作画时就可以从容的多.他制作出光亮颜料,能够⽤于透明的⾊层,⽽且可以⽤尖的笔在画⾯上画出 ⾼亮度带,取得更逼真的效果.包着红头⼱的男⼦
包着红头⼱的男⼦是著名欧洲⽂艺复兴时期的伟⼤画家扬·凡·艾克(Jan Van Eyck)在1433年创作的油画作品。此油画作品为橡⽊板画,属肖像画,油画描绘了⼀个头包红头⼱的男⼦,油画裱框上画有作者的创作⽇期和名字。
这幅肖像画的主⼈公⾝份是个谜。由于男⼦流露出权贵所拥有的沉静睿智表情,所以有⼈认为这位男⼦是杨·凡·艾克的上司或是⼀位权要,也有⼈认为他是⼀名富 商,甚⾄还有⼈因为他的⾯貌与杨·凡·艾克的妻⼦神似,⽽认为这名男⼦是杨·凡·艾克的岳⽗,但这些猜测都不曾获得证实。 ⼤师对光与影的微妙和经意刻画功底已达极致。画中主⼈公像是在⿊暗中浮现出来,他的脸和头饰映出左边照来的光线,栩栩如⽣。从正⾯欣赏,参观者将完全被画中主⼈公深邃的眼神所吸引。
在这幅画作上,相当引⼈注⽬的⼤块红⾊头⼱突出了⼈物脸部的线条,眼部的皱纹和眼线位置的每⼀个细部,都表现得相当细腻,观者似乎能从主⼈公的眼神看透他内⼼深处的思想。头⼱皱摺的交会处具有完美的透视结构,搭配光线的运⽤,令⼈物相当具有真实感。
扬·凡·艾克的肖像画,虽然受到意⼤利传统画风的很⼤影响,但在基本特征上却截然不同。意⼤
利⽂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画会将⼈物予以美化,⽽杨·凡艾克所创造的法兰德斯派则实事求是,即使画⾯不赏⼼悦⽬或⽐例失调,也要真实呈现⼈物的原来⾯貌。《根特祭坛画》
⼀组具有⾥程碑意义的巨作,凡·艾克兄弟于1415年起先后合作绘制了著名的根特圣贝⽂教堂祭坛画。祭坛画是指安置在教堂圣坛前的⽊板画。标志着⼈⽂主义 艺术的诞⽣和美术新时代的开始,奠定了尼德兰⽂艺复兴的基础。根特祭坛画》局⾯宏伟,⼈物众多,由12幅⽊板画联结组成,分为上、下两层,为多扇“开闭 式”上层7幅,下层5幅。画⾯⾊彩鲜艳,富丽辉煌,充溢诗意,具有强⼤的视觉感染⼒,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件真正的油画作品,由此开创了欧洲绘画的新时代。 由于《根特祭坛画》⾸次运⽤油画颜料绘制,因此凡·艾克兄弟被认为是现代油画的奠基⼈。
这套组画在平时,由于祭坛两翼合拢着,只能看到它的外侧,外侧的画分为上中下3层。上层画的是预告耶稣降⽣的男⼥先知共4个,分隔在屏风的弧形顶部。中间 ⼀层画着传统题材《受胎告知》,在这⼀层,空间⽐较宽敞,报知喜讯的天使与满怀激情的马利亚,被分别安排在四幅的两端。中间描绘着空阔的房间,除了窗台、 壁龛以外,没有什么陈设。光线从窗外射⼊,环境极其单纯,透视感极强。似乎为了强调马利亚的圣洁,细节处理得很简约。中间的窗台露出城市的景⾊,给⼈以当 代⼈的起居⽣活的印象。洗脸盆与挂着的洗脸⼱被描绘得细致⼊微,甚⾄连壁龛内⼀物件的⾼光都纤毫⽆遗地描绘出来。在天使与马利亚的画⾯背后还有依稀可辨的 花格窗棂、书本等细节,天使背后的阴影⾮常写实,显⽰了风俗画的特⾊。下⾯的4 个画⾯,中间两尊雕像为施洗约翰与使徒约翰;两边是供养⼈约多库斯·威德和他的妻⼦伊丽莎⽩·布柳特,他们都占满画⾯。供养⼈跪着,作为祭坛画的捐献⼈, 表⽰对基督的虔诚。这两幅跪者像具有肖像特征。画家的技艺甚⾼,形象神态逼真,结构严实。中间两尊雕像的摹绘,则运⽤了⾼度熟练的素描技能,画在神龛⾥⼏ 可与雕像乱真。可以看出这两位画家在造型写实能⼒上的造诣,这也是尼德兰⽂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平的⼀个重要标志。
当祭坛屏风在管风琴庄严的 圣 乐声中徐徐展开时,内⾯的全部画⾯则更显得光辉夺⽬,令⼈神往。⼀幅幅光彩熠熠的彩画⼀下⼦象发光的⾦⼦⼀般,使⼈眼花缭乱。这12幅画随着圣曲的悠扬节 奏突然显现时,会把信徒的感情升华到⼀个神化的境界,从中获得了强烈的美的感受。 这12
幅画⾯的中央⼀⾯,分上下两层;上层三幅画着上帝、圣母与施洗约翰。正中的上帝是这三幅画的核⼼,他⽐周围其他⼈物都要魁梧:上帝正襟危坐,双⽬直 视,毫⽆表情,这是⼀种画上帝的公式,⼈们已习惯了这种最⾼形象的⽊讷感。他左⼿持权杖,右⼿微举为祝福的仪式。但上帝⾝上那件镶⾦⼤红袍却被画得极有⽣ ⽓,画家似乎有意把艺术的感情投在这件袍服的褶襞上,⽽不去刻画他的脸。在这⼀层,以这⼀尊偶像为中⼼,庄严地摆开了圣秩的阵势。左右两侧的圣母与施洗约 翰,形象⽐较潇洒⾃如,⾊彩也很饱满,⼈物虽相对⽽坐着,但姿势丝毫不显得局促。 在中央下层的⼀幅是《羔⽺的颂赞》,它也是整个组画的核⼼,是⼀幅最富戏剧性的横幅⾯的宗教传说场⾯。这个题材取⾃圣经《启⽰录》第七章第九、⼗两节: 此后,我观看,见有许多的⼈。没有⼈能数过来,是从各国各族各地各⽅来的,站在宝座和羔⽺⾯前,⾝穿⽩⾐,⼿拿棕树枝,⼤声喊着说:愿救恩归于坐在宝座上 我们的神,也归于羔⽺。
《启⽰录》属于《新约全书》的最后⼀篇,据说是使徒约翰所作,⽂字富于隐喻性。所谓⽆罪的羔⽺,在这⾥是隐指基督徒、以⾊列⼈和受压迫者,圣经说只有他们才能得到上帝最⼤的恩典。在这⼀幅《羔⽺的颂赞》上,画家按照宗教所述的场⾯,作了概括性的处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