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燕(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 安徽 合肥 230011)
【摘要】《推销员之死》通过描述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悲惨一生反映了“美国梦”的虚幻性和欺骗性,是阿瑟·米勒对“美国梦”深刻的阐释。“中国合伙人”是导演陈可辛以新东方的发展史为题材所拍摄的有关创业传奇的电影,该片通过双线分别描述了两位主人公的“美国梦”的破灭和“中国梦”的实现。本文通过对两部著作的主人公进行对比分析以及对“美国梦”和“中国梦”内涵的描述,指出了“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同时揭示了“中国梦”的雄起。
【关键词】美国梦;中国梦;破灭;雄起一、推销员之死的概述
阿瑟·米勒是美国最杰出的戏剧大师之一,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其作品《推销员之死》在美国的戏剧舞台上演后获得巨大的轰动,引起了美国社会的共鸣,成为当时美国梦破灭的代表作之一。“美国梦”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众多人追逐的梦想,即通过自己的奋斗和智慧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可惜它有时也被看作是仅仅对金钱和名利的追求。美国梦成为人们追求理想的巨大动力,让人们以为只要自己奋发图强,不论贫富贵贱都可以有成功的机会,可以让梦想变为现实。
《推销员之死》通过描述推销员洛曼悲惨的人生进而揭示了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大环境下,美好的理想与冷酷的现实有着深刻的矛盾,在这个人吃人且残酷无情的社会,美国梦是一个看似真实却是无法触及的美丽泡沫,抵挡不住物质主义洪流的冲击,因此它的破灭是无法避免的。同时,作品也指出了西方价值观破灭的根本原因和社会背景。
作品的主人公洛曼年轻时就对美国梦建立了坚定不移的信任,相信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一定能改善现状获得成功。他很羡慕资深的推销员辛格曼所获得的成功,在八十岁高龄的时候足不出户打打电话就能完成各种订单,在去世之后还有很多的人来参加他的葬礼。洛曼的梦想就是自己也能成为辛格曼那样的成功人士,拥有较好的社会地位和公众形象,获得大家的尊敬和怀念。洛曼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成功的推销员最重要的是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格魅力,可当时的美国正处于一个对外扩张时期,政府通过“美国梦”刺激了美国人对金钱的渴望,人们为了追逐财富可以不择手段,传统道德观念早已被抛之脑后。可是洛曼自己并没有意识到社会生存环境的变化,一直认为只要生生不息的奋斗就能获得成功。因为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以当他年事已高时,老板无情的把他抛弃了,就像是被剥掉的橘子皮一样,让他觉得无比的愤慨和不公平,失去了社会归属感。作品从洛曼的性格方面也阐述了他追求美国梦失败的原因,在美国社会的生存理念大幅度转变的同时,洛曼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观念,并没有随着环境的变化去改变,这些可以说明他的固执、自欺欺人。当洛曼觉得自己的梦想离自己越来越远的时候,他把自己的梦想转移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但他依然遵循了自己的理念和逻辑去教导自己孩子。从小对比尔的放纵,导致了比尔人生观和价值观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后期又因为自己自毁了在比尔心中的高大形象,导致比尔也彻底的颓废下去。洛曼因此觉得对比而无比的愧疚,最后决定制造车祸自杀以获取保险公司的赔偿金,希望用这笔赔偿金成为比尔的创业基金,也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挽回自己在比尔心目中的形象,这也可以看出他内心里还是没有放弃自己的美国梦。洛曼是善良的,也能勇敢的坚持自己的梦想,但他不懂得变通,对社会现实视而不见,盲目的坚持自己的信仰及错误的价值观念;不敢正视自己的失败,没有认清美国梦的虚幻本质,他最终因利欲熏心一败涂地,他的美国梦也随之破灭,在精神崩溃中度过了他悲惨的一生。
二、中国合伙人的概述
陈可辛,香港电影圈一名具有文艺情怀的导演,他拍摄的《中国合伙人》以现实生活中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的创业史为题材,不仅讲述了美国梦的破碎,也还原了年轻人“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国梦”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指的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安康以及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梦想。狭义上
的中国梦是指中国人民希望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拼搏、智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
这部有青春和梦想的电影在上映后取得了巨大的反响,三位主角的事迹非常激励人心,在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中都获得了共鸣,也让很多成功人士不禁对号入座感慨自己的奋斗史。《中国合伙人》描述了大时代下三个怀有梦想和激情的年轻人在燕京大学相遇,开始了他们的友情和梦想之旅,在历经挫折和磨难之后,三人合伙成功的开设了一个名为“新梦想”的英语培训机构,最后如愿以偿的圆了自己的“中国梦”。
该剧发生在80年代,也正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各种新兴事物兴起的年代,不同经济形式的开放所带来的经济收入大大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环境,尤其是广东深圳经济飞速发展。这些都强烈的刺激着那个时代的有志青年,深深的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去淘金,都希望获得巨大的成功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美国也在当时通过各种著名的文化传媒来包装美国梦,告诉大家那是一个平等自由的土地,这片土地给每个人都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家世和背景不是决定成败的决定因素,只要你有才能并可以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成功。那个时代的美国梦对中国青年的诱惑和激励是相当大的,年轻人都梦想着去美国那个平等自由的土地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以及过上富裕充实的生活。在这部电影里面,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留美热。如美国使馆门口排着长队等待签证的青年;充满激情斗志的青年们喊着“美国人民需要我”;孟晓骏拿到签证后在美国使馆门口大喊“美国,我来了”等。
成东青在电影里被塑造成一个大智若愚的土鳖形象,在两次高考落榜后凭借执着和毅力,最后终于不负有心人考取了燕大,也在大学里遇到了自己一生的好友——孟晓骏和王阳。成冬青的成功路线是曲折的,因为留美被拒签,而留校做了老师,但在做老师的期间又因为私自在外授课被告发,求情无果后被学校除名。在那个年代,被开除是非常不光彩的,那时候的成冬青成了一个完完全全的失败者。面对失败的阴影、生活的压力,以及母亲供他上学而欠下的债务,他另辟蹊径,疯狂的为自己开设的英语补习班做宣传,采用自嘲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终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孟晓骏,生长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受曾留学美国的祖辈们的影响,留美理所当然的成了他孜孜追求的目标。但到了美国才发现原来现实并非自己想象中的那样美好,在那里他只能住着简陋的房屋,做着连小费都不能拿的杂工。巨大的失落让他对美国梦产生了怀疑,曾经的美国梦也完全破碎,在这样失落的情况下,他无奈的选择了回国,加入了成冬青和王阳办的补习学校,为了新的中国梦而重新奋斗,最终也获得了成功。教育机构“新梦想”的上市也预示了“中国梦”的雄起和美国梦的幻灭。
三、美国梦与中国梦之比较
就《推销员之死》和《中国合伙人》这两部作品来说,美国梦和中国梦可以说都影响了那一代的青年,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都带着美好的憧憬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们最后的成功失败是由他们的性格以及梦想的本质所决定的。首先,洛曼不敢去面对和坦然接受实际已经失败的结果,不知道去寻找自己失败的原因,始终活在自己给自己编织的梦想中,盲目自信,最终迷失并倒在了自己的梦想中。而成冬青和孟晓骏同样是经历惨痛失败的,可他们坦然的接受了失败的结果,放弃曾经的坚持,懂得通过别的方式
10
>>(上接第09页)
青春岁月法的巧妙应用。
苔丝第一次从特兰特里奇回来坐在大篷车上低头沉思时不小心被亚雷克插在她胸前的玫瑰花刺中,苔丝的直觉立刻察觉到这是一种不祥的预兆,而苔丝这种不可言传的内心体验后来也被故事的逐步推进而不断证明。哈代在此采用直觉描写手法即预示了故事的情节发展,也深深吸引了读者的探究欲,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苔丝在孩子夭折后,变的有些多愁善感。有天下午她在照镜子,任由思绪放纵时,她的内心直觉突然把她带到某一天她将要死去的日子。她联想到了她美貌的消逝,想到了这一天藏在某年的某日里,想到了每一年都与这个重要的日子擦肩而过,想到了人们对她死后的评论。可按理作为正值青春年少的苔丝更多的应该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然而她的直觉给了她不祥的预感,她虽不知道她哪天死亡,但这种直觉感悟分明让她感到死亡离她如此之近,否则她不会产生这种莫名的愁肠,那为什么会有这种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直觉?这无法用理性做出合理的解释,就如同叔本华的“意志论”中不受控制的意志力一样,找不到合理的原因。她不经意间莫名其妙的直觉却真实地告知了她的命运,她死亡的那一天来的是那么快,她用她的直觉体验了她生命真实的走向。
在《无名的裘德》中哈代对淑本能的描写也是可圈可点。淑与菲洛特桑结婚后,淑发现自己并不爱他,有次菲洛特桑无意中走到淑的床边,淑竟然惊恐地本能地从窗户上不顾生命危险纵身跳下。淑与菲洛特桑都心知肚明知道这是一种本能,是对菲洛特桑本能的一种排斥与厌恶。菲洛特桑无奈地对他的好友说当一个女人毫不顾及自己的生命跳窗时,他无法再疑惑了。若干年后,淑在社会的压迫下回到了菲洛特桑的身边,可她看到那张结婚证时却又无意识本能地发出了轻微的叫声。淑本能的反应更能揭示了她在外在因素掩盖下真实的情感世界。我想如果裘德看到淑第二次的本能反应,他或许再也不会怨淑,说淑为了拯救她自己的灵魂而让他的灵魂下地狱。裘德最后一次看到的淑是虚假的戴着面具的淑。这也再次让我们看到文学向“内”转的价值所在,确确实实文学过去传统的模仿论不能真实地反映本质,而内心的本能恰是没有经过伪装的真实,这就是为什么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
手法上倡导表现论而摒弃模仿论。
哈代对裘德的直觉描写也起了点睛之笔的作用。裘德在知道自己与阿拉贝娜有个孩子后,而且彼此尚未谋面,直觉却让他莫名惆怅地说出“‘愿我生的那日和说怀了男胎的那夜都灭没!’这就是那个男孩——也许是我的儿子,不久以后就会说出的话!”虽然是短短的一句话,却是裘德无意识的直觉反应,这句话如同恐怖的鬼咒不仅应验在他可怜的儿子身上,而且最终还应验在自己身上。
此外裘德姑婆不看好裘德与淑在一起的描述“这时他那可怜的姑婆寄来一封显的很焦虑不安的信,信中又谈到先前让她忧虑的事——她担心裘德会意志不坚定,去接近他表妹淑……”处于小说的开篇位置,姑婆并不是太了解淑的个性,可她却早早地表达出她对于裘德与淑之间爱情的不安焦虑。她这种焦虑情绪的产生小说中并没有给出合乎理性的解释,它只是发自裘德姑婆内心世界的直觉预判,而小说结局最终也印证了姑婆直觉的精准。
可见直觉的力量有多么强大,直觉通过它的非理性,无法解释性直穿外在的纷繁掩饰,直达一种无法言语的真实领域。六、结语
通过该两部作品,我们感知到哈代运用梦境、心理活动、幻觉、直觉及本能描写等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技巧“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听到人物的内心独白。他还能接触到人物的冥思默想,甚至进入他们的潜意识领域。”我们能较多地发掘出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技巧的质素,在他的创作里我们能感知到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技巧的萌芽与曙光,在客观上哈代已经在自觉与不自觉地向现代主义文学道路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弗洛伊德. 杨韶刚, 等, 译.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03.
[2] Thomas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8.
[3] Thomas·Hardy. Jude the Obscure[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4.
[4] 福斯特. 苏炳文, 译. 小说面面观[M]. 广州: 花城出版社, 1984.
2016年10月上去寻找新的成功方法。其次,洛曼很固执,其实当他发现光有好的人缘和人格魅力不能给他带来收益、无法帮助他实现梦想的时候,他依然不愿意承认或者说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把责任都归结于老板的忘恩负义和不公平。始终固执的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愿意接受邻居的帮助,不愿意从别人身上吸取成功的经验。而成冬青和孟晓骏则不同,当他们意识到失败以后,他们会暂时放下尊严,并及时寻找新的途径。成冬青在失败后,为了让自己有更多的学生,可以改变自己那没有生气、无聊的教学风格,为了博学生们一笑,可以去嘲弄自己的爱情,可以从一个胆小、死板的土鳖变成一个可以在几万人面前轻松演讲并带着风趣和幽默的企业家。孟晓骏也一样,在美国失败的生活经历并没有摧毁他,带着失败的阴影回到国内后,迅速的决定加入成冬青和王阳的团队,并发挥了他所具有的才能。最后,美国梦和中国梦的本质也不同。美国梦是虚幻飘渺的,并非像其所鼓吹的唾手可得那般容易,过分强调了财富和地位,生活在这样背景下的人们面临着双重困境。一方面期待维护自己的尊严过上体面的生活,另一方面,在金钱即视为成功的价值观念和衡量标准下,个人尊严和价值已经被否定和抛弃。人们在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之时,却也同时遭受着精神上的压抑和磨难。为了盲目追求梦想,有些人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来做最后的挣扎。洛曼的死就是对美国梦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证明了仅凭勤劳努力就能成功的美国梦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只能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扭曲和空虚。而中国梦却相反,它充满了正能量,也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和期待,其内涵更丰富,不放弃、互相扶持、开拓进取是其追求的核心,个人物质财富不仅仅是要有益于自己同时也要造福于社会。《中国合伙人》很好的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展现了中国近三十年来所经历
>>(下转第10页下)
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