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课时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是我国第一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年规划,是统筹谋划和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纲领。规划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系统解决乡村振兴“人、地、钱”难题。经济研究员马晓河说,解决“人”的问题,关键要推动两类人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一类是农业转移人口。让有意愿、有能力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另一类是乡村人才。既在“育”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也在“引”上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规划的重中之重是壮大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部长韩长赋强调,要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真正让农业就地增值、农民就近增收。
(摘自新华社《乡村振兴战略首个五年规划出台:系统解决“人、地、钱”难题》2018年9月27日)
材料二 农业部长韩长赋6月21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韩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就“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我国目前已有很多节日,为什么还要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 韩长赋:“中国农民丰收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一有利于进一步彰显“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二有利于提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通过举办特色活动,丰富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展示新时代新农民的精神风貌。三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文化传统,让人们以节为媒,释放情感、传承文化、寻找归属。
记者:这个节日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哪些重要意义? 韩长赋:“中国农民丰收节”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设立,首先,可以激发农民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第二,可以营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良好氛围,有助于把各方面的力量、资源动员和聚集起来,有助于促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第三,可以满足农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生活富裕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也体现在精神层面。办这个节也是农民美好生活的体现。
记者:有没有计划组织一些庆祝活动?
韩长赋:农业部会牵头组成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进行顶层设计,但更多的是要发挥地方的创造性。
(摘自中国政府网《新闻办就“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2018年6月21日)
材料三 9月17日,在阿里巴巴集团举办的“首届丰收购物节”上,农民裴耀军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宣传推介阳曲小米,制造了当日销售额最高、成交量最大的单子。“我们线上销售突破70万元,线下销售突破30万元。丰收节真的让农产品在价值上实现了‘丰收’!”裴耀军向记者感慨道。
事实上,无论是阿里巴巴的“首届丰收购物节”、京东的“庆丰收购物节”,还是网易严选的“丰收美食节”、苏宁超市的“丰收大吉”主题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农产品,在各大互联网电商平台上被全国消费者争相抢购,一次次刷新农产品销售纪录。
“电商是农村地区农产品实现价值的一个最好方式。”农业部司长唐珂说。
线上销售创意不断,线下销售形式多样。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组织北京、河南、青海等地的大型批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流通主渠道优势,策划14场“庆丰收大促销”系列活动,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
阿里巴巴副总裁王建勋认为,今年的丰收购物节是一个很好的农产品销售的模式。不过,要彻底解决农产品销售的一些难题,物流是一个重点要解决的难题,需要电商企业加大投入力度,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虽然网上销售很热闹,但对于一些农产品来说,线下销售仍然是主要方式。”河南商丘农批市场总经理陈继亭说。“贫困地区不要坐等批发商对接采购,自己要主动联系推销展销活动,把优质农产品销售出去。”
(摘自《打造农产品销售的“丰收节”》2018年9月26日《农业日报》)
材料四 农业院校如何定位自身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6年来,华中农大在参与定点扶贫的过程中,探索出具有特色的“志愿服务+精准扶贫”模式。
“网络阡陌”支教团成员赵芸逸告诉记者:“学生志愿者通过支教接力,搭建‘学校+地方+企业’爱心桥,建立‘一对一’学生资助体系,专职培训全县校长和骨干教师,为彻底拔除‘穷根’夯实根基。”
除了实施基础教育领域的“甘露”工程,华中农大还实施“活泉”工程,打造“专家团队+学生志愿者+产业基地”的产业扶贫模式,为当地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教师志愿服务队走进田间地头,开展集中培训、现场示范讲解,培训管理干部、技术人员近400人次,培训特色产业人才、专业合作社带头人11695人次。
学校以设计包装、LOGO、宣传页、淘宝网店等方式,为当地产业提升文化品牌形象。三里乡马坡茶有设计和包装后,单品价格增长20%,春季两个月完成了过去一年的销量。
“教育扶贫夯实乡村振兴根基,产业扶贫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而文化扶贫能够提升乡村品牌价值。”华中农大校长邓秀新说。
(摘自《华中农业大学:教育扶贫送“甘露”引“活泉”》2018年9月28日《中国教育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作为落实振兴目标的行动纲领,重点是壮大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关键是解决“人”的难题。
B.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设立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丰富农民生活,传承农耕文化有重要作用。
C.《农业日报》在报道首个农民丰收购物节的成功时,既有对电商销售方式的肯定,又有对传统销售方式被取代的反思。
D.华中农大的“甘露”工程,不仅解决了人才问题,还提升产业文化品牌形象,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实质性帮助。
※【答案讲评】B (A.材料一只谈到规划要系统解决人、地、钱的问题,并没有涉及“关键是解决‘人’的问题”。无中生有。C.传统销售方式并未被取代,依然是一些农产品的主要销售方式。信息曲解。D.“甘露”工程是在基础教育领域扶贫。张冠李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则材料都围绕农村振兴问题。材料一、二可以体现农村工作在中国政府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材料三、四都提供了促进农产品品牌价值提升的有效方式。
B.丰收节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电商销售才是实现农产品价值的最好方式。只要解决物流的基础建设问题,就能彻底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
C.乡村振兴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聚合各种资源,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主导作用,推进广大农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就地增收,脱困致富。
D.对于解决“人”的难题,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和乡村人才之间的双向流动是关键。华中农大在培育乡村人才方面做出了成功的尝试。
※【答案讲评】D (A.材料四的文化扶贫是提升乡村品牌价值的有效方式,材料三是特色农产品销售的有效方式,没有涉及品牌价值问题。B.“只要……就……”的关系表述过于绝对,“彻底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的预测,过于理想化,不符合生活实际。C.乡村振兴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的创造性。社会各界只是起到助力作用。)
3.9月26日的《经济日报》称“保持好农民丰收节的‘温度’,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如何保持农民丰收节的温度?请结合四则材料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①政府加强扶持:政府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系统解决乡村振兴“人、地、钱”难题;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农民丰收节”顶层设计。为“保温”提供坚强的政策后盾。
②促进市场销售:发挥互联网电商平台的作用,畅通物流,加大基础建设的投入;鼓励农民主动参与线下销售活动;用成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促进销售。为“保温”架好市场桥梁。
③着力精准扶贫:坚持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文化扶贫,在精准扶贫中真正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为“保温”夯实
根基。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近日,杭州、郑州、武汉、南京等20多个城市都出台了人才新政。这些人才政策,既立足国内,又放眼全球,掀起了一场“人才争夺战”。
在各地的优惠政策中,吸引海外人才成为重头戏。
在杭州,外国人才可享受7项出入境便利政策,创业资助最高可达1亿元,优秀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在杭就业并享受相应补贴等。
在南京,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积极引进外籍高层次人才。比如,规定争取国家授权后,外国留学生凭借江苏高校毕业证书、创业计划书,可申请有效期2至5年的私人事务类居留许可等。
各地为何如此关注海外人才?这与中国各大城市不断推进自身国际化建设有关。近年来,无论是上海、杭州还是南京,都曾提出要提升国际化水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拓宽外国人才来华绿色通道。
未来,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人才无疑是城市发展最关键,也是最急缺的要素。
“人才争夺可以优化国家人才配置,促进大、中、小城市更加平衡地发展。”中国社科院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刘彦平表示: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创新创业,人才就是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核心资源。
(摘编自《20余城掀起“人才争夺战” 吸引海外人才成为重头戏》,《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以低于市场价20%买房、数十万元就业创业补贴……继南京、西安等20多个城市打响“抢人大战”,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近日也出台政策瞄准高端人才引进。
“放大招”凸显了各地广聚天下英才,激发竞争活力的期冀。但纳贤不是一锤子买卖,人才引得进更留得住并用得好,才能破解创新密码。
一线大城市高企的房价、堪忧的空气质量和一纸难求的户口逐渐令一些人选择退居二三线城市。“退居”之后,“落差感”却无处不在,相对狭窄的择业通道与较低的科技天花板、不甚灵活的体制机制,让不少人重感困惑。缺少存在感、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状态,又怎会是人们渴望的“诗和远方”?
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人的最高需求层次是自我实现需求。较之物质奖励,价值认同、自我实现感更能打动人心。为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和上升空间才能留得久。适配的岗位、周到的政策配套、充足的资金设备资源、对知识产权充分的法律保障都是关键要素。
(摘编自《“抢人大战”:引得来更要用得好》,新华网)
材料三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5月2日报道,愈演愈烈的“抢人”战火已在中国20多个大城市熊熊燃烧。 42岁的安徽铜陵人、私人企业主张家立决定举全家之力,为正在南京读大学专科的独生子购房。他表示,原先一直为买房犹豫,现在南京出台的人才新政放宽落户条件,让他坚定了为儿子买房的决心。
报道称,参与“抢人”的不仅有户籍优势的新一线城市,无法与之抗衡的三四线城市,也试图用行政手段“抢人”。
报道称,大城市年轻劳动人口普遍不足是此轮抢人的重要原因。人口学者易富贤说,大城市抢人并不能解决劳动力负增长的趋势。他说,如果人口过度流入大城市,大城市养育成本高,年轻人生育意愿降低,生育率就会持续下降,进一步加剧人口老龄化。他同时也指出,为避免人口过度涌入大城市造成的后患,应鼓励就近城镇化:“既有利于养幼,又有利于养老。”
不过报道也认为,中国当下的年轻人恐怕不太容易接受这种传统的理想生活状态。南京审计大学毕业生张经纬说,他已拿到上海一家金融机构的“offer”,虽然薪金待遇不比其他城市更优厚,但他需要的是大城市能够提供的资源、机遇,并不在乎更高的生活成本。
(摘编自《外媒关注中国城市“抢人”大战》,《参考消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深入、市场主体活力有待激发、创新驱动和创新创业大力实施等背景下,各地对优秀人才的需求将有增无减。
B.推进城市国际化建设,优化国家人才配置,促进大、中、小城市平衡发展,大城市年轻劳动人口普遍不足均为本轮“人才争夺战”的起因。
C.与送创业就业补贴、优惠落户买房等条件相比,创设价值认同和自我实现的环境更打动人,提供广阔的舞台和上升空间更能留住人。
D.对于某些中国大学生来说,一线大城市尽管存在生活成本高、空气质量差等弊端,但在平台、资源、机遇方面仍有着不可低估的吸引力。
※【答案讲评】B (推进国际化建设是关注“海外人才”的原因,优化国家人才配置,促进大、中、小城市平衡发展是“人才争夺”的作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有户籍优势的新一线城市外,三四线城市也试图用行政手段“抢人”,表明了各地广聚人才,提高竞争力的期冀。
B.二三线城市若要持续吸纳人才,必须具备长远眼光,如提高科技发展水平,建立灵活的就业机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提供充足的经济保障等。
C.如果不能满足人才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安全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就无法激发人才对“诗和远方”的渴望,人才引进来也可能留不住。
D.材料一和材料三中,经济学者和人口学者,针对本轮“人才争夺大战”,各从城市平衡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答案讲评】C (原文说“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需求层次,不是“较高”。“无法激发人才对‘诗和远方’的渴望”曲解文意,原文是说“缺少存在感、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状态”不是人才渴望的“理想的生活状态”。)
3.三则材料叙述或议论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第一问:①材料一侧重叙述各地吸引海外人才的新政策,议论“人才争夺”的原因。②材料二侧重议论怎样留住和用好人才。③材料三侧重叙述各方在本轮“人才争夺”中的认识。
第二问:①三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②《人民日报海外版》对外彰显中国招揽国际人才的气度和优势;《新华网》强调对热点现象的冷思考;《参考消息》则以外媒视角,介绍“抢人大战”对不同身份的中国人造成的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