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中的医学人文关怀思想探析
1 中医文化的内涵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集中体现,不仅为人类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方法,也为人类创造了宝贵的医药文化,即“中医文化”。“中医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中医作为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防病治病的自然科学学科,本身就是“文化”[1]。所以广义的中医文化就指中医本身。狭义的“中医文化”是指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蕴含的人文内容和文化特征[1]。通常我们所指的“中医文化”是指狭义的中医文化。中医文化强调医者要把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和自然环境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尊重患者的生命,关心、同情患者,给患者以亲人般的人道之爱,以此为基础提出医治和防范预防手段,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中医的这种理念富含深刻的人文色彩,与现今医学界提倡的人文关怀理念是相通的,本文探析总结中医文化中的人文关怀思想,希望为凝炼和建构医学人文关怀思想奠定基础。
2 医学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强调以人为主体,倡导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也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医学人文关怀是医务人员以人道精神对病人的生命与健康、权力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真诚关怀和照顾。本质是以人为本, 体现对人、人的生命与身心健康的关注与尊重, 是一种体现人类人文精神具体化的过程[2]。我国自古便有“济世救人, 仁爱为怀”的人本主义思想,“大医精诚”思想更是我们传统医学思想的精华。“医乃仁术”“无恒德者不可作医”, 这些医学理念在早期的《黄帝内经》、唐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明代陈实功的《医家五戒十要》等论著中随处可见。所以在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探析总结人文关怀思想具有现实意义,对建构当代的医学人文关怀思想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3 中医文化中的人文关怀思想
中医文化内涵丰富,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中医理论包含文、史、哲、伦理学等众多人文学科知识,作为中医主要的诊治方法的望、闻、问、切,救治过程强调尊重、关怀、同情患者,整个过程均体现浓厚的人文关怀色彩。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大医精诚》篇章中写道“若有疾厄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
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对医者的职业道德要求和对患者一视同仁的博爱精神。中医以“大医精诚”为思想核心,强调医德、仁爱理念,中医的行医理念可概括为仁者为怀,赤诚救世;平等博爱,一视同仁;精勤不倦,审慎严谨;不贪名利,作风正派;尊重病人,诊治礼貌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均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
3.1仁爱为怀,赤诚救世
《物理论?论医》中有载“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即要求医者要有仁爱之心,这与医学的人文关怀本质不谋而合[3]。仁爱思想是中医思想基础,几千年来被医者当做医者准则,受到民众的赞扬。仁爱思想其本质是强调医德的重要性,要求行医者要恪守医德,以“救死扶伤”为己任,这种思想受到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的推崇。如魏晋杨泉曾说过“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如今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冲突时有发生,已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使得人们更加渴望和谐的医患关系出现。提倡宣扬仁爱思想,有助于医者恪守本分,使医者重视自身医德修养,从医者的角度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
3.2平等博爱,一视同仁
平等博爱,一视同仁是中医医者秉承的另一重要原则。被后世尊为“医圣”的张仲景,在“举世昏迷”的社会里,张扬着仁术济世的主张,“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对待病人,他一视同仁。此外,对中国医德进行系统论述的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思想,在其《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写到“若有疾厄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更是体现了平等博爱,一视同仁的精神,被认为是中国医德思想的精华和集中体现。人文关怀的本质是对人的尊重,在当今医疗领域,提倡平等、一视同仁是人文关怀思想的直接体现。
3.3审慎严谨,精勤不倦
传统中医学秉承着严谨求实,精勤不倦的行医态度。首先,要求学医之人必须经过严格挑选,“非其人不教,非其真勿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行医者更要具有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清代医生怀远《古今医彻?医箴》写道“凡疗疾,药救固迟,丹救亦缓,惟心救最灵。要非药与丹之缓也,苟中心不切,则视之
易忽,而审之不精,安能得病之本末。”《大医精诚》也提到“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同时,明代医学大家徐春甫《古今医统》指出“医本活人,学之不精,反为夭折”。要求医者勤奋治学,精研医学知识,提高医学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一名称职的医生。医史中伟大医家无不是因勤奋治学而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缪希雍在《神农本草经疏》中有“祝医五则”:“须努力学习,博览医籍;精研医术,卜识药草”, 有“医圣”之称的张仲景在疫病流行,尸横遍野的情形下,“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终成伟大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明朝的李时珍翻山越岭,足迹遍及全国的大山名川,参阅各种书籍,终成伟大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医学是关乎生命的大事,不能草率,医者必须认真审慎,刻苦钻研,具有强烈的职业责任心,这是对一个医者最基本的要求。
3.4清廉尚义,淡泊名利
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主张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相一致,中医思想提倡廉洁行医,淡泊名利的价值观。医家应始终将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首位,如果?t者重视名利,就可能作出危害病人的事,医学也将失去其仁学的本性而走向反面。因此,摆正名利
关系、清廉正直被尊崇为中医医者行医的根本宗旨。如孙思邈曾指出:“医人不得恃己之长,专心经略财物。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 [4]。清末费伯雄从学医的角度出发,告诫学医者“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学医则不可。”“志在救人,行医治病,从来不计诊金和药资”的清朝名医徐大椿直接批判了见利忘义的行为。他在《医学源流论》中说到“声名日起,自然求之者众,而利亦随之。若专求利,则名利必两失,医者何苦而蹈彼也”。脍炙人口的“杏林春暖”的故事歌颂了三国时代名医董奉治病不受报酬,救济贫苦人家的高尚医德事迹。这些事迹被历代医者广为传颂,其重道义、轻名利的做法倍受称道。 3.5尊重病人,诊治礼貌
“礼”是在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尊重谦和的态度,是一种以和为贵的处世方式。中国古代医家一直很重视自身的言谈举止修养。首先,医者对病人要有“礼”,医者行医时应该仪表端庄,言谈举止上要温柔谦和。明医陈实功在《外科正宗?医家五戒十要》中道:“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生轻侮傲慢之心,切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人患病后容易出现焦虑、紧张、不安、易怒等负面情绪,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所以作为医者应该了解病人的心
理反应,在行医过程中要尊重、理解病人,关心、体贴病人。《灵枢》中强调医生要“人国问俗,人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孙思邈指出:“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宋代佚名《小儿卫生总微方论?医工论》中指出:“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仍和柔,无自妄尊,不可矫饰。”当今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冲突时有发生,调查显示很多的医患冲突是由于医患双方沟通不良所致,其中从医者的角度,诊治时缺乏耐心,对病人缺少关心安慰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当今医者应该学习古代医家这种谦虚、礼貌的行医态度,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
4 结束语
中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特点深深地融合其中[4]。相较西方医学,中医学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底蕴,中医学秉持的“大医精诚”、“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感同身受、“先发大慈恻隐之心”的同情心等彰显着中医的人文特色。中医理论、实践无处不体现着人类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5]。当今医患关系紧张,我们应该继承发扬我国中医的优良传统,宣扬中医文化,
倡导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这样有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对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建构当代医疗人文关怀思想的有着重要价值[6]。(弘利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