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返璞归真, 回归本位
——新课改下,数学教学的几点反思
摘要:新课改走进了千千万万的课堂,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然而,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标所提出的理念理解不到位,片面地追求、模仿了新课改的“形”,而忽视了其实效和本质。导致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教学、反思
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情境创设、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新教法,走进了千千万万的课堂。让我们老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然而,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标所提出的理念理解不到位,以致产生了认识上的模糊与困惑、矛盾与冲突,仅仅模仿了新课改的“形”,而忽视了实效和本质。反思让我们清醒,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把新课改的理念,有效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问题情境——注重朴实有效
问题是探究活动的方向和动力,它是探究活动的源头活水。“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我们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全面预设情境的动态生成,注重问题情境的朴实性与实效性,避免出现了情境创设泛滥或牵强附会的现象,使情景创设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具有诱发性、适度性、层次性、共鸣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从不同的方向看》一课,旨在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几何物体的活动过程,体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的三视图。为达到这个教学目的,我果断放弃了课本静态的情境,把课本静止的画面进行情境再现,让学生真真切切地站在桌子两边真实地观察水壶、水杯和乒乓球的摆放。站在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到底会不会一样呢?真实的情境吸引着学生巨大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渴望着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亲身体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本课的问题情境创设,虽然简单,但真实有效。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积极投身于问题的解决中去。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朴实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唤醒学生学习动机,激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催化剂。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屏弃虚假与形式,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开展积极的数学探究活动,促进数学知识建构为目
标,真正做到朴实、有效。
二、自主探究——讲求收放自如
新课程标准倡导:尊重学生个性体验,把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权利和机会还给学生。自主探究已成为当今课堂的一大亮点,然而,在很多课例中,很些老师都高估了学生的能力,过份地追求自主探究,忽视了教师对探究的指导作用。使学生的探究流于形式,失去了探究真正的涵义。反思自主探究背后的假繁荣,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探究方法的指导,巧导妙引,在课堂上做到收发自如,提高探究实效。
曾听过两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两角及一边》的课,两位教师都是通过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获取新知,收效却是天渊之别。
教学案例一:
师:已知“两角及一边”, 如果三角形一条边分别是3cm,其中一个角是60°,另一个角是45°,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一定全等吗?
老师话音刚落,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不一会儿,一个个三角形新鲜出炉了。可对比之下,却出现了两种情况,有些三角形是全等的,有些三角形却不全等。这是因为已知“两角及一边”,会出现两种位置情况;一种是已知两角及其夹边,另一种是已知两角及其一角的对边。由于边角的位置关系不同,所画出的三角形当然不同。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是教师过份高估学生的探究能力,把课堂探究彻底放手给学生,不但没有收到应有的探究效果,还须花时间去收拾残局,帮助学生重新构建新知。
对比案例一,案例二中,教师的教学却让我眼前一亮: 教学案例二:
师: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角及一边,那么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呢?每种情况下得到的三角形都全等吗?请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并分别对每一种情况进行深入的探究,讨论研究哪一种情况能使三角形全等?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有条不紊地假设、猜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分别对每一种情况进行深入的探究,最终高效地完成对已知“两角一边”时,三角形是否全等的探究活动。
对比两个教师的做法及课堂效果,值得我们深深思考。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并不是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放任自流,自主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在数学课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扮演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由“扶”到“放”,有的放矢,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大舞台上尽情起舞。
三、合作学习——追求形神合一
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是新课程理念的精髓之一。然而由于理念的缺
失和操作的异化,部分教师千方百计追求小组学习和讨论的形式。使合作学习陷入了合作泛化、流于形式的怪圈。这种学习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不得要领,合作学习成了一种摆设。如何落实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我认为教师应把握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进行适时点拨、加强调控,使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做到形神合一。
曾有幸听过一节八年级下册《分式概念》,通过情境引入得到出以下几道分式 , , , ,接着,老师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讨论:对前面出现的代数式如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与整式有什么不同?学生一听讨论,十分兴奋。来不及思考,课室已热闹非凡。
生1:这些代数式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生2:这些代数式的分母都含有字母。 生3:这些代数式的分子、分母都是整式。 ……
在这个案例中,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的讨论的内容仅仅停留在表面所看到的现象,对分母不可以为0,字母可以表示任意数等没有进行深层次地探讨,缺失了合作学习真正的意义。与此同时,在这个小组的讨论中,我一直没有看到生4参与讨论。个别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没有参与机会,从而使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成了优等生的表现舞台,这样的合作学习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就我个人认为,执教老师应在讨论之前,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挖掘更深层次的探讨内容。同时,能让后进生有思考的时间,而不致于成为合作学习的旁观者。
群体智慧固然重要,但缺乏独立思考的群体智慧只能浮于表面,不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同时,当学生的讨论只停留于表面时,教师应该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引导与调控。这样,才能真正把课程标准精神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让合作学习不再流于形式。
四、课外实践——重在落实到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数学课的探究活动不仅仅限制于课堂探究,课外的实践活动也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由于课外自主探究未引起教师及学生思想上的重视,以及学生由于课业太重,课外实践探究的时间难以得到保证等原因,使数学的课外实践探究大打折扣。面对这些困扰,我认为在数学探究活动重在落实到位,思想上引起重视,方法上给予指导,时间上必须保证。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因此,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后,我决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24002400(n2)•180bxx3nax
去。因我校八年级准备举行一场班际的比赛,具体比赛的运动项目正在待定当中。为此,我组织了一次题为《该举行什么比赛》的综合实践活动:我请学生对八年级学生喜欢的比赛运动项目进行调查,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制成统计图表,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向级长提供可行性建议。而完成这项综合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为了把这个活动能得到真正的收效,而不致于流于形式,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让学生了解活动的意义,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并对学生的实践活动给予详细的指导,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导航;其次,争取同级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支持,为孩子们的课外实践活动提供帮助与支持,最后,要求学生做好调查记录,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本次课外实践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并取得一定的活动成果。
数学课外实践活动,为数学学习引入鲜活课程资源。只有把课外实践活动落实到位,才能使学生在跨时空的延伸探究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掌握数学学习技能。
“积跬步以成千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正确解读新课标的理念,理性面对新课改,借助自身的反思,提高课堂实效,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陈旭远;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余文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