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7-12-29T16:37:13.293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7月 作者: 王晓凤
[导读] 第一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是探究,学习水平为经历,学习内容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创业农场中学教师 王晓凤 课标要求及分析: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与物理课程标准2.运动和相互作用2.3声和光2.3.5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有关。本节课与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有关。他有两项内容。
第一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是探究,学习水平为经历,学习内容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二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是知道,学习水平为了解,学习内容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材分析: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探究活动,而研究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的能力。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为主线,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对今后进一步探究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优势: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物理的启蒙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通过对第四章和第五章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较简单的物理知识和规律,这就为本节的教学做好了知识准备。
劣势: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所以应从他们的身边的现象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要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材分析中指出:“让学生通过观察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之间的关系,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实验探究的过程。” 所以,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课标要求“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但从学情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实验探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记录数据后,分析这些数据归纳得到结论,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所以,根据课标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能自主操作实验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流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将凸透镜紧靠书上的字,若适当增加凸透
镜与字之间的距离,并调节眼睛与透镜的距离,仔细观察,看到的像有没有变化呢?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板书课题) 活动二、合作探究,求异创新 1.提出问题
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倒正和虚实跟什么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出猜想: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倒正和虚实可能跟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有关。3.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1)如何区别像的正立、倒立? (2)怎样观察实像和虚像? 4.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1)为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实验中烛焰、凸透镜和光屏应满足怎样的位置关系?
(2)在测得了几组成倒立、缩小的像和倒立、放大的像的数据以后,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得到等大的像?
(3)蜡烛移到透镜的焦点时,在光屏上能看到蜡烛的像吗?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这时在光屏上能看到蜡烛的像吗? 5.分析与论证
学生针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活动三、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1.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和像在透镜的同侧还是异侧?成虚像时呢? 2.焦点处是什么像的分界点? 3.二倍焦距处是什么像的分界点?
4.凸透镜成放大的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 活动四、知识梳理,归纳总结
学生对本课时的学习内容进行回忆、小结。
板书设计: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f当u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