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例腮腺混合瘤临床分析
作者:张跃进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第08期
【摘要】 目的 探讨腮腺混合瘤手术方法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7至2009年收治的经病理证实为腮腺混合瘤的50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50例腮腺混合瘤腮腺部分切除术后随访1-3年,下颌缘支暂时性面瘫4例,无永久性面瘫,涎瘘1例,味觉出汗综合征4例,3例复发。结论 腮腺混合瘤是唾液腺肿瘤中的常见者,临床表现多样,根据B超及CT片可初步明确诊断。术前根据肿瘤部位及患者年龄大小,设计合理的手术方案,术中仔细轻柔操作,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 腮腺肿瘤;混合瘤; 手术
腮腺混合瘤是腮腺中发病率最高的良性肿瘤,约占腮腺肿瘤的60%~70%[1],临床多见。本文对我科2007至2009年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50例混合瘤患者的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7至2009年于我科手术并随访3年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35~77岁,平均52.4岁。发现肿瘤时间1月~5年,平均1.5年。 1.2 临床表现 腮腺混合瘤一般为无痛性肿块, 长缓慢,无自觉症状,若其囊性变部分继发感染,可有肿胀疼痛.旱球状,分叶或不规则状,边界清,质地中等,扪时呈结节状,发生于腮腺深叶的混合瘤常向颌后及咽部突出。本组瘤体位于腮腺浅叶29例,深叶21例。 1.3 诊断根据 临床表现,配合B超、腮腺造影、cT检查及细胞学穿刺检查可作出正确诊断。腮腺混合瘤应与腮腺区淋巴结炎、结节型舍格伦综合征及第一颈椎横突肥大等相鉴别。 1.4 手术方法 麻醉选择: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及心理素质、肿瘤大小采用局麻或全麻。手术切口可在常规S形切口的基础上以肿瘤为中心变通。切开皮肤,皮下于腮腺被膜浅面翻皮瓣,翻瓣范围达肿瘤周边1.5 cm,根据肿瘤的位置,大部分位于耳垂前,我们采用从面神经末梢向主干(颊支)进行解剖的方法。肿瘤大部位于耳垂以后,我们采用在乳突、外耳道软骨及肿瘤构成的三角间隙内找面神经总干,肿瘤周边切除范围0.5 cm以上,肿瘤深面0.2 cm以上。面神经解剖范围以肿瘤大小及安全切缘而定,尽量减少解剖范围、减少面神经损伤的机会。术后根据切除范围放置负压引流或者引流条,手术区连续加压,包扎5 d。 2 结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50例腮腺混合瘤腮腺部分切除术后随访1~3年,下颌缘支暂时性面瘫4例,无永久性面瘫,涎瘘1例,味觉出汗综合征4例,3例复发。 3 讨论
腮腺混合瘤又称多形性腺瘤,是腮腺中最常见的一种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岁以上多见,女性略多于男性。肿瘤生长部位多位于腮腺浅叶,少数位于腮腺深叶。肿瘤大小不一,直径0.5~10 cm,平均5 cm。临床上肿瘤大多表现为耳垂下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常无自觉症状,肿物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呈结节状或分叶状,界限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可推动。腮腺混合瘤80%以上均为良性肿瘤,对于病史较长,近期有生长加快,局部有疼痛及麻木,活动度差者应警惕为恶性可能,确诊主要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
外科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腮腺肿瘤最有效的手段,首次术式是否正确是彻底治愈的关键。良性肿瘤术中保证面神经不受损伤尤为重要。腮腺混合瘤虽有包膜但常不完整,外围有小的卫星肿瘤。有人认为肿瘤随着上皮成分的增加或黏液样成分的减少和病程的延长,包膜浸润或不完整的发生率会增加[2],所以如手术不当,很易复发。为保留面神经,发生在浅叶的肿瘤应将肿瘤及腮腺浅叶切除,发生在颌后凹的肿瘤应将肿瘤及腮腺全切除,不宜行单纯肿瘤摘除。保留腮腺导管可以使残留的腺体发挥功能,减少涎瘘。乳突状囊腺瘤多无明显症状,体积较小。林晨等[3] 认为良性肿瘤组织学上以大小不等的管腔样结构内形成乳头为特征,预后良好,肿瘤可能来源于类似于分泌管的导管细胞。
参 考 文 献
[1] 邱蔚六,张震康,土大章.口腔颌面外科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730.
[2] 陈润良,王昌美,温玉明.腮腺多形性腺瘤生物学行为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4,39(4):277-279.
[3] 林晨,李江,张霞.6例口腔乳头状涎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4,2(1):5-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