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CFC分子
氯氟碳化合物(又称氟氯烃)是一组由氯、氟及碳组成的卤代烷。因为低活跃性、不易燃烧及无毒,氯氟碳化合物被广泛使用于日常生活中。氟里昂是氟氯甲烷的商标名称。
历史氯氟碳化合物(英文学名:Chlorofluorocarbons简称:CFCs)是由一群美国科学家于1928年人工合成,用作冷藏器的冷冻剂(雪种),因为过往的冷冻剂(例如氨及二氧化硫)都易燃或有毒。其后,氯氟碳化合物被广泛使用,直至近年科学家意识到氯氟碳化合物的害处为止。
产生氯氟碳化合物由一个烷烃经卤化反应[自由基取代反应]与氟、氯份子结合而成,而烷烃的氢原子会被氟或氯原子所取代;仍有氢原子未被取代的则称为含氯氟烃(HCFCs)。
氯氟碳化合物(英文学名:Chlorofluorocarbons简称:CFCs)是由一群美国科学家于1928年人工合成,用作冷藏器的冷冻剂(雪种),因为过往的冷冻剂(例如氨及二氧化硫)都易燃或有毒。其后,氯氟碳化合物被广泛使用,直至近年科学家意识到氯氟碳化合物的害处为止。尤其是对臭氧层的破坏,部份使用后的氯氟碳化合物升到同温层。由于其低活跃性、低生物降解性及不溶于水,氯氟碳化合物很难被分解。氯氟碳化合物在太阳的紫外线照射下会分解出氯气自由基,破坏臭氧(臭氧减少与氯氟碳化合物)。由于此等破坏是连锁反应,故威力相当惊人。据估计,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近十万个臭氧分子。
影响氯氟碳化物是引起地球暖化的第二重要气体。当我们使用冷媒、喷雾和发泡产品时,其中就含有氟氯碳化物,当中又以CFC-11、CFC-12、CFC-13的使用量最多。在各种氯氟碳化合物中,以CFC-11及CFC-12较为重要,因为其浓度比较高以及它们对平流层内的O3有很大影响。在多种人造的氯氟碳化合物中,以CFC-11及CFC-12的浓度最高,分别约为0.27及0.55ppbv(量度于冒纳罗亚
观象台,1997)。从它们的\"全球变暖潜能\"数值显示这两种气体吸收红外线辐射的能力相当高,估计在八十年代期间除了CO2以外,CFC-11及CFC-12在所有温室气体中对辐射力的影响已占了三份之一。
由于氯氟碳化合物对臭氧层的破坏日益严重,故多个国家于1987年9月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签署《蒙特利尔议定书》,分阶段限制氯氟碳化合物的使用。由1996年1月1日起,氯氟碳化合物正式被禁止生产。氯氟碳化合物可被氢氟碳化合物及碳氢化合物取代,虽然不会破坏臭氧层,但均具有一定的易燃性和毒性。
用途由于氯氟碳化合物无味、无易燃性、无毒性、无腐蚀性及相当稳定,所以用途广泛。
压缩喷雾喷射剂
液态氯氟碳化合物通常被加进喷漆及杀虫剂等压缩喷雾的容器。当使用者使用压缩喷雾时,容器内的压力会降低,导致液态氯氟碳化合物气化,令内里的液体喷射出来。
清洁剂
氯氟碳化合物能够溶解油脂,故被用作电子零件及金属用品的清洁剂。 冷冻剂
被用作冷冻剂的氯氟碳化合物,被称为氟利昂。氟利昂气化时吸收大量内能,令附近环境变冷,所以成为冷藏器(例如冰箱及空调)的冷冻剂。
发泡剂
在制造发泡胶的过程中,氯氟碳化合物被混合于塑胶中,成为发泡胶的气泡。
抗凝剂
氯氟碳化合物也被加进汽油中,防止汽油因低温而凝结。
对臭氧层的破坏部份使用后的氯氟碳化合物升到同温层。由于其低活跃性、低生物降解性及不溶于水,氯氟碳化合物很难被分解。氯氟碳化合物在太阳的紫外线照射下会分解出氯气自由基,破坏臭氧[臭氧减少与氯氟碳化合物]。由于此等破坏是连锁反应],故威力相当惊人。据估计,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近十万个臭氧分子
限制使用由于氯氟碳化合物对臭氧层的破坏日益严重,故多个国家于1987年9月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签署《蒙特利尔议定书》,分阶段限制氯氟碳化合物的使用。由1996年1月1日起,氯氟碳化合物正式被禁止生产。
可行代用品氯氟碳化合物可被氢氟碳化合物及碳氢化合物取代,虽然不会破坏臭氧层,但均具有一定的易燃性和毒性。
相关新中国将严禁氯氟碳化合物生产来源:中外对话英国《路透社》引据中国国家环保护总局的一声明报道说,中国将从2007年7月1日起开始全面禁止氯氟碳化合物的生产。这项由国家环保护总局宣布的公告符合了《蒙特利尔议定书》的要求。该协议旨在逐步消除全球对臭氧耗尽化学品的使用。中国在1991年签署了此项协议书。该国被要求从1999年开始停止氯氟碳化合物的生产。该公告说:\"相关的中国公司必须在8月15日前销毁氯
科学家提出寻找外星智慧生命新法来源:人民网20世纪的大部分时候,我们的电视传送天线把大量能量泄漏到太空里。随后,电视传送天线开始慢慢被卫星所取代,卫星把信号发射到地面上,由电缆进行传输。可能有一些好奇心很强的外星人正在寻找地球上的智能生命迹象,也许不久后我们就能看到它们。外星人从遥远的星际进行观测,或许会追踪到我们在地球上出现的迹象。化学物质--氯氟碳化合物具有吸收特定波长的红外线的能力,即使大气层里只存在万亿分之几的这种物质,人们也能观测到它们。氯氟碳化合物并不是自然产生,因此在围绕另一颗恒星运转的世界发现这种物质,将是证明那颗行星存在外星技术的好证据。哈佛大学的利萨·卡尔特尼格(Lisa Kaltenegger)表示赞成上述观点,她说:\"氯氟碳化合物是寻找高级文明的一种非常有趣的想法。\"但是要想发现这种物质,他们可能需要特别灵敏的望远镜,这种望远镜的灵敏度甚至要比美国宇航局的\"类地行星发现者(Terrestrial Planet Finder)\"号和欧洲航天局的\"达尔文\"任务使用的望远镜的灵敏度还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