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水墨人物画的笔与墨

2020-05-09 来源:步旅网
The fine arts美术

浅析水墨人物画的笔与墨

◎ 程洁

摘要:在中国人物画的创作中用笔、用墨色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笔由墨现,墨自笔出”。更有东坡先生得一碗墨“胜似千金的”佳话,赵子昂提出“以书入画”则将书法经验与水墨画韵味结合,提倡笔墨情趣。神面貌。在处理人物的衣褶时,时而流畅飘灵时而顿挫根据人物的动作幅度恰当施笔,特别在表现运动中的人物,笔墨要服从于人物体貌。用苍劲在水墨人物画中,对象形体、意境、书卷气等。都是通过用笔的力道,墨色的浓淡、轻重、枯润、对比和丰富之效果。

关键词:用笔;用墨色;构图

人物画种发展已有千余年之久,从新石器时期彩陶纹饰,到战国时期《人物龙凤图》,再到魏晋隋唐发展成熟,时至今日人物画的发展变迁也关乎到中国画的革新议题。从早期先民稚拙的自我意识到顾恺之,张僧繇的逐步完善,再到梁楷、李唐的另辟蹊径。一代代的艺术家们身体力行,不断丰富着中国笔墨的表现形式。本文从笔者自身水墨人物画的创作实践展开。主要探讨中国传统水墨人物画的笔墨语言关系,分别从构图,用笔,墨色这三语言关系中认识、思考与实践中总结。

一、构图

魏晋谢赫《古画品录》中将中国画的技法总结为“六法”,其中的“经营位置”,就是指的构图。古语讲,欲画“必先立意,然后章法是也”。构思是立意,构图是立形。中国画下笔成形,不能改动,只能做“加法”不能做“减法”。因此,要求作画者必“胸有成竹”,历历如在眼前,才能画好。这就必须画前要认真研究构图问题。南宋马远、夏圭对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我们都可以作以借鉴,画“半边”或“一角”之势,部分胸无丘壑者妄加非议,说“马、夏”画面画的南宋的残山剩水,他们戴政治的有色眼镜去贬低“马、夏”。我想对于今天我们不应该拿宋朝政治的昏庸无能来比照其绘画,恰恰“马、夏”的“一角、半边”之势设计到了中国画中一个很重要的议题就是留白,就是水墨胜过重彩,不画胜似面面俱到。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精心构思的重要性,好的作品构图讲究、新颖,整幅作品便能使人感到耳目一新、为之一震。

因此在《收枣图》(如图1)构图的选择上我选择了横长式构图。横长式的构图或是以横长线、水平线为主的构图,会使观者产生平静、安宁、平和、辽阔、沉寂,静谧,并能增强画面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特别是在地平线放的很低的时候,更是如此。在我的作品中,众多的人物情节处理,横长式构图能较好的表现作品主题。

二、用笔

中国画的用笔非常重视节奏和韵律,讲求“以书入画”正所谓“好画是写出来的、好字是画出来的”,优秀的艺术家往往能利用线条的长长短短、疏疏密密,配合着恰到好处的墨色,整个画面的意象就像美妙的音乐一样,会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中国画重在胜似而不求形似,苏轼更是指出“绘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龄”,因此,胸中只要有丘壑线条就可以随意安排,“意笔草草”足矣。当然,好的线条是有生命的,这个生命的存在也必须依托线条的轻与重、浓与淡、舒缓与急促,枯与润等等手段创造。正所谓行笔如“风雨骤至、雷电交加”,“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造成画面飞扬灵动的生机。从用笔的韵味上来分,有庄重、稳定、优雅之别,这就要求画家们在运用线条的时候,要根据具体对象的气质来加以推敲。有的线条舒缓、洒脱、放逸,往往能给人给人自在、活泼之韵味;而阳刚、浑厚,恣意的线条,又可以体现豪放、雄浑、之美。

在创作中,我遵循古法,在画面中最主要的人物的处理中,头发的处理用流畅,活泼的线条配合人物特有的面部神情能巧妙的表现人物的精

有力的线条表现老枣树,用笔时疾时缓,造成一种枣树本身所具有的厚重感和时间的蹉跎感。

三、用墨色

墨与色是传统中国人物画既不相同又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中国

画的基本特点。画论中讲“墨分五彩”,是指墨色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色彩感觉。墨分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五阶神采,并且在不同画家,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墨的颜色都有微妙的差别,也曾出现了南方阴郁一派和北方旷达一派。在唐代,中国画家就认识到用墨色在表现五彩缤纷、丰富多采的自然界,比单纯用色写实更胜一筹。唐代张彦远在论墨色时说:“草木荣,不待丹绿而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

待五色而綷。是故运墨而五色俱,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这是多么高妙的论断啊。

在创作这幅画的时候墨色的安排,我从整幅画的意象出发,对于颜色较重之墨,因其面积之大小会影响画面的整体感和平衡感。墨色的韵味、节奏感、淋漓程度、沉厚感、对比和丰富之效果最突出的就是可以较好地表现质感,无论是画苍老的树皮、枝干,还是坚硬的石块,以及柔软的毛发;还能表现人物的形体、情感、意境、质感、感觉等通过不同的墨色方法均能准确地表现出来,使其具有生动的气韵。在人物的着色方面根据画面情节合理安排,特别注意了画面的留白部分,在留白不合理的地方适当补以红枣使画面完整。另外我还利用线、点的粗细和大小、色墨混用的丰富变化来协调墨块之间的关系,使画面成为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感:“浓能不呆滞,淡则能沉厚”。其次在画苍老的枣树林时我利用色墨的渗华关系和混合关系,表现了一种浑然一体的丰富,达到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对立统一。使观者可从图上感觉到各种渗华和混合的墨色。

总之,有笔无墨画面会单调、呆板,有墨无笔画面会显的阴森、腻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生活中的点滴,只要用心去发现其题材

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借此创作机会深入生活和自然环境。观察、写生、收集素材进行创作,这种新鲜感从临摹古画中是得不到的。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去,重视生活体验,注重写生训练。才能创作出充满时代气息的作品。经过《收枣图》创作的点点滴滴,使我对中国画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也对今后的创作道路有了清楚的认识,我认为作画须从大处着眼,即注意画面的总体气势和意境的构成,运筹全局,不落细小繁琐,使一切细部的描绘和细微的变化服从于全局。同时也要注意使一切丰富多彩的墨色变化,服从于总体的协调、平衡和统一。还有,就是加强广泛的文化修养,学会感知生命的存在,培养广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可以使我们更好的创作出耐人寻味的作品。

(作者单位:伊犁州伊宁市巩留县高级中学)

作者简介:程洁(1989~),女,本科,现为伊犁州伊宁市巩留县高级中学美术教师,中学二级,2012届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美术学。15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