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不顺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当前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常常遇到学生的冷淡和抵触等不合作反应,究其原因并不是学生的意识问题,而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平衡时所造成的一种必然存在客观现象。因为当学生的生理发育到一定阶段,智慧和思想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会感到自己的能力已经强大了,自我意识也就必然加强,就会有一种急欲摆脱束缚的欲望。因而在行为上往往表现为不顺从式反叛,而这种不顺从行为一般分为显性和隐性两大类。前者是以不顺从或反叛的行为方式表现,后者是行为方式顺从,但是以心理反应有时甚至是生理反应的形式表现出来,后者的危害更大。所以正确认识它不仅有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顺畅,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从心理上多做疏导工作。
中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育青少年怎样做人,然后才是怎样增长知识,而怎样做人的教育不同于后者。它不是一种简单的传递过程,它的教育必须建立在青少年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之上,而问题恰恰就在这里,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常感到这样的棘手的问题。学生对思想教育所表现的态度的冷漠、反感和抵触等一些不合作反应。那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作为教育工作者又应如何看待学生的这种不顺从行为呢。
首先对上述问题的产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学生的意识问题或学生的思想素质差,而应该从学生心理发育过程来看待这一问题。因为上述问题往往是一个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也是应该出现的一种现象,这不仅是一个行为问题,而是一个心理问题。它的客观性远远大于其主观性。当人的生理发育到一定阶段,智慧和思想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即当青少年感到自己的能力已经壮大到一定程度时,自我意识也就必然得到加强,所以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就会产生一种摆脱束缚,确立自我的意识,其中部分的自我意识就属于反叛意识,其次从少儿到青年这一过程也必然使他们的身体、情绪、性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都越来越趋于成熟,但这些方面又不是齐头并进,协调一致的发展。一般情感和社会
性的发展相对缓慢和滞后,即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也会导致青少年不顺从行为的出现。所谓不顺从,其实就是青少年对外界指令的判断和选择的过程也包括机械式的反弹或条件反射式的反抗,对于青少年的不顺从行为我认为可分为二大类即:显性行为和隐性行为。所谓的显性就是当他们的爱好、追求得不到认可,受到限制甚至反对时表现的一种以行为反应不顺从的反叛行为,往往表现为桀骜不逊,当面顶撞或背后破坏、逃学等。其表现一般较易被发现。例如学生刘某在小学时就爱好文学,经常购书交笔友,自进入初中以来,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当家长及教师发现后对其劝说都无效时,对其的零花钱和来往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可到学期结束后,学习成绩仍无一点进行,经交谈后方知她的交友行为一点也没有收敛,为躲避家长和老师,其行为更加隐密,所花时间也更多,像这种不顺从行为充分反应青少年在其能力、情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自主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对外界的指令的判断和选择也越趋成熟。平心而论,刘某的文学爱好是无可非议的,她的选择也是对的,但是她的这一爱好和选择却与学校和家庭乃至社会的需求相悖,这样的行为实际上应该得到肯定和引导,应反思的不是她,而应是教师家长乃至社会。再如学生孙某比较好玩,特别爱好足球。当其学习成绩差时,教师便收去了足球,此后他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老师当众批评了他时,他与教师发生了顶撞。这是一种典型的行为选择性错误。其发生了的主要原因是生理和智能发育与情绪和社会性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必然结果。其实像孙某这种不顺从行为是最常见的一种,特别是在男同学中更易发现。如王某,他自认爱上了同级的一位女同学,当女同学和家长表示反对时,他觉得不可思议,认为亵渎了他的感情,不仅不停止这种荒唐的行为。反而自己上门去做那位女同学和其家长的工作,结果当然是遭到更严厉的谴责,由此他从便发展到盯稍、威胁,最后强行拍照。另外由兴趣和好奇心也会激发产生一种不由自主的违规行为,其最常见的是在实验室常违背教师或课本要求和实验规则而自行其事,甚至致安全与不顾,还有在运动场上也会有上述行为发生。
以上讨论的不顺从现象都具有的显著特征是行为上的不顺从,它们易于被觉察,而另一种不顺从现象是无明显的行为举动,是一种心理上的反应,一般难以发现。即所谓的隐
性反应,它往往表现为害怕学习、厌世,干什么都无兴趣,整天萎靡不振,甚至有辍学的念头。有时这种心理上的反应会以生理反应表现出来:如头晕、烦躁等症状。实际上发生隐性反应时其本人一般都无不顺从意识,但这种无意识的不顺从又确确实实地存在。只不过渗透到日常的行为中或自身的生理反应中。如学生李某(女)平时学习很认真,有很强的进取欲望,但一临近考试,特别是比较重要的考试,她就会生病,表现为头痛、脸色苍白,严重时会出现休克现象,而一过考试,不用吃药上述病症会自行消失,问她考试是否特别紧张,她却回答说并不太紧张,仅是有一种压抑感。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当学生不喜欢某一学科时,课堂上会不由自主地走神,或昏昏欲睡。造成隐性现象的主要外部因素是:现实的教育环境由于受到升学会给自己将来在社会中带来有利的价值观念所支配,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和睦气氛,家人、教师、朋友仍至学生内心的压力与日剧增,而此时学生的心理还处于发育成长的过程中,对这些内外压力即无承受能力又无排解方法。当这一压力长时间作用于一个人,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时,心理上的那种自我保护的潜意识,必然会在行为上或生理上作出反应。
另外就不顺从行为的两种表现而言,显性反应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积极的一面,因为如果引导得当,将会使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使他们成为更具活力、更有开拓精神的有用人材。当然处理不妥,则会使部分学生失去自律性,遇事易冲动,并发展为条件反射式的叛逆,甚至对群体或社会造成破坏。而隐性反应由于难以发现,有时学生本人也不清楚,对学生个体的心理发育危害更大。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不顺从表现要理智地对待,对学生日常的言行举止要细心的观察和认真的分析。平时要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好坏,对同一现象要应人而异,对同一人要应时而异,但对显性反应中明显的违规行为要明确否定,不能放纵,而对有道理的行为要在肯定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对隐性反应要及早发现,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鼓励,防止出现极端行为。如学生叶某(女)家境贫寒、升学压力特大,平时认真刻苦,但成绩时有波动,故精神状态一直低迷,中考前两个月出现上课就睡觉, 测验就找借口逃避的现象,与同学
的交谈中,发现其曾流露过不想参加,甚至有过辍学的念头。后通过及时的交谈鼓励,最后该同学中考成绩达到550分以上。这里必须就不顺从行为中的逆反心理加以说明:一般而论不顺从心理是学生自我意识在知识、智力、情感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途,它存在着一定的理发判断,这种理性在程度上还是浅显的,不完整的,当然它也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而逆反心理则是一种机械的反弹,是一种无理性的不计后果的反应,它也很难被进行理性的引导。因此对待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要以理智的态度对待之,冷静的眼光看待之,以科学的方法处理之。万不能盲目抑制,其最大可能是将一种有理性的行为变为无理性的反抗或沉沦,特别是显性行为,因其最易发现,它对群体中的影响也最大,故最受到教师的抑制。
总之,教师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应首先与学生交朋友,及时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学生的一些不正常表现,尽可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与教师达到互通。在学生对教师达到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
天津市第五届中小学德育学术年会征集论文
浅谈学生不顺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宁河县岳龙镇中学
韩冰 曾凡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