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如何做智慧型家长的思考

2023-04-05 来源:步旅网
对如何做智慧型家长的思考

作者:郑满红

来源:《儿童大世界·家庭教育研究》 2018年第5期

摘要:物质的丰富并不一定会带来精神的丰盈。物质丰富可能导致精神上的贫困,表现为青少年对游戏的过度迷恋。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反省。为此,我要阐述几点:警惕精神污染,防止精神贫困,建立良好的情感熏陶环境;建立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环境;创造良好的智力开发环境,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沟通的技巧,做智慧型家长。

关键词:精神污染精神贫困 环境熏陶 重视阅读学会沟通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研究报告称,目前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几乎是总人口数量的一半。我国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7成,并逐年增加,青少年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小学生的近视率也接近40%。相较之下,美国中小学生近视率在10%左右。

探究近视的原因,除了沉重的学习任务外,电子产品、网络游戏的影响不容忽视。好多孩子的眼睛不是学习紧张造成的,而是长时间打游戏造成的。

当前,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财富的增长,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是青少年学生的精神面貌并没有因此而提高,精神生活反而越来越贫乏,相当一部分人不喜欢运动健身,沉溺于网络游戏。尽管那些游戏或暴力或色情或颠覆历史或穿越梦幻,扑朔迷离且赚足了眼球,致使好多孩子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原本乖巧懂事的孩子变得言语粗暴、说谎成性,甚至有的为了游戏充值不惜偷盗钱财,危害社会,干起了不法勾当。拼命玩游戏,玩坏了眼睛,玩垮了意志,玩毁了青春,摧毁了体质,甚至出现了学生体测都能猝死的新闻。

客观地说,物质的丰富并不会带来精神的丰盈。物质丰富了社会的现实,消除或减少了贫困,但其带来的自立心、自我控制能力、忍耐力、责任感、团结意识、体贴心、感恩之心、尊敬之心、战胜自然与超越自我之心随之衰弱,导致精神上的贫困,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反省。为此,我想谈以下几点:

一、建立良好的情感熏陶环境

何为“精神污染”?该词也可以泛指如大量相同的图片元素、重复的信息或语言暴力等对人的心理造成严重的负面冲击(不一定是不健康思想,可以是消极、扭曲等不正常事实导致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心理发生一些强烈的负面变化(精神敏感、焦躁、不安甚至精神崩溃等)。

何为精神贫困?精神贫困是相对于物质贫困而言,是指人的精神状态、价值取向、生活观念等落后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状态。比如,孩子只想玩游戏不想学习,更不想体育锻炼。为打游戏搞得黑白颠倒(晚上打游戏,白天睡大觉),没了电子游戏就失魂落魄。长此以往,导致精神“萎靡不振”,根本不能脚踏实地地去学习、工作。

记得有记者街头采访某些青年,谈及个人梦想时,有些年轻人竞大言不惭地说: “希望新的一年能不工作,心安理得地玩……”全然没有年轻人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精神,这使笔者深感忧虑。

如何走出这种困境呢?我们常说: “孩子是社会的未来,也是每个家庭的中心和希望所在”“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就是提醒我们做家长的,对孩子的成长教育问题有着不

可推卸的责任,一定要以身作则,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为子女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环境是影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正是揭示了环境对于一个人成长受教的重要影响。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看到环境对人们的影响和改造作用。孔子认为入的共同点本来是相近的,只是由于后天的影响和习惯不同才产生了差别,起了变化,说“性相近,习相远”。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起点教育至关重要。一定要警惕精神污染,防止出现精神贫困的现象。

二、建立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环境

我国有句名言:家和万事兴。这里的所谓“家和”就是指良好的家庭道德环境和氛围。道德环境,指的是一个家庭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生活方式,传统习惯,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事之道,常言说的好: “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言行和思想感化着孩子。所以创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提高父母素质是根本,父母要教育好子女,自己必须先受教育,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国还有句古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培养各种爱好,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夫妻关系和睦融洽,互敬互让,温文有礼。家庭关系和谐,尊老爱幼,孩子内心宁静,不被情感困扰。

例如:家庭中的上下辈能和睦相处,亲情浓厚,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的孩子自然对人有礼貌,说话和气。否则,没有温暖愉快的家庭,没有父母的良好道德品质,是很难培养出好孩子的。所以,子女的健康成长与家庭良好素质都是休戚相关的。在我孩子成长的十几年里,我们家庭和谐,即使成员意见不和也会尽量用平和的语气商量。对待孩子更是如此。孩子不是家庭的附属品,他是独立的人。是人就有需求,精神上的、物质上的、合理的与不合理的。我们大人往往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先对孩子的要求做出判断,这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然后告诉孩子答案,让孩子遵照执行。假如孩子有不同意见,违背我们的意愿,我们就会生气,或者进行说教,目的还是让他们服从我们的命令。家庭教育的氛围也就不和谐融洽了。假如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就会感受到自由受到限制,他变成了我们听话的机器、傀儡、木偶。他当然不开心,不甘心。家庭教育缺少了孩子的主动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这种教育注定是失败的。所以我觉得应该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凡事征求下孩子的意见,听听他们的心声,终究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另外,还有注意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引导孩子和谐成长。作为家长或者监护人要协调好彼此的角色,目标一致,形成合力,才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三、创造良好的智力开发环境,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目标就像灯塔一样引领我们前进,使我们在奋进中斗志昂扬,充满活力。因此,我们有仟么样的追求,都能从精神状态上体现出来。例如当下中小学生的学习,如果单单把目标定位为考试成绩,未免太狭隘了。明确读书目的,使孩子对自己的学习有个长远的规划,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我们的耐心。从小时候的睡前故事到童话的阅读,从经典名著到诸子百家,逐步培养孩子养成手不释卷的阅读习惯。宋代的黄庭坚说

“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我觉得很受益。

涉及到初中阶段的学习,语文是百科之母,得语文者得中考,得语文者得高考。一个喜欢阅读的人,他的语文成绩是不会差的。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作文,他有源头活水,自然游刃有余。事实证明,我们的孩子是喜欢读书的,只要我们为他精心选择,他就会驻足停留,沉浸其中。还没上初中的时候,我儿子就读完了曹文轩的动物小说系列,三年级的时候就读了《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著作。每次逛书店,他都会很高兴。为自己读过那么多书而欣喜,为发现好书而雀跃。所以,“每日一读”必不可少。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读书计划。读什么,读多少,做到心中有数。鼓励孩子写写读书笔记。

荒芜的精神家园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充满勃勃生机。“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被书籍浸润的灵魂是不会贫困的。更是不会轻易受到污染的。睿智的语言、鲜活的灵感会使青少年思路开阔,意气风发。

现在我们都钟情于手机,甚至达到了“手不离机”的地步。我希望做家长的,像对待手机一样钟情于我们的孩子。给孩子们做个好榜样,告别碎片化阅读,告别聊天、淘宝,陪孩子一起阅读,一起探讨,一起成长。

五、掌握沟通的技巧,做智慧型家长

当下,孩子们在学校学习其实很累的。每天那么多节课,繁重的学习任务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周测、月考、期中、期末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这些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无形的压力。作为家长,我们要理解他们,要讲究沟通的技巧。多听听他们的心声。有什么开心事有哪些困惑,不要每次打电话就是问分数,问名次。孩子考好了欢呼雀跃,成为炫耀的资本,发朋友圈;考砸了就默不作声,不高兴,生闷气,或者埋怨孩子不够用心,不努力,花了家里那么多钱不懂得珍惜等等。岂不知这些做法已经伤害到了孩子,使他们原本脆弱的心灵雪上加霜。考好了会因我们的欣喜而骄傲;考砸了会因我们的埋怨而消沉。细细地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太功利化了?内心太浮躁了?

诚然,我们让孩子上学就是想给他最好的教育,将来能上一所好的高中乃至大学。但是,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好的教育不是只有成绩。我发现,我儿子自从上中学以来,特别是进入八年级之后发生了改变。说话注意对方的感受,文雅有礼;与同学相处融洽,连红脸的事都很少,更别说打架斗殴了。每次接他都不让我提包,因为老师告诉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也不容易”如此无微不至的教育,如此贴心暖人的话语,哪怕我们的孩子成绩暂居人后,我们也会心存希望、心怀感激,为孩子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而庆幸,为能在孩子青春叛逆期走进他的心灵而欣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