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探索・争I奄 Sc科ience&Te技ch视nology界 Vision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述评 陈蕾 黄菲菲2 (1.安康学院,陕西安康725000;2.陕西省安康中学,陕西安康725000) 【摘要】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诞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它是将翻译研究置于后殖民主义这一大背景下的翻译理论新视角。本文主要概述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其理论价值和局限性,并客观分析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 研究的影响。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理论价值;局限性;文化排外 0引言 作为一种理论批评话语.后殖民主义理论“首次将西方对东方进 行文化殖民的事实及后果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将研究中心从文本形 式转移到文化政治批评上来,显示了一种新的动向”。(张京媛。1999: 4—5)可谓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文化界和文学理论界从边缘走向中 心的最新理论思潮之一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源自于后殖民主义理 论 将翻译的有关问题置于后殖民主义这一大背景下进行研究.既符 合文化学的发展趋势.也符合前殖民地国家意欲寻求并确定自身文化 身份的强烈愿望 本文主要概述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其代表 人物的主要观点.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其理论价值和局限性.并客观分 析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影响 1:3移动和流动为其特征。”f转引自芒迪,2005:195) 1.2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代表人物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首先主要是由一批前殖民地国家的学者提 出。他们既接受过本国教育.也受过欧美国家教育的熏陶.所以更加关 注“‘第三世界’文学被翻译成英语所带来的意识形态后果.以及由此 而造成的种种歪曲的情形。”(芒迪.2005:188)在诸多第三世界国家, 译者正是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着一种特殊的翻译实践 后殖民主 义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盂加拉学者斯皮瓦克和印度学者尼南 贾纳。 斯皮瓦克在1993年出版的《翻译的政治》一文中严厉的批评了西 方女权主义批评将所有文本译成英语这一强权者语言的主张.她认为 这种翻译常常表现为一种带翻译腔的语体.它本身就违背了民主的理 念.成了强权者的法则 她本人的翻译策略是“努力使译者能够亲切地 理解原语语言,了解原文中的情形。”(2005:189)她认为“后殖民主义 本身并不是一种反对帝国主义或殖民主义的批评话语.其批判目的在 于削弱西方队东方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霸权。”(王宁.1995(5):80) 她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带有明显的女权主义和解构主义色彩 权力关系问题是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印度学 者尼南贾纳在1992年出版的《为翻译定位:历史、后结构主义与殖民 语境》一书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强烈抨击了翻译在这种 权力差异中的作用:“翻译作为一种实践,造就了或在其中体现了殖民 主义操纵之下的不对称的权力关系 ”(转引自芒迪,2005:190)她以印 1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其代表人物 1.1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始于20世纪7O年代.是建立在解构主义、 阐释学、多元系统论、描写主义、目的论和新历史主义基础上的翻译理 论的新视角。将该理论作为一个正式问题提出的是英国学者罗宾逊 他在《翻译与帝国:后殖民主义理论阐释》一书中指出,“全球化使得一 直被压抑在文化边缘地带的旧殖民地国家的文化身份变得日益模糊 起来,那里的知识分子迫切需要寻找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和文化身份 的认同” (Robinson,1997:25)该理论“从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审视不 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关注隐藏在译文背后的两种文化间的权力 争斗和权力运作,认为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权力差异,不同文化间从未有 过真正平等的对话”。(王东风.2002(5):3)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政治经 济的不平等产生了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权力差异.翻译难以实 现人们预期的平等对话和信息转换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正是以这种 权力差异为基础.关注隐藏在译本背后的两种文化间的权力斗争和权 力运作,旨在通过描述存在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种族和不同语 言间的不平等和不对称的关系来研究权力差异语境下不同价值取向 的译者在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巴西的食人主义可以说是最具影响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为了 摆脱政治上独立.但文化上依旧依附于旧宗主国文化以及欧洲其他文 化的状况.以及本土文化长期受到压抑而处在无声状态的地位.巴西 出现了一种文化反思热.主张向全世界证明自己的“文化身份”.宣扬 自己的“多元文化”。1928年,德.安德雷德发表的《吃人宣言》提出了 “食人主义”这一隐喻.主张吸收欧洲文化来丰富巴西文化 维埃拉是 巴西食人主义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之一,她在论文《解放半兽人》中总结 了巴西食人主义:“不是否定外来的影响或滋养,而是通过增加从本地 获得的攫取来加以吸收和转化。”(转引自芒迪,2005:193)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不仅生存于东西方之间.也发生在西方国家 之间.它“已经在欧洲内部产生的共鸣.尤其在爱尔兰的语境里得到了 回响 ”(芒迪,2005:198)迈克尔・克罗宁的《翻译爱尔兰》与玛利娅・蒂 莫兹科的《后殖民主义语境中的翻译》两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门的 研究 他们不满意第三世界学者将翻译与后殖民主义的论述局限于欧 洲与殖民地国家之间.认为翻译在英国人征服爱尔兰的过程中也起了 不可替代的作用 克罗宁用翻译的这种比喻.跟发生在爱尔兰人身上 的事做了个比较:“文化层面上的翻译一一对英语的文化适应得拥抱 是与地域层面上的翻译平行的.而地域层面上的翻译以强迫的人 一一度被殖民的经历、印度在后殖民主义阶段在文化身份、民族性、本土性 等方面的困惑和挣扎为主要研究对象.提 重译的思想,主张重译印 度历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抹去殖民文化对印度文化的影响,唤起人们 对17世纪印度文明碎片的记忆 此外.埃及学者梅勒兹试图探索一种介于西方强势语言与本土语 言中间的语言或混杂语言的写作方式.以消解语言与文化上人为的等 级关系 菲律宾学者拉菲尔则主张误译“西班牙”文化.让本土语言文 化侵入和扰乱西班牙殖民者强加在他们身上的霸权语言体系 印度学 者霍米.巴巴将杂合的概念引入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 她反对传统的 翻译理论中僵化的归化和异化,在《文化的定位》一书中她提出“第三 空间”的概念.试图“可以自由的在一个断裂的、暂时的互文性文化差 鼻中通过翻译和协商来展示自己的文化身份。”(Bhabha,1994:38) 2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理论价值和局限-眭 以往的翻译理论多为建立在对语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而“后殖民 主义翻译理论则摆脱了单一语言研究的束缚,运用政治学、社会学、文化 学、人类学、文学、哲学、历史和心理分析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来 自不同文化的文本和行为,构筑了翻译批评的新范式 ”(金敬红,2006 (3):137)它的研究视角更加突出了权力、意识形态等因素投射到翻译 研究上的影响 同时.通过对翻译实践进行各种文化考古式的实地考察,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发现了影响翻译实践的重要因素——权力差异 它提倡各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平等关系.使在翻译理论体系中处于支配地 位的西方翻译理论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促使西方人改变了长期 以来对东方的偏见:它使翻译研究不再死板地拘泥于英美等西方强势 文化的翻译研究模式,不仅有利于促进各国反思自身的文化和翻译史 而且有利于扩大翻译研究的范围。 (下转第1 86页) 作者简介:陈蕾,女,安康学院外语系,助教,从事英语教学与翻译研究。 黄菲菲,女,陕西省安康中学教师。 ’84 I科技视界science&Techn。 。gy Vis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