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米行业市场现状

2020-03-10 来源:步旅网
精心整理

一、大米现状 1、中国水稻分布区域分布

一).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

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

二).华中双季稻稻作区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北毗秦岭、

淮河,是我国最大的稻作区。

三).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黔东湘西高原。 四).华北单季稻稻作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以东,包括京、

津、冀、鲁和晋、陕、苏、皖的部分地区。

五).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及内蒙古

东北部。

六).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银川平原、河套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边缘地带是主要稻区。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

0.5%

2、市场上销售大米的企业类型

一是做大米起家,慢慢积累形成品牌,以北大荒为代表。

二是其他行业起家中途涉及大米的企业,这类企业由于资金雄厚并且已经在其他领域建立起了一定知名度,因此能迅速撬开大米市场,并在短时间内占领制高点,

这类品牌以“福临门”,“金龙鱼”为代表。

精心整理

三是小品牌大米,主要是产地品牌,以东北大米、太湖大米为代表。 四是无品牌企业,主要做散装米,走批发市场。但是各种产品在价格和质量上都非常接近,同质化明显,没有一个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和品牌,消费者认同感普遍不

强。

3、全国大米行业市场分析

1).大米行业市场总体呈疲软态势

从大米行业销售收入来看,2008-2016年,大米行业销售收入逐年上升,但增速自2011年以来逐渐下滑。近年来,我国大米从一个出口国逐渐的过渡到了进口量逐渐增长的国家。特别是2015-2016年我国大米进口总量均超过了300万吨大关,对我国大米销售带来了弊大于利数据。据调查,2017年第一季度,我国大米销量不情况并不突出,而我国米价仍高于国际价格,贸易商中间仍有利可图,使得2017年后三个季度仍面临考验。2017年以来,随着气温的缓慢回升、普通居民消费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等因素,经销商大米备货积极性下降。前瞻测算,2017年大米行业收入增

速将少于2016年,销售规模约7115亿元。

图表1:2008-2017年大米行业销售收入及增长率变化趋势图(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2).大米行业市场总体供给开始出现剩余

从2008年到2014年,大米行业产销率连续六年一直保持高位运行。近几年,大米行业总体产销率开始下降,2016年产销率约98.03%;据测算,2017年,大米行

业产销率将继续受下行压力,产销率约97.79%。

图表2:2008-2017年全国大米行业产销率变化趋势图(单位:%)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精心整理

4、大米消费市场结构

从消费看,受宏观经济影响,我国大米市场消费仍较为低迷。2016年国内稻谷总消费量约3886亿斤,同比减5亿斤。其中,口粮消费约3275亿斤,同比减13亿斤;饲料用粮约282亿斤,同比减4亿斤;工业用粮约227亿斤,同比增10亿斤,主要因为2016年国家先后进行了17次超期粳稻拍卖,总成交量达76.65亿斤。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5、高端大米行业集中度分析

??从2015年我国高端大米消费区域集中度来看,我国高端大米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华东东区,占比接近三分之一,达到了30.5%;其次是华北、华南、以及华中地区,占比均在10%以上。总的来看,我国高端大米的消费分布主要与当地居民的消费习惯有

关,西北地区习惯吃面食,因此高端大米的消费相对来说就较小。

2015年我国高端大米消费区域集中度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6、品牌混杂,产品同质化

稻米加工产业由于品牌混杂、产品同质化严重和企业无序竞争的局面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当前,稻米企业品牌建设的突出特点是区域性品牌居多,品

精心整理

牌小、杂、乱的现象十分突出,稻米品牌的成长相对缓慢,这与小康社会背景下居

民对安全、营养和健康稻米消费需求的要求很不适应。

导致稻米产品品牌成长困难的原因:

一是稻米质量控制难,品质不稳定。国内不少加工企业的加工方式存在缺陷,造成稻米的加工质量不高,在包装质量方面,很多大米的产品包装方式对质量和口

感的关注较低从而影响产品品质的提高。

二是稻米加工企业的品牌建设意识薄弱,日加工能力在200吨以下的小型企业占到70%左右,这些企业缺乏长期的战略眼光,不愿投入足够的资金用于品牌建设和

品牌研发。

三是大米加工企业进入门槛低,企业小散弱的局面导致行业的品牌整合力度低,

过度集中于产业链低端影响行业品牌做强做大。

在产品结构方面,稻米加工业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同质化严重,产品的丰富程度偏低,产业链下游的高端米制品以及多元化产品缺乏。全国稻米加工企业生产经营基本面仍处于初级加工阶段,精深加工产品较少,产品附加值较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这是导致我国稻米加工业难以良性运行的重要内在原因。

7、稻米过度加工对粮食安全的危害

一是导致稻谷资源的浪费。目前我国的稻谷加工业的平均出米率在63%左右,按照中等稻谷计算,每吨稻谷可生产0.75~0.77吨糙米,生产标二米0.6~0.65吨糙米,生产精制米(特等米)仅为0.55~0.60吨左右。出米率偏低导致碎米增多,可

利用的稻谷资源减少,进而危及粮食安全。

精心整理

二是导致营养成分的流失。稻米在追求过白、过细和过精的过程中,不断增加加工流程,导致大米越加工越瘦,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营养元素被抛光去除。

三是导致能耗增加。稻米在过度加工过程中,采取的工艺流程和抛光次数增多,目前加工1吨大米需耗电50千瓦时,其中抛光程序则需10~25千瓦时左右,如果

增加一次抛光,则每年多耗电5亿千瓦时左右,造成能源的巨大浪费。 稻谷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率偏低导致的粮食损失同样需要不容忽视。根据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的统计,2014年我国粮食加工副产物1.8亿多吨,其中米糠2042万吨,稻壳4085万吨,麦麸2178万吨,玉米芯4000万吨,玉米皮4112万吨,糟类1800万吨(酒糟1500万吨,醋糟300万吨),其中米糠、稻壳和米胚产量三项

年均增长1.6%。

对粮食加工副产物的利用率进行统计表明,稻壳的综合利用率最低,仅为不足5%,碎米为16%,米糠不足10%。发达国家稻米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率普遍达到90%以上,其中日本的米糠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即使欠发达的印度也达到了30%以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