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述初中物理分组实验问题及对策

2023-03-28 来源:步旅网
浅述初中物理分组实验问题及对策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理念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但是,新的课改理念并未深入到物理教学中。虽然初中课本中已经大大增添了探究性实验的数量,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是以教师演示实验和讲解实验为主。作为教育活动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更应担负起创新教育的重任,必须把学生看作具有创新潜能的主体,努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特别是物理这一学科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方式的独特性,而学生分组实验教学则能更好体现物理教学的实践性和科学探索性。

1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现状

通过对部分学生和物理教师进行访谈,再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本人总结出初中物理学生分组实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在现实的物理分组教学中,很多教师因为怕麻烦,有时候把应该由学生亲自动手探究的分组实验演变成老师是主角的演、讲实验。由于教师对分组实验不重视,导致学生对分组实验更不重视。学生在实验前基本不会进行预习,去做实验很多时候也是为了逃避枯燥的课堂,抱着玩的态度。实验前不认真听教师讲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在实验中不明确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更不能根据实验名称列出所需要的实验器材,不清楚实验步骤和实验中需要记录的数据,实验操作经常是凭着感觉做,经常忘记或根本不懂记录需要测量的实验数据。就算偶尔能把实验数据记录完整,实验完后也不懂得处理实验数据,从而得出实验结论,更不能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总的来说,学生对分组实验显得较为生疏,反映出学生的实验能力较差,学习实验的信心、兴趣不足,分组实验教学的效果不佳,分组实验教学的目标难以达到,导致出现在中考中实验题丢分严重的现象。

2 教师要明确要求学生在每个实验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养成自行设计实验表格的良好习惯

首先,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信心和兴趣,教师要落实让学生自己先预习思考,培养学生实验前根据实验的名称,知道做这个实验需要达到什么目的,知道该实

验内容具体有哪几个。如“测小灯泡的电阻”实验,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验名称知道该实验的目的是把小灯泡的电阻测量出来。以下几点也是以该实验为例。

其次,通过预习知道该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根据学过的欧姆定律和公式的变形计算,学生对R=U/I这公式已经比较熟悉,当他们知道要测量电阻时,就能想到实验原理是R=U/I。知道实验原理后,学生很容得知只要把小灯泡的电压和对应的电流分别测量出来,就能计算出小灯泡的电阻了。

第三,通过实验原理和方法知道该如何去设计实验步骤,即实验具体该怎样做,清楚做的顺序;还要考虑做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解决的技巧和应该注意的问题,这是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如知道要测量小灯泡的电压和电流后,就要思考该如何设计实验去进行测量,是测量一次还是测量多次,如何才能实现多次测量;在测量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电流表或电压表没示数等情况,如果出现了上述问题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实验中该如何去解决等等。如果学生能提前考虑到这些问题,做实验时就能顺利很多。

第四,根据实验步骤的顺序知道需要准备什么实验器材,而且对于每项器材学生都应清楚它在本实验中的用途、用法、使用注意事项等,使准备的实验器材能做到不多不少,避免学生对实验器材的死记硬背。知道要测量小灯泡的电压和电流后,学生就应该能马上想到需要的实验器材是小灯泡、电压表和电流表。要多次测量需要改变电压和电流,这就要用到滑动变阻器。还有任何电路都要有电源、开关和导线。清楚了需要用的器材后,还必须考虑到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小灯泡不要被烧坏、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和正负接线柱的正确接法、滑动变阻器的一上一下接线等问题。

第五,能根据实验的需要清楚该怎样设计实验记录的表格。现在教材的很多实验是课本直接给出实验表格,只要求学生把测量数据直接填上去就行。但本人在往届的教学中发现,由于实验表格不是自己设计出来的,在实验中很多学生看不懂实验表格该如何填写。为了让学生在预习中能深一层次去理解实验,本人要求他们在预习时先不要去看教材上已经设计好的实验表格,而是根据前面预习知道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后自己设计实验表格,然后再把自己设计好的表格与课本给

出的表格进行对比,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思考如果存在不同的地方时差异在哪里,哪个更合理一些。

学生刚接触物理实验时,教师就指导他们知道了任何实验都会存在实验误差,误差没办法避免但可以尽量减小,而很多实验都是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去减小实验误差的。根据往届的教学经验,学生在测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会受到以往实验思维的影响,不考虑实际情况,照搬以前实验的方法,在处理数据时犯了错误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为了让学生从实验中体验失败的原因,从而加深实验印象,本人在教学中,故意在实验前先让他们犯错,要他们自己设计实验表格。绝大多数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实验经验,知道为了减小实验误差要多次测量,最后还要取平均值,设计了如表1的实验表格,而表2是课本已经设计好的表格。

学生之所以设计出表1这样的记录表格,是因为他们没想到当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灯泡的电流发生改变时,灯丝的温度会发生变化,从而使灯丝的电阻也发生了变化,灯丝的电阻不是定值电阻。教材给出的表2却把这个知识点体现了出来,只是学生未能从中發现。不过,学生设计的表一这个记录表格虽然存在问题,但这个设计起码说明他们对减小实验误差的方法还是掌握得不错的,教师在实验中应表扬他们,肯定他们在预习中的努力,增强他们预习的兴趣和信心。当然,教师在表扬学生的同时,应及时提醒他们在预习时除了会应用已掌握的实验方法,也要考虑实际情况,做到灵活应变,培养创新精神。

第六,考虑如果实验做完了该怎样进行实验数据处理,知道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当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进行了三次实验,分别把小灯泡对应的电压和电流测量完毕后,知道该如何求出每一次测量中小灯泡的电阻。这个实验最关键的地方是要思考为什么课本给出来的实验表格和自己设计的不一样?为什么会少了取平均值这一项?到底最后要不要把三次得到的电阻值进行取平均值?

第七,在预习中先预测实验的结果是什么。实验后再看测量结果跟自己预测的结果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了预测结果,学生在实验中才会更在乎自己的实验结果,才会有更大的兴趣去相互讨论和作进一步的思考,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实验进一步的理解。

在预习中很多学生以为因为是同一个灯泡,所以三次测量的电阻值应该是一样的,就算不一样也应该是实验误差造成的,结果应该相差不大。但在后面的实

验中,他们发现三次测量的结果相差较大,跟自己的预测不一样,他们还以为是自己在操作过程中做错了,这时就会引起他们高度的注意,印象特别的深刻。

在实验教学中当学生求出电阻的平均值后,本人及时把握好机会,引导他们回忆起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之一是温度。当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大小改变时,灯丝的温度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得灯丝的电阻会发生改变,因此,这个实验不能采取以往实验中经常用到的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及时引导解析,学生会茅塞顿开,记忆也会特别的深刻。而以往的常规教学中由于学生没经历这一过程,他们实验结束后都不知道小灯泡的电阻是不能取平均值的,更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导致在考试中出错严重。

本人通过教学研究发现,分组实验前的预习对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专注度和实验效果有较大的帮助。当然,在教学中要真正落实学生的预习,这就需要教师的有力监督和课代表的辅助协调。如何能让学生在实验前自觉、主动去预习,是本人仍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大昌.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简介[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3(3).

[2] 毕景涛.中学物理学生实验教学目标的研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5(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