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甘肃省榆中县勘察报告(可编辑修改word版)

2024-03-02 来源:步旅网


********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详勘阶段)

*******

2016 年 3 月 西安

目 录

1 前言 ................................................................................................... 1

1.1 工程概况 ........................................................................................ 1 1.2 勘察目的 ........................................................................................ 2 1.3 勘察工作依据 ................................................................................ 3 1.4 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 4 1.4.1 勘察方法 ................................................................................. 4 1.4.2 完成工作量 ............................................................................. 5

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5

2.1 地形、地貌 .................................................................................... 5 2.2 地层岩性 ........................................................................................ 6 2.3 地下水 ............................................................................................ 7 2.4 不良地质作用 ................................................................................ 7

3 场地地震效应 ................................................................................... 8

3.1 建筑场地类别 ................................................................................ 8 3.2 抗震地段的划分 ............................................................................ 8 3.3 抗震设防参数 ................................................................................ 8 3.4 地震液化 ........................................................................................ 8

4 场地岩土工程评价 ........................................................................... 9

4.1 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 9

I

4.2 原位测试成果 .............................................................................. 12 4.3 黄土湿陷性评价 ........................................................................... 12 4.3.1 场地湿陷类型 ...................................................................... 12 4.3.2 地基湿陷等级 ...................................................................... 13 4.4 场地水、土的腐蚀性评价 ........................................................... 14 4.5 岩土工程评价 .............................................................................. 14 4.6 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及变形参数 ............................................... 15

5 地基基础方案 ................................................................................. 15

5.1 地基条件 ...................................................................................... 15 5.2 挤密桩复合地基 .......................................................................... 16 5.3 地基试验与检测 .......................................................................... 17

6 施工中的岩土工程问题 ................................................................. 17

6.1 基坑开挖及支护 .......................................................................... 17 6.2 普探与验槽 .................................................................................. 17 6.3 基坑回填 ...................................................................................... 17

7 结论与建议 ..................................................................................... 18

II

附件 建(构)筑物地基岩土工程勘察任务委托书

附 录 图 例 勘探点平面位置图 工程地质剖面图 土工试验成果报告表 土壤腐蚀性分析 自重湿陷量计算过程一览表 总湿陷量计算过程一览表 张数 1 1 14 7 2 4 5 编号 1 2 3~17 18~24 25~26 27~30 31~35

III

*******

岩 土 工 程 勘 察 报 告

1 前言

受******的委托,我院承担了其拟建的精细化工医药中间体中试平台项目详勘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为施工图设计提供依据。该项目由甘肃银光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并提供“岩土工程勘察任务委托书”及“建筑物平面布置图”。

1.1 工程概况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建筑物平面布置图及建设单位要求,拟建建筑物主要参数见表 1.1。

拟建建筑物概况

表 1.1

地基 基础结构设计类型 等级 丙级 丙级 丙级 框架 框架 框架 建筑物基础 埋置基础深度 类型 (m) 条基 2.0 条基 独基 2.0 2.0 2.0 基底压力 最大柱下竖向荷载 特征值 / / / / 建筑物名称 拟建试工房 1 拟建试工房 2 小试工房 污水处理工房 地上层数/F 2 2 1 1 高度 /m / / / / 丙级 钢结构 条基 按《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的划分标准,拟建建筑物属丙类建筑。

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的划分标准,根据地基复杂程度,建筑物规模和功能特征以及由于地基问题可能造成建筑物破坏或影响正常使作的程度,拟建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

依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拟建建筑

1

物属标准设防类,简称丙类。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 年版)的岩土工程勘察分级规定,根据工程规模和特征可划分为二级工程;根据场地复杂程度,可划分为二级场地(中等复杂场地);根据地基的复杂程度,可划为二级地基(中等复杂地基);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1.2 勘察目的

根据建设方提供的“建(构)筑物地基岩土工程勘察任务委托书”及现行规范的有关规定,本次岩土工程勘察主要目的如下:

1) 查明拟建场地及其周围有无影响工程建设的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评价场地稳定性和建筑适宜性;

2) 查明建筑场地内的岩土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评价场地的稳定性、地层分布特征和承载力;

3) 查明场地内黄土的湿陷类型及地基湿陷等级; 4) 查明场地内地下水埋藏条件和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5) 评价场地内地基土及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6) 提供各层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及变形参数;

7) 评价场地的地震效应,提供建筑场地类别及抗震设防有关动参数; 8) 评价建筑物地基处理方案,提供经济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建议; 9) 提供深基坑开挖所需的设计参数和基坑支护降水方案建议。

1.3 勘察工作依据

本次勘察工作主要遵循以下规范、规程及技术文件:

2

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 年版); 2)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62/T25-3063-2012); 3)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 4)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5)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6) 《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B62/T25-3055-2011);

7)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 8)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

9)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 10)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 11)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12)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

13)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程》(JGJ 167-2009); 14)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住建部 2010 年版);

15)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1998); 16) 设计单位提供的“建筑物总平面布置图”;

17) 设计单位提供的“建(构)筑物地基岩土工程勘察任务委托书”;

1.4 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1.4.1 勘察方法

本次勘察采用地面调查和钻探、井探、现场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

3

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勘探点沿拟建建筑物周边、角点及网格线布置(详见附录 1,勘探点平面位置图)。

1) 勘探点布置:据地层条件和拟建建(构)筑物的特点,勘探点沿

拟建建筑物周边线、角点布置,本次勘察共布置勘探点 28 个,勘探点间距为 14.0~30.0m,钻孔深度 20.0~30.0m,完成钻(井)探总进尺 700m。其中进行取样的控制性勘探点 14 个,探井 4 个,标准贯入试验钻孔 6 个, 鉴别孔 4 个。

2) 钻探、探井:钻探采用 GXY-1A 型钻机,开孔孔径 150mm,终孔

孔径 110mm,螺旋钻头快速低压回转钻进。探井采用机械洛阳铲法挖掘, 井径 500mm。

3) 取样:在钻孔中地下水位以上采用φ120mm 黄土薄壁取土器静压

法取样,地下水位以下土样采用φ100mm 薄壁取土器静压法取样;探井中采用人工刻取原状样,采样间距 1.0~2.0m,土试样质量等级 I 级。

4) 标准贯入试验:主要在素填土、砂土层进行,试验采用自动脱钩

的自由落锤法进行锤击,重锤质量 63.5kg,落距 76cm,记录每贯入 10cm 的锤击数,累计打入 30cm 的锤击数为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

5) 室内土工试验:除进行常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外,还进行了黄土

湿陷性试验。塑限采用搓条法进行,液限试验采用光电式液塑限联合测定仪,液限标准为 76g 锥下沉深度 10mm。

6) 对环境水、土做了对建材腐蚀性分析试验。

7) 本次勘察采用绝对坐标、高程,勘探点位置采用钢尺丈量测放,

勘探点标高采用水准仪测量,坐标、高程起始点为已有中试车间的室内地

4

面标高,起始点高程为 1680.00m。

1.4.2 完成工作量

本次勘察自 2016 年 3 月 10 日开始,于 2016 年 3 月 25 日完成外业工作,完成工作量见表 1.4。

勘察工作量汇总表

表 1.4 单位 个 m/孔 m/孔 件 次 件 件 件 件 工作量 28 700m/28 78m/4 222 53 222 156 124 2 序号 1 2 3 4 5 工 作 内 容 勘探点测量 钻孔 探井 不扰动土试样 标准贯入试验 常规 土工试验 黄土湿陷性 自重湿陷性 土腐蚀性实验 6

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甘肃省榆中县金崖镇,场地地形较平坦,勘探点地面相对标高介于 1678.73m~1679.74m 之间,高差为 1.01m。拟建场地位置见图 2.1。

拟建场地地貌单元属宛川河Ⅰ级阶地。

5

2.1

拟建场地位置示意图

2.2 地层岩性

根据现场钻探描述及土工试验果,勘探深度范围内地层分为 4 层,自上而下分层描述如下:

ml①素填土(Q 4 ):以粉土为主,新黄土组成,粉末状,局部含混凝

土块及砖块,实测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 N=3~5 击,平均击数N =4 击;具有湿陷性,压缩性高。土层厚度 2.40m~6.70m,层底标高 1672.69m~ 1676.78m。

②黄土状粉土(Q4al):灰黄色,稍湿,松散,主要有新黄土组成, 含少量粘性土,有砂感。实测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 N=3~10 击,平均击数N =7 击;湿陷系数平均值δs =0.038,具中等湿陷性;压缩系数平均值a 1-

2=0.33MPa

-1,属中压缩性土。土层厚度 5.40m~11.50m,层底深度 11.0m~

6

14.30m,层底标高 1664.72m~1668.50m。

al粉土③(Q 4 ):灰黄色,稍湿,中密,主要有新黄土组成,含少量粘

性土,呈短柱壮,局部呈团块状,手捏易碎。湿陷系数平均值δs =0.020, 具中等湿陷性;实测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 N=10~16 击,平均击数N =13 击; 压缩系数平均值a 1-2=0.25MPa-1,属中压缩性土。土层厚度4.00m~7.50m,层底深度 18.20m~19.30m,层底标高 1659.76m~1661.43m。

al粉土④(Q 4 ):灰黄色,稍湿,中密,主要有新黄土组成,含少量粘

性土,呈短柱壮,局部呈团块状。实测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 N=14~18 击, 平均击数N =16 击;压缩系数平均值a 1-2=0.20MPa-1,属中压缩性土。

本次勘察未钻穿此层,本层最大揭露厚度 11.70m,最大揭露深度 30.0m,对应孔底最深标高 1648.73m。

2.3 地下水

本次勘察期间,各勘探点均未见到地下水位,据调查,场地地下水埋深大于 50m。

2.4 不良地质作用

根据现场地面调查和钻探结果,建筑场地内地层连续,未发现地层错断及地裂缝活动迹象,可不考虑地裂缝对建筑物的影响。

根据场地周边环境调查、收集区域地质资料,场地内及附近无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土洞、河流冲刷以及渗透变形等不良地质,场地地层稳定适宜建筑。

7

3 场地地震效应

3.1 建筑场地类别

拟建建筑属于丙类建筑,根据本次勘察场地附近已有资料,拟建场地地层土属中硬土,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第 4.1.6 条划分标准,建议建筑场地类别按 II 类考虑设计。

3.2 抗震地段的划分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的有关划分标准,拟建场地地层稳定,无液化层,无震陷土层,设计可不考虑地基的地震液化问题,属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地段。

3.3 抗震设防参数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附录 A,榆中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地震分组属第三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5g, 场地特征周期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 5.1.4 条规定, 特征周期为 Tg=0.45s。

3.4 地震液化

拟建场地地下水位埋深大,场地无可液化土层,不需要考虑地震液化的影响。

8

4 场地岩土工程评价

4.1 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本次勘察现场采取了 222 件不扰动土样进行了室内常规土分析试验, (结果详见附录编号 18~24)。各层地基土的一般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结果见表 4.1。

9

地基土常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

表 4.1

层号 值别 含水率 w % 15.9 12.8 13.7 0.99 0.07 11 17.4 14.5 15.8 0.73 0.05 84 18.2 14.0 16.2 1.09 0.07 55 重度γ kN/m 3 干重度 γd kN/m 3 饱和度Sr % 37 31 33 1.9 0.06 11 46 35 40 2.7 0.07 85 60 43 50 4.5 0.09 53 孔隙比e 1.192 1.065 1.126 0.0360 0.03 12 1.179 0.931 1.070 0.0629 0.06 84 0.930 0.804 0.871 0.0296 0.03 55 液限wL % 26.0 24.2 25.0 0.59 0.02 12 26.3 24.5 25.4 0.36 0.01 81 26.9 25.1 25.8 0.50 0.02 53 塑限wP % 16.7 16.1 16.4 0.20 0.01 11 17.5 15.9 16.7 0.36 0.02 80 17.5 15.8 16.6 0.41 0.02 53 塑性指数Ip 9.5 7.8 8.5 0.56 液性指数IL -0.06 -0.41 -0.30 0.123 湿陷系数δs 0.061 0.049 0.054 0.0036 11 0.059 0.024 0.038 0.0088 压缩系数a1-2 MPa-1 0.62 0.43 0.53 0.047 0.09 11 0.45 0.24 0.33 0.051 0.15 81 0.28 0.19 0.24 0.021 0.09 53 压缩模量Es1-2 MPa 5.1 3.5 4.0 0.42 0.10 11 8.6 3.9 6.2 1.06 0.17 87 9.4 6.7 8.0 0.64 0.08 52 压缩系数a2-3 MPa-1 压缩模量Es2-3 MPa 压缩系数a3-4 MPa- 1 压缩模量Es3-4 MPa 自重湿陷系数δzs 0.021 0.010 0.014 0.0032 0.23 11 0.041 0.018 0.029 0.0059 0.20 86 0.028 0.015 0.022 0.0038 0.17 23 湿陷起始压力kPa 53 31 41 5.5 0.13 11 121 30 69 22.6 0.33 85 246 85 166 41.9 0.25 23 最大值 最小值 ① 填土 平均值 标准差 变异系数 统计频数 14.8 14.2 14.5 0.19 0.01 12 15.8 14.3 15.1 0.42 0.03 82 17.5 16.0 16.7 0.34 0.02 52 13.1 12.3 12.7 0.21 0.02 12 14.0 12.4 13.0 0.38 0.03 83 14.9 14.0 14.4 0.22 0.02 54 0.07 12 9.7 7.7 8.7 0.47 0.05 85 9.8 8.5 9.2 0.37 0.04 56 54 85 0.10 -0.19 -0.04 0.093 12 -0.01 -0.23 -0.10 0.062 最大值 ② 黄土状粉土 最小值 平均值 标准差 变异系数 统计频数 最大值 最小值 ③ 粉土 平均值 标准差 变异系数 统计频数 0.30 0.20 0.25 0.027 0.11 20 0.23 0.18 0.20 0.012 0.06 54 9.3 6.7 8.0 0.76 0.10 20 10.6 8.5 9.6 0.52 0.05 54 83 0.028 0.010 0.017 0.0054 55

10

地基土常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

续表 4.1

层号 值别 含水率 w % 18.5 17.2 17.8 0.37 0.02 64 重度γ kN/m 3 干重度 γd kN/m 3 饱和度Sr % 62 53 58 1.9 0.03 62 孔隙比e 0.888 0.780 0.831 0.0239 0.03 64 液限wL % 27.2 26.1 26.7 0.28 0.01 64 塑限wP % 17.6 16.4 17.0 0.31 0.02 65 塑性指数Ip 9.9 9.2 9.7 0.23 液性指数IL 0.14 0.01 0.09 0.034 湿陷系数δs 压缩系数a1-2 MPa-1 0.23 0.16 0.20 0.018 0.09 62 压缩模量Es1-2 MPa 11.4 7.6 9.4 0.88 0.09 63 压缩系数a2-3 MPa-1 0.20 0.16 0.18 0.009 0.05 62 压缩模量Es2-3 MPa 11.2 9.1 10.2 0.44 0.04 61 压缩系数a3-4 MPa- 1 压缩模量Es3-4 MPa 12.1 10.1 10.8 0.53 0.05 51 自重湿陷系数δzs 湿陷起始压力kPa 最大值 最小值 ④ 粉土 平均值 标准差 变异系数 统计频数 17.9 16.9 17.4 0.21 0.01 62 15.2 14.3 14.7 0.19 0.01 64 0.18 0.15 0.17 0.008 0.05 51 0.02 64 62

11

4.2 原位测试成果

本次勘察完成了 53 次标准贯入试验。各层地基土的标贯试验击数统计结果列于表 4.2.1。

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

表 4.2.1

标贯修正击数(击) 最大值 4.5 8.0 12.0 13.6 最小值 3.0 2.9 7.8 10.5 平均值 3.4 5.5 10.2 11.9 统计频数 6 25 15 7 值别 层号 ① ② ③ ④

标贯实测击数(击) 最大值 5 10 16 20 最小值 3 3 10 15 平均值 4 7 14 17 统计频数 6 25 15 7 4.3 黄土湿陷性评价

4.3.1 场地湿陷类型

根据本次勘察完成的黄土自重湿陷性试验结果,按《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的有关规定,各钻孔及探井自重湿陷量计算值△zs 结果见表 4.3.1,自重湿陷量计算过程一览表(详见附录 27~30)。

自重湿陷量计算结果表

表 4.3.1 判定依据 (mm) >70 >70 >70 >70 >70 >70 >70 >70 勘探点编号 zk1 zk3 zk6 zk8 zk10 zk12 zk4 zk16

计算起始深度 (m) 0.24 0.00 0.00 0.00 0.00 2.60 0.00 0.00 计算终止深度 (m) 15.50 16.40 15.00 15.50 14.30 16.00 15.00 15.50 湿陷量计算值 △zs(mm) 502 472 447 445 406 433 420 410 12

判定结果 自重 自重 自重 自重 自重 自重 自重 自重 勘探点编号 zk17 zk19 zk21 zk23 zk25 zk27 计算起始深度 (m) 0.00 2.50 0.00 2.70 0.00 0.00 计算终止深度 (m) 15.00 16.00 15.00 16.00 15.50 15.00 湿陷量计算值 △zs(mm) 415 448 417 409 434 414 判定依据 (mm) >70 >70 >70 >70 >70 >70 判定结果 自重 自重 自重 自重 自重 自重 根据表 4.3.1 判定结果,各勘探点自重湿陷量计算值△介于 406mm~ 502mm,依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的有关规定, 拟建场地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

4.3.2 地基湿陷等级

拟建建筑物室内地坪标高(±0.00)按 1679.50m,基础埋深为 2.0m, 地基标高为 1677.50m;按《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 第 4.4.5 条:“湿陷量的计算值△s 的计算深度,应自基础底面算起,累计至非湿陷黄土层的顶面止。湿陷量计算值△s 见表 4.3.2,总湿陷量计算过程一览表(详见附录 31~35)。

湿陷量的计算值△s 及地基湿陷等级一览表

表 4.3.2

勘探点编号 zk1 zk3 zk6 zk8 zk10 zk12 zk4 zk16

计算起始深度 计算终止深度 (m) (m) 2.24 2.00 1.23 1.65 1.52 2.60 1.65 1.65 15.50 16.00 15.00 16.50 14.30 16.00 15.00 15.50 13

湿陷量计算值 △s(mm) 637 617 650 671 646 592 633 652 湿陷等级 Ⅲ级 Ⅲ级 Ⅲ级 Ⅲ级 Ⅲ级 Ⅲ级 Ⅲ级 Ⅲ级 勘探点编号 zk17 zk19 zk21 zk23 zk25 zk27

计算起始深度 计算终止深度 (m) (m) 1.58 2.50 1.58 2.70 1.56 1.56 15.00 16.00 15.00 16.00 15.50 15.00 湿陷量计算值 △s(mm) 662 633 649 618 682 616 湿陷等级 Ⅲ级 Ⅲ级 Ⅲ级 Ⅲ级 Ⅲ级 Ⅲ级 由表4.3.2 可知,各建筑物地基的湿陷量计算值△s 为592mm~682mm; 按《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有关规定,拟建建筑物地基湿陷等级均为Ⅲ级(严重),按Ⅲ级(严重)设防。

当建筑物基础底面标高与本报告书中计算时基础底标高不一致时,应重新计算和评定建筑物地基的湿陷等级。

4.4 场地水、土的腐蚀性评价

根据本场地地基土的腐蚀性试验成果报告,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2009 年版)第 12.2.1~12.2.4 条判定;

1、受环境类型影响,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 2、受地层渗透性影响,地基士对混凝土结构均具微腐蚀性; 3、地基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

由于地下水位埋藏较深。可不考虑其对建筑物基础的影响。

4.5 岩土工程评价

(1) 地基土特征 地基土主要由素填土、黄土状粉土、粉土层组成;

素填土①厚度较大,空隙较大,压缩性高;黄土状粉土②层具有Ⅲ级(严重)自重湿陷;粉土③上部具有湿陷,工程性质良好。

14

(2) 地基土均匀性 素填土①层厚存在差异,局部含有混凝土块及

砖块,属不均匀地基。其下各层土在横向、纵向上的岩土工程性质相近, 层面平稳,地层层序连续,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稳定,坡度小于 10%,属均匀地基。

4.6 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及变形参数

根据地基土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各层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 fak 及压缩模量 Es 建议值可按表 4.6 采用。

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及压缩模量建议值表

表 4.6

压缩模量 Es(MPa) 5.5 7.5 8.5 土名及层号 黄土状粉土② 粉土③ 粉土④

承载力特征值 fak(kPa) 140 160 180 5 地基基础方案

5.1 地基条件

根据设计要求,室内地坪标高为(±0.00)1679.50m,建筑物基础埋深2.0m,基础直接持力层为素填土①;拟建场地湿陷类型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湿陷等级为Ⅲ级(严重)。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的第 6.1.5 条第 3款,“丙类建筑消除地基部分湿陷量的最小处理厚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当地基湿陷等级为Ⅲ级或Ⅳ级时,对多层建筑宜采用整片处理,地基处理厚度分别不应小于 3m 或 4m,且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剩余湿陷量, 单层及多层建筑均不应大于 200mm。因此,不能直接采用天然地基。

15

依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附录 F.0.4 水池类构筑物的地基处理,应采用整片土(或灰土)垫层。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对一般水池,应设 1.00~2.50m 厚的土(或灰土)垫层,对特别重要的水池,宜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

根据湿陷性土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经验,试工房建议采用挤密桩复合地基;污水处理间采用换填垫层或者挤密桩复合地基。

5.2 挤密桩复合地基

拟建试工房,若同时满足处理厚度和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剩余湿陷量要求,建议采用挤密桩处理地基,桩端置于粉土③层顶面,建议桩端标高按 1668.5m~1667.5m 控制,预计桩长 9.0m~10.0m。

拟建污水处理间地基直接持力层为素填土①,层厚较大,局部含有混凝土块及砖块,属于不均匀地。建议将素填土全部清除,再采用不小于1.50m 厚的灰土垫层。采用换填处理,开挖深度很大,建议优先采用挤密桩处理地基,桩端置于黄土状粉土②层或者粉土③层顶面,建议桩长 6.0m。

桩间距一般选择 870mm~900mm,桩径 400mm,按等边三角形布桩。挤密桩成孔施工可采用柴油锤沉管,回填材料可采用 3:7 灰土。桩 间挤密系数不小于 0.94,桩体的压实系数不小于 0.97。施工结束后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值,应通过荷载试验检测最终确定。

挤密桩施工时,局部地段土的含水量较低,沉管成孔可能进尺缓慢, 宜选择能量较高的柴油锤。

16

5.3 地基试验与检测

无论采用何种地基处理方案,均应进行专门设计,并通过荷载试验、地基湿陷性检测,确定施工方法和工艺和适宜本工程的施工参数。

施工过程中及施工完成应按设计要求、规范规定及当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规定进行检测。

6 施工中的岩土工程问题

6.1 基坑开挖及支护

拟建的建筑物基础埋深为 2.0m,场地周围相对开阔,可采用放坡开挖,坡率建议素填土①按 1:1.0,黄土状粉土②按 1:0.5 考虑采用。

基坑开挖时,应做好坡面防护及基坑周围地面的排水工作,防止边坡及坑底土体受水浸泡。基坑周边 3.0m 以内不宜堆载,3.0m 以外需堆载时, 在边坡支护设计时应考虑其超载对基坑的影响,并应做好基坑及周边地面的排水工作,减少对基坑边坡的不利影响。

6.2 普探与验槽

施工前应进行详细的普探工作,对查明的墓穴、井、洞等,应按相关规定进行妥善处理。基坑开挖后尚需加强验槽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会同有关各方研究处理。

6.3 基坑回填

基础施工完成后,应及时做好基坑回填工作,对回素填土应分层夯实, 以避免因回素填土固结下沉对建筑物基础产生附加荷载和其它影响。

17

7 结论与建议

1) 拟建场地地貌单元属宛川河Ⅰ阶地;场地内未发现不良地质作用, 场地稳定,适宜建筑。

2) 拟建场地湿陷类型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湿陷等级为Ⅲ级 (严重),建议按Ⅲ级(严重)设防。

3) 本次勘察期间,各勘探点均未见到地下水位,据调查,场地地下水埋深大于 50m。

4) 拟建场地属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5g,抗震分组为第三组,拟建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 对应的特征周期值为 Tg=0.45s。

5) 拟建试工房采用挤密桩复合地基,拟建污水处理间采用换填垫层或者挤密桩复合地基,详见第 5 章。

6) 基础施工中的岩土工程问题详见第 6 章。

7) 施工前应进行普探工作,对查明的墓、穴、井、洞等应按有关规定妥善处理。

8) 拟建场地标准冻结深度按 1.18m。

9) 本报告书经施工图审查单位审查合格后,设计单位方可使用。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