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稷下学宫人物及言论选编
一、稷下学宫简介
稷下学宫始见于何时?史籍记载不详。徐干《中论》载: ‚齐桓公(午)立稷下学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崇之,孟轲之徒皆游于齐。‛后人多以此为据,定学宫始创于田齐桓公(午)之时。但此说不见于其它古籍,证据较单薄;
据史家考证:所谓孟轲之徒游齐,而首次是在齐威王之时;又被公认是稷 下 ‚最为前辈‛的淳于髡,最早活动于齐国亦在齐威王之世。因此,有人推定稷下始创于齐威王之世,可备一说。笔者以后说立论。记载稷下学宫发展历史的资料是散碎而不系统的,但广收细研,可以发现:稷下的发展历史,在时间上,大体与田齐政权相始终,历时一百余年;在趋势上,则经历了一个由始创、发展、高峰、中衰、再兴、消亡的过程。兹分述如下:
第一时期:始创期。
齐威王是一个壮志勃发的有为君主。尽管在其即位之初,他‚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搞得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但其后来,却能励耕图治。在政治上,注意招贤纳谏,广开言路,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在经济上,着力安抚百姓,开荒拓田,结果,国家振兴,经济繁荣,出现大治景象。其在位三十八年,终使齐国一跃而为东方霸主。与此同时,在文化上,威王采取开明政策,创办稷下学宫,广揽人才,国内外学者纷纷来稷下讲学,使稷下学宫从一开始就成为世人瞩目的学术中心。
刘向《新序》记载:‚邹忌既为齐相,稷下先生淳于髡之属七十二人皆轻邹忌,以为设以微词,邹忌必不能及,乃相与俱往见邹忌。‛邹忌为齐相,时当威王后期。稷下的著名学者七十余人前去非难他,可见当时的学宫规模既大,人数众多,势力也雄厚,从对邹忌这位齐相的轻慢态度看,他们对国家政治的巨大影响力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时期:发展高峰期。
时当齐宣王至齐湣王前期。这时,齐国民富兵强,达到鼎盛。齐宣王更是雄心勃勃,有‚欲辟土, 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之志,以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为己任。与这种政治的需求相适应,宣王对稷下学宫的发展,采取了更加开明的政策。首先,在政治上,给稷下先生以很高的地位,曾一次对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让他们‚不治而议论‛,这样,使他们地位既高,又不处理日常事务,专门从事议政和学术研究,政治上宽松,言论上自由,大大促进了。稷下的兴旺和发达,宣王时,‚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
其次,在经济上,给以优厚待遇。学宫‚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崇之,说明住房条件的优越;俸禄薪水,史籍虽无详载,但有记载他们‚受上大夫之禄‛ 的说法,表明俸禄也是优厚的。正因为宣王时采取了优惠的政策,因而稷下学宫出现了兴旺、发达的壮观局面。各国学者纷至沓来,有‚聚天下贤士于稷下‛的气概,人数多至‛千有余人‛。他们常与宣王会见、议对,辩论,为齐国的军事、政治出谋划策。各派学者之间也开展各种形式的讲学、研讨、争鸣活动,使稷下学宫真正成为 ‚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 ,
名冠各国诸侯的文化教育中心和学术争鸣之地。直至湣王前期,这种状况并未减弱,稷下的事业仍很兴旺,并有继续发展、扩大之势。
第三个时期:中衰期。
宣王之子湣王继位后,其初期,雄心勃勃又好大喜功,曾受秦尊而号称东帝。对外,他极力拓土称霸,有‚南举楚淮,北并巨宋,苞十二国,西摧三晋,却强秦,五国宾从。邹鲁之君,泗上诸侯,皆入臣‛的气概。这时,稷下学宫仍很兴盛。但后来,由于齐湣王一味穷兵黩武,矜功不休,百姓不堪。诸多稷下先生极力劝谏,但均遭拒绝,因而, 聚于稷下的学者们‚皆分散,慎到、接子亡去,田骈入薛‛纷纷逃离,如鸟兽散状,学宫败落。从田骈入薛后曾对孟尝君 说:‚臣之处齐也,粝粱之饭,藜藿之羹,冬则寒冻,夏则暑伤‛ 的情形来看,当时稷下学宫的资养已匮乏,甚至连吃饭也难以为继了。后来,乐毅率五国联军攻入临淄,湣王逃莒,学宫遭受破坏甚或停顿,是可以想见的。
第四时期:复兴期。
时在襄王之世。湣王死莒,襄王继位,田单以火牛阵大破燕军而复国,还都临淄。《史记孟荀列传》载:‚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说明,这时的学宫已重新恢复。虽不能象威、宣之世的兴盛,但能恢复原貌,保持旧时传统,使学宫又出现了 ‚复兴‛局面。正如胡元仪所说:‚襄王时尚修列大夫之缺,言, 湣王末列大夫已散,襄王复聚之,尚能修列大夫之缺也第五时期:衰亡期。稷下的衰败,大约与齐国的灭亡同步。
襄王死后,齐王建即位,其在位四十四年,这个时期,
齐国的统治每况愈下,苟延残喘。稷下学宫的状况,虽史无明载,但从文献记载中已绝少见其痕迹和影响看,学宫也由盛转衰,日趋败落了。当公元前年,秦始皇以强大兵力吞并齐国,稷下学宫也就与国并亡了。
总观稷下学宫从创立到消亡的历史。前后历五代,凡一百数十年,大致与田齐政权相始终,是先秦文化史上存在时间最长、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文化中心,为中国早期文化的发展、传播、繁荣,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二、稷下学宫的文化贡献
稷下学宫的设立,在我国的先秦时期,是一个空前的文化创举。郭沫若曾经高度评价说‚这稷下之学的设臵,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在是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非常正确的。稷下学宫不仅是我国先秦史上,一个政治昌明、学术繁荣、思想解放的时代的标志,而且以其百数十年的杰出实践,推动了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对后代,特别是对秦汉社会产生了更直接的影响。其流风余韵,远被数代,以迄至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一)在先秦文化史上的地位。
稷下学宫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集政治、学术、教育于一体的机构,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它推动了当时政治的昌明、思想的解放和民主精神的光扬。稷下先生‚喜议政事,他们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直接参与到当时的政治斗争,卷入了列国纷争的风云之中,对当时的社会政治起了积极作用。
一是他们为当时的统一广造舆论,制定理论的和政策的依据。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进程。稷下先生孟子以滔滔雄辩之才,往来于各国之间,辗转于朝庭之上,鼓吹‚保民而王,莫之能御‛,提倡以仁政统一天下;引道入法的慎到、田骈学派,则主张‚民一於君,事断于法‛,和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君人南面之术;邹衍则以五德终始之说,论证朝代的更迭是在天道意志作用下,按照五行的次序,周而复始地进行的。这就完全迎合了战国末期诸侯渴望攫取天下之权柄于己身的欲望和实现统一天下的政治理想。总之,由于当时的历史大趋势是走向统一的,稷下先生为了投合世主的胃口,顺应潮流,都积极奔走为统一的大业呼号,从而也就为统一的实现起了有力促进作用。
二是促进了民主精神的光扬和礼贤下士之风。稷下先生既是热衷仕途经济,凭借知识才能出没于政治风浪间,勇于弄潮的人物,又多是带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思想比较开放,行动比较自由,不愿受国君和专制思想的束缚,不从事繁忙的政事,但又常常不治而议论,往往情绪激烈,观点鲜明,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意识和个性特点。在与国君的广泛交往中,把一些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直接传递给最高统治者,有时甚至表现出对专制王权的蔑视。稷下先生颜斶见齐宣王,与之发生士贵还是王者贵的争论,提出‚士贵耳,王者不贵‚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即表现出很强烈的民主意识。而最终又使齐宣王折服,表示‚愿请受为弟子‛,亦即接受了颜斶的说教。王斗也是一位颇有辩才的稷下先生,他批评齐王说‚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爱尺彀‛,最后也说服了齐王,而使其‚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促进了
礼贤下士之风,使政治向更民主化发展。
三是宣扬民本思想,抨击暴政,匡正国君。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对人民要‚施仁政、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齐威王初立时,‚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而最终在稷下先生淳于髡的劝谏下,招贤纳谏,威行三十六年。《盐铁论论儒》中说到的齐闵王‚矜功不休,百姓不堪,诸儒(即稷下先生)谏不从,各分散‛的情况,也正说明稷下学者们对抨击暴政、匡正国君有很强的责任感。战国时期,许多著名的宣扬民本思想的思想家,大多都是稷下的学者,如孟子、荀子、淳于髡等,而稷下学宫实际上也是当时一个宣传民本思想、抨击时政的阵地。
其二,稷下学宫作为学术活动的中心,它促进了战国学术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为我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次学术大繁荣作出了贡献。钱穆先生云:‚扶持战国学术,使臻昌隆盛遂之境者,初推魏文,继则齐之稷下‛。其主要表现在:首先,由于稷下学宫为各学术派别的学者提供了良好的讲学著述场所和环境,各派学术在稷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正如翦伯赞所云:‚他们著书立说,上说下教,文化学术获得空前的发展‛。就当时记载看,凡各大学术派别,诸如儒、道、法、名、阴阳、墨、兵、农、轻重家等,都在稷下存在、发展过。它们在稷下这个自由、宽松、舒适的学术天地中,相互辩难,对许多学术中的理论问题都曾进行了深入探讨。经过争鸣、辩论,都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其次,稷下为各派学术的交汇融合、相互促进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来自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相互取长补短;各种思想学说,互
为补充。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各派思想得以融合,相互渗透。在这种各派思想的大交流中,又形成了各种思想流派的综合性特点。再次,在稷下各种学术思想的交流融合中,产生了大量的新学派,使稷下成为各种新学术派别的策源地。据现有的可靠资料分析,直接产生于稷下的新学派有:一是黄老之学。这是在稷下培养发育起来的道、法思想的结合物。二是在稷下形成的齐法家、为战国末期集法家思想之大成的韩非思想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是其重要来源之一。三是稷下又是名辩思潮的策源地。正是在稷下那种良好的研究、辩说气氛中,才使以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思潮找到了适宜的、蓬勃发展的土壤,促进了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论和逻辑学的发展。四是稷下又是阴阳五行说的发祥地。在稷下学宫内,实现了古已有之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结合,然后又在邹衍的创造和发展下,形成了以‚五行相生‛说、‚五行相胜‛说为主要内容的阴阳五行学说。又次,稷下作为战国时期最大的学术活动中心和文人学士议学议政的地方,对当时的诸侯各国产生了强烈的辐射效应。稷下设立,各国纷纷效仿,各种名目的学术活动中心先后成立。比较著名的有:燕国的武阳学馆,楚国的兰台学宫,战国‚四君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所设立的养士数千人的门馆,以及秦国吕不韦的门馆等。尽管它们的规模和影响,都不及稷下,但在当时,由于这些学宫、门馆的出现,实际形成了以稷下为中心的全国学术活动网络。对战国学术发展起了有力地推动作用。
其三,稷下学宫对战国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作出了积极贡献。稷下学宫既有政治的功用,也
有学术的职能,同时又是由封建统治者设立的官学,它的出现又是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迹。
一是它为各国统治者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人才。他们不分国别,无论学派,大量的学者携其弟子来稷下从事讲学活动,兴盛时期达到数百千人。
二是稷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了适应历史要求的教学方式,为后代提供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它的以游学为主的办学方式,既适应了当时列国纷争的政治文化需要,又使学生扩大了眼界,增广了见闻,促进了有用人才的成长。在教学方法上,注重讨论式、辩难式,促使教学相长,这一些都成为中国教育史的宝贵财富。
三是它以官学与私学相结合的特殊形式,既开启了封建官学的滥觞,又促进了当时盛极一时的私学的发展。稷下学宫由政府创办,供给庞大的办学经费和良好的教学设施,并且其总的办学目的是为齐国的政治文化服务,带有官学性质。但它在教学和管理上,却是以各派学者自己组织的私学集团,在办学形式,讲学内容,从师收徒等方面分析,都表现出私学的许多特点,这种官、私相结合的特点,实际就是在新形势下对私学的大发展。最终推动整个教育的繁荣和兴盛。
三、稷下学宫人物简介 (一)淳于髡
淳子髡,姓淳于,名髡(kun坤),齐人,代史记〃孟荀列传》列稷下诸士之首,是稷下的早期学士之一。髡滑稽多辩,以隐语讽谏齐威王罢长夜之饮。官任大夫,数奉命出使诸侯,未尝屈辱。其学博闻强记,戒满、尚功、言法,兼
有道法色彩。其佚言佚行散见于先秦两汉群书。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巳,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曰:‚狐裘虽敝,不可补以黄狗之皮。‛驺忌子曰: ‚谨受令,请谨择君子,毋杂小人其间。‛《田敬仲完世家》
(二)彭蒙
彭蒙,齐人,稷下早期学者,主‚不言之教‛而莫之是非,属道彭蒙曰‚:雉兔在野,众皆逐之,分未定也;鸡豕满市,莫有志者,分定故也。‛宋子曰:‚明见侮之不辱,使人不斗。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知见侮之不为辱,则不斗矣。‛(《荀子正论篇》)
尹文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凡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术也。故仁以导之,义以宜之,礼以行之,乐以和之,名以正之,法以齐之,刑以威之,圣人错赏以劝之。故仁者,所以博施于物,亦所以生偏私;义者,所以立节行,亦所以成华伪;礼者,所以行恭谨,亦所以生惰慢;乐者,所以和情志,亦所以生淫放;名者,所以正尊卑,亦所以生矜篡;法者,所以齐众异,亦所以乖名分;刑者,所以威不服,亦所以生陵暴;赏者,所以劝忠能,亦所以生鄙争。
凡此八术,无隐于人而常存于世,非自显于尧舜之时,非自逃于桀纣之朝。得其道,则天下治;失其道,则天下乱。过此而往,虽弥纶天地,笼络万品,治道之外非群生所餐挹。而不言也群生:即众民。挹汲取。餐挹:专用聪明则功不成,专用晦昧则事必悖。一明一晦,众之所载虎求百兽食之,得狐。狐曰:‚子无食我也。天帝令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言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之畏己而走,以为畏狐也。
儿说,宋,善辨者也。持‚ 白马非马‛也,服齐稷下之辩儿说,其名又作‚ 昆辨‛、‚ 貌辨‛,战国宋人。曾为靖郭君门客,又游稷下,历齐威、宣二世。先公孙龙倡‚白马非马‛之说,是战国名家的早期学者。鲁鄙人遗宋元王闭。元王号令于国, 有巧者皆来解闭,人莫之能解。儿说之弟子请往解之,乃能解其一,不能解其一,且曰:‚非可解而我不能解也,固不可解也。‛问之鲁鄙人。鄙人曰:‚然,固不可解。我为之而知其不可解也。今不为而知其不可解也,是巧于我。‛故如儿说之弟子者,以‚不解‛解之也。
(三)告子
告子,战国思想家,曾与孟子论难于稷下,当为稷下士。主张‚ 生之为性‛‚、仁内义外‛,是一位具有道家思想倾向而兼采儒、墨的学者。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
心。‛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孟子公孙丑上》)
(四)孟轲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子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其时,明其刑政。虽大国,必畏之矣。(《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尧舜之道,非远人也,而人不思之尔‛。 孟子曰:‚人皆知以食为饥,莫知以学愈愚。‛
(五)季真
季真,战国齐人,齐威、宣时曾游稷下,为稷下士。主张‚莫为‛,属道家学派。季彻曰:‚大圣之治天下也,摇荡民心,使之成教易俗,举灭其贼心而皆进其独志若性之自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若然者,岂兄尧舜之教民,溟滓然
弟之哉?欲同乎德而心居矣!‛
(六)接予
接予,战国齐人,与季真俱游稷下,而年下及齐湣王时。其说有‚或使‛之议,属道家学派。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论,环渊著上。
田子曰:‚人皆自为,而不能为人。故君人者之使人,使者其自为用,而不使为我用。‛稷下先生曰: ‚善哉,田子之言者君之使臣,求不私爱于己,求显忠于己,而居官者必能,临阵者必勇。禄赏之所劝,名法之所齐,不出于己心,不利于己身。语曰:‘禄薄者不可与经乱,赏轻者不可与入难。’此处上者所宜慎者也。‛《群书治要》引《尹文子大道篇》
(七)慎到
慎到,战国赵人,齐宣、湣之世来游稷下,其说大体以齐物因化尚法、贵势为务,即:齐万物以为首,循自然而立法,依权势而行法,法行则上下相安,清静而治,具有明显的道、法合流的思想倾向。艺稽下黄老之学经过慎到开拓,成为战国法治主义的理论基础。慎到著述大部分佚失。书慎子佚文附于篇末。《汉这文志》著录《慎子》四十二篇,明代仅存五篇,清人钱熙祚据《群书治要》增补二篇,共七篇。 另有部分遗著,法家思想较浓,但考其源,亦出于黄老道德之意。
天有明,不忧人之暗也;地有财,不忧人之贫也;圣人
有无事也。圣人虽不忧人之危,百姓准上而比于下, 其必取天无事也。地虽不忧人之贫,伐木草必取己富焉,则地德,不忧人之危也。天虽不忧人之暗,辟户必取己明焉,则。百姓之之也于圣人也,养之也,非使圣人养己也,则圣人己安焉,则圣人无事也。故圣人处上,能无害人,不能使人无己害也,则百姓除其害矣。圣人之有天下也,受之也,非取 易之以元緆无事矣。
毛嫱、西施,天下之至姣也,衣之以皮倛,则见者皆走;则行者皆止。由是观之,则元色之助也,姣者辞之,则色厌矣。走背跋穷谷,野走十里,药也;走背辞药则足废。故腾蛇游雾,飞龙乘云,云罢雾霁,与蚯蚓同,则失其所乘也。
故贤而屈于不肖者,权轻也;不肖而服于贤者,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使其邻家;至南面而王,则令行禁止。由此观之,贤不足以服不肖,而势位足以屈贤矣。故无名而断者权重也;弩弱而箭高者,乘于风也;身不肖而令;爱赤子者,绝险历远者,不慢于御。
此得助则成,释助则废行者,得助于众也。故举重越高者,不慢于药不慢于保,矣。夫三王、五伯之德,参于天地,通于鬼神,周于生物者其得助博也。
古者工不兼事,士不兼官工不兼事则事省,事省则易胜;士不兼官则职寡,职寡则易守。故士位可世。百工之子不学而能者,非生巧也,言有常事也无常道,官无常法,是以国家日缪。教虽成,官不足不足则道理,道理。
则慕贤智,慕贤智则国家之政要在一人之心矣。古者立天子而贵之者,非以利一人也,则理无由通,通理以为天下也。曰天下无一贵。故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
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立官长以为官,非立官以为长也。
故欲不得干时,爱不得犯法,贵不得逾规法虽不善,犹愈于无法, 所以一人心也。夫投钩以分,投策以分马非钩策为钧也,使得美者不知所以德,使得恶者不知所以怨,此所以塞愿望也。故蓍龟,所以立公;权衡,所以立公正也;书契,所以立公信也;度量,所以立公审也;法制礼籍,所以立公义也。凡立公,所以弃私也。明君动事分功必由慧,定赏分财必由法,行德制中必由,禄不得逾位,士不得兼官,工不得兼事。以能受事,以事受利。若是者,上无羡赏,下无羡财。(《慎子威德篇》)
(八)环渊
环渊,又名渊,其名在古籍中又作玄渊、范环、娟嬛、蜎蠉、娟环、便蜎、便嬛,战国楚人,约于齐宣、湣之世游稷下,属道家学派,又以善钓著称。《汉书。艺文志》《姢子》十三篇,或为环渊所著,已佚。
(九)王斗
王斗,战国齐人,身世不详。《战国策。齐策》称‚先生王斗‛,游说齐宣王,或为稷下先生。
宣王曰:‚ 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 世无骐驎、騄耳王已备矣;世无东郭逡、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战国策齐策四》)
(十)荀况
荀子是中国古代的杰出思想家。
荀子曰:‚有人道我善者,是吾贼也;道我恶者,是吾师也。‛
(十一)田巴
田巴,战国齐人,先公孙龙倡‚坚白‛、‚同异‛之辩,属名家学派。齐湣王时,以善辩著称稷下。
齐王问政。对曰:‚ 今者大王召臣,臣问妾,妾爱臣,谀臣曰‘佼’;问从者,从者畏臣,臣至淄水而观,然后知丑恶也。今王察之,齐国治矣。
(十二)徐劫
徐劫,战国宋人,齐湣王时游学稷下。著录列儒家。 ‚今太子自将攻齐,大胜并莒,则富不过有魏,而贵不益为王。若战不胜,则万世无魏。此臣百战百胜之术也。‛太之曰:‚ 诺。请必从公之言而还‛。
(十三)鲁仲连
鲁仲连,战国齐人。少时从其师徐劫游稷下,长而游历诸侯。性倜傥,好奇伟之策,为人排难解纷而不计报偿,尚功用而不肯入宦任职。
百足之虫,断而不蹶,持之者众也。人心难知于天。天有春夏秋冬以作时,人皆深情厚貌以相欺。
(十四)邹衍
邹衍,战国齐人,游学稷下,是稷下的晚期学者。邹衍学究天人,雄于辩口,创‚大九州‛世界地理说和‚五德终始‛说。
《邹子》曰: ‚政教文质①,所以云救也②,当时则用,过则舍之,有易则易之。故守一而不变者,未睹治之至也。‛
(十五)邹奭
邹奭战国齐人,稷下晚期学者,颇采邹衍之术,是继邹衍之后的战国阴阳五行学派的另一位重要代表。
邹奭者,颇采邹衍之术,迂大而閎辩,文具难胜,齐人美之,颂曰‚ 谈天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