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 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分析——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利益 P16
机会成本递增是指两个国家在专门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的同时,生产的机会成本也在不断递增。到两国同一商品的相对价格相同时,这种分工就会停止,贸易也在这一价格水平上达到均衡。通过互利贸易,两国的最终消费水平军徽大雨贸易前的消费水平。
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条件下,不论是小国还是大国都存在着不完全分工。随着每个国家专门生产该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的同时,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就会逐渐接近,直到该价格在两国之间相等为止。
2. 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分析——比较利益的分解 P17
比较利益可以分解为交换所得(图中A→T)和分工所得(图中T→E)。
一国在国内资源配置不变、铲除不变的情况下,按国际市场价格同另一国交换一部分产品获得的福利水平的提高是交换所得,这是产品在消费领域的重新配置所得。一国在对本国资源按照比较优势进行重新配置得到的福利水平的提高是分工所得,这是资源在生产领域的更有效配置所得。
3. 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分析——交易成本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P18
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主要是指由于各国文化、历史、制度等方面的诧异以及由各国贸易政策的实施所带来的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的存在与不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相比,降低了国内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减少了贸易规模和贸易利益。只要交易成本不高于国际贸易带来的利益,各国仍会按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交换,贸易参加国仍可以获得高于封闭状态下的福利水平。
4. 贸易条件——商品贸易条件 P23
商品贸易条件,也称纯易货贸易条件,它等于一国出口价格指数(PX)与进口价格指数(PM)的比乘以100,即N=(PX/PM)·100
贸易条件上升一般被称为贸易条件改善,贸易条件下降被称为贸易条件恶化。
第三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 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结论与推理 P28
- 1 -
每个国家在那些大量使用它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较少使用它相对缺乏和昂贵的要素的产品上,有着比较优势。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的影视该国相对缺乏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即国际贸易的流向应该是,劳动要素丰裕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到劳动要素缺乏的国家去,资本要素丰裕的国家应集中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到资本要素缺乏的国家去。
推理:
(1)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 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
(2)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由各国生产相同产品的成本差异造成的。 (3)各国生产相同产品的成本差异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同造成的。 (4)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差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度不同造成的。
(5)各国生产要素的不同丰裕度和生产各种产品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即不同商品的要素密集程度不同),使各国在生产相同商品时,分别在不同产品的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2.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P30
自由贸易不仅使两国的商品价格相等,而且使两国相同的生产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和绝对收入,即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条件:自由贸易)
3. 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P3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用他所创立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与要素禀赋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在西方引起了轰动,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惕夫反论”。
解释:
(1)人力技能的差异(生产要素异质性) (2)人力资本的差异
(3)对其他生产要素的否定(自然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4)美国实施的贸易保护政策(关税、非贸易壁垒)
(5)要素密集度逆转(即一种给定商品在劳动要素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要素丰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6)需求逆转(需求偏好差异) 第四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1. 产业内贸易的含义 P36
产业内贸易是相对于产业间贸易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在出口某种产品的同时又进口同类型的产品,也常被称为双向贸易或贸易重叠。按照国际商品标准分类方法的规定,相同类型的商品是指至少属于同章、同类和同组的商品同时出现在一国的进出口项目中。
特点:一是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有非常高的相互替代性。二是进口国和出口国在该商品的生产能力方面并无大的差别。 2. 产业内贸易的测度 P37
- 2 -
产业内贸易程度可以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测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X和M分别代表一个产业或一类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T的取值范围介于0和1之间。T愈是接近1,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愈高;T愈是接近0,则意味着产业内贸易程度愈低。
第五章 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1. 大国、小国 P46
所谓“小国”,是指那些在国际市场上份额很小,其进出口变动不会影响国际市场价格的国家。对于小国而言,国际市场价格是给定不变的。所谓“大国”,是指那些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很大,其进出口变动会引起国际市场价格涨跌的国家。
2. 罗布津斯基定理 P47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一种生产要素的增长将引起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生产扩大,使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商品生产缩小。
3. 福利恶化型增长 P49
如果出口大国的顺贸易型增长使其贸易条件严重恶化,从而使贸易条件恶化造成的福利损失超过经济增长本身带来福利,出现福利的净下降,这种情况被美国经济学家巴格沃蒂称为“福利恶化型增长”或“不幸的增长”。
可能发生的情况:
(1)增长发生在出口部门,并使出口大大增加;
(2)该国是出口大国,出口增加过大会导致贸易条件恶化;
(3)国际市场对该出口商品的需求缺乏弹性;
(4)该国对贸易的依赖程度很强,以至于贸易条件的恶化将引起国家福利的下降。 第六章 对外贸易政策与理论 1. 自由贸易政策 P55
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本国的对外贸易不加任何干预(既不鼓励,也不限制)。 自由贸易政策在历史上多为经济强盛国家所采用,因而常被称为“强者”的政策。 英国是最早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
采取全面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只有英国和荷兰。
斯密和李嘉图的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理论为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2. 保护贸易政策 P57
美国和德国先后实行了保护贸易政策。
- 3 -
3. 贸易自由化 P58
贸易自由化是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采取减低关税和放松其他进口限制以逐步实现国际商品自由流通的政策倾向。
贸易自由化不等于自由贸易。 特点:
(1)战后贸易自由化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
(2)战后贸易自由化是一场更广泛的贸易自由化运动。 (3)美国成为战后贸易自由化积极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4)战后贸易自由化主要是通过各种国际性经济贸易组织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 (5)战后贸易自由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它实际上是一种有选择性的贸易自由化。
4.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 P60
(1)限制进口措施的重点从关税壁垒转向非关税壁垒。 (2)奖出限入措施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 (3)从贸易保护制度转向更系统的管理贸易。
5. 财富的生产力 P62
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已有的和已经增加的财富获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经消失的财富获得补偿。
6. 李斯特的贸易政策主张 P64
(1)对外贸易政策具有动态性。
李斯特将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原是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和农工商业时期。
(2)贸易保护必须以促进和保护国内工业力量为目的。
首先,只保护幼稚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 其次,根据比较落后国家在它对比较先进国家所处关系中特有情况以及相对情况来决定保护程度(为发展而保护)。
再次,保护期限应当以30年为最高期限。
(3)政府对工业的保护不能违背市场规律和自然规律。 (4)保护政策是大国可以采取的政策。
7. 马克卢普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P69
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属于“注入”,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而一国的进口则与国内储蓄一样,属于“漏出”,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减效应。如果以K代表乘数,MPM表示边际消费倾向,则有
,
。
第七章 对外贸易措施
1. 关税的作用——保护国内的产业和市场 P81
对本国同类产业的保护程度通常用关税保护率来反映。关税保护率有名义保护率和有效保护率两种。名义保护率是指直接由某种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高低来反映对本国同类产
- 4 -
业的保护程度。有效保护率是征收关税所导致的该产品附加价值增加的百分率。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E表示有效保护率,V表示不征收关税时单位产品的附加值,
V’表示征收关税后单位产品的附加值。
2. 最惠国税 P85
最惠国税适用于与该国签订有最惠国待遇条款的贸易协定的国家或地区所进口的商品。 通常所讲的正常关税一般指的就是最惠国税。 3. 反倾销税 P86
反倾销税是对实行商品倾销的进口货物所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其目的在于抵制外国商品倾销,保护本国的市场和工业。
反倾销措施应具备的条件:(1)倾销;(2)损害;(3)倾销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倾销的确定——正常价值的确定
相同产品在出口国用于国内消费时在正常情况下的可比价格(批发价); 相同产品在正常贸易情况下向第三国出口的最高可比价格; 产品的构成价格(结构价格);
对于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产品,选用替代国价格。 倾销损害的确定:
实质损害:相对绝对数量增长,价格下降,同产业的影响; 实质损害威胁:明显,迫近; 产业建立受阻:实际过程;
损害的累计评估:不同来源进口倾销产品对本国工业的影响。 因果关系的确定:进口方主管机构应审查除倾销外其他可能使国内产业受到损害的已知因素(未以倾销价格产生的进口产品及数量;需求萎缩或消费模式的转变;外国与国内生产商之间竞争与限制贸易做法;技术发展、国内产业的出口实绩与生产率)。
4. 差价税 P88
当某种产品的国内价格高于同类进口商品的价格时,为了削弱进口商品的竞争能力,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按国内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差额征收关税,叫做“差价税”。
5. 普遍优惠制 P88
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贸易优惠的一种形式,简称“普惠制”。根据该制度,发达国家单方面地削减或取消对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制成品或半制成品的进口关税。
目标:
(1)扩大发展中国家对工业发达国家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出口,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外汇收入。
(2)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 (3)加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 主要原则:(1)普遍原则;(2)非歧视原则;(3)非互惠原则。
6. 小国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 P89
(1)价格效应:不变的国际市场价格,国内价格
- 5 -
提高
(2)消费效应:需求量减少,消费者剩余降低a+b+c+d (3)生产效应:生产增加,生产者剩余增加a (4)贸易效应:征税引起的进口量的下降 (5)财政效应:获得关税收入c (6)再分配效应与国民净损失:消费者损失的福利中,a转移给生产者,c转移给政府,b+d为国民福利净损失。
7. 大国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 P91
(1)贸易条件效应:进口品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改善
(2)价格效应:国际市场价格下降,国内市场价格提高,但幅度较小
(3)消费效应:需求量减少,消费者剩余降低a+b+c+d
(4)生产效应:生产增加,生产者剩余增加a,但幅度较小
(5)贸易效应:进口量下降,但幅度较小
(6)财政效应:政府关税收入增加c+e,且增幅较大 (7)再分配效应与国民净损失:消费者损失的福利中,a转移给生产者,c转移给政府,净福利效果为e-(b+d) 8. 非关税壁垒的主要种类 P96
(1)进口配额制
进口配额又称进口限额,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如一季度、半年或一年)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事先规定一个限额,在规定的期限内,凡在限额以内的货物可以进口,超过限制则不准进口,或虽不完全禁止进口,但要征收较高的关税或罚金。 绝对配额
绝对配额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规定一个最高限额,达到这个限额后,便不准进口。 关税配额
关税配额是指对商品进口的绝对数额不加限制,而对在一定时期内所规定的配额以内的进口商品,给予低税或减免税的优惠待遇,对超过配额的进口商品则征收较高的关税或罚款。 (2)“自动”出口配额制
“自动”出口配额制又称“自动”出口限制。所谓“自动”出口配额制是指出口国家或地区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下,“自动”规定某一时期向进口国输出某种特定商品的限额,在限定的配额内自行控制出口,超过配额即禁止出口。 (3)进口许可制
进口许可制是一种凭证进口的制度。在实行进口许可制的国家,进口商在进口商品前必须向本国有关政府机构提出申请,经批准并发给许可证后,方能办理报关手续,没有许可证一律不准进口。 (4)外汇管制
外汇管制是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国际结算、外汇买卖和使用实行限制,以平衡国际
- 6 -
收支和维持本国货币汇价的一种制度。 (5)国营贸易
国营贸易是指在对外贸易中,规定某些商品的进出口由国家直接经营,或者由国家特许的垄断组织经营。 (6)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
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是国家通过法令,规定政府机构在采购时要优先购买本国产品的做法。
(7)进口押金制
进口押金制又称先期进口存款制,这是国家通过对进口商设置某种支付障碍来限制进口的措施。在这种制度下,进口商在进口商品时,必须与现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相当于进口货值一定比例的现金款项无息存入指定的银行,方能获准报关进口,存款须经一定时期后才发还给进口商。 (8)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家有意识地利用复杂苛刻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规定、商品包装和标签等规定来限制商品的进口。
9. 小国进口配额的经济效应 P101
(1)价格效应(上升机制与关税不同) 实施进口配额后,进口小国价格将提高,价格提高的幅度取决于其国内的攻击价格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 (2)消费效应 实施进口配额引起进口商品价格提高而导致的消费量减少,消费者剩余降低a+b+c+d (3)生产效应 实施进口配额引起国内生产增加,替代了部分国外生产,生产者剩余增加a (4)贸易效应 实施进口配额使进口量下降 (5)财政效应
进口国采用公开拍卖的方式分配配额。如果进口商愿意出的价格等于c,则政府的
财政收入等于c,与小国关税的财政效应完全相同;如果进口商愿意出的价格低于c,则c部分由政府和进口商共分。
进口国参照进口商一年或几年前的实际进口额,按固定比例分配进口配额额度。c
部分收益由进口商获得,政府没有增加任何财政收入。 进口国规定由进口商申请、政府审批来发放配额。进口商可能向掌握配额分配权的
官员行贿(寻租),c分解为官员的租金和进口商利润。 (6)再分配效应与国民净损失
实施进口配额增加了生产者剩余,增加配额收益,但同时减少了消费者剩余,收入分配发生转椅,即消费者损失的福利中,a转移给生产者,c可能转移给政府、进口商或者掌握配额分配权的政府官员,进口国遭受福利净损失b+d,其中b是由于本国的生产资源从效率较高的部门转移到效率较低的部门而带来的福利损失,d是由于征税后进口国商品价格的上涨,消费者减少消费所带来的福利损失。
10. 小国进口配额与小国进口关税的经济效应比较 P103
- 7 -
(1)对进口数量的限制效果
(2)对进口国价格、生产量、消费量和进口量的影响效果 (3)进口配额容易导致国内生产部门形成垄断 (4)进口配额易不利于市场效率的提高
11. 出口信贷 P104
出口信贷是出口国的官方金融机构或商业银行为了鼓励商品出口,提高商品的竞争能力,以优惠的条件向本国出口商、外国进口商或银行提供的货款。
(1)卖方信贷
卖方信贷是出口国银行向本国出口厂商(即卖方)提供的货款。 (2)买方信贷
买方信贷是指出口国银行直接向外国进口厂商(即买房)或进口国银行提供的货款。 第八章 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 1. 进口替代 P125
进口替代,是指采取保护措施,发展国内制造业,逐渐以国内生产的制成品代替进口制成品
2. 出口替代 P126
出口替代,是指采取鼓励措施发展国内面向出口的工业,用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出口来代替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 第九章 世界多边贸易体制
1. 世界贸易组织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关系 P135
(1)世界贸易组织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联系
世界贸易组织继承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合理内核,包括其宗旨、职能、基本原则及规则等。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有关条款,是世界贸易组织《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是规范各成员间货物贸易关系的准则。 (2)世界贸易组织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区别
组织机构的正式性
世界贸易组织具有独立的国际法人资格,与其他国际性组织处于同等地位,其官员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国际组织,不具有国际法人资格 管辖范围的广泛性
原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管辖范围仅涉及货物贸易,且农产品和纺织品贸易均作为例外不受总协定规则的约束。由世界贸易组织所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其管辖范围已扩大到与贸易有关的各个方面。 法律体系的统一性
原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东京会合达成的各项协定采取自愿选择参加的办法,仅对签字方有效,其法律体系是被分割的。世界贸易组织新体制所管辖的协议,除东京会合达成的政府采购、牛肉、奶制品和民用航空器等4项诸边贸易协定外,其他所有必须一揽子接受和遵守,不能选择性地参加或提出保留,从而使世界贸易组织在法律体系上基本达到了统一。 争端解决机制的有效性
- 8 -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争端解决机制是“完全协商一致”的决策方式,只要有一个缔约方提出反对通过裁决报告,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则不能作出裁决。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采用“反向协商一致”的决策原则,只要不是所有的参加方都反对,则视为通过。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对争端解决程序的各个环节规定了严格、明确的时间表。
2. 世界贸易组织的组织结构 P137
(1)部长级会议:最高决策机构
(2)总理事会:部长级会议闭会期间行使职能
(3)理事会:下设货物贸易理事会、服务贸易理事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理事会 (4)各专门委员会 (5)其他临时性机构
(6)秘书处:日常办事机构
3.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P138
(1)非歧视原则 最惠国待遇原则
最惠国待遇是指,一成员现在和将来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领域所给予任何第三方的优惠待遇,应立即和无条件地给予其他各成员。 国民待遇原则
国民待遇是指,一成员对其他成员的产品、服务或服务提供者及知识产权所有者和持有者所提供的待遇,不低于本国同类产品、服务或服务提供者及知识产权所有者和持有者所享有的待遇。 (2)贸易自由化原则
贸易自由化原则是指通过多边贸易谈判,实质性削减关税和减少 其他贸易壁垒,扩大成员之间的货物和服务贸易。 (3)透明度原则
透明度原则是指成员应公布所制定的和实施的贸易措施及变化情况,不公布的不得实施,同时还应将这些贸易措施及其变化情况通知世界贸易组织。 (4)公平竞争原则
公平竞争原则是指成员应避免采取扭曲市场竞争的措施,纠正不公平贸易行为,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领域,创造和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5)促进发展和经济改革原则
发展中国家优惠,经济转型国家特殊安排 第十章 国际经济一体化
1.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P145
(1)优惠贸易安排
优惠贸易安排是国际经济一体化最松散、最初级的一种形式。在优惠安排成员国间,通过签订协定,规定成员国之间在进行贸易时互相提供比与非成员国进行贸易时更低的贸易壁垒。
(2)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指由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的贸易区。在区内各成员国取消他们相互之间的贸易壁垒,使商品能够在区内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国仍保留独立的对非成员
- 9 -
国的贸易壁垒。 (3)关税同盟
关税同盟指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贸易壁垒,并撤除成员国之间的关境,合并成一个统一的对外共同环境,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的关税税率所结成的同盟。 (4)共同市场
共同市场指除共同市场成员国相互间完全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建立对非成员国的共同关税外,成员国间的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也可以自由流动。 (5)经济同盟
经济同盟指成员国间不但商品与生产要素可以完全自由流动,建立对外共同关税,而且要求成员国制定和执行某些共同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包括货币、财政、贸易、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政策等,逐步消除政策上的差异,使一体化的程度从商品交换扩大到生产、分配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形成一个有机的经济实体。 (6)完全经济一体化
完全经济一体化指各参加国经济真正结合成一个整体,建立超国家的权力机构,各成员国在货币、财政、贸易等政策上完全一直,商品、资本、劳动力在区内完全自由流动,最终的状况如同一个国家。
2. 关税同盟理论 P160
(1)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贸易创造
所谓贸易创造,即在关税同盟内部实行自由贸易后,国内成本高的产品为伙伴国成本低的产品所代替,原来由本国生产的,现在从伙伴国进口,新的贸易得到“创造”。
加入关税同盟后,甲国对乙国取消关税,甲国的消费者剩余增加了(a+b+c+d),但生产者剩余则由于产量的下降而减少了a,政府关税收入减少c,相抵后社会福利增加了(b+d)。其中,b是贸易创造的生产效应,即甲国生产减少而乙国生产增加,是资源有效利用的结果;d是贸易创造的消费效应,甲国商品的价格下降引起了消费增加,是进口增加或贸易扩大的结果;(b+d)是甲国加入关税同盟后贸易创造效应所增加的福利。
贸易转移
所谓贸易转移,指由于关税同盟内部实行自由贸易,对外实行统一关税率,导致先前的贸易伙伴关系发生改变,即一国把与同盟外低成本的某个国家的相互贸易转变为同盟内高成本成员国间的相互贸易。
加入关税同盟后,甲国的消费者剩余增加了(a+b+c+d),但生产者剩余则由于产量的下降而减少了a,政府关税收入减少(c+e),相抵后的净社会福利为(b+d-e)。如果(b+d)> e,则甲国净福利增加;反之,如果(b+d)< e,则甲国净福利减少。
- 10 -
(2)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竞争效应 规模经济效应 对投资的刺激效应 资源配置效应
第十一章 要素自由流动与跨国公司 1. 资本国际流动的经济效应 P168
国际资本流动能够改善国际间的资源配置状况,其流向主要是从资本富裕的国家流向资本稀缺的国家,从而提高资本的回报率,促使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使资本输出国和输入国都获得收益。
在资本国际流动之前,甲国国内总产出为OFGA,其中OCGA是资本要素的收益,其余的CFG部分是其他要素收益。乙国国内总产出为O’JMA,其中O’HMA是资本要素的收益,其余的HJM部分是其他要素收益。
资本国际流动之后,资本从甲国流入乙国,甲国的总收益为OFEDA,其中EDG部分是由于对外投资而增加的收益,甲国资本要素的总收益增加到ONDA,而其他要素收益下降为NFE。乙国的总收益为O’JEDA,其中EDM部分是乙国引进外资而增加的收益,乙国资本要素的总收益下降为O’TDA,而其他要素的收益则上升到TJE。
从整个世界的角度看,总产出从OFGA+O’JMA增加到OFEB+O’JEB,增加了EDG+EDM=EGM的部分。可以说,资本国际流动提高了国际间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增加了世界的产出和福利。资本的边际产值线越陡的国家,从资本国际流动中获利越大。
2. 劳动力跨国流动的经济分析 P170(同资本国际流动的经济效应分析)
3.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P176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综合考察了商品贸易、许可证安排和国际直接投资以及决定国际
直接投资的各种因素。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认为,企业之所以能够进行对外投资,是由于企业具有的所有权
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十二章 外汇与汇率
1. 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利率差异 P185
高利率国货币即期升值,低利率国即期汇率贬值
2. 浮动汇率制 P189
浮动汇率制按政府是否敢于来区分,可分为自由浮动和管理浮动。 自由浮动
自由浮动,又称清洁浮动,是指货币当局对汇率上下浮动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汇率完全听任外汇市场供求变化而自由涨落,自由调节。
管理浮动,又称肮脏浮动,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外汇市场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使本币朝着有利于本国的方向浮动。
- 11 -
3. 浮动汇率制对经济的有利影响 P190
增加了推行本国经济政策的自主性 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具有自发性
浮动汇率制能在一定程度上低于国外经济波动对本国经济的冲击 浮动汇率制下,一国无需保有太多的外汇储备,可使更多的外汇资金用于经济发展
第十三章 汇率决定理论 1. 购买力平价理论 P194
购买力平价理论有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前者解释某一时点上汇率决定的基础,后者解释某一时段上汇率变动的原因。
绝对购买力平价
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是由两国货币在其本国所具有的购买力决定的。
(P表示本国的物价水平,P*表示外国的物价水平,e表示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 相对购买力平价
两国货币的汇率变动取决于两国物价水平的变动,若本国物价上涨幅度超过外国物价上涨幅度,则本国汇率贬值,表现为e值增大;相反则意味着本国货币升值,表现为e值降低。
2. 利率平价理论 P196
(1)抛补的利率平价
(f表示远期汇率,e表示即期汇率,i表示本国市场一年期存款利率,i*表
示外国市场上同期利率) 含义:汇率的远期升贴水率等于两国货币利率之差。若本国利率高于外国利率,则本币远期贬值(贴水);若本国利率低于外国利率,则本币远期升值(升水)。
(2)非抛补的利率平价
(Eef表示投资者预期一年后的即期汇率)
3. 国际收支说 P200
上式表明,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有:本国和外国的国民收入,本国和外国的价格水平,本国和外国的利率水平,以及对未来利率水平变化的预期。
- 12 -
第十四章 国际收支
1.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 P211
根据国际交易性质和内容的不同,国际收支账户所记录的交易项目可分为三大类: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错误和遗漏账户。其中前两项属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标准组成部分。
第十五章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1. 马歇尔—勒纳条件 P225
假定出口需求弹性为DX,进口需求弹性为DM,当︱DX+DM︱>1时,货币贬值有利于改善贸易收支,这是货币贬值能改善国际收支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当︱DX+DM︱=1时,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不发生作用;当︱DX+DM︱<1时,货币贬值会使贸易收支逆差扩大。
2. J曲线效应 P226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即使满足前文分析的贬值所能改善贸易收支的前提条件,贬值也不能马上改善贸易收支。相反,在本币贬值后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贸易收支反而可能会恶化。过一段时间以后,待出口供给(主要)和进口需求作了相应的调整后,贸易收支才慢慢开始改善。整个过程用曲线描述出来,成字母J形,这种贬值对贸易收支余额的时滞效应,被称为J曲线效应。
- 1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