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4个方面: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殖。 2、刺激引起反应的三个条件:足够的刺激强度、作用时间、强度变化率。 3、阈值为能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阈强度。 4、组织细胞对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5、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体液总量约占身体体重的60% 6、细胞外液:人体内,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叫做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非血液)和淋巴、脑脊液等.占体液总量的1/3。人体内的细胞外液,叫做人体的内环境。
细胞内液:人体内,存在于细胞内,其化学组成和含量直接影响细胞代谢与生理功能的体液,叫细胞内液。约占成人体内液体2/3(约占体重的40%)。由于人体的细胞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接触,细胞内液通过细胞膜与细胞外液相互交流。 7、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8、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例如:蟾蜍的屈腿反射、手触及火焰立即回缩、强光照射使瞳孔缩小等。
9、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5个基本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10、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如吸允反射、膝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等;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如望梅止口等。
11、神经调节多数情况下处于主导地位,多数内分泌腺也受神经支配调节 12、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快速、短暂、精确 13、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持久、广泛
14、自身调节的特点是:范围局限、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
15、反馈是指将受控部分(效应器或靶细胞)发出的信息返回作用于控制部分(神经中枢或内分泌腺)的过程。
16、反馈分为:负反馈(血压、体温的调节)、正反馈(血液的凝固、排尿、分娩等过程) 17、负反馈是体内的一种重要而又普遍的调节方式。
第二节 细胞
1、细胞是人体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构成。 2、细胞膜的功能是物质转运功能,包括以下几种: (1)单纯扩散:顺浓度差进行,属于被动转运,细胞不需要消耗能量,如氧和二氧化碳; (2)易化扩散:顺浓度差进行,属于被动转运,细胞不需要消耗能量
①以载体为中心的易化扩散(载体转运):葡萄糖、氨基酸等小分子营养物
②以通道为中介的异化扩散(通道转运):Na+、K+、Ca2+ (3)主动转运: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细胞需要消耗能量,Na+、K+
(4)入胞和出胞作用:①入胞:大分子或团块物质从细胞外到细胞内的过程 ②出胞:细胞的分泌物和代谢物产物的排出 3、跨膜转运中无饱和现象的是:单纯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
跨膜转运中有饱和现象的是:经载体易化扩散、原发性和继发性主动转运、钠泵bèng、钙泵。
4、细胞内外正常的Na+、K+浓度维持主要是由于膜上Na+、K+泵的作用 5、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发生的共同反应是:产生动作电位。 6、具有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是峰电位。
7、动作电位传导的特点主要有:①不衰减性传导:幅度不会因距离增大而减小
②“全和无”现象:要么不产生,一旦产生就是最大值 ③双向传导:刺激神经纤维的中段,可沿膜的两端传导 第三节 血液
1、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血浆约为全血容积的50%-60% 2、血液总量占体重的7%-8%,正常血浆PH值为7.35-7.45。
3、白细胞数量最少,为4.0-10.0*10九次方/L;血小板体积最少,为100-300*10九次方/L;红细胞数量最多,男性5.0*10十二次方,女性4.2*10十二次方。 4、以水的黏度为1,血液的黏度则为4-5,血浆的黏度约为1.6-2.4 5、正常人血浆渗透压约为300mmol/L
6、血浆中最重要的缓冲对是碳酸氢钠/碳酸(NaHCO3/H2CO3),正常比值为20/1 7、血液的运输依赖红细胞、血浆蛋白和水共同完成;
血液的免疫和防御功能依靠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多种免疫物质完成。
1、血液的比重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红细胞沉降率大小取决于红细胞的叠连。 1、正常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细胞质内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
2、红细胞RBC主要功能:运输O2和CO2,缓冲血浆的PH值;这两项功能都是血红蛋白完成的。
正常男性血红蛋白值120-160g/L,正常女性血红蛋白值110-150g/L. 3、白细胞WBC的种类有5种:
①中性粒细胞:吞噬外来的微生物,机体自身坏死组织和衰老的红细胞;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炎症时,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②嗜碱性粒细胞:
③嗜酸性粒细胞:抑制过敏反应,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④单核细胞:是血细胞中最大的细胞,吞噬细菌和衰老的细胞、参与免疫反应 ⑤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可参与体液免疫) 4、血小板,无核;可保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参与生理性止血。 5、凝血时间,正常人为5-10分钟,凝血因子共12种。 6、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7、O型血可以少量缓慢的输给其他血型的人,A型或B型血的人也可以输给AB型血的人。 8、人体主要造血原料是:铁、蛋白质
9、输血原则是避免出现凝集反应,交叉配血主侧凝集不能输血,次侧可缓慢少量输血。
第四节 血液循环
1、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泵血,在收缩时把血液射入动脉,舒张时接受由静脉回流的血液。 2、安静时正常成人心率平均为75次/分,每个心动周期持续0.8秒。
3、血液在心脏中是单向流动的,心脏在泵血过程中,主要靠心室的舒缩功能完成。 4、心排出量的多少是评价心功能的最基本指标。
5、心肌具有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等生理特征。
6、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每分钟100次,心脏的节律由此控制,窦房结是心脏活动的正常起搏点。
7、心肌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称早搏。 8、当血Ca2+升高时,心肌收缩力增强。
9、健康成人安静状态下,收缩压为100-120mmhg,舒张压为60-80mmhg 10、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搏出量的多少。
11、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主要表现为舒张压升高。
12、高血压病人主要是由于小动脉狭窄,外周阻力增大,故以舒张压增高为主。
13、老年人或动脉硬化者,由于大动脉管壁弹性贮器作用减弱,故收缩压明显升高,舒张压稍升高或变化不大。
14、当身体由卧位突然直立时,由于重力作用,导致心排出量减少和血压下降,引起脑、视网膜供血一时不足,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等现象,称为体位性低血压。
15、动-静脉短路:血流快,几乎不进行物质交换;此通路开放,可提高皮肤血流量、皮肤温度升高,有利于散热。
16、一旦组织液生成增多,积聚组织间隙,便形成水肿。
17、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肾病患者大量蛋白尿丢失,肝病患者血浆蛋白合成障碍。 18、当淋巴回流受阻时,会使组织液回流减少而导致水肿,如丝虫病。 19、心血管基本中枢位于延髓。
第五节 呼吸
1、呼吸:摄取新陈代谢所需要的O2,排出代谢过程中产生的CO2.
2、呼吸的过程包括四个环节:①肺通气②肺换气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④组织换气 3、组织换气又称内呼吸,肺通气及肺换气合称外呼吸。
4、肺活量:正常成人男性为3500ml左右,女性为2500ml左右。 5、肺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6、肺通气的原动力是胸廓的节律性呼吸运动 7、影响肺内气体交换的主要因素是:气体分压差 8、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率高。
9、换气时,O2和CO2的交换都是以单纯扩散的方式通过生物膜实现的。
10、正常成年人没分肺泡通气量为4.2L,肺血流量为5L,通气/血流比值为0.84.
11、O2与血红蛋白结合快、可逆、不需要酶催化;CO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HCO3. 12、延髓是基本呼吸中枢。
第六节 消化
1、食物入胃腔后约5分钟,胃即开始蠕动,通常进餐的混合性食物,需4-6小时由胃完全排空。
2、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3、纯净的胃液是无色酸性液体,PH值为0.9-1.5,正常人每天分泌量为1.5-2.5L。
4、若内因子分泌不足,将引起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影响红细胞的生成,造成恶性贫血。 5、胰液为无色碱性的液体,PH值为7.8-8.4,正常人每日的分泌量为1-2L 6、胰液是消化液中消化作用最全面、消化力最强的消化液。 7、碳酸氢盐可保护胃黏膜免受食物的摩擦损伤。 8、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是蛋白质的主要消化酶。
9、肝细胞分泌的肝胆汁,是金黄色液体,每日分泌量为0.8-1L,胆囊储存的胆囊胆汁,因浓缩而颜色较深,呈弱酸性;在非消化期,胆汁进入胆囊储存。
10、胆汁的作用是促进脂肪的水解和吸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11、小肠液是弱碱性液体,保护十二指肠黏膜免受胃酸的侵蚀,促进蛋白质的消化。 12、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13、糖、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回肠主要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
第七节 能量代谢与体温
1、机体所需能量的70%以上由糖分解供给,其余由脂肪供给。 2、骨骼肌活动是影响能量代谢的最明显因素。
3、人体安静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在环境温度Wie20-30℃时最稳定。
4、进食蛋白质、糖和脂肪后,额外增加的热量分别为30%、6%、4%,进混合食物则为10%。 5、人在精神紧张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和甲状腺素等促进物质代谢的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机体产热量增加。
6、一般来说,临床测得的基础代谢率的实际数值与正常值比较,相差±15%以内;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热可引起基础代谢率增高;当人体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升高13%
7、体温是指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正常腋窝温度:36-37.4℃,口腔温度:36.7-37.7℃,直肠温度:36.9-37.9℃。
8、机体在安静时,主要由内脏器官产热,运动时主要由骨骼肌产热。 9、当环境温度高于或等于皮肤温度时,蒸发但热成为散热的唯一方式。 10、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正常情况下,体温调定点定为37℃。
第八节 泌尿系统
1、肾脏是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排泄物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 2、原尿主要是由入球端的毛细血管滤过形成的。 3、肾小球滤过率是指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
4、当肾炎时,滤过膜带的负电荷减少,导致对蛋白质的通透性增加,出现蛋白尿;肾炎时导致滤过面积减小,滤过率减小,尿量减少。
5、近球小管重吸收能力最强,是重吸收的主要部位。
6、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当血糖浓度超过8.96-10.08mmol/L时,尿中即出现葡萄糖。通常将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肾糖阈的正常值为8.96-10.08mmol/L。
7、在酸中毒时,由于排H+、Na+交换增多导致K+、Na减少,使得排K+减少,导致高血钾。 8、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经神经垂体释放入血;抗利尿素主要是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从而促进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第九节 内分泌
1、激素按化学性质可分三大类:含氮激素、类固醇激素、固醇类激素;含氮激素(甲状腺素除外)一般不可口服。 2、下丘脑--神经垂体激素
(1)抗利尿素 (2)催产素 3、腺垂体激素:
(1)生长素是一种蛋白质激素,它可促进软骨生长和骨化,但对脑的生长发育无影响;幼年时分泌不足则为侏儒症,分泌过多则为巨人症;成年后分泌过多,可出现肢端肥大症。 (2)催乳素 (3)促激素 4、甲状腺素
(1)当碘摄入减少时,可导致甲状腺激素减少。
(2)甲状腺素主要作用是促进物质与能量代谢,促进生长及发育过程,特别是对骨和脑的发育尤为重要。
(3)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人,产热量增加,基础代谢率可升高60%-80%,体温偏高,怕热,容易出汗。由于代谢率增高,体内脂肪和蛋白质分解都增加,如果进食量没有相应增加,病人就会消瘦,体重降低。
(4)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患者,产热量减少,基础代谢率可降低30%-50%,体温偏低,喜热怕冷。
(5)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①加速蛋白质的合成
②甲状腺激素可促进小肠黏膜对糖的吸收,增强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同时又增强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使血糖降低;甲状腺激素还能促进小肠对糖的吸收。
③甲状腺激素可促进脂肪酸氧化,加速胆固醇降解,也可促进胆固醇的合成;甲状腺功能亢进时,患者血中胆固醇的含量常低于正常。
(6)胚胎时期缺碘而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或出生后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婴幼儿,脑的发育有明显障碍,智力低下,且身材矮小,称为呆小症,即克丁病。
(7)甲亢患者常出现心动加速、心肌肥大,甚至因心肌过度劳累而导致心力衰竭;甲亢患者的脉压增大
(8)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主要受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的调节。
(9)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的增加,副交感神经兴奋可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5、肾上腺皮质激素
(1)分为: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性激素 (2)糖皮质激素使血糖升高
(3)盐皮质激素中以醛固酮的作用最强
6、肾上腺髓质激素(属于含氮激素) (1)分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2)肾上腺素对心肌的作用较强,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多 (3)去甲肾上腺素对缩血管的作用加强,使血压升高
(4)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都能促进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
(5)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都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反射活动的敏感性。
7、胰岛素
(1)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酸,降血糖。 (2)胰岛素可促进蛋白质合成,并抑制蛋白质分解。
(3)生长激素、皮质醇及甲状腺激素:如长期大剂量应用这些激素,有可能使B细胞衰竭而导致糖尿病
(4)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升高
(5)迷走神经兴奋时,可促进胰岛素分泌;交感神经兴奋时,则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第十节 生殖
1、睾丸组成:曲细精管(生成精子的部位,精子储存在附睾和输精管) 间质细胞(具有内分泌作用,可分泌雄激素)
2、卵巢作用:产生和排放卵子(是成熟女性最基本的生殖功能) 合成并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此外还分泌抑制素、少量雄激素及多种肽类激素。 3、月经周期:平均28天,每次3-5天,开始于青春期(13-15岁),50岁左右停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