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届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卷【最后十套】历史(一)附解析

2023-10-26 来源:步旅网


2019届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卷【最后十套】历史(一)附解析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西周时期,贵族社会中重要的邦交礼仪是朝聘礼,其礼仪程序贯穿着礼物互赠等。到了春秋时期,礼赠主体由周王室向诸侯霸主转移;至战国时期,明尊卑、序上下的朝聘礼制逐渐被废弃,新的朝聘制度形成。这一变化反映了

A.礼乐文化的衰落 B.争霸战争的需要 C.分封制度的崩溃 D.朝聘礼内容变化

25.汉吕后尽专权横肆,吕后四年,曾有一诏书,说皇帝疾久不已,不可属天下,命群臣公议替代的新皇帝。霍光以后,汉昭帝崩,诏群臣议所立。这表明

A.吕后专横左右皇帝废立 B.君主专制权力日益加强 C.官僚集团控制皇位继承 D.传统政治习惯影响君权

26.罗马市民法最早的“要式契约”是债务口约,具有以下特点:固定的套语、完全以口头方式进行、提问和回答必须是连续的,“郑重的仪式才能使当事人双方的合意具有法律效力”,而且,其法律效力是严厉的、可怕的。罗马法这一特征在当时利于

A.缓和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B.以法律方式推进民主政治发展 C.推动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D.增强市民法的有效性和约束力

27.下图为漫画家廖冰兄的作品《从以时间换取空间到以空间换取时间》(1937年),时钟的上半部分表示防守阶段,下半部分表示反守为攻阶段。该漫画意在说明

A.八路军是防御阶段的抗日主力 B.国共两党实行不同的抗战路线 C.正确的战略是抗战取胜的关键

D.中国必定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28.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解释说: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据此可知,周恩来 A.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 B.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反对照搬照抄苏联斯大林模式 D.首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29.下边两图反映了当今世界关系格局,这表明

A.新的世界秩序已形成 B.冷战格局产生新变化 C.美国陷入了孤立状态

D.一超多强,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30.下表为清朝顺治—嘉庆年间人口和耕地面积统计表。据此可以推断

A.人多地少的矛盾得到缓和 B.小农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 C.传统经济政策有必要调整 D.国家控制的土地资源减少

31.下图为1912-1920年中国机械净进口值(海关两)情况。对此解读合理

的是

A.“一战”后中国对西方工业品依赖加剧 B.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C.“一战”对中国工业的发展起双重作用 D.辛亥革命打断了中国工业化进程

32.1953年后,中共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有偿地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资料逐步收归国有,实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质变”。这一方式

A.利于减少对生产的冲击 B.全盘借鉴苏联经济模式 C.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D.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33.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从报纸广告发展到杂志广告、路牌广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刊登了不少外商广告。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开埠后上海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B.近代上海的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C.近代上海报刊业迎合民众需要 D.近代以来民众消费观发生改变

34.战国后期,儒家、道家、法家都希望以自己的思想统一天下学术,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另辟蹊径,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整合。这反映了

A.吕不韦企图统一各学派 B.政治局势影响学术发展 C.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 D.“百家争鸣”局面结束

35.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各国最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说明魏源

A.主张全面学习西学 B.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 C.力主固守华夏传统 D.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第41题、第42题为必考题,第41题25分,第42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题~第47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15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作答。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就颁布诏书:“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其后历经永乐、宣德、景泰、成化、弘治、正德各朝,海禁政策不断升级强化。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奏请开放海禁。这一奏议得到朝廷批准,从而形成隆庆开海的局面。隆庆开海局面之所能够形成,主要是因为明穆宗及其朝廷了解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关系,顺应了一些有识之士要求适当开海的呼声。福建地方大员一再奏请在该省开海,是基于“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的生活传统。隆庆开海后,伴随着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的生丝及纺织品、陶瓷器、漆器等工艺品、矿产品及金属制品、水产品、农产品等等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南亚各港口。

——摘编自陈尚胜《隆庆开海: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重大变革》

材料二 根据《中英南京条约》及随后于1843年签订的细则性附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约》,中国被迫开放贸易并按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的原则建立通商口岸和租界,即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个口岸开放通商。清政府面对英国、法国、美国领事联合在各自租界征收关税的事实,设立了海关总税务司,并

在各口岸的海关设立一个外国税务司。这一海关体系的建立,为条约通商贸易体制提供了一种制度化的保证。客观上分析,条约通商体制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以口岸为中心的近代区域市场的发展和近代市场关系的形成。

——摘编自张明之《从朝贡体系到条约通商: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形态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明贸易政策调整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进步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条约通商与晚明开海通商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条约通商贸易体制对近代中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13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侯永禄是一位农民,他坚持写了近60年的日记,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和村民们的生存经历,折射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的命运。以下文字节选于他的日记:

(1952年春节)我花了一万四千元,割了二斤猪肉招待客人,这是多年来的第一次。农民收入一增加,粮食不但够吃,还有了剩余,心劲越大了。政府一有号召,群众便积极响应。

(1954年8月12日)农业社召开了建社的报名大会,我带头报名入社。刘永康同志便向我谈了让我担任农业社会计的意见,晚上我便参加了建社委员会的会议。从此,我便开始了建社方面的许多具体工作:先登记各入社户的土地亩数,再评定地的肥瘦等级……

(1982年7月19日)上午,巷东头的饲养室门口,人来人往,吵吵嚷嚷,生产队开始评价分牲口、农具等。经大家一致同意,采用抓阄的办法:这对每个人、每一户都是公平的得多少好坏,就看你的运气了。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日记——节选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新中国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日记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中国现代的消防制度始建于晚清;1868年,香港成立了中国地区最早的现代消防队,成员是当时英国驻香港总督召集的志愿者。内地第一支消防队,是在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后才出现的。意大利首先效法其国内,招募了一批华人在天津租界组织起一支官办救火队,随后英租界也组织了天津志愿消防队。1902年,清朝政府在天津成立南段巡警总局后,租界消防队移交由清政府管理,改称南段巡警总局消防队,成为中国第一支现代意义的消防队。次年,清政府在北京也组建了消防警察队。其后,国内的哈尔滨、保定、南京、昆明、广州、沈阳、长沙等省会城市也相继组建了地方的消防队,这些消防队均由当地警察厅、局直接管辖。1905年,清政府成立巡警部,下设五个司和一个部属消防队,部属消防队专司救火。1906年,改巡警部为民政部,消防队仍属民政部直辖。

——摘编自《中国近代消防发展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现代消防制度创建的背景和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晚清消防制度改革的意义。(7分) 46.(选修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法国和德国作为欧洲大陆的两个大国,法德关系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从历史上看,两国曾多次发生战争,长期的相互为敌使两国结下了深深的仇怨。19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曾在短短的70年时间里与法国打了3次战争,分别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法两国在欧洲互相仇杀,不仅使两国人民深受战争之苦,而且使欧洲经常处于动荡之中,严重影响欧洲的发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法国和德国两个国家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有人这样描述:战败的德国已经成为一个遍地废墟的国家,一个缺乏粮食和原料的国家,一个社会混乱,前途未卜的国家。因此在战后,要求复兴本国经济,便成为战后两国的首要任务。鉴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欧洲各国的有识之士尤其是德法两国的领导人提出了实行德法和解,实现欧洲联合的新目标。

1950年法国提出实现西欧经济联合的舒曼计划,该计划的目的在于将法德的全体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辖之下,以期通过对煤炭和钢铁实行共管,使一场新的法德战争成为不可能的事。

——摘编自李平《二战后法德关系探析》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德在二战后和解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德二战后和解的意义。(7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船山(王夫之1619-1692年)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自强的典范性人物。他毕生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精神自许,希望通过弘扬和创新中华文化来成就自己的学术志业和实现人生价值。

船山颇具自白心迹的《诗广传》有言:有谁在生居迷乱之世,上不遇明君,下不得民望的情境下还能够不改救国之志,仍然栖栖遑遑地关心天下的文明建构,心系天下的安危或民众的安乐呢?而且唯恐谋求得不够精深远大而高明悠久呢?只有那些真正关心国家、关心民众、关心文明建构的君子才能有如此的胸怀和志向。君子视镜高远,胸怀博大,有一种“不因贫穷而怠乎道”的伦理自觉,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是其人格品质的集中体现。君子不同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从来不从个人私利来谋划人生,而是始终将整个天下、将文明建构和价值拱立装在心头。

——摘编自王泽应《船山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精神论》

(1)根据材料,概括船山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船山的思想。(7分)

【最后十套】2019届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卷历 史(一)

解析版

第Ⅰ卷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西周时期,贵族社会中重要的邦交礼仪是朝聘礼,其礼仪程序贯穿着礼

物互赠等。到了春秋时期,礼赠主体由周王室向诸侯霸主转移;至战国时期,明尊卑、序上下的朝聘礼制逐渐被废弃,新的朝聘制度形成。这一变化反映了

A.礼乐文化的衰落 B.争霸战争的需要 C.分封制度的崩溃 D.朝聘礼内容变化

【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时期,礼赠主体由周王室向诸侯霸主转移;至战国时期,明尊卑、序上下的朝聘礼制逐渐被废弃”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下的朝贡秩序遭到破坏,实质上反映了分封制的崩溃,故C项正确。A项,礼乐文化的衰落是分封制瓦解在文化领域的表现排除。B项,题干信息反映了新兴统治秩序的确立,与争霸战争无关,排除。D项,题干未涉及朝聘礼内容的变化,排除。 【答案】C

25.汉吕后尽专权横肆,吕后四年,曾有一诏书,说皇帝疾久不已,不可属天下,命群臣公议替代的新皇帝。霍光以后,汉昭帝崩,诏群臣议所立。这表明 A.吕后专横左右皇帝废立 B.君主专制权力日益加强 C.官僚集团控制皇位继承 D.传统政治习惯影响君权

【解析】根据材料“吕后命群臣商议皇位继承人到霍光时期群臣商议皇位

继承人”说明传统的政治习惯影响君权,D选项符合题意。吕后专横左右皇帝废立的说法错误,后宫专政是君权膨胀的产物,A选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君权受到传统政治习惯的威胁,B选项排除。官僚集团控制皇位继承的说法错误,官僚商议皇位继承人主要是由于皇帝年幼导致的,C选项排除。 【答案】D

26.罗马市民法最早的“要式契约”是债务口约,具有以下特点:固定的套语、完全以口头方式进行、提问和回答必须是连续的,“郑重的仪式才能使当事人双方的合意具有法律效力”,而且,其法律效力是严厉的、可怕的。罗马法这一特征在当时利于

A.缓和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B.以法律方式推进民主政治发展 C.推动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D.增强市民法的有效性和约束力

【解析】材料体现了早期罗马法具有形式主义特征,在当时的条件下,对形式的要求越严格,市民法的强制力就越强,仪式是罗马市民法增强有效性和约束力的重要手段,故D项符合题意;“其法律效力是严厉的、可怕的”,在当时可能导致贵族债权人与平民债务人矛盾激化,故A项错误;“固定的套语、完全以口头方式进行、提问和回答必须是连续的”强调的是古罗马重缔约形式的特征,与民主政治无关联,B项错误;随着商业的发展,形式主义的严格性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 【答案】D

27.下图为漫画家廖冰兄的作品《从以时间换取空间到以空间换取时间》(1937年),时钟的上半部分表示防守阶段,下半部分表示反守为攻阶段。该漫画意在说明

A.八路军是防御阶段的抗日主力 B.国共两党实行不同的抗战路线 C.正确的战略是抗战取胜的关键 D.中国必定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解析】时钟的上半部分表示防守阶段,下半部分表示反守为攻阶段。防守阶段中国的武器只有大刀,由于正义的中国越战越强,反攻阶段有了好的装备,中国定能把日本赶出去,换回中国自己的空间,说明中国必定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故D正确;漫画无法体现八路军是防御阶段的抗日主力,排除A;从漫画也不能看出国共两党各自实行的抗战路线,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抗战的战略是否正确,排除C。 【答案】D

28.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解释说: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据此可知,周恩来 A.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

B.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反对照搬照抄苏联斯大林模式 D.首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解析】根据材料“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可知周恩来认为少数民族区域制度适合中国国情,B选项符合题意。周恩来强调的是政策制定要适合中国国情,A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民族政策与国情的适应性,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选项排除。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系统的阐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D选项排除。 【答案】B

29.下边两图反映了当今世界关系格局,这表明

A.新的世界秩序已形成 B.冷战格局产生新变化 C.美国陷入了孤立状态

D.一超多强,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天平两侧分别是美国与中、日、俄、欧盟等国,美国的重量和面积要远远大于天平另一端几国的重量,证明了美国在图片天平中的绝对优势。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材料中反映的为两极格局瓦解后,当今世界一超多强的多极化局面,D选项符合题意。世界暂时出现一超多强的格局,新的世界秩序尚未形成,A选项排除。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瓦解,B选项排除。美国陷入孤立状态说法错误,C选项排除。 【答案】D

30.下表为清朝顺治—嘉庆年间人口和耕地面积统计表。据此可以推断

A.人多地少的矛盾得到缓和 B.小农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 C.传统经济政策有必要调整 D.国家控制的土地资源减少

【解析】根据表格数据信息可知,清朝顺治----嘉庆年间人均耕地减少,但依然养活着日益增加的人口,体现了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也说明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传统经济政策有必要调整,故C正确;材料表明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A错误;材料反映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无法体现小农的经济负担是否加重,排除B;材料反映人均耕地面积减少,无法体现国家控制的土地资源减少,排除D。

【答案】C

31.下图为1912-1920年中国机械净进口值(海关两)情况。对此解读合理

的是

A.“一战”后中国对西方工业品依赖加剧 B.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C.“一战”对中国工业的发展起双重作用 D.辛亥革命打断了中国工业化进程

【解析】由所学可知,“一战”期间,列强的商品撤出中国市场,为中国本土工业开辟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但从材料看,一战期间中国工业发展所需要的机械设备进口也较为困难,实际上又制约了本土工业的扩张,故C项正确;“一战”后中国机械净进口值快速上升,机械设备进口1 / 6利用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将会减少中国对西方普通工业产品的依赖,A项说法中“西方工业品”说法模糊,表达不准确;中国半殖民化指中国在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列强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而1912-1920年中国机械净进口值从整体上呈上涨趋势,意味着中国

近代工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1912-1914年中国的机械净进口值呈上升趋势,可知辛亥革命后新政权的建立刺激了工业投资的热潮,故D项错误。 【答案】C

32.1953年后,中共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有偿地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资料逐步收归国有,实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质变”。这一方式 A.利于减少对生产的冲击 B.全盘借鉴苏联经济模式 C.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D.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解析】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实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所有制上的转变,更能被资本家接受,维持生产的正常进行,即这一方式有利于减少对生产的冲击。故答案为A项。苏联没有实行这一方式,排除B项;这一方式属于三大改造,此前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已经完成,排除C项;这一方式对国民经济比例没有影响,排除D项。 【答案】A

33.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从报纸广告发展到杂志广告、路牌广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刊登了不少外商广告。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开埠后上海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B.近代上海的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C.近代上海报刊业迎合民众需要

D.近代以来民众消费观发生改变

【解析】根据题干“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商业发展迅速,推动广告业迅速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B项,题干反映的是上海商业的发展,未体现社会风气的变化,排除。C项,题干反映了近代上海报刊业迎合商业发展的需要,并非迎合消费群体的需要,故排除。D项,题干中未体现民众消费观念的变化,排除。 【答案】A

34.战国后期,儒家、道家、法家都希望以自己的思想统一天下学术,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另辟蹊径,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整合。这反映了

A.吕不韦企图统一各学派 B.政治局势影响学术发展 C.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 D.“百家争鸣”局面结束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体现出不同阶级对社会变革提出各自的治国主张,《吕氏春秋》综合诸子百家思想,体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故B正确;材料反映《吕氏春秋》综合诸子百家思想,并非统一各学派,A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排除C;“百家争鸣”局面结束,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应排除。 【答案】B

35.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各国最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说明魏源 A.主张全面学习西学 B.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 C.力主固守华夏传统 D.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

【解析】材料“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反映了魏源既有进步的主张,又有落后的天朝上国思想,体现了新旧杂糅的特点,故B正确;“师夷长技以制夷”并不是主张全面学习西学,故A错误;“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不是固守华夏传统,故C错误;康有为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不是魏源,故D错误。 【答案】B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第41题、第42题为必考题,第41题25分,第42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题~第47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15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作答。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就颁布诏书:“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其后历经永乐、宣德、景泰、成化、弘治、正德各朝,海禁政策不断升级强化。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奏请开放海禁。这一奏议得到朝廷批准,从而形成隆庆开海的局面。隆庆开海局面之所能够形成,主要是因为明穆宗及其朝廷了解到“市通则寇

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关系,顺应了一些有识之士要求适当开海的呼声。福建地方大员一再奏请在该省开海,是基于“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的生活传统。隆庆开海后,伴随着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的生丝及纺织品、陶瓷器、漆器等工艺品、矿产品及金属制品、水产品、农产品等等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南亚各港口。

——摘编自陈尚胜《隆庆开海: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重大变革》

材料二 根据《中英南京条约》及随后于1843年签订的细则性附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约》,中国被迫开放贸易并按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的原则建立通商口岸和租界,即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个口岸开放通商。清政府面对英国、法国、美国领事联合在各自租界征收关税的事实,设立了海关总税务司,并在各口岸的海关设立一个外国税务司。这一海关体系的建立,为条约通商贸易体制提供了一种制度化的保证。客观上分析,条约通商体制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以口岸为中心的近代区域市场的发展和近代市场关系的形成。

——摘编自张明之《从朝贡体系到条约通商: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形态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明贸易政策调整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进步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条约通商与晚明开海通商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条约通商贸易体制对近代中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13分) 【解析】

(1)依据材料“隆庆开海局面之所能够形成,主要是因为明穆宗及其朝廷了解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关系”、“顺应了一些有识之士要求适当开海的呼声”、“福建地方大员一再奏请在该省开海,是基于‘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的生活传统”从海禁政策导致海盗增多,威胁统治、一些有识之士呼吁开海、海禁政策影响沿海百姓生计等角度概括晚明贸易政策调整的原因。依据上述问题的作答及材料“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的生丝及纺织品、陶瓷器、漆器等工艺品、矿产品及金属制品、水产品、农产品等等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南亚各港口。”结合所学从

保障沿海民众生活和社会稳定、促进白银货币化、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等角度分析指出晚明贸易政策调整的进步作用。

(2)依据材料二中“中国被迫开放贸易并按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的原则建立通商口岸和租界”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晚明在拥有独立完整的主权的前提下,主动开海通商,而近代是受西方列强侵略,主权遭到破坏的情况下,被迫开海通商。依据材料“为条约通商贸易体制提供了一种制度化的保证”、“条约通商体制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以口岸为中心的近代区域市场的发展和近代市场关系的形成。”结合所学从推动了以口岸为中心的近代区域市场的发展和近代市场关系的形成、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和传统手工业破产,客观上为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和发展创造条件、方便了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把中国变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附庸等角度分析近代条约通商贸易体制对近代中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

(1)原因:海禁政策导致海盗增多,威胁统治;一些有识之士呼吁开海;海禁政策影响沿海百姓生计。

进步作用:保障了沿海地区人民的生活,有利于社会稳定;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白银货币化;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2)不同:晚明在拥有独立完整的主权的前提下,主动开海通商;近代受西方列强侵略,主权遭到破坏的情况下,被迫开海通商。

影响:推动了以口岸为中心的近代区域市场的发展和近代市场关系的形成;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和传统手工业破产,客观上为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和发展创造条件;方便了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把中国变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附庸。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侯永禄是一位农民,他坚持写了近60年的日记,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和村民们的生存经历,折射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的命运。以下文字节选于他的日记:

(1952年春节)我花了一万四千元,割了二斤猪肉招待客人,这是多年来的第一次。农民收入一增加,粮食不但够吃,还有了剩余,心劲越大了。政府一有号召,群众便积极响应。

(1954年8月12日)农业社召开了建社的报名大会,我带头报名入社。刘永康同志便向我谈了让我担任农业社会计的意见,晚上我便参加了建社委员会的会议。从此,我便开始了建社方面的许多具体工作:先登记各入社户的土地亩数,再评定地的肥瘦等级……

(1982年7月19日)上午,巷东头的饲养室门口,人来人往,吵吵嚷嚷,生产队开始评价分牲口、农具等。经大家一致同意,采用抓阄的办法:这对每个人、每一户都是公平的得多少好坏,就看你的运气了。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日记——节选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新中国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日记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解析】

根据材料“(1952年春节)我花了一万四千元,割了二斤猪肉招待客人”,可提取情节:侯永禄在1952年春节用猪肉招待客人。然后结合所学新中国建立后的历史分析可知,这一情节反映出国民经济的逐渐恢复。概述和评价:结合所学,阐释新中国建立初

期国民经济状况、新中国开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和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的意义等。

【答案】 示例1:

情节:侯永禄在1952年春节用猪肉招待客人。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国民经济的逐渐恢复。

概述和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到1952年,恢复工作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示例2:

情节:侯永禄报名入社并参与建社工作。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三大改造的进行(或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概述和评价: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示例3:

情节:农民分到了生产队的牲口和农具等财产。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概述和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开展了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撤销人民公社。改革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

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的改革。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中国现代的消防制度始建于晚清;1868年,香港成立了中国地区最早的现代消防队,成员是当时英国驻香港总督召集的志愿者。内地第一支消防队,是在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后才出现的。意大利首先效法其国内,招募了一批华人在天津租界组织起一支官办救火队,随后英租界也组织了天津志愿消防队。1902年,清朝政府在天津成立南段巡警总局后,租界消防队移交由清政府管理,改称南段巡警总局消防队,成为中国第一支现代意义的消防队。次年,清政府在北京也组建了消防警察队。其后,国内的哈尔滨、保定、南京、昆明、广州、沈阳、长沙等省会城市也相继组建了地方的消防队,这些消防队均由当地警察厅、局直接管辖。1905年,清政府成立巡警部,下设五个司和一个部属消防队,部属消防队专司救火。1906年,改巡警部为民政部,消防队仍属民政部直辖。

——摘编自《中国近代消防发展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现代消防制度创建的背景和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晚清消防制度改革的意义。(7分) 【解析】

本题考查晚清现代消防制度创建的背景和特点、晚清消防制度改革的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晚清现代消防制度创建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反映出的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以及对“1868年,香港成立了中国地区最早的现代消防队”等信息分析概括出的内容来回答。其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意大利首先效法其国内,招募了一批华人在天津租界组织起一支官办救火队,随后英租界也组织了天津志愿消防队”“国内的哈尔滨、保定、南京、昆明、广州、沈阳、长沙等省会城市也相继组建了地方的消防队,这些消防队均由当地警察厅、局直接管辖”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晚清消防制度改革的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中的“1906年,改巡警部为民政部,

消防队仍属民政部直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从维护城市安全、保护市民生活,以及对城市管理的近代化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答案】

(1)背景:中国半殖民地化日益深化;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划租界;近代城市发展需要专业消防队伍;清末新政和有识之士的大力推动。

特点:由外国列强首先引进;主要在沿海租界范围内,逐步扩展到其它大城市;由志愿者发展为专业警察队伍;或由民办改为官办;清政府积极支持推广。

(2)意义:有利于维护城市治安和消防安全;保护城市市民正常生活;带动了城市管理制度和社会治理的近代化。

46.(选修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法国和德国作为欧洲大陆的两个大国,法德关系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从历史上看,两国曾多次发生战争,长期的相互为敌使两国结下了深深的仇怨。19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曾在短短的70年时间里与法国打了3次战争,分别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法两国在欧洲互相仇杀,不仅使两国人民深受战争之苦,而且使欧洲经常处于动荡之中,严重影响欧洲的发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法国和德国两个国家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有人这样描述:战败的德国已经成为一个遍地废墟的国家,一个缺乏粮食和原料的国家,一个社会混乱,前途未卜的国家。因此在战后,要求复兴本国经济,便成为战后两国的首要任务。鉴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欧洲各国的有识之士尤其是德法两国的领导人提出了实行德法和解,实现欧洲联合的新目标。

1950年法国提出实现西欧经济联合的舒曼计划,该计划的目的在于将法德的全体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辖之下,以期通过对煤炭和钢铁实行共管,使一场新的法德战争成为不可能的事。

——摘编自李平《二战后法德关系探析》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德在二战后和解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德二战后和解的意义。(7分) 【解析】

(1)根据材料“德法两国在欧洲互相仇杀,不仅使两国人民深受战争之苦,而且使欧洲经常处于动荡之中,严重影响欧洲的发展”可知法德和解的原因是多次战争的灾难;根据材料“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法国和德国两个国家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可知法德和解的原因是欧洲的普遍衰弱;根据材料“欧洲各国的有识之士尤其是德法两国的领导人提出了实行德法和解,实现欧洲联合的新目标”可知法德和解的原因是有识之士的推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联合的历史渊源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也是法德和解的重要原因。

(2)结合法德和解的原因和相关知识可知,法德和解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维护欧洲和平、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际地位、冲击两极格局等方面。

【答案】

(1)原因:多次战争的灾难;欧洲的普遍衰弱(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地位);欧洲联合的历史渊源;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把欧洲连成一体;法德政治家的智慧。

(2)意义:维护了欧洲较长期的和平;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冲击了两极格局。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船山(王夫之1619-1692年)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自强的典范性人物。他毕生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精神自许,希望通过弘扬和创新中华文化来成就自己的学术志业和实现人生价值。

船山颇具自白心迹的《诗广传》有言:有谁在生居迷乱之世,上不遇明君,下不得民望的情境下还能够不改救国之志,仍然栖栖遑遑地关心天下的文明建构,心系天下的安危或民众的安乐呢?而且唯恐谋求得不够精深远大而高明悠久呢?只有那些真正关

心国家、关心民众、关心文明建构的君子才能有如此的胸怀和志向。君子视镜高远,胸怀博大,有一种“不因贫穷而怠乎道”的伦理自觉,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是其人格品质的集中体现。君子不同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从来不从个人私利来谋划人生,而是始终将整个天下、将文明建构和价值拱立装在心头。

——摘编自王泽应《船山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精神论》

(1)根据材料,概括船山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船山的思想。(7分) 【解析】

(1)思想:依据材料“精神自许”可知文化自强;依据材料“通过弘扬和创新中华文化来成就自己的学术志业和实现人生价值”可知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依据材料“关心天下的文明建构”可知重构中华文明。背景:依据材料和所学从明清时期中华文化遭遇危机、理学日趋僵化、文化专制以及政治经济的影响等回答。

(2)简评:依据材料“六经责我开生面”“ 如此的胸怀和志向。君子视镜高远,胸怀博大”“始终将整个天下、将文明建构和价值拱立装在心头”的信息从的文化自觉、文化自强精神,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发展、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等思考回答。

【答案】

(1)思想:文化自强;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重构中华文明。

背景:明清易代,中华文化遭遇危机;理学思想日趋僵化;文化专制、高压等;政治经济的影响(如商品经济的发展、专制主义的空前强化等)。

(2)简评:船山“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文化自觉、文化自强精神,有利于中华文化的革故鼎新(或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发展)。(有其它表述,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可同等给分。)船山以前所未有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从事着中华文明承亡继绝的志

业,激励着不少对中国文化传承发展之士,成为其奋勇前行的力量源泉。

(或船山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成为激励国人传承发展中华文明的精神力量)。(有其它表述,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可同等给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