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北外高二语文期中复习课内古文(二)(含答案)

2022-05-28 来源:步旅网


2020北外高二语文期中复习课内古文(二)

项脊轩志

选择题

2.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室始洞然 始:才 B.迨诸父异爨 迨:等到 C.大母过余曰 过:看望 D.客逾庖而宴 宴:宴请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往往而是 B.桂影斑驳

C.室仅方丈 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B.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C.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D.然自后余多在外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中的“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B.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C.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D.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6.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使不上漏 B.垣墙周庭

C.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7.下列句子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译文: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可喜之事,也有许多可悲之事。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译文:老婆婆,是去世的祖母的女仆,在我家曾喂养了两代人,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 C.比去,以手阖门。

译文:等到离去,用手轻轻打开门。

D.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译文:瞻仰回顾旧日遗物,如同发生在昨天,让人痛哭而不能自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8~10题。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逾庖而宴 逾:越过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已:已经 C.大类女郎也 类:好像 D.比去,以手阖门 比:等到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B.室西连于中闺 C.客逾庖而宴 D.吾家读书久不效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借项脊轩来写事,这些琐事、琐谈,虽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从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流中最动人的浪花,因此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与之共鸣。 B.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三件事:一是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二是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三是写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

C.这段文字将大家庭分崩离析、破落之感慨,对祖母、母亲的深深怀念与眷恋,及怀才不遇、功名未成之喟叹与对亡妻的真挚感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动人的魅力。 D.这段文字写的都是极其平常的生活细节,题材尽管小,却很能打动人心。“事细而情深”构成了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11~13题。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尝为厨 故:所以。 B.余扃牖而居 牖:门。

C.或凭几学书 或:有的人。 D.吾妻归宁 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12.下列句子中“乃”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 D.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末两段文字笔调内敛,语气平静,“以乐景写悲情”,更显其悲。

B.写亡妻手植枇杷树现已亭亭如盖,含蓄地以景语收束全篇,余韵深长。

C.作者补写了自己在妻子死后重修项脊轩的内容,借此委婉地表明自己已从丧妻的痛苦中摆脱了出来。

D.用今昔对比来抒发人生感慨是诗文中常用的抒发感情的方法,文章末两段也暗含今昔对比,富有艺术感染力。

逍遥游(节选) 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B.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C.小知不及大知 D.御六气之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抢榆枋,时则不至 抢:抢夺 B.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反:同“返” C.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征:信 D.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劝:勉励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C.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而莫之夭阏者 B.之二虫又何知 C.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D.彼且奚适也

6.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B.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C.我腾跃而上 D.夫列子御风而行 7.下列翻译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水如果积得不厚,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 B.虽然,犹有未树也。 ——虽然这样,但(他)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 C.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世人都做错了,他也不会沮丧。 D.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鹏)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8~10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8.下列句中加点词与“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而控于地而已矣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息:气息 C.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愤怒 D.而莫之夭阏者 夭阏:阻遏 10.“逍遥”意思是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自在的活动。选段所写的鲲鹏能够高飞九万里,能够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扶摇”,意在说明什么?下面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鲲鹏借助风力,高飞万里。 B.突出鲲鹏的气势。

C.突出鲲鹏的逍遥。 D.说明鲲鹏是有所待,是不逍遥不自由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11~13题。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

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B.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C.虽然,犹有未树也 D.若夫乘天地之正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德合一君 B.而征一国者

C.彼于致福者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认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就像那蜩、学鸠、斥一样,而宋荣子和列子就像那乘大风南飞的鹏鸟一样。

B.列子是神仙似的人物,能御风而行,但他仍需借风,也没有达到道德修养的极致。他们都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

C.至于乘着天地的正气,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漫游于无穷无尽的空间和时间之中,那种人还依靠什么呀!那种人就是至人、神人、圣人。相比之下圣人的境界显然比至人和神人要高。

D.真正的逍遥游要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一无所待。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做到“无己”“无功”“无名”。 《兰亭集序》

1.下列各句中,通假字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悟言一室之内 悟:同“晤”,交谈 B.虽趣舍万殊 趣:同“取” C.知效一官 知:同“智”,才智 D.御六气之辩 辩:同“变”,变化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毕:全部 B.惠风和畅 惠:柔和

C.向之所欣 向:面对 D.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陈:陈旧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引以为流觞曲水

C.列坐其次 D.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4.下列各句中,不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C.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D.所以兴怀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死生亦大矣

A.悟言一室之内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C.句读之不知 D.之二虫又何知 6.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 B.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C.当其欣于所遇 D.不能喻之于怀 7.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译文:有的人倾吐襟怀抱负,在室内面对面地交谈。 B.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译文:情绪随着事物或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之产生了。 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译文:更何况人的修养好坏完全听凭造化安排,最后都要消灭。

D.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

译文:如果符契一样相合,总是面对他们那些文章而感叹悲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8~10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禊事也 修禊:举行驱邪祈福的礼俗之事 B.所以游目骋怀 游目:纵目 C.足以极视听之娱 极:极点 D.信可乐也 信:实在

9.下列句子中“也”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信可乐也 B.修禊事也 C.是日也 D.其致一也 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和缘起,融写景、抒情于一体,景清澄明朗,情美好乐观。 B.本段叙事写景后落在“乐”字上,是为后文述说世事流逝的感慨,转出“痛”做铺垫。 C.“流觞曲水”是古代文人中盛行的一种高雅的游艺项目,积淀而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人文化。它规定活动的具体时间为“暮春之初,癸丑之日”。

D.文中“信可乐也”的“信”字,传达出一种极肯定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当时一种强烈满足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11~13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感慨系之矣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不能喻之于怀

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C.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选第一段以抒情、议论为主,引出“死生”这一人生重大问题,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伤痛之感。

B.节选第二段在上文的基础上表明作者的看法,情感虽以“悲”字作结,但这是作者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的理性思考。

C.节选部分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东晋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和思想修养,从而激发我们去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探寻生存的意义。

D.节选部分在句法上骈句与散句结合,而以骈句为主,顿挫有致,洒脱流畅,具有一种清俊流动的自然之美。 课内古文综合训练

1.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吾从而师之 B.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C.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齐谐》者,志怪者也 2.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徒见欺于王 B.沛公安在 C.夫晋,何厌之有 D.彼且奚适也 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洎牧以谗诛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去以六月息者也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夫晋,何厌之有 B.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渺渺兮予怀 6.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大王来何操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夫晋,何厌之有 7.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8.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师不必贤于弟子 B.安能以身之察察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贪于财货

9.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之二虫又何知 B.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沛公安在 D.得复见将军于此 10.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悟言一室之内

A.客有吹洞箫者 B.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C.而今安在哉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1.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B.因击沛公于坐 C.以勇气闻于诸候 D.夫晋,何厌之有 12.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A.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B.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D.欲呼张良与俱去

13.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赂者以赂者丧

A.泊牧以谗诛 B.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C.作《师说》以贻之 D.娘以指叩门扉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行李之往来

B.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吾属今为之虏矣 秦王为赵王击缻 D.未得与项羽相见 则与一生彘肩

15.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劳苦而功高如此

C.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D.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16.下列句子中“也”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A.嗟夫!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C.何为其然也? D.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7.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故为之文以志 C.不如因善遇之 D.及其所之既倦

18.下列句子中“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壮士!能复饮乎?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C.儿寒乎?欲食乎?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9.下列句子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若入前为寿

A.若属皆且为所虏 B.若夫乘天地之正

C.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D.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20.下列句子中“所”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豪毛不敢有所近 C.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D.若属皆且为所虏

21.下列句子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有鱼焉,共广数千里

A.始速祸焉 B.吴之民方痛心焉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焉用亡郑以陪邻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如因而厚遇之 蒙故业,因遗策

B.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C.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是臣尽节与陛下之日长 D.位卑则足羞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3.下列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之二虫又何知 ②顷之,持一象笏至 ③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④余既为此志,后五年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24.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辱人贱行 B.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其势弱于秦 D.吾其还也

2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B.其间旦暮闻何物 何竟日默默在此 C.相与枕藉乎舟中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D.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 26.下列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金就砺则利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③楚之南有冥灵者 ④亚父者,范增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2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始指异之 B.齐彭殇为妄作

C.登泰山而小天下 D.项伯杀人,臣活之 2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退秦师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大江东去,浪淘尽 2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常以身翼蔽沛公 B.东望夏口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日与其徒上高山 3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范增数目项王 B.义不赂秦

C.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D.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 B.鸟鹊南飞

C.雨泽下注 D.刑人如恐不胜

3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萦青缭白 B.圣人之所以为圣 C.读书久不效 D.群贤毕至

3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A.人皆得以隶使之 B.齐彭殇为妄作

C.而后乃今将图南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课内古文练习(二)(答案) 项脊轩志 2.D 【解析】 宴:赴宴。

3.B 【解析】 B项,古今义都有“色彩杂乱;参差不一”的意思,形容色彩纷杂。A项,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C项,古义:一丈见方;今义:佛寺或道观中住持住的房间或寺院的住持。D项,古义:古人

以15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今义:把头发扎起来。 4.D 【解析】 D项表示转折,可译成“然而”;其他三项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之意。

5.B 【解析】 B项,名词作动词,砌上矮墙。A项,名词作状语,向西;C项,名词作状语,向下;D项,名词作状语,从上面。

6.C 【解析】 C项为被动句,其他三项均为省略句。

7.C 【解析】 “阖”是关闭的意思。 8.B 【解析】 已:不久。 9.B 【解析】 B项为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 10.C 【解析】 本段为作者少年苦读等事的记述,尚未娶妻。 11.D 【解析】 故:从前;牖:窗户;或:有时。

12.C 【解析】 C项:副词,才。其他三项为副词,于是,就。

13.C 【解析】 “借此委婉地表明自己已从丧妻的痛苦中摆脱了出来”理解错误。 逍遥游(节选)

1.B 【解析】 A项,“反”同“返”,返回;C项,“知”同“智”,智慧;D项,“辩”同“变”,变化。

2.A 【解析】 抢:集,着落。 3.C 【解析】 ①②都是连词,“虽然”的意思;③连词,表递进,而且;④副词,将。 4.B 【解析】 A项,古义:真正的颜色;今义:纯正的颜色。C项,古义:不求名声;今义:没有名声。D项,古义:一年;今义:春天和秋天。

5.C 【解析】 C项为判断句。A、B、D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

6.B 【解析】 B项为连词,表结果,因而。其他三项为连词,表修饰。 7.C 【解析】 世上的人都非难他,他也不感到沮丧。

8.D 【解析】 题干中的“于”与D项中的“于”都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译为“在”。A项,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译为“对于”。B项,介词,表示比较,译为“比”。C项,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可不译。 9.C 【解析】 怒,奋起的样子。

10.D 【解析】 庄子宣扬的是绝对自由,他认为世间万物,大到鲲鹏,小到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因此是不逍遥不自由的。

11.C 【解析】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12.D 【解析】 D项为名词作动词,其他三项为使动用法。 13.C 【解析】 错在“圣人的境界显然比至人和神人要高” 1.A 【解析】 悟:同“晤”,面对面。 2.C 【解析】 向:过去。

3.D 【解析】 A项,夫人,古义为“夫”“人”两个词,其中“夫”为句首发语词,表示下文要议论;今义指尊称一般人的妻子。B项,以为,古义指“把……作为”;今义指“认为”。C项,其次,古义指曲水岸边;今义指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 4.C 【解析】 A项,“贤、少、长”为形容词作名词;B项,“一”为数词的意动用法;D项,“兴”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起。

5.B 【解析】 B项和例句都是判断句。A项,省略句;C、D 两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6.A 【解析】 A项为省略句,其余三项均为介词结构后置。 7.B 【解析】 A项,“或”是“有时”之意;C项,“修短”指人的寿命长短;D项,“若”是像的意思。

8.C 【解析】 极:尽。

9.C 【解析】 C项表停顿,其余三项为句末语气助词。 10.C 【解析】 无规定的时间。

11.D 【解析】 D项,结构助词,的。A、B、C三项都是代词,表示指代。

12.B 【解析】 A项,俯仰: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一动。C项,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D项,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B项,形骸:古今都是人的躯体。 13.D 【解析】 节选部分从句法上看以散句为主。 课内古文综合训练答案

1.选D. A.B.C.省略;D为判断。 2.选A. A为被动;其余宾语前置。

3.选B.例句为被动,A.为状后,B为被动,C为判断,D为宾前。

4.选A.例句为宾前,A为宾前,B为省略,C为定后,D为主谓倒装。

6.选A.A为被动,其余为宾前。 7.选D.A.B.C.为被动,D为判断。 8.选B.B为定后,其余为状后。 9.选D.D为状后,其余为宾前。 10.选D.例句为省略,A为定后,B为宾前,C为宾前,D为省略。 11.选D.D为宾前,其余为状后。

12.选B.例句为被动,A为判断,B为被动,C为状后,D为省略。

13.A 【解析】 A项和例句的“以”都是介词,因为;B项,介词,把;C项,连词,表目的,来,用来;D项,介词,用。

14.A 【解析】 A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前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却;后一个“而”是连词,表修饰。C项,前一个“为”是介词,表被动;后一个“为”是介词,“替、给”的意思。D项,前一个“与”是介词,是“和”的意思;后一个“与”是动词,是“给予”的意思。

15.B 【解析】 B项的“而”是连词,是“又”的意思。A、C、D三项的“而”是连词,表转折,却。

16.D 【解析】 D项和例句的“也”都是句末语气词,表肯定、感叹的语气;A项,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停顿;B项,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语气;C项,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语气。

17.D 【解析】 D项的“之”是动词,是“得到”的意思。A、B、C三项的“之”是代词。

18.B 【解析】 B项的“乎”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A、C、D三项的“乎”是句末语气词,吗。

19.A 【解析】 A项和例句的“若”都是第二人称代词,你;B项,连词,表承接,相当于“至,至于”,“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C项,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D项,动词,像,好像,相似。 20.D 【解析】 D项的“所”与“为”构成被动结构;A、B、C三项的“所”与其后的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

21. C 【解析】 C项和例句的“焉”都是兼词,于之;A项,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呢”;B项,代词,相当于“之”,他(她),它;D项,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怎么”。 22.C 【解析】 C项,结构助词,的;A项,介词,趁机/动词,沿袭;B项,连词,表转折/副词,暂且;D项,连词,就/连词,却。23. D 【解析】 ①“之”,代词,译为“这”。②“之”,补足音节。③“为”,介词,替,给。④“为”,动词,创作,写。 24.D 【解析】 D项的“其”是副词,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A、B、C三项的“其”是代词。

25.A 【解析】 A项,“所”与后面的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与动作相关的人或事物,相当于……的人(地方、东西);B项,疑问代词,什么/疑问副词,为什么;C项,介词,在/介词,比;D项,介词,于是/介词,由于。 26.D 【解析】 ①“则”,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于是,就”。②“则”,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译为“可是,却”。③“者”,助词,指人、物、事、时、地等,译为“……的(人、东西、事情)”。④“者”,助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27.D 【解析】 A、B、C三项,形容词意动用法,分别解释为“对……感到奇怪”,“把……看作一样”,“认为……小”;D项,不及物动词使动用法,解释为“使……活下来”。 28.A 【解析】 A项,不及物动词使动用法,这里的“退”是“使……退”;B、C、D三项是名词用作状语。B项,“日”,每天;C项,“西”,向西;D项,“东”,向东。 29.C 【解析】 C项,名词用作动词,这里的“南”是“向南飞”;A、B、D三项是名词用作状语。A项,“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B项,“东”,向东;D项,“日”,每天。 30.D 【解析】 D项,动词使动用法,这里的“从”是“使……跟随”;A、B、C三项是名词用作动词。A项,“目”,以目示意;B项,“义”,坚持正义;C项,“誉”,赞誉。 31.D 【解析】 D项,名词用作动词,这里的“刑”是“惩罚,用刑”;A、B、C三项是名词用作状语。A项,“夜”,夜晚,晚上;B项,“南”,向南;C项,“下”,向下。 32.C 【解析】 C项,名词用作动词,这里的“效”是“有成效”;A、B、D三项是形容词用作名词。A项,“青”,青山;B项,“圣”,圣人;D项,“贤”,贤人。 33.A 【解析】 A项和例句都是名词用作状语,这里的“上”是“往上”,“隶”是“像对待奴隶一样”;B项,“齐”,把……看作相同,形容词意动用法;C项,“南”,向南飞,名词用作动词;D项,“圣”,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