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有趣的数字文化诗

2020-04-23 来源:步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有趣的数字文化诗

作者:黄铖

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01期

摘 要: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学皇冠上的明珠,是与数文化分不开的。有数入诗,使诗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增加了内蕴,提高了贴近生活的地位,增添了趣味性。本文以几种不同形式的数字诗展示了数文化诗的魅力。 关键词: 数学定理文化 数学题文化 “逆挽”手法 趣味诗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歌在艺术形式上有许多新的发展,诗从内容上阐述其与神话、科学制度、书法艺术、绘画艺术、地域、农业、酒道、茶道、民俗、女性、数和梦等文化学的知识。诗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当然是与数文化分不开的。有数入诗,使诗无论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增加了内蕴,提高了贴近生活的地位,增添了趣味性。

有数字出现在诗中的历代就有很多。如《国风》曰“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唐代王焕之的“一生孤城万仞山”,王昌龄的“万里长征人未还”,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宋代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明代唐寅的“秋水接天三万顷,晚山连树一千重”;清代陈衍的“水竹三兮层二兮,颇如野鹤所云云”,等等。最有趣的数字诗有以下几种。

一、数学定理文化趣味诗

以数入诗,以诗入数的现象在数学定理诗中都有表现,并且表现的形式是非常巧妙的,表现的意蕴也是非常深厚的。唐高宗时代,李淳风等人就审定并注释了唐以前的“十部算经”即《九章算经》、《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周髀算经》、《五径算经》、《缉古算经》、《缀术》就有很多数学定理诗,后代人把这些数学定理诗的经本作为法定的算子教本。阐述了很多算术和算子现象,正确概率较高。用现代的逻辑思维看古人以诗入数和数入诗的现象是难以想象的。数学定理、自然规律和艺术的诗在数字定理诗中达到了最完美的结合,使古代中国文化皇冠的明珠显得熠熠发光,蕴含大自然的概率、概念和规律。我小时候听老先生讲起《孙子算经》中的著名的孙子定理: 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 七子团圆正月半,除百零五便得知。

这就是一道数学定理诗,通过这首诗可以知道你心中所想的数字,条件就是问你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心中的数除以3剩余多少?第二个问题是你心中的数除以5剩余多少?第三个问题是你心中的数除以7等于多少?如果你心中的数除以3还剩余2,那么可以得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70×2=140;你心中的数除以5还剩余2,那么可以得到21×2=42;你心中的数除以7还剩余3,那么可以得到15×3=45,然后三个数相加得到140+42+45=227,最后把227除以105剩余的数便是你心中数,即是17这个你心中想的数。 二、数学题文化趣味诗

古文化诗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蕴含在其形式中,化抽象为具体,从抽象到形象,文理交融,更大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数学,更大程度地促进了诗的继承和发展,使诗的形式得到了数化的体现,如蔡镇楚先生所说:“是数文化的诗化,也是诗的数化。”诗和数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二者与时俱进,二者交融互化,二者相得益彰。这是中国古文化特有的现象,正因为这特有的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文化更加发达,处于世界领先位置。诗与数的结合,可以说是古代中国成为文明古国的表现形式之一。如徐子云《算法大成》: 算来寺内几多僧

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周尽不差争。 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食一碗羹。 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

又如明代中国大数学家程大位,字汝思,徽州人。他于1592年著《算法统宗》一书,共设计有595道数学题其中列举几道如下: 其一《求甜苦果树》诗云: 九百九十九文钱,甜果苦果买一千。 四文钱买苦果七,十一文钱九个甜。 甜苦两果各几个?请君来算莫延迟。 其二《求大小船相同数》诗云: 四千三百五十盐,大小船只要装全。 五百袋装三大船,三百袋装四小船。 大小船只同只数,折算须请众英贤。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其三《求八万三千根竹竿可做笔杆成双数》诗云: 八万三千短竹竿,将来要把笔头安。 管三套四预先定,问君多少配成双?

这些数学题诗均以数入诗,或以代数解,或以分数解,或以方程式解。经过数学运算,以上四题答案分别为诗内39个僧;甜果657个、苦果343个;大小船18只;83000根竹竿要做成155625支笔杆才配成双。

三、运用“逆挽”手法的数字文化趣味诗

运用“逆挽”手法的数字文化趣味诗看起来很简单,却有很多很深的含义,有时包含很深的人生哲理,使人读起来回味无穷,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这类诗表达主题往往先淡后奇、先平后仰、聚势而发,巧妙地运用“逆挽”的手法发乎自己的情怀。例如王建《古谣》诗一首云: 一东一西垅头水,一聚一散天边霞。 一来一去道上客,一颠一倒池中麻。

这首“一字诗”,“一”这个数字运用自如地被嵌入诗中八次,实际是以一种数字语言寓社会事象与人生哲学于写景状物之中,显示数文化的蕴义和诗韵,通俗易懂、平朴自然。有如无名氏《雪》一首云:

一片一片又一片,二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皆不见。

这首诗嵌入了中国数字小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总共九个数字,而且在前三句,读起来显得非常平淡,但加入最后一句“诗眼”,使人一看就明白无误地想到冬天时如芦花飞飘的雪景。又有司马相如与妻卓文君的《两地书》:

一别之后,两地相悬念,说是三四月,却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断,十里长亭望眼穿,百般想,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般无聊奈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断了线。噫啊忆!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作男!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这首诗上片里面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都有,但就是没有亿(意),没有亿就等于没意,即司马相如由别人的宾客做成宰相后,对夫人卓文君再也没有“意思”,再也不喜欢夫人,心有旁骛。卓文君在丈夫成为“负心郎”、“狠心贼”以后,她很是理直气壮、义正言词地给丈夫回了下片诗。司马相如看了夫人回的诗之后大受感动,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颤,于是他摒弃前嫌,改变世俗眼光,与夫人重归于好。还有权德舆的《数名诗》一首云:

一区扬雄宅,恬然无所欲。二顷季子田,岁晏常自足。 三端固为累,事物反徽束。四体苟不勤,安得丰菽粟。 五侯诚暐晔,荣甚或为辱。六翮未骞翔,虞罗乃相触。 七人称作者,杳杳有遐躅。八桂挺奇姿,森森照初旭、 九歌伤泽畔,怨思徒刺促。十翼有格言,幽贞谢浮俗。

数名诗又名“限率诗”,是把不同的数字嵌入诗中,或为鹤顶体,以不同数字隔句冠于诗的句首;或以数字如“一”、“三”、“九”之类的中国汉字嵌入诗中。此诗是十数诗,以数字大小为序,每一联句依次的数字为冠,属于鹤顶体。更有朱元璋一首《金鸡报晓》云: 鸡叫一声撅一撅, 鸡叫二声撅二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 扫败残星与晓月。

此诗是明皇帝朱元璋与“蟾宫折桂”的进士们饮酒作诗时巧妙地运用“逆挽”手法而作的一首诗。这首诗表现了朱元璋那种“扫败残星与晓月”开辟新天地的非凡气度。最后,还有唐伯虎的一首《登山》: 一上一上又一上, 一上上到高山上。 举头青天白云低, 五湖四海皆一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此诗是明朝唐寅与同僚同登山时,其幕僚要求他吟一首诗,好不容易慢吞吞地挤出第一句,其幕僚感觉无味,第二句的前两个字还是“一上”更显啰唆,但最后几个字一锤定音般地表达了主题,后两句更显此诗之神韵。

总之,数文化诗不仅彰显中华文化道家之《易》经中数字文化的深一层学理,有的数文化诗还蕴含着深一层的自然规律、人生哲理和世间道理。当然,有趣的数文化诗更体现了数文化与诗文化的不可分割性和紧密相连性。 参考文献:

[1]马特·施瓦茨,伊娃·塔尔梅奇.抢救数字遗产[J].科技创业,麻省理工,2012(3). [2]李正栓,孙双.邓恩诗歌中的数字意象及其生态意义[J].河北学刊,2011(11). [3]张永东.趣谈数字诗歌[M].阅读与作文,2008.(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