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8花未眠(备课资料)
川端康成其人与文
叶渭渠
(一)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196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一两岁上,父母双亡,少年时代,祖母和姐姐又相继作古,从此与眼瞎耳背的祖父相依为命,使这位敏感的少年沉浸在悲哀之中,在他稚幼的心灵里投下了寂寞的暗影。十六岁上,川端预感到祖父将不久于人世时,就决心把祖父在病榻的情景记录下来。于是他写起了《十六岁的日记》。这既是作者痛苦的现实的写生,又是洋溢在冷酷的现实里的诗情,在这里也显露了他的创作才华。少年的川端康成聪颖过人,早早闯入说林书海,广泛地猎取古今世界名著和日本名著,尤其是对《源氏物语》更是爱不释手。他对这部名著虽不甚解其意,只朗读字音,欣赏着文章的优美的抒情调子,但却深深地为其文体和韵律所吸引。这一经历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后他写作的时候,少年时代那种似歌一般的旋律,仍然回荡在他的心间。他开始对文学产生了憧憬,上中学三年级的时候,就把过去所写的诗文稿子,装订成册,从这里可以看出少年的康成开始具有文人的意识,最初的写作欲望已经萌发。
中学时代,他无数次投稿石沉大海,开始怀疑起自己的创作天分,认真考虑自己的才能是否可以成为文学家。在1916年作为中学四年级生,在大阪《团栾》杂志上发表了习作小说《肩扛教师的灵柩》,他就经常给《文章世界》写小品、掌小说。《文章世界》举办投票选“十二秀才”,川端康成名列第十一位 。对于立志当作家的少年来说,这是很大的鼓舞,也是很值得纪念的一年。他在大学预科的同窗好友中有许多志向文学者,他们一起谈论文学,议论文坛现状和探讨当时日本很流行的俄罗斯文学,使来自农村的他顿开茅塞,受益匪浅。这期间,他在学校的《校友会杂志》上,发现了习作《千代》,他以淡淡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同三个同名的千代姑娘的恋爱故事。大学时代,川端康成与爱好文学的同学为了向既有文坛挑战,改革和更新文艺,复刊了第六次《新思潮》,在该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处女作《招魂节一景》,描写马戏团女演员的悲苦生活是比较成功的,受到文坛老前辈的称赞。川端康成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文艺年鉴》上,标志着这位文学青年正式登上了文坛。
川端发表了《招魂节一景》以后,由于恋爱的失意,特别遭未婚妻伊藤初代解除婚约,他感到幸福的幻灭,经常怀着忧郁的心情到伊豆汤岛,写了未定稿的《汤岛回忆》。此后他为了诉说和发泄自己心头的积郁,又借助自己手中的笔,为杂志写出短篇小说《林金花的忧郁》和《参加葬礼的名人》。与此同时,他在爱与怨的交织下,以他的恋爱生活的体验,写了《非常》《南方的火》《处女作作崇》等一系列小说,有的是以其恋爱的事件为素材直接写就,有的则加以虚构化。川端这一阶段的创作,归纳起来,主要是描写孤儿的生活,表现对已故亲人的深切怀念与哀思,以及描写自己的爱情波折,叙述自己失意的烦恼和哀怨。这些小说构成川端康成早期作品群的一个鲜明的特征。这些作品所表现的感伤与悲哀的调子,以及难以排解的寂寞和忧郁的心绪,贯穿着他的整个创作生涯,成为他的作品的主要基调。川端本人也说“这种孤儿的悲哀成为我的处女作的潜流”,“说不定还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潜流吧”。
(二)
1924年大学毕业后,川端康成踏上社会,就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活。他积极与横光利一等人发起新感觉派文学运动,并发表了著名论文《新进作家的新倾向解说》,创作了《感情的装饰》《春天的景色》《浅草红团》等少数几篇具有某些新感觉派特色的作品,并无多大的建树,他甚至被称为“新感觉派集团中的异端分子”。后来他公开表明他不愿意成为他们的
1
一、课文补遗
1.
同路人,决心走自己独特的文学道路,他的名作《伊豆的舞女》和《雪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川端康成的性情被孤儿的气质扭曲,心中充盈令人窒息的忧郁,一次去伊豆旅行的机会,偶遇巡回艺人一行,与年少的舞女邂逅,第一次得到舞女的平等对待,并说他是个好人,他便对她油然产生了纯洁的友情;同样地,受人歧视和凌辱的舞女遇到这样友善的中学生,以平等待人,自然激起了感情的波澜。他们彼此建立了真挚的、诚实的友情,还彼此流露了淡淡的爱。川端将这段经历化为艺术,便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小说《伊豆的舞女》了。
《雪国》描写主人公驹子沦为艺妓,在屈辱的环境下成长,承受着生活的不幸和压力,勤学苦练技艺,追求过一种“正正经经的生活”,渴望得到普通女人应该得到的真正爱情。但是,作为一个现实问题,在那个社会是难以实现的。她追求的实际是一种理想的、极致的、实际上不存在的哀伤虚幻的爱。男主人公岛村却把她这种认真的生活态度和真挚的爱恋情感,都看做是“一种美的徒劳”。从某种意义说,这个故事是当时日本社会世相的相当精确的艺术概括。
《伊豆的舞女》《雪国》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在艺术上开始了一条新路。川端曾盲目模仿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全盘继承传统都没有成功,但他并没有放弃艺术上的新追求,且不断总结经验,对传统与现代结合进行积极的艺术探索。他的《伊豆的舞女》就是在吸收西方文学优点的基础上,力图保持日本文学的传统色彩作了新尝试。而《雪国》则使两者的结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赋予作品更浓厚的日本色彩。其二,从《雪国》开始,川端的创作无论从内容或从形式来说,都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即以抒情笔墨,刻画下层少女的性格和命运,并在抒情的画面中贯穿着对纯真爱情热烈的赞颂,对美与爱的理想表示朦胧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无常和徒劳毫不掩饰的渲染。对人物心理刻画更加细腻和丰富,更加显出作家饱含热情的创作个性。
川端康成是个很有成就的作家,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包括小说、散文、评论等。在整整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共写了超过500部(篇)小说(含140多篇掌小说),在《在川端康成全集》37卷本中占去了25卷,这些小说,除了《东京人》《生为女人》比较长以外,中长篇小说一般都在八万至十二三万字内,掌小说短者仅有数百字。川端的小说,不仅数量甚丰,在艺术上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川端康成的小说创作初期就十分鲜明地表现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和艺术特色,并逐步形成他的独特风格。在创作实践的全过程中,他的风格虽然还有发展,其作品的色调也有些许改变,或浓或淡,但并没有断层、没有根本变化,他创作初、中期所奠定和完成的基本特色是:孤独的主观感情色彩、忧郁的感伤抒情情调、人情与人道主义精神,以及虚无与颓废的思想等。但是,后期的作品呈现更复杂和多样化的倾向,贯穿着双重或多重的意识。比如以《名人》《古都》《舞姬》为代表,主要表现了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活、对传统的执著,作家在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作了新的探索,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以《千只鹤》《山音》《睡美人》《一只胳膊》为代表,一方面深入挖掘人的感情的正常与反常,以及这种感情与人性演变相适应的复杂性;另一方面追求感官的享受和渲染病态的性爱,或多或少染上颓伤色彩。因此,它们在表现人生的主旋律的同时,也表现了生的变奏的一面。从小说形式来说,以纯文学为主,作为其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中间小说、少男少女小说,以及其他小说形式比如自传体小说、报告小说等。中间小说是介于纯文学与大众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形式,代表性的作品有:《东京人》《少女开眼》《河边小镇的故事》《风中的路》《生为女人》《彩虹几度》《青春追忆》《玉响》等,这些中间小说既重视纯文学的艺术性,也注意大众小说的通俗性,深受大众读者的喜爱。少男少女小说,主要以大中学生为对象,代表作品有《少女的港湾》《花的日记》《学校之花》《美好之旅》《父母的心》《肩扛恩师的灵柩》等,以爱为主旋律,描写父母子女情、兄弟姐妹情、师生情、学友情等,文笔优美、表现细腻、情调悲戚,饱含着青春的纯爱。在川端笔下,一些少男少女的
2
主人公即使是萍水相逢,也以爱相待,表达了纯真的友谊。一篇篇少男少女之作,在青少年读者面前,绘出一幅幅人情美和心灵美的画卷,奏出一曲曲少男少女的青春之歌。也不仅限于艺术性方面,这一点对促进人们重新审视东方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性。可以说,他为日本文学的发展,为东西方文学的交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在日本国内,川端康成的名字早已记录在菊池奖(1944)、艺术院奖(1952)、野间文艺奖(1954)、每日出版文化奖(1961)的花名册上。1953年被选为日本文学艺术最高的荣誉机关——艺术院的会员。1961年,日本政府为了表彰他成功地领导了国际笔会日本大会的召开,以及创作《禽兽》《雪国》《名人》《千只鹤》《山音》等作品的业绩,即“以独自的样式和浓重的感情,描写了日本美的象征,完成了前人没有过的创造”,授予他最高的奖赏——第21届文化勋章,成为日本文化功臣。1957年,获西德政府颁发的“歌德金牌”。1960年获法国政府授予的艺术文化勋章。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皇家文学院常务理事、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斯特林致授奖辞,突出地强调:“川端先生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但是,川端先生也明确地显示出这种倾向: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在川端先生的叙事技巧里,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川端康成先生的获奖,有两点重要意义。其一,川端先生以卓越的艺术手法,表现了道德性与伦理性的文化意识;其二,在架设东方与西方的精神桥梁上做出了贡献。”
安德斯·奥斯特林最后宣读了奖状题词:“这份奖状,旨在表彰您以卓越的感受性,并用您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
川端在瑞典文学院礼堂作了题为《我在美丽的日本》的获奖纪念讲演,他通过禅宗诗僧希玄道元、明惠上人、西行、良宽、一休宗纯的诗,芥川龙之介、太宰治的小说,《古今和歌集》《伊势物语》《源氏物语》《枕草子》的古典传统。以及东洋画、花道、茶道的精神,深入细致地介绍和剖析了“日本美的传统”。其后两度赴美在夏威夷大学和它的分校分别作了题为《美的存在与发现》的讲演和在出席旧金山举办的日本周活动期间作了题为《日本文学之美》的讲演。这三篇讲演稿也是三篇美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日本文学的传统美,成为川端康成的日本美论、日本艺术论,构成了他的独特的美学理论体系,在川端文学中独放异彩。在这些成绩、荣誉和地位面前,川端康成在《夕照的原野》一文中这样叙述自己的心情:“荣誉和地位是个障碍。过分的怀才不遇,会使艺术家意志薄弱,脆弱得吃不了苦。甚至连才能也发挥不了。反过来,声誉又能成为影响发挥才能的根源……如果一辈子保持‘名誉市民’资格的话,那么心情就更沉重了。我希望从所有名誉中摆脱出来,让我自由。”
在川端获得殊荣的背后,隐藏着难以言说的内容……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之后,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遗书。但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二、美文荐读
1.荐读岛崎藤村的《落叶》
落叶
(日本)岛崎藤村
一
每年10月20日,这里就开始下霜了。在城里,只有冬天来到杂木丛生和布满平坦耕地的武蕞野的时候,才能看到薄薄的、令人喜悦的微霜。你对这些是司空见惯了的,我很想让你也瞧一瞧这高山上的霜景呢。这儿的桑园,要是来上三四场霜,那就看吧,桑叶会骤然缩成卷儿,像烧焦了似的,田里的土块也会迅速松散开来……看了这种景象.着实有点怕人哩。
3
显示着冬天浩大威力的,正是这霜啊!到时候,你会感到雪反而是柔美的,那厚厚的积雪给人的是一种平和的感觉。
lO月末的一个早晨.我走出自家的后门,望着被深秋的雨水染红的柿子树叶,欣欣然向
①
地上飘落。柿树的叶片,肉质肥厚。即使经秋霜打过,也不凋残、不蜷曲。当朝暾..初升、霜花化成水珠的时候,叶片耐不住重量,才变脆脱落下来。我伫立良久,茫然眺望着眼前的景色,心想,这天夜里,定是下了一场罕见的严霜吧。
二 ②
进入11月,寒气骤然加剧。天长节...的早晨,起来一看,白霜遍地,桑因、莱畦以及家家户户的房顶,上下一色,望不到边际。后门口的柿子树叶,一下子落了,连路都埋了起来。没有一丝风。那叶子是一片。两片,静静地飘零下来的。屋顶上鸟雀欢叫,听起来比平常嘹亮、悦耳。
这是个阴霾的天气,空中弥漫着灰蒙蒙的雨雾。我真想到厨房里暖一暖冻僵的双手,穿着布袜子的脚趾也感到冷冰冰的。看样子,可怕的冬天就要临近了。住在这座山上的人们,从11月到明年3月,几乎要度过五个月漫长的冬季,他们要为过冬做好各种准备。
三
寒冷的北风刮了起来。
这是ll凡中旬,一天早晨,我被奔腾的潮水般的响声惊醒,原来是风在高空呼啸。时而渐渐趋于平息,时而又狂吹起来。震得门窗咯咯有声。尤其是朝南的窗子,树叶纷纷敲打着噼噼啪啪响个不停。千曲川河水,听起来更觉得近在咫尺了。
推开窗户,树叶就飞到屋内来。天气晴朗,白云悠悠。屋后小溪岸边的杨柳,在猛烈的北风中披头散发地挺立着。干枯的桑园里,经霜打落的黄叶。左右飞旋。这天。我到学校,来回都经过车站前的道路,遇见了不少行人。男的戴着丝绵帽,用绒布襄着头;女人家则扎着毛巾,将两手缩在衣袖里。人们你来我往;流着鼻水,红着眼圈,有的还淌着眼泪。大家面色惨白,惟有两颊、耳朵和鼻尖红通通的,屈身俯首。瑟瑟缩缩地赶路。顺风的人,疾步如飞;逆风的人,一步一息,仿佛负着重栽一般。土地、岩石、人的肤色,在我的眼里都变得一片灰暗,就连阳光也成灰黄的了。寒风在山野间奔突,呼号,暴烈而又雄壮!所有的树木都被吹得枝叶根干动摇。那柳树、竹林,更是如野草一般随风俯仰。残留在树梢的柿子刮掉了。梅、李、樱、榉、银杏等,一日之间,木叶尽脱,满地的落叶顺着风势飞舞。霎时。群山的景色顿时变帛而明净了。
注释:①朝暾:初升的太阳。②天长节:11月3日为明治天皇诞生日,这天称为天长节:
提示:
藤村的散文在日本享有很大的声誉。在散文集《干曲川素描》里,作者描写了千曲川两岸的景物,抒发了对故土的眷恋之情。此处所选的《落叶》就是其中一篇。
《落叶》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写作手法上,都是一篇新颖别致的佳作。古往今来的墨客文人极少专以落叶作文的,因为越是平凡的自然景物越容易被忽略,何况它又缺乏春花秋月力。藤村却以绘声绘色的写生手法,描写了不同时节里的落叶。在深秋时节,被霜打了的树叶是“欣欣然向地上飘落”的;在无风重霜的初冬,那树叶是“一片、两片,静静地飘零下来的”;在北风肆虐的严冬,庭院里的树叶“纷纷敲打着窗纸”,桑园里的黄叶则“左右飞旋”,果树下“满地的落叶顺着风势飞舞”。最后,作者用群山顿时变得苍凉而明净这一远景,反衬树叶尽脱的象,由此,作者写出了从树叶初落到完全脱光的整个落叶过程。 这篇作品的题旨是写落叶,但作者并不是孤立地描写而是同其他自然景象有机地联系起来描写。因而在作品中可以看到遍地皆白的霜景,看到在狂怒的北风中各种树木的形态:溪边的柳树“披头散发地挺立着”,竹林则“如野草一般随风俯仰”。甚至还出现了寒风中的
4
行人,男的和女的,顺风走的和逆风上的,处处给人一种寒气逼人的感觉。这些都为落叶渲染了一种冷色调的气氛。
藤村笔下的这些景物,如同一幅幅线条明晰的写生画,只要读者一闭上眼睛,这些画面便历历在目、栩栩如生。作品中既无悲秋的凄凉,也无怨冬之肃杀,而是让读者又一次领略了大自然中平凡而又奇特的景象——落叶之美。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观察之细致,感情之深厚。这篇散文细腻而不拖沓,单纯而摇曳多姿。质朴而诗意盎然,可算得是散文中的精品。 三、学习卡片
历代咏花诗词选
1.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唐·陈子昂《感遇》)
岁华:一年凋落的花草。借花之摇落而兴怀,直抒胸臆,感叹美好理想的破灭。 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春晓》)
这是推想之词,担心夜来风雨不知打落多少花瓣,表现一种无可名状的惜花之情。 3.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唐·贾至《春思》) 历乱:烂漫。
4.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唐·武则天《腊日宣诏幸上苑》) 晓:指天亮。前两句为:“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诗句晴指办事迅速·莫待天明。5.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繁枝:这里指已开的花。嫩蕊:指未开的花瞀。“商量”二字极富人情味,诗句的意趣浓郁。
6.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唐·李贺《南园》)
嫣:鲜艳的红色。尽管花儿色红味香。迟早还是随风飘落,像嫁与春风,不用找媒人。 7.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唐·自居易《花非花》)
前两句写那些似是而非的事物.后面几句写它的行踪不定,难以捕捉。 8.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乱花;各色各样的花。没:遮没,形容绿茵铺野。表现诗人沉醉于杭州西湖的初春景象,流连忘返。
9.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唐·李希夷(代白头吟))
颜色改:形容容貌衰老。复:又。这是洛阳女子在叹息自己的青春易逝、人生易老。后两句往往被后人比作新旧事物更替的自然规律。
lO.落时犹自舞,扫后更闻香。(唐·李商隐《和张有才落花有感》) 这是咏落花的佳句。常被人们比喻为好人或好事余香未尽、韵味悠然。 11.艳于春者。望秋先零;盛于夏者,未冬已萎。(唐·宋瑕《梅花赋》)
在春天开得艳丽的花朵.未到秋天.就先萎谢了;夏天开得茂盛的花朵,未到冬天就已凋谢了。以此反衬梅花经冬不凋之可贵。
12.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五代·南唐·冯延已《蝶恋花》)
乱红:零落的花瓣。托花抒怀,一个被遗弃的少妇的深沉悲哀。问花已是痴想,而花不语且纷乱飞出。痴想人则完全绝望。这两句从唐代严恽的《落花》诗“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化出,悲凉的程度远比严恽诗要深。
13.浅深红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时不花开。(宋·欧阳 修《谢判官幽谷种花》)
次第:依次。四时:四季。教:使、让。
5
14.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宋·苏舜钦《题花山寺壁》) 伐:砍。这里指剪裁。诗句写栽花之难。
15.深红浅紫从争发。雪白鹅黄也斗开。(宋·苏轼《次荆公韵四绝》)
“红””紫”“白”“黄”四字尽写花的绚丽多彩,“争”斗”二字则把花写得生机勃发。 16.落红满路无人惜,踏作花泥透脚香。(宋·杨万里《小溪至新田》)
落红:凋落的花朵。这里不但见到一个踏春的美景,同时闻到一种自我牺牲美德的香气。 17.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原自要春风。(宋·辛弃疾《定风波·暮春漫兴》) 风卷尽残花仍未停息,不要怨恨,花开本来也要借助春风。
1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落红:落花。作者以落花自比,愿化作春泥,促使新生花朵的开放。意义积极,不同凡响。
(选自《特种导学》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