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问题与思考

2022-05-21 来源:步旅网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1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1 1 201 1 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问题与思考 王德彦.任中平 摘要:介绍了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分析了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认为网络政治参与的兴起对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来说既是契机又是挑战.提出了规范和推动网络政治参与的措施。 关键词:公民: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 中图分类号:D6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1)11-0004—03 作者简介:王德彦(1986一),女,四川广元人,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2)政治与行政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 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任中平(1955一),男,山西柳林人,西华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民主 政治建设。 收稿日期:2011—03一()2 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公民政 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此.网络政治参与是指“网络 时代发生在网络空间.目标指向现实社会政治体系. 以网络为平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一种行为” 也 治参与的结构和模式 网络途径的政治参与是信息时 代政治民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动我国民主政治事 业的新兴力量 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作 用日益凸显 我国正处于经济政治转型期。网络政治 参与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可以将其理解为“网络上的政治参与”、“利用网络进 行政治参与”或者“网络参政”, 网络政治的发展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是推进 我国民主事业的新兴力量 中央党校高新民教授说: “在中国现行体制下.网络民意弥补了体制中的弱点. 、当前我国网络政治参与概况 由于观察政治参与行为的角度不同.不同学者对 政治参与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美国学者塞缪 尔・亨廷顿认为.政治参与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 的活动”[-]:诺曼.H・尼和西德尼.伏巴认为.政治参与 是“平民或多或少以影响政府人员的选择及他们采取 的行动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合法活动” 政治参与从 互联网成为人们参与监督、参与立法、参与决策、表达 利益诉求的途径.对中国民主政治起到了推动作用 ” 最新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4.57亿.手机网民达 3.o3亿.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正在 日益显现和不断强化。首先,各级领导人通过手机、互 联网等新的媒体平台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 .2010年两会期间开设飞信访谈.邀请人大代表做客 直播间.这就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 过程和制度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制度性参与和非制 度性参与 制度性参与是“根据法律规定而参与政治 的活动”.而非制度性参与是指“没有依法规定或在某 种程度上与法律有冲突的行为”_2] 学术界对于政治 参与的界定的分歧,在于政治参与除了合法性参与 外,是否还应该包括非法途径的参与。笔者赞同政治 便捷窗口.从此改写网民政治生活 2008年6月2O 日.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人民网时与网民进行在线交 流.这是中共最高领导人第一次以网络直播的形式 答国内公众提问。2009年2月28口.温家宝总理通 过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引起网民 的强烈反响 .2010年1月5日.习近平出席全国基层党 参与仅仅是合法参与这一观点.将非法参与纳入政治 参与的范畴是与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相背离的 综上所述.政治参与即“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 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 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l3_。网络政治参与是 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开通仪式 这个信息系统的开通, 意味着畅通了基层与党中央的联系渠道 新疆问题、两 藏问题、汶JiI大地震等重大公共事件.都有网络的深度 参与并取得显着效果.网民成为一种不可低估的社会 力量 网络政治参与为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了新的途 公民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参与政治.但它不仅仅是虚拟 参与.而是现实社会政治生活的反映。政治参与主体 从传统意义上的公民和政党组织转变为身份虚拟的 网民和网络共同体.政治参与的目标由“决策”到社会 径.创造了新的空间.增加了行政过程的民主化、科学 化程度 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 着政治参与的结构和模式.我们要主动顺应历史潮流。 虽然在形式上是“虚拟的政治人”.但在参与内容和功 把网络政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形式。 能效应上却是真实的 (2)互联网上的交流具有直接 二、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兴起的条件 性.网络中的政治主体能够直接就网络政治事件与其 他网络政治主体进行交流。(3)网络成员具有平等性, (一)技术条件 网络参政不存在身份差异。大家都是平等的网民.基 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发展开拓了政治参与的新途 于平等的人格,进行平等的观点交流和对话。(4)网络 径 网络已经逐步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我 参政具有爆发性特点.这是网络政治和网络参政的共 国于1994年4月通过中国科技网首次与国际互联网 同特征,其信息传播极其神速。(5)网络政治参与具有 相联.成为国际互联网社群中的第71位成员Es] CN— 及时性.网络参政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空限制.信息 NIC报告显示.2010年网民上网设备多样化程度加 能及时传递 深。其中.台式电脑仍居上网设备首位占78.4%。使用手 由于网络政治参与自身的这些特点.网络政治参 机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的网民分别为66.2%和45.7%_6] 与也存在诸多问题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为我国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 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互联网为公民真实地表达观点.进行政治参与提 (二)文化条件 供了平台,同时也带来了网络政治参与无序性问题。 网络大众的发展为网络政治参与的实现提供了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主要表现在其非法性参 大众基础。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l2月.我 与和非理性参与 非理性的政治参与主要有政治冷 国网民规模达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 漠,政治盲从,政治狂热.政治谣言。互联网本身的虚 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_3%。较2009年提高5.4个 拟隐蔽性.可能导致公民网络参与的欺骗性、不规范 百分点。我国宽带基础服务覆盖率继续扩大,宽带网 性、不安全性和非法性.网络信息的可信度和客观性 民规模达到4.5亿.年增长30%.有线用户中的宽带 难以得到保证.造成网络主体及其信任感的缺失 网 普及率已达98.3% 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进 络法律的缺失.使得某些参与者肆意发表各种偏激言 一步提高,从2009年末的60.8%提升至66.2%。2010 论.有的甚至通过网络平台组织煽动无知网民危害国 年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1.25亿.占整体网民的 家安全 通过网络的非法性、非理性政治参与.既可能 27.3%,同比增长16.9%。网民学历结构呈低端化变动 侵害当事人的合法权利.更有可能因为“舆论共振效 趋势.初中以下学历网民增速超过整体网民 6_。网民 应”危害社会稳定 规模的发展为网络政治参与的实现提供了大众条件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多数人暴政” (三)政治条件 “民主政府的本质.在于多数对政府的统治是绝 网络政治参与的政治生态环境基础已经基本具 对的,因为在民主制度下,谁也对抗不了多数。”lL7】网 备。政府为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比较民主的政 络民主的决策原则是多数原则.有序政治参与所成立 治生态环境 近些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 的前提就是参与主体是理性的人 网络是个体自由表 政治建设.尤其是切实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发展,逐渐 达的平台.网络民意带有很大的情绪性和宣泄性.会 形成了一定的民主政治文化氛围.广大群众政治参与 给正常的政治行为与决策带来很大的压力。这样.公 的积极性日益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网络政治参 民的网络政治参与很容易形成多数人暴政即舆论暴 与的快速发展 现实社会问题的突出程度与大众的政 力.侵犯个体权益。例如:对引发群情激奋的当事人进 治参与热情是成正相关的。如严重的贫富分化、社会 行“人肉搜索”.将其隐私公之于众:汶川地震时.捐款少 分配不公等现象.为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大量政治议 的个人或企业在网络上受到网民的严厉抨击:沈阳刘涌 题。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大众缺乏通畅的利益诉求渠道, 案的“死缓风波”.也主要是网络主导的舆论倾向。 网络为大众提供了发表自己政治观点的平台 正是这些 (三l网络政治参与的不平等 现实环境.为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现实环境基础。 据CNNIC报告分析,我国网民具有以下特点: 三、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网民整体素质较高.学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接近 1/3的网民为学生;(2)网民主体年龄趋于年轻,我国 互联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网络参政的基本特点: 网民年龄集中于l0—19岁。占到27.3%.20—29岁阶 (1)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与隐蔽性是网络社会的核心特 段为29.8%.30—39岁的占23.4%:(3)网民在地区上 点。人们在网络上以匿名方式或者使用代号参加政治 分布欠平衡,东、中、西部有差距,城乡差距也较大.截 生活、表达政治观点。需要指出的是。参与政治的网民 至2010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仅占整体网民的 一5一 27.3%,城镇网民规模占72.7% 从我网络政治参与 发展的现状看.网络政治参与在不同的群体和地区之 间也存在不平等问题,学术界称之为“数字鸿沟” 网 民主要为学生和工作人员.而弱势群体的网络政治参 与机会或技能偏少甚至几乎没有 网络政治参与信息 获得与处理环节也存在不公平.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差 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的高素质网络评论员队伍.在 各种论坛里面针对政府治理的热点话题发出主流声 音,消除公众非理性民主、情绪性民主带来的消极后 果。(3)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落实网络信息安全责任体 系.同时加强网络伦理建设.对公民进行网络道德教 育.提升公民的网络道德责任感 最后.缩小“数字鸿沟”.提高网络民主的广度和 距进一步拉大.众多社会问题凸显 网络政治参与具 有先天性缺陷.尽管中国网民已经超过4亿.但还有 9亿左右的国民根本上不了网.因而互联网也只能反 映局部民意.很难体现真正的民主 深度。(1)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产业的发 展.促进全民上网.让绝大多数人能够充分享用互联 网资源 (2)采取倾斜和扶助政策.对不发达地区加大 投入.普及电脑和网络知识.从而提高网络民主的广 度和深度 (3)加强网络知识和电子民主相关技术的 四、改善网络政治参与的建议 首先.建立制衡机制.实现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 化。(1)加快网络立法进程 发挥人大的立法作用.创 建完备的法律法规.规范网络秩序.为公民网络参政 提供法制化渠道 (2)实行注册参与制度 网络政治参 与主体在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时必须进行网上注册 (3)利用网络参与的公开、互动、及时的基本特性,推 行常态化网络问政 教育普及工作.降低网络公民参与的经济和技术门 槛 如提供免费网络教育、开放公共图书馆等.让更多 的公民参与到网络民主中来 参考文献: 【1]塞缪尔・亨廷顿.难vY,抉择【M】.华夏出版社,1989:3. 【2]俞可平冲国治理变迁30年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56—61. [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6. [4]李祥.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及对策【J].行政论坛,2009(1). 其次.注重舆论引导.避免非理性及情绪性民主 带来的消极后果。(1)通过电子政府建设主导网络民 主发展,掌握舆情主动权.并建立政府与公民网络政 治参与的回应机制,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2)加强网 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引导网络舆情发展 努力建设和 [5]金兼斌.互联网在我国的扩散研究[EB/OL].Imp://www.cctv. com/tvguide/tvcomment/tyzj/zjwz/8025_2.shtml,2009—05—08. 【6]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 联网络信息中t心.2011-0l一19. [7]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咽.董国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