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doc

2024-04-08 来源:步旅网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 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芼:挑选 乐:使……快乐

3.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写出了小伙子思念情人的心理,抒发了“求之不得”(用原句回答)的忧思。

4. 最后两节诗的内容是小伙子的想象,表现了美好的憧憬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5. 4.这首诗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请你为该诗写一段赏析。

答:①雎鸠的阵阵鸣叫诱动了小伙子的痴情,使他独自陶醉在对姑娘的一往情深之中。种种复杂的情感油然而生,渴望与失望交错,幸福与煎熬并存。一位纯情少年热恋中的心态在这里表露得淋漓尽致。②诗中许多句子都蕴含着很深的含意,如“辗转反侧”一句,极为传神地表达了恋人的相思之苦。

1

5.这首诗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6.诗中有许多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答:可以充分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增加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7.下列对《关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流之”“采之”“芼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写出了男子追求女子没有达到目的时苦闷、焦灼的心情。

D.“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2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请解释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答:主人公追寻的那个人,在河的那一边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3.《兼葭》三章的首句都是写“蒹葭”与“白露”,描绘了一种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答:描绘了一种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既点明了季节和环境,又渲染了霜晨凄清的气氛和烘托了人物怅惘的情绪。

4.《兼葭》一诗以什么为序构思?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答:以时间为序;如“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

3

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

5.这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试从文中找出一两处,谈谈你的看法。

答:如《蒹葭》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突出了爱情路上的困难重重;“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那伊人可望不可即,表达了一种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6. 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7. 答: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8. 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9. 答: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10. 8.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抒发了诗人对美好爱情(或幸福生活)的追求(或向往、相思之苦)

4

10.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11.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答: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答: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②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答: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2.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

答: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3. 选一个角度赏析“挑兮达兮,在城阙兮”这句诗。

答:点名地点,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表现了她焦灼万分的情状。

4.诗中有一句话己被演化为成语,你知道是哪一句吗?如何理解?

答: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天不见你的面,好像已有一月长啊!这是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通过夸张的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焦灼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5.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6.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有什么含意?

答: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终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最后一句的含意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意对即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6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活巾。

1.体会“风烟望五津”中的“望”字的深层含义。

答:“望”,远远地看见。表明诗人时刻关注着友人所到达的地点,说明诗人对友人极为关切。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字和“望”字。

答:“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会成为不朽的千古名句?

答:运用比喻,形象写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间的深情与厚谊,真正的友谊不受时空限制,气象宏大,志趣高远。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受人喜爱、被人引用?说说你的理解。

答: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咫尺的邻居一样,我们一秦一蜀又算得了什么呢!诗人高尚的志趣远远超出流俗的常情,诗人广阔的襟怀真的可以囊括世界;这两行名句发出的光亮简直要使一切送别诗黯然失色。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能成为诗歌中的不朽名句?

7

答:作者以理性的议论展现了友情和离别之情的新境界,运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表达了真正的友谊不会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因此这两句就成为送别诗中的不朽名句。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这是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对方身边一样,表现了诗人的乐观精神。(意思对即可)

7.对这首诗品析错误的一项是( D)

A.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情,就不必为离别悲伤。

B.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也暗含诗人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

C.首联中的“望”字是诗人的想象,意思是从蜀州可以于风烟弥漫中望到五津。

D.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与友人的惜别之情;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或:表达了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8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所表现的景象。

答: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及其壮阔。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言外之意?

答:运用典故;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言外之意是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引荐做官。

3.这首诗的颔联为世人传诵,成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的妙处。

答:领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云梦泽水汽蒸腾,洞庭湖波涛汹涌,摇撼岳阳城的景况,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像和雄伟气势。(或从视觉、听觉和触觉角度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蒸”字展示了洞庭湖丰富的贮蓄,“撼”字衬托洞庭湖的浩阔激荡,气势宏大)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9

答:本诗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为民谋利的苦衷;诗人希望出仕,一展才华,做出一番事业。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对于南村群童的举动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以群童的顽劣、无所顾忌来表现诗人的年老无力;群童是无知的,当时的社会背景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就作者来说是无可奈何的。

2.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这句话的?

答:两句诗展现了诗人爱及天下的博大襟怀。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也触动了作者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秋风、秋雨的威力,贫困、流离失所的生活,都没能击垮作者。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3.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看出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心系国家,关心民生疾苦。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风雨肆虐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描绘?

答:“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

10

“飞”“渡”“酒”“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遇雨屋漏及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

5.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你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

答: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6.“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诗中哪个词相照应?“我”収息什么?

答:与之相照应的词是“老无力”。叹息的内容是: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苦。

7.“自经丧乱少睡眠”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情感?

答:作者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卖炭翁》

1.《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哪两句?

答: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1

2.“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答: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5.下列各项,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6.解析:此句表现了卖炭翁的无可奈何。

7.7.“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答:“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这一句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12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2.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答: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

3.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

答:山光使鸟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涤除。“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之幽静,更表达出了诗人超脱尘世的情感。

4.《题破山寺后神院》的领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湖南张家界的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答:要想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得先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5.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这是采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既写出了山的寂静幽深,也烘托出作者清净的心情和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6.“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有人认为“潭影空人心”一句中

13

的“诗眼”是“空”字,试分析其原因。

答:“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一个“空”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也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7.这首诗最后一联是否矛盾?请从表现手法和诗人思想感情这两方面简析。

答:不矛盾,诗人使用的是以声写静方法(反衬),即用袅袅的钟磬之音来衬托禅院的寂静。

8.尾联中“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这是采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既写出了山的寂静幽深,也烘托出作者清净的心情和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请将《送友人》首联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远远望去,青翠的山峦静静地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好一幅动静相生、寥廓秀丽的图景!

14

2.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蕴含着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则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3.诗的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中“横”和“绕”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答:“横”字勾勒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静姿,“绕”字描绘白水绕城东潺潺流过的动态,动静相衬

4.这首诗寄寓了怎样的“故人情”?

答: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对友人漫长孤独旅程和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怀。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上片开头两句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幽独凄清的心境。

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表面上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5

答:表面上写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达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3.“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是词人托意所在,试从塑造形象、传达心境的角度简要分析。

答:此句塑造了一只寂寞孤独、心怀幽恨、傲岸不群的孤鸿形象。词人以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而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沙洲的孤鸿形象来比喻自己,表现了词人孤独清冷的心境和不甘随俗的高洁品格。

4.词的上阕通过描绘缺月、疏桐、孤鸿等景物,渲染了凄清孤寂的氛围。

5.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做简要赏析。

答:“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6.试分析第一句“缺月”“疏桐”“漏断”三个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答:“缺月”指残缺的月亮;“疏桐”指稀疏的梧桐枝叶;“漏断”指漏壶的水滴尽,指夜深了。用“缺月”“疏桐”“漏断”三个词语营造了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为“幽人”“孤鸿”的出场做铺垫。

7.全词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心境?

16

答: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ト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ト算子・咏梅》一词分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艰难、恶劣的处境 ,下阕写梅花高洁坚贞 的品质。

2.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请回答。

答: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

4. “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

5. 答:拟人。“碾”原指将东西压碎、压平,这里指梅花落地与泥土混合后的情景。“碾”表现出推残者的无情,被推残者承受压力之大,描绘出梅花悲慘至极的景象。

6. 词的上阕用哪些意象描写梅花的生存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描写梅花的生存状况 营造了寂寞、苦闷、凄清的意境。

17

7.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描绘了梅花的哪些遭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答:独自开放无人欣赏,黄昏来临又被风吹雨打。

8.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作者以梅花的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高做世、坚贞自守的品格。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