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术课堂教学的创新
摘要:21世纪是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信息化时代,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知识的创新,需要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习惯和创新能力的人。创新教育的创新不是简单地看其结果是否有新意,而在于其做的过程中,是否进行过独立的思考而有所收获。即使做的过程和结果在别人看来是旧的,而对其本人却是新的,我们就要承认其具有创新的一面。
关键词:美术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意识 创新习惯 创新能力
每个人的创造力都是与生俱来,只不过创造力作为一种潜在的能力依附在每个人身上。这就需要教师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思维的习惯,把每位学生的创造力充分挖掘出来。而现在最迫切的问题是教师到底如何去做,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体现创新教育思想。 一、更新教学理念,张扬学习个性
要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张扬学生的学习个性。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而信息化的特点是多样化和个性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个性和创新总是相伴而生的。学生的学习个性得到了张扬,才能把创新的潜能发挥出来。要张扬学生的学习个性,教师就要加
快角色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这些学习方式的过程进行引导,在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寻找创新的生长点,点燃学生心中创新的火焰,并使之越烧越旺。
案例:美术课上的一次“意外”
上课的铃声已响,我拿着教科书信步走上讲台,同学们已经拿出美术课本等候。习惯性地,我将目光扫过教室的每个角落。突然,定格在前排一个男同学的身上,其他同学的目光随之而至。哦,他在做什么呢?!
意外就这么发生了!他在埋头吃鸡蛋,蛋壳零零碎碎散落在地板上,还在轻轻地摇摆。他的同桌站了起来:“老师,他上课吃东西!”那男同学急得一把塞进嘴巴,紧张地盯着我,看得出不安的心情和准备挨训的样子。我愣了一下,怎么办?都第四节课了,学生肚子肯定唱空城计,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快步走下讲台,来到他的桌前,弯腰捡起地上的鸡蛋壳,原来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见鬼去吧,我就拿这小小的鸡蛋壳开刀。 “我觉得这鸡蛋壳挺漂亮的,这颜色,这材质,只可惜了里面的东西,怎么也该给我留一点呀!”同学们以为我会大发雷霆,结果却等来一句这么幽默的话,开心地笑了,注意力全都集中到我的身上来,谁还记得刚才发生的事呢。随后话锋一转,我提出建议:“鸡蛋壳浪费了很可惜,何不让它发挥点作用,变废为宝?”在黑
板上已经写下:我能变废为宝!下面热闹的讨论声已响起,平时需要他们讨论,倒是静悄悄的,今天反常了,没等开口已进入状态,对我来说,正是求之不得。 “我觉得可以变成一顶小帽子!” “怎么看也像是乌龟!”
“老师,我可以把它画成小丑的脸吗?”
“我们俩一起完成一组国粹——京剧的脸谱!”…… 这些都是学生的想象,我扬了扬手中较大的鸡蛋壳,来到学生的中间,说:“变变变,我要把你变成——”用手修修剪剪,出现一个椭圆形的东西,征得一把剪刀,剪下自己围巾上的毛线留着备用,派去办公室拿红墨水的同学已经回来。我把蛋壳涂成了红色,用嘴吹吹,再手扇扇,借学生的黑墨水,在蛋壳上面点上黑点。前排的一位男学生站起来,激动地说:“老师,我知道是什么了,下面我来完成最后几步,可以吗?”我用欣赏的目光鼓励他:“你一定做得很好!大家掌声鼓励一下!”他继续把七个黑圆点点完,再把染成黑色的毛线拿来当它的腿,一只漂亮的甲克虫爬在我们的眼前……
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根据蛋壳形状,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它像什么,我该怎么设计?等到学生上交作品的时候,欣喜看到学生作品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妙趣横生!
虽然是课堂的一次意外,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其他学科的
教学一样,必须从诱导学生的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而且在课堂中呈现出非常融洽的师生合作的民主气氛,气氛营造、兴趣点的创制都是使课堂教学产生学习效益的基础,正如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学生就能触发思考的主动性,才敢于提出个性化的见解,这就是创新。
二、善于营造创新的良好空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创新的良好课堂空间。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营造一种民主的教学作风,比较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自己读书,自己寻找答案的机会和时间,容许学生犯错误,引导学生把错误当作一种财富,把错误看成是学习的一种途径。教师少用或不用否定的方法,多一点肯定和赞赏,少发表自己的意见,多倾听学习的意见。即使教师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要使学生觉得你发表的只是你个人的理解和意见,教师要胸怀坦荡地承受学生对你的意见的批评和挑战。没有民主的教学作风,教育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奴仆。没有比较宽松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就会禁锢。没有自己读书寻找答案的机会和时间,学生的心智就不可能得到训练。没有判断失误的经历,学生就不可能获得正确判断的途径。
在新课改的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重要,但是在美术课堂中,还是不能忽视教师的演示作用,这样可以让学生很直观
的了解创作技巧和方法,但是应该注意的是不能把学生教“死”了,没有创造性。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的技法后,鼓励学生大胆的创作,从中体会一下中国扎染艺术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扎染的情趣。
而实践是认知的基础,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的基本实践活动,我们应该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进一步获得创造与成功的愉悦体验。
只有为学生的创新营造良好的空间,学生才能“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三、注意发挥教师的诱导作用
英国著名思想家斯宾塞说:“习惯产生于诱导”,“诱导在于有趣”。“几乎所有习惯都开始于有趣,然后才与一定的目的,目标相结合,当这些有趣的事与实现某一理性的目标越来越同步,则有趣的事情被固定下来,成为主动选择的习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善于营造学生良好的创新空间,更要注意发挥教师的诱导作用。用诱导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习惯。学生在教师成功的诱导下,在内心认同了这种创新思维的习惯。在有趣的情况下,他们就会主动选择这种习惯。学生的创新习惯养成了,还怕学生不敢创新,不会创新吗? 案例:美术课也“疯狂”
在拿到教科书的时候,我先把课本浏览一遍,当看到介绍毛南族的面具这一节课时,想到的都是怎样让学生很好的利用45分钟,即了解毛南族的历史和面具的作用,又能发挥他们的学以致用,于是有以下的“诱惑”。
“请同学们制作一张自画像的面具,”我认真地给同学们布置作业。“画完自画像的同学,请再画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或植物”。50多个同学开始在课堂上各显神通,有画小猪、有画小猫、有画小狗,也有画向日葵、荷花……不一会儿,同学们就画完了,我又给他们出一个难题:“请同学们把刚才画的两幅画合二为一,画一个整体的自画像面具!”话音刚落,教室里传来惊奇的一声“啊”字。几分钟后,然后把面具作业戴在脸上,同学们的大作纷纷出炉:有长着猪耳朵猪鼻子、梳着两条小辫子的青春少女;有狗头上理着“板寸”的“犬子”;有娇艳的向日葵上露出一张长满青春痘的脸……整整45分钟,没有一个同学开小差,只有哈哈不断的笑声! 课堂活跃了起来。课后学生还跟在我后面叨叨絮絮:“这个课就这样上完了?我都觉得时间太短!”
老师设计了课堂里的一次悬念,却充满了创作的诱惑,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时间里,再也没有感觉到时间的漫长。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把每位学生的创造力充分挖掘出来。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
总之,利用教学中创造教育的因素,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依据教材改革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设计,以先进理论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创造思维与个性长足进步,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开启学生创新思维之门,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托夫勒《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第五部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托夫勒《信息时代与民族复兴》第十一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斯宾塞《快乐教育》 浙江师范大学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