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传统诗的创作与欣赏

2024-04-13 来源:步旅网
中国传统诗的创作与欣赏

今天要讲的题目是:中国传统诗的创作与欣赏。这个题目有两种讲法:一种是属于经院式的,系统地讲学诗、作诗、改诗的规则,诸如格调、比兴、形象、意境、韵律;还有什么声韵、对偶、字句、章法、规则、派别、体裁、忌病(旧体诗的创作有八病、五忌,还有五戒,这些是要避免的东西)。如果按学院式这些东西都不能不讲,都比较条理化,但也必然是索然无味。而从具体的文本入手,在涉及到一些规律性的做法时,能够就实论虚,我觉得这种讲法可能更活泼、自然一些,容易引发兴趣,但缺点是不那么系统和规范,我把这种讲法叫江湖式的。我今天用后一种讲法,大体是围绕抒情述怀、说理等即兴的常见的内容,虚实结合地来说一说。

一、传统诗的抒情

先讲一段我个人的经历。一九九二年,西北六省和东北三省做宣传工作的同志在一起有一个聚会,那时我还在宣传部工作。大家从兰州出发,到西宁,路经张掖、敦煌、阳关等城市,然后到青海的西宁。这一路上大家最欣赏的是两个事情:一个叫沙海蜃楼,咱们都知道海边有海市蜃楼,河西走廊有沙海蜃楼。汽车往前走,开得比较快,前面一片湖泊,湖泊后面有些楼房,还有些绿树、草地。当时在车上大家就辩论,有的说可能要到张掖、天威了, 俗话说“金张掖,银天威”,是河西走廊最富裕的地区;一种意见说不是,因为汽车已走出了几十公里,仍然还没有到,前面老是有这么些东西。后来汽车司机告诉我们说这就是蜃楼,他说和海市蜃楼区别,就叫沙市蜃楼,就是“烟水云岚中楼台掩映,绿树葱笼,渔村樵舍, 倒影历历,不啻桃源仙境”,这是一种非常有意味的说法。车往西走,它的左侧是祁连山,“祁连”在匈奴的语言里当“天”讲,“天山”,山上罩着一层雪,那不叫“祁连雪”吗!这一路上祁连雪总跟着我们,我们坐在车上,只要往前一看,全都是戴着雪帽。有人说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萧的将军,大将军在南天屹立,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像一个圣洁的神祗,壁立千寻,高悬天半,和羁旅劳人总是保持着一种难以逾越的距离。当时我认为它有一种挺亲近的感觉,像朋友、像恋人、像亲人一样一路随着你,非常亲切。一路上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和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调互融互渗,化作了一种象征性的世界。这样我就写了四首诗,叫《祁连雪》:“断续长城断续情,蜃楼堪赏不堪凭。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所谓“断续长城断续情”,因为过的是汉长城,汉长城被切得一段一段的,车从中间穿过。汉长城保存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已经只有痕迹,没有成形的了。“蜃楼堪赏不堪凭”是你不能上去凭眺。谁最能靠得住呢?那“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还有一首:“邂逅河西似水萍,青衿白首共峥嵘。相将且作同心侣,一段人天未了情。”“邂逅河西”就是不期而会,像萍水相逢;“青衿白首共峥嵘”,我们是“青衿”,他是“白首”,“两个共峥嵘”,谁也不比谁低;“相将且作同心侣”,尽管我们是“青衿白首”萍水相逢,那我们不妨做一个“同心侣”,有一段人天未了之情。又往前走:“皎皎天南烛客程,阳关分手尚萦情,何期别去三千里,青海湖边又远迎!”“烛”就是照,照看我们这些人的一路旅程;“阳关分手尚萦情”,这个时候过了敦煌,到了阳关,从阳关一过祁连山再也看不到了,可是等到我们转过来到了青海湖后,又转到祁连山南面去了。“何期别去三千里,青海湖边又远迎”,是将它拟人化,就像一个非常亲切的朋友,总跟着你,等我转到青海湖,它又在北面迎你去了。诗的最后一首叫:“轻车斜日下西宁,木断遥山一脉青。我欲因之梦廖廓,寒云古雪不分明。”“我欲因之梦廖廓”是用毛主席的一句诗,毛主席也借用了李白的“我欲因之梦吴越”。

我认为这就叫诗。它有一种空灵的感觉,再有一种抒情的感觉。

这是几首抒情诗。抒情诗在古代诗歌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唐诗尤为突出。这里我想谈一下杜甫的《梦李白二首》。杜甫这首诗的背景是写在唐肃宗乾元元年,李白当时被流放到夜郎,第二年春天获得赦免,回到四川、湖北的交界巫山,回到了江陵。可是杜甫这时正在远方,他不知道李白的下落,因为李白流放到夜郎蛮荒之地,生死未卜,所以他非常惦念李白,甚至想到会不会已经被处死了,就写了这首诗: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落月满屋梁,犹疑见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我稍微解释一下。一般写梦,梦见了一定得先说别,这是个规律。见面了,还要想到别。是杜甫在“别”上做文章,他不光讲生别,还讲死别,这样一下子就给这首诗定了一个调子,用死别来衬托生别,说明李白被流放异域,久无音信,给杜甫的心灵造成无边的苦痛。所以开始就给人一种阴风骤起的感觉,全诗弥漫着悲怆气氛。不说是梦见故人,偏说故人入我梦,这都是文学的一种表现手法。开始的时候一见面还欣赏,但很快就醒悟过来了:你不是被人给羁押起来了吗?怎么出来了?有羽翼飞出来了?恐怕不是你平生那个魂,你究竟是活着还是死了。所以下面一句“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落月满屋梁,犹疑见颜色”,这后来都成了写友情、写别离、想友人的一种典故。最后他带着一种浑厚的关怀:“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你可别让蛟龙把你吃了!因为故人得回去,夜又深,路又远,江湖满地,风涛滚滚,所以在心里祷告着,你可千万不要被蛟龙吞掉啊!杜甫对李白的一片真情,就通过这么几行诗反映出来。

下面咱们欣赏一下元稹的诗。元微之和白乐天是非常好的朋友。先是元稹被权奸弹劾,流放到通州做司马,通州是现在的四川省达县。因为种种原因,元稹当时主张惩治不法官吏,结果得罪了权奸,不但没把不法官吏治倒,相反自己遭贬了。这一年白居易也因为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江州在现在的九江)。这首诗就是元稹在四川听到白居易被贬后写下的: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残灯无焰影幢幢”,这是写当时灯昏夜暗,影子幢幢,写这个背景,衬托他当时痛苦复杂的心境。底下交待我听到你已经被贬到江州当了司马;“垂死病中惊坐起”,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一个“惊”字就是传神之笔。元稹正在重病之中,听到这个事后一下子就坐起来了,这里的“惊”和“坐起”加到一起,就把他内心激动和紧张的情形全部表现出来:既然是“垂死”,自然是起坐不便,现在居然能忽然坐起,这里看出来有多大的动力。按照常规,写完了这句之后,一定要写怎么“惊”的,“惊”的内容是什么?要表达“惊”的具体内涵,可是诗人却一下子转到写景上去了:“暗风吹雨入寒窗”。这种写法在唐诗里非常多,叫“以景结情”,用写景来结束这一首写情诗,这是诗人经常用的一种写法,它的效果比就情写情要好。因为把惊的内涵蕴含于景语之中,是惋惜?是悲痛?是愤慨?是挂念?全都没有说破,一切都由读者去想象,去玩味。所以白居易看到这首诗之后,给元稹写了一封回信,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说其他的人、无关的人“暗风吹雨入寒窗”都觉得受不了,何况我呢?所以他非常赞扬这种写法。

下面再讲一首,也是元稹的一首七绝《过商山》,也是以景结情的。是写他被贬五年后,重新被召回长安,路过陕西商山时的一片喜悦之情: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一般要写信的内容,是报平安,还是什么信息,他都不写,来了一句“小桃花树满商山”:一抬头看那面,桃花满树,这就把书的内容一下子透露给我们了,这个书信是喜信。刚才“暗风吹雨入寒窗”是一个不好的信息,有病,遭贬。他心情是比较欢乐的,这个信是什么内容他没告诉你,但是一看“小桃花树满商山”,景色是喜悦的、美好的,这封信是令他欣慰的。 许浑的《谢亭送别》也是属于以景结情的: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首诗太美了。“劳歌一曲解行舟”就是把缆绳解开,随着歌声顺着水就走了,两旁的景色走得非常快;“日暮酒醒人已远”,他喝酒了,可是船走得快,天也已经晚了,这时候酒醒了,人离得也远了;“满天风雨下西楼”,前路茫茫,远不可测,这种心情是非常复杂的,这就不是“小桃花树满商山”那种。

如果不“以景结情”,你一定得说喝完酒和朋友送别的情景,或者要写未来到哪里去。这些情况他都不说,凭你去猜,来了一句“满天风雨下西楼”,透露出他的心境。以景结情,一切景语都是情语。诗人眼中的景,没有一个是不带情的。 以上说的是友情,下面咱们欣赏一首爱情诗。这首诗是清代乾隆时期的一个大诗人黄景仁写的。黄景仁在少年时期,和他的表妹有一段恋情,后来因为偶然的原因这对情人没有成为眷属。分开之后表妹远嫁他乡,并且生了孩子。有一次表兄妹偶然见面,表妹流露出一种旧情未忘的情怀,这引起了诗人无限的追忆和感慨,结果就写了《绮怀》,十六首七律,这是第十五首: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似此星辰非昨夜,谁为风露立中宵。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几回花下坐吹箫”是回忆和表妹相依相傍在花下吹箫。这个“吹箫”是有典故的,萧史弄玉是有名的爱情故事。这既是实写,同时又是用典。司马相如不是琴挑卓文君吗?“银汉红墙入望遥”,“银汉”是银河,“红墙”是地下,天上地下,都在他们的仰望之中。最有名的就是底下这两句,是写他现在,“似此星辰非昨夜”就是说我们现在已经各走各的路了,你已经结婚生子,有你自己的世界了;“谁为风露立中宵”,这是一种既失望又有怨气的情感。这两句诗让我想起了《西厢记》,鸳鸯和张生在屋里幽会的时候,红娘在外面看门,也是满天风露。最后老夫人“拷红”的时候,红娘就说你们在屋里痴情缱绻,我在中间望风带路,我为的是什么?如果当时有这两句诗,是最恰当的。这两句诗是说当初我们非常痴情缱绻,但现在各走各的路了。可是尽管是这样,第三句又转了,“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是说我这个思念就像残茧已经没剩多少了,还在那儿一点一点往外抽,也像芭蕉的叶子一层一层地剥,最后只剩下“心”,宛转心伤。这是黄景仁一层一层地回想过去,想看和表妹之间的感情。红墙近在咫尺,却是可望不可及,如同银汉一样。已经过去的原应让它过去,何曾想多少年后这青春的恋情又搅得我们无法平静下来。正是在这个情况下,诗人才走出户外,对着“昨夜星辰”。“昨夜星辰”是从李商隐的“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来的。诗人虽用这个典故,却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是讲他十五岁的时候正赶上十五这一天,月到正圆的时候我们重逢,那个时候我们曾经一起喝了酒,然后我们坐在花下吹箫,看着当时的风景,看着星辰。已经过了多少年了,实际上这种情怀还是绵绵无尽,历久难忘,直到现在那种情感还是使我沉醉在里面。中间第二联给人感觉好像挺绝情的,可到了第三联,又返回来,这就把诗人那种缠绵悱恻的心情表达得非常充分,真情灼灼。

《两当轩集》是黄景仁的诗集(“两当轩”是黄景仁一个书斋的名字),其中有两千多首诗,诗非常好。黄景仁是乾隆时人,只活了三十五岁,是个大才子。“两当轩”在常州,现在仍存。黄景仁的诞辰刚刚过去了二百零几年。下面再介绍一些他的几首诗、句:“自嫌诗少幽燕气,故作冰天跃马行。”说自己的诗缺乏一种金戈铁马的英雄气概,缺乏这种“幽燕”的豪气,所以要做“冰天跃马”。“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这是黄景仁的名句,非常有名。还有一句:“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百无一用是书生”我们现在经常听到。“十有九人堪白眼”,看得上的人青眼相看,叫“青睐”;看不上的人用白眼相望。十有九个人只能用白眼去看,很狂。下面这首诗《别老母》,我们都有母亲,都设身处地想一想: 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虽然有一个儿子,可是现在离开了老母亲,老母亲还在柴门里头住着,“柴门风雪夜”,把家的贫寒写出来了。“白发愁看泪眼枯”是写老母亲,“搴帷拜母河梁去”是写自己。

郁达夫讲过:“要想在乾嘉两代的诗人之中,求一些语语沉痛、字字辛酸的真正具有诗人气质的诗,自然非黄仲则莫属了。”郁达夫对黄仲则的评价是非常高的。黄仲则的《两当轩集》,特别是刚才讲的《绮怀》七律十六首,把他和表妹从恋爱到分手的整个经过,一首一首来叙事、抒情,写得非常好。

二、诗的理性

就意蕴来说,普遍的说法是唐人的诗主情,宋人的诗主理,大体上不错,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里也是这么个观点。下面我就想谈谈诗的“理趣”。世人论诗多以议论为病,毛主席和陈毅谈诗也认为,宋人以文为诗,病在说理,觉得说理不太好。其实有些议论诗,读来也是充满情趣的,关键是看是否有诗意、有深刻的蕴含,应该避免粗浅,防止陈旧。这里的问题就是诗能否表现“理”,或者说是否允许理的存在,我想这是具有自明性的,不言自明,应该说不成疑问。我们应该从更为积极的意义上来认同诗中之理的价值。依我看,诗的艺术功能绝不是仅仅停留在抒情上,同时还应该以具体的审美意象,把不可替代的情感升华到哲理的层面。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具有其他艺术种类无法取代的强大生命力,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于它以非常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体验,揭示出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这种哲理的阐释,不同于哲学家讲的理念。那个理念是可以通过教科书来传授的,是以陈述命题的方式来加以表达的。而诗中之理的内涵,要丰富得多,从中国古代诗歌来看,有的是指事物的规律,有的是讲人生的况味,有的是讲人生的境界、人生的情理,总之要穿透现象揭示社会、人生百态的本相。德国有个哲学家叫海德格尔,他有个说法,他说这就是对“遮蔽”的一种敞开,一种揭示。这是诗的很高境界。清朝一个有名的诗论家叶燮说,“理、事、情”是诗的三个要素,这是一个高度的概括。古诗中有的是讲事,有的是讲理,有的讲情,讲情也好,讲事也好,许多东西反映了一种理。

古诗着重讲理的,有哲理诗、咏史诗、题画诗、咏物诗。这里头我特别喜欢那些别有寄托的咏史诗,它们善于以立意为宗,用形象语言说一些深邃的道理。咏史诗就是咏叹历史事件、评说历史事件,既是“事”,又是“理”,还有“情”,或讽谕现实,或抒写怀抱,言在此而义归于彼,语言不多而情怀无限,篇幅不长容量颇大,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完善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边缘的艺术。

现在我和各位一起参加一场关于昭君出塞的辩论会。参加辩论会的都是诗人,并且异代不同时,有清朝的,有唐朝的,都是就昭君出塞这个问题,发表各种各样的意见,非常有意思。 关于昭君出塞这件事大概各位都知道。汉元帝时一个宫女叫王昭君,王嫱,她长期得不到皇帝的召见,什么原因呢?那时宫女特别多,皇帝也看不过来,不是“后宫佳丽三千人”吗!皇帝看不过来,于是命画工将一个一个宫女画出来,皇帝看画。为了使自己能够得到皇帝召见,宫女就给画工送礼,贿赂他,送的钱多,画得就美一点,皇帝一看画得很美,就召见她。王昭君很有气节,她不想去贿赂谁,结果画工毛延寿就把她画得很一般,自然而然得不到召见,多少年也看不到皇帝。后来匈奴单于来求亲求和,要求将皇帝的女儿或皇帝的亲族或宫女等嫁给单于做妻子,这样以后可以和平相处。当时王昭君主动请行,她一出来,光彩照人,皇帝很吃惊,认为画工画得没有这么美,但由于匈奴人在场,不好再变,结果王昭君就走了。走了以后,皇帝把画工找来杀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诗人对此加以品评。每一个人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咱们看一看:

道光年间有个叫鲍康的,写了一首诗称赞王昭君;

不向深宫拭泪痕,妍媸肯对画工论?笑他买赋长门女,却掷黄金结主恩。

就是说王昭君在深宫不得皇帝的宠幸,也不去低贱地擦眼抹泪去向皇帝哀求,连皇帝都不去恳求,对画工能低三下四吗?“妍媸”就是美丑,我美丽也好,丑陋也好,才不理画工那一套呢!“笑他买赋长门女”是讲汉武帝的皇后的。汉武帝有一个表姐叫阿娇,汉武帝很小的时候说阿娇很美,如果做了我的妻子,我做个金屋把她藏起来。“金屋藏娇”就是讲她的故事。后来汉武帝娶她做了皇后,再后来由于又有了新欢,就把阿娇打入冷宫,搁在长门宫。阿娇也不甘寂寞,听说司马相如文章写得好,就拿百金送给司马相如,叫司马相如写个《长门赋》,去感动汉武帝。这首诗一方面赞颂王昭君,一方面又刺一下陈皇后“笑他买赋长门女”、“却掷黄金结主恩”。这是对王昭君很高的赞赏,认为她人格很好。

清代初年一个诗人叫吴琦,也赞扬王昭君,并且满含着同情,认为王昭君是因祸得福: 深宫岁岁闭容辉,一出榆关便不归。不为无金买图画,至今谁更识明妃!

“深宫岁岁闭容辉”是写王昭君出塞前在深宫里显露不出来;“一出榆关便不归”,出关之后再也不回来了;“不为无金买图画”,正是由于没有钱去买动画工,给你画得美丽点,这个事情因祸得福了。如果当初买动了画工,你也就是宫中一个被皇帝宠幸的女子,谁又知道你明妃王昭君,怎么会这么有名呢?为了避司马昭的讳,所以后代把王昭君叫明妃。 清代钱塘的才女徐德音,写过一首《出塞》诗,也是歌颂昭君的:

六奇枉说汉君臣,此后和戎是妇人。能使边庭无牧马,娥眉亦合画麒麟。

“六奇枉说汉君臣”是指陈平说的,陈平给汉高祖出六次奇谋,叫六出奇计:离间计、金蝉脱壳计、欲擒故纵计、调虎离山计、借刀杀人计、美人计。因为音韵上的关系,“六奇枉说汉君臣”是个倒装句,应说“枉说六奇汉君臣”,就是说美人计等六奇都不值得提;“此后和戎是妇人”,一个女子,不用陈平的计谋,“能使边庭无牧马”,边境平静,再没有北边的铁骑来侵略;“蛾眉亦合画麒麟”,“蛾眉”是女性,“画麒麟”,凡是功臣就要把画像登上麒麟阁。 唐代诗人胡曾写了非常多的咏史诗,有一首借咏昭君来批评那些守边的大将: 明妃远嫁泣西风,玉筋双垂出汉宫。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明妃远嫁泣西风”,写昭君走的时候哭哭啼啼;“玉筋双垂出汉宫”,就是说眼泪像筷子一样往下滴。让一个女性支军出塞,那些封万侯的大将军都是干什么的?让一个“红粉”女子去“和戎”,这些大将军不是白吃饭的吗? 宋代诗人徐钧回过头来批评汉元帝:

画工虽巧岂堪凭?妍丑何如一见真。自是君王先错计,爱将耳目寄他人。

画工技术再高,你怎么能信任呢?美也好,丑也好,你一看不就清楚了吗?“自是君王先错计”,你一开始就打错了主意;“爱将耳目寄他人”,你自己有眼睛却靠别人去看。 骂毛延寿的比较多,我们没有选。因为据不完全统计,关于昭君出塞的诗现在有七百多首,现在只能从中选十几首。这首诗还歌颂毛延寿:

紫台人别汉宫春,天子休嫌画未真。留得蛾眉靖边塞,可知延寿是功臣。

“别”当离开讲,“天子休嫌画未真”,皇帝别怪毛延寿没给你画出原形来”;“留得蛾眉靖边塞,可知延寿是功臣”,如果毛延寿给你画个真的,你把王昭君留下了,谁给你去和亲,没有王昭君和亲,边塞能够这么平静吗?诗人从这个角度做文章。 还有反对和亲的,唐人苏郁反对和亲:

关月夜悬青冢镜,塞云秋薄汉宫罗。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

“青冢”是王昭君的墓,因为草总是青的,冬天也不干,所以叫“青冢”,这里意为青冢上面悬着的一面镜子是关外的月亮。“罗”是很薄很薄的云彩。后两句意为妇女生得许许多多的“胡雏”更麻烦。

清朝人刘献廷是位学者,他歌颂和亲:

六奇已出陈平计,五饵曾闻贾谊言。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

陈平的六计中有美人计,“五饵”是汉文帝时的一个谋士贾谊给汉文帝出的一个主意:用五

种诱饵来笼络匈奴,其中的一个诱饵就是和亲。意为陈平也好,贾谊也好,他们曾经都费尽了心机帮助皇帝考虑安边靖塞。“敢惜妾身归异国”,只有王昭君不惜身价到了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就是最高明的决策是“和番”。

明代罗洪先是位诗人,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行人驻马莫惊嗟,处处溪流有落花。不待今朝悲远嫁,长门风雨即天涯。

他的意思是说,行人走在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三峡往北)不要驻马叹息。“处处溪流有落花”这句话是形容,“落花”就是悲剧的命运,哪个地方都有悲剧的事情;王昭君出塞到异国是一种悲剧,可是住在冷宫里和远走天涯有什么区别?即便住在汉宫的长门里面,也同样和皇帝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和昭君千里“和番”没有什么区别。 我感觉写得最突出最好的诗是王安石的《明妃曲》,《明妃曲》写了两首,这里只讲一首: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前四句说王昭君第一次离开皇宫时泪流满面,就是在这样没有美色可以显露的情况下,尚且能够使得君王不能自持。接下来的四句前两句是说汉元帝错怪罪了画工。枉杀毛延寿,昭君那种美色,那种意态是画不出来的。“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时间太长了,带去的汉宫衣都已经穿完了。“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突然接到长安来人带来的消息,“毡城”就是北方,意为好好在匈奴住着,不要想念老家。为什么不要想念老家呢?关键在下面这两句话“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意为你远嫁固然悲哀,但长门宫就在咫尺之间,阿娇已被打入冷宫,和你远嫁北国有什么区别呢?人生得意也好,失意也罢,是不分地域的。唐代诗人也有类似这样的话;“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这也是“人生失意无南北”的一种证据。

《明妃曲》第二首也像这样长,其中有这样两句:“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汉朝皇帝对你的恩是很浅的或者说没有恩,但嫁给匈奴以后人家对你非常好,只要知心,不管什么汉人、胡人,都应感到快乐。在这个问题上陈寅恪有一个理论,他说胡汉之分实质上是文化的区分,不是血缘的区分。这种文化包括服饰、饮食习惯等。这和王安石的观点是一样的,可以说是很深刻的。

说理诗中最典型的是“哲理诗”,本身就是讲哲理的,很好看。这首《画眉鸟》是宋代欧阳修的一首诗: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意思是说画眉鸟在山林间随意飞翔,鸣声宛转,悦耳动听。“山花红紫树高低”,衬托那种放松的心情,那种自由的心态。可是当它被锁在精美、华贵的笼子里以后,再来听它鸣叫,就无论如何也赶不上自在飞翔时那样动听。这其中的哲理是,安定的生活是靠出卖自由的代价取得的。

《放歌行》是黄庭坚的一首诗,黄庭坚是宋代大诗人,与苏东坡齐名,也是大书法家,诗中写到:

当年不嫁惜娉婷,抹白施朱作后生。说与旁人须早计,随宜梳洗莫倾城。

这是讲诗人自己,却写一个大龄妇女,当年珍惜自己的年华美貌,不肯嫁人,现在整天梳洗打扮,想保住自己的青春美貌。劝别人早做打算,不要一定追求那倾国倾城。实际上是比喻自己怀才不遇的痛苦身世,说自己过去太矜持了,不肯随时巴结、迁就,对自己提出很高的标准,结果最后弄得高不成低不就,现在后悔当初不如随便谋一个差事,何必这么落魄终身。这是讲人生感悟的。

下面是白居易的一首诗《醉中对红叶》:

临风杪秋树,对酒长年人。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

“杪”意为树梢,实际上是个倒装的句子:“晚秋树临风”,下一句应是“长年人对酒”。这两句是铺垫,最主要在下面两句:人老了像霜打得一样,虽然脸也红,却是喝醉了的红,不是真正的春天。

杨万里在灵鹫禅寺住下,听到山溪日夜地流,就写下了《宿灵鹫禅寺》: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鸣。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

意思是:开始我认为夜间下大雨,突然早晨晴了,等我到了外面一看,原来是山泉在轰隆轰隆地响。走到前面宽阔了,遇到平地就没有声了,平静地流了。这是讽刺做官的:当初在你隐居或没有走上领导岗位的时候,一天批评这批评那,发表许多高论,等做官了,走上领导岗位后,也没有真正的建树。这是讽刺一些人没做官的时候高谈阔论,慷慨激昂,等到有了社会地位却尸位素餐,话也不敢说了,怕遭嫉什么的,如同泉到前溪,寂然无声。 杨万里还有一首诗《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诗写得非常好:不要说下了这个岭以后再没有不好走的道了,实际你被欺骗了,空欢喜一场,像走盘山道一样一圈又一圈,不断往山里走。这实际是讲人生的,人生就是这样。这诗被人在遇到困难、遭遇矛盾时引证。 《过分水岭》是宋代诗人黄公度写的:

呜咽流泉万仞峰,断肠从此各西东。谁知不作多时别,依旧相逢沧海中。

这首诗说人生就像分水岭,不管走到哪里,最后都得流到海里,流到海里以后又相逢。 《蛩》是宋代大诗人范成大的诗:

壁下秋虫语,一蛩鸣独雄。自然遭辑捕,窘来入雕笼。 一群秋虫在嗡嗡叫,唯独一只蛩(指蟋蟀蝉、蝈蝈等秋天里鸣叫的虫子)叫唤得特别厉害,抓虫子的人寻着叫唤的地方,一下子就抓到了,然后进了笼子。非常形象生动地形容那些自鸣得意、趾高气扬、叫得非常凶而最后遭难的小人。“出头的椽子先烂”,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还有一首题画诗,清代画家边寿民画了一幅题为《孤雁低飞》的画,本来雁子飞得很高,他画得却很低,在“低”字上做文章。又担心别人看不懂他的画,故题了一首诗: 孤飞随意向天涯,却旁江湖觅浅沙。恐有渔舟邻近岸,几回不敢宿芦花。

本来大雁应该是飞向天涯,但这只孤雁却在江湖上低低地飞——“觅浅沙”。为什么要低飞呢?正在寻找地方。为什么不落呢?“恐有渔舟邻近岸,几回不敢宿芦花”。作者生活在乾隆时代,正是文字狱最剧烈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谁肯轻易落笔呢?所以他用写景写雁来写人事。文网高张,话说得非常隐讳,但知道情况的人一看就知道。这幅画现存无锡市文物店,非常有名。

下面是我写的诗。我九一年游朝鲜金刚山的仙女泉,仙女泉在金刚山的半山腰,游人特别多,传说饮此泉水的人可返老还童。我当时戏占一律,有点开玩笑:“健步攀岩尽妙龄,羞将华发对山青。蓬壶岁月谁亲历?尘世洇波我惯经。胜地传奇终有意,神泉祛老恐无灵。 仙姬怕管人间事,迷雾空濛匿影形。”还有我受邀到丹东宽甸天华山风景区,每一景我都写了一首诗,共十首,曾在《辽宁日报》上发表过,我今天讲两首,多少有一些哲理。《连理松》:“岂似人间离恨重,朝欢夕散各西东。终生不解天涯别,连理枝头爱意浓。”说我们人间离恨重重,早晨还在一起欢聚,晚上就各走东西,哪比得上这连理松,终生也不懂得“天涯别”。这是一种寄寓性的诗。 还有一首《回头溪》。那溪水挺怪,本来是往南流,流着流着又往北,这也是一景:“清泉汩汩出岩间,跳荡奔腾去不还,待得投身浊浪里,方知回首恋青山。”人往前闯,待闯得一脑袋包,好像河跑到了浊浪里,污染得非常厉害,这时候才想起“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这时候你要在山上待着多么好啊!

《题本溪水洞》也是我写的。在座的各位可能都去过本溪水洞:“流水声中展画屏,一舟容与往来轻。天生怪诞嵚奇状,我作平和坦荡行。”船在水洞里走,非常自由自在,尽管在洞里坦坦荡荡、平平和和地走。讲一种心态,仕路再艰险,人情再复杂,我都平静地对待。表面上讲船在里走,实际上讲一个人对待矛盾、冲突的一种态度。“拊掌倾谈一笑中,沧桑不尽古今情。石林钟乳八千岁,洞口桃花一霎红。”我去的时候正值三月份,水洞旁一株桃花正红,但几天就凋谢了。水洞里的石林钟乳可不只八千岁,有一亿多年,说“八千岁”只是为了押韵。长久的东西一点风采没有,桃花虽然鲜艳,但很短的时间就谢了。“本地风光原秀美,出山泉水也澄清。云迷洞府空今古,绝胜他乡万里行。”现在我们到桂林、杭州等风景名胜去看,实际上这里比“他乡万里”还要好。“出山泉水也澄清”是一个典故,这叫暗用典。杜甫的诗“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这是比喻一个人在没有当官的时候很清廉,因为他没有条件;当了官有权势了,就开始耍弄手腕了,也是很污浊。 以上是第二部分。如果把前两部分比作一桌子菜肴的话,那么第三部分就陪着大家到后厨看一看厨师怎么配料、用火、怎么烧菜。

三、创作规律

一、要有真情实感,要表现出创作的个性

“诗言志”是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西晋有个诗人叫陆机,主张“诗缘情”。过去有人把“诗言志”和“诗缘情”两个观点对立起来,“言志”是诉说自己的打算、想法,说理的东西多了一点;“缘情”是讲的情和理的关系。实际上“言志” 也好,抒情也好,核心的东西都是要发于本性,“本乎性情”,在这一点上来说是一致的。像清人说的“自把新诗写性情”,还有“提笔先须问性情”,还有“天性多情句自工”,性情就是本性,真实的东西,真实的情感。这就规定了艺术作品一定要有真情实感,不能是虚假的。

我讲一件真事: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凤霞到营口,因为刚解放,身体不好,已经残疾了。当时我在营口工作,负责接待新凤霞。她有一位朋友姓黄,是一位退休局级干部。这位局长拿出几张照片,是六十年代初新凤霞到营口演评剧时留下的剧照。新凤霞所有的照片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抄没了,所以她最漂亮时期的照片一张也没有,而黄局长给她照的照片是她最美时期的照片,都是黑白的,非常好。新凤霞当时很激动,如获至宝,看着看着流下了眼泪。我就在其照片后面题了一首诗《为友人题三十年前旧照 》:“卅年回首感千重,旧梦如烟一笑空。且莫伤怀悲老大,青春犹在画图中。”表达了一种真实的感情。

乾隆时的一位大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有一段话,说不同身份的人,说话作诗都不一样,“凡作诗者,各有身分,亦有心胸。毕秋帆中丞家漪香夫人有《青门柳枝词》云:„留得六宫眉黛好,高楼付与晓妆人‟,是闺阁语。中丞和云:„莫向离亭争折取,浓云留复往来人‟,是大臣语。严冬友侍读和云:„五里东风三里雪,一齐排立等离人‟,是词客语。”袁枚说其夫人写的两句是“闺阁语”,是因为从夫人打扮来讲,把女性的妩媚、爱俏这种性格写出来,讲的是闺阁中女人的妆扮;“大臣语”意为他有一种气度,仁厚大度,关心民谟;“词客语”主要是讲他多愁善感、情感丰富,讲他的个性。同样是围绕柳树来做文章,可女性是从怎样美俏这个角度讲;大臣讲不要随便折枝,还要考虑周围的人,大家还要受到它的庇护;词客从多愁善感的角度讲。袁枚讲要切合各自的身份,要有各自的个性。

这里强调独创性。你创作的,有你自己的特点,表现的是诗人独自具有的思想、阅历、情感和生活积累,不能和别人的重复。还是袁枚,他讲一句话:“诗宜自出机杼,不可寄人篱下。譬作大官之家奴,不如作小邑之簿尉。”意思是说给大官宰相做家奴,还不如在小县城里当县尉,就是“宁做鸡头,不做牛尾”。 二、要有才情、才气、才学

诗才是很重要的。不是说有了真情和个性,就能写出好诗来,还必须有诗才。所谓“诗才”内容非常丰富。浪漫主义作家福斯特概括诗的才情为四句话:强烈地感受,敏锐地观察,新颖地构思、准确地组合。

这里有一个才和学的关系问题,刘勰《文心雕龙》说“才为盟主,学为辅佐”,意思是说对于写诗,才是主要的,学问是次要的,是辅佐,总的来看强调才。也有人说人才分三种类型:一种是再现型,一种是发现型 ,第三种是创造型,一个比一个高一层,诗人无疑是创造型的。也有人说:才华、才学、努力、机遇等是相加关系,如果都具备,自然就是最高的了。但有人强调“天才”,说其它因素是相加关系,唯独“才学”与其它因素是相乘关系,如果天才一点没有,其它的就什么也没有,强调天才的重要,袁枚就是这个观点,认为做诗是靠天才。我个人认为不能否定天才的作用,但也不能过分夸大。 光有才华没有学问也不行。学问起个什么作用呢?有一种主张认为学问是一种后盾,有学问,写出来的东西就有一种气。宋代人萧德藻说:“诗不读书不可为,然以书为诗不可也。老杜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而至破万卷,则抑扬上下,何施不可?非谓以万卷之书为诗也。”袁枚也讲古今人所以强调读万卷书,乃欲助其神气,而不是以书来代替灵性。这是一种观点。古代的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等都是非常有学问的,只不过有些诗人的学问你看不出来。等看出诗里的学问大了,这个诗往往读起来佶屈聱牙。清代诗人赵翼的诗大家比较熟悉,像“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短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这都是一种气概、气势。孟子就讲“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气,有时包括个人的生活阅历、生活环境,后天的培养提高,客观的磨练。所以赵翼讲要有一种“豪健之气”,要有一种真美,刚正的人格力量,他有一句诗:“由来艺事妙,正以人品传。设令有市心,画已不值钱。”他说诗好,更重要是人品好,如果是个画家,如果有功利的观念,“画已不值钱”了。应该说他这是对袁枚“才气”主张的一种补充,这样来看这个问题就比较全面。 三、胸襟、眼界、见识

毛主席的诗气派、博大精深,与毛主席本身的的胸襟、气魄有关。

下面看一下杜牧和王安石的诗,同是题乌江亭(乌江亭是项羽自刎的地方),唐人杜牧有一首诗:

胜败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豪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就是说你自杀有点失策,应该“包羞忍辱”,失败是兵家常事,不要因为失败了就自杀,说不定你回到江东以后,还能卷土重来。这是杜牧的主张。王安石的首诗是这样的: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两人完全针锋相对。经过楚汉之战,壮士百战疲劳,中原一战(垓下一战)后大势已去,江东子弟不会再跟你来了。事实证明王安石的看法是对的。项羽再回老家,也不可能将形势逆转过来,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里就反映了一个见解。因为杜牧是个书生,王安石是政治家。

咱们看一副对联,韩信的祠里(在江苏淮阴)有一副对联:“生死一知己,恩仇两妇人”, 非常妙。“生死一知己”,指萧何说的。萧何在韩信遭难的时候,最先将他举荐给汉高祖,而且萧何说必须用他做大将,不是一般的将领,所以就有“登坛拜将”。可是后来韩信的死,也是萧何出的主意,叫“伪游云梦”, 要除掉韩信。“恩仇两妇人”,“恩人”是“漂母”。在韩信最艰难的时候,正在钓鱼,被一洗衣妇——漂母看到了,漂母就把自己的饭给韩信吃,韩信说如果有一天我得势,一定要重金报答你。漂母鼓励他要有志气,有出息。这一番话促使韩信出去闯荡江湖。韩信得势后回来找到漂母,给予千金的重报。“仇人”就是吕后,真正杀韩信的是吕后。只十个字,就把一部韩信传完全概括进去了。 同样写《漂母祠》还有一个蒋士铨: 淮阴生平一知己,相国酂侯而已矣。用之则必尽其才,防之则必致其死。何物老妪偏深沉,

能于未遇相赏深。……独悲淮阴奇才古无偶,始终不脱妇女手。时来漂母怜钓鱼,远去娥姁解烹狗。

还是那十个字“生死一知己,恩仇两妇人”。哀叹说韩信没有真正的朋友、真正的知己,萧何看来是他真正的知己,可是最后把他出卖了;漂母倒是个知己,可她无权无势,所以“独悲淮阴奇才古无偶”。所以读诗要读它的历史眼光,读它的见解,能增长许多知识才干。 下面是我写的一首诗《登辽宁彩电塔》:“纵目苍空一豁然,摩天塔上瞰辽天。情怀小异《登楼赋》,襟抱遥同《胆剑篇》;球籍激人争上驷,宏猷励己拚中年。凭高易感风云会,澎湃心潮意万千。”这是“述志诗”,我觉得也还有气魄。我这首诗是一个引子,最主要是想引出杜甫的《登高》。这是杜甫的代表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气势非常好。我们称杜甫为诗圣,称杜诗叫诗史。我们往往特别重视他的“三吏”、“三别”,它们是杜甫关心社会民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们长期关心的是这些诗。事实上杜甫的诗还有一大部分属于那种更深刻地现实关怀,还有终极关怀,看得更远大。写怀抱,写他个人的抱负这类的东西我们有时候忽略了。我觉得杜甫的《登高》、《秋兴八首》,还有《咏怀古迹》五首,这些诗非常深沉,和“三吏”、“三别”反映的当时民间疾苦的东西有点不同,这类诗是反映他个人的苦闷、个人的抱负,也同样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初唐陈子昂的诗,非常有名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纵观天地,俯仰古今,远远超越了诗人个人的价值,表达了古往今来无量数人在宇宙时空面前的生命共振,从而使它在人类生活中获得了永恒的美学价值。清代诗人黄周星评价这首诗说:“胸中自有千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屈原有相类似有东西。后来有《春江花月夜》等,但他们不是单讲“时”,就是单讲“空”,而陈子昂既讲时间又讲空间,“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确实是一种深沉的感慨。诗的前两句贯穿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时间的长河里追索着历史、未来的纵深感;第三句是在绵长的时间基础上,架构了一座通向渺远空间的意象的桥梁,从而把动态的先后延续的时间和静态的上下左右空间连接在一起。它使人想起了杜甫类似的两句诗:“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诗人在艺术构思时,把苍茫、辽阔的身外时空世界和深邃渺远的心理时空世界,在更高的艺术层面上协调起来,对宇宙、人生、自然、历史、短暂与永恒、有限与无限、有常与无常、存在与虚无,进行探索与叩问,这样,就把对现实时空的深切体验,转换为对心理时空的奇妙想象,从而创造出诗歌中的艺术时空,在今古茫茫,天地悠悠的时空慨叹中,从心灵深处迸发出高亢、悲壮而又余韵凄然的痛苦呐喊。

四、诗要有情趣,有生趣,有意思

诗意有两种:一种叫有意义,一种叫有意思。 我讲的第二大部分叫有意义、有哲理,这里是说要有意思,读起来要有韵味,有幽默,有风趣,使人看了会发出会心的微笑,不能味同嚼蜡,枯燥生涩,面目可憎。

风趣是和性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和健康、闲适、平和的心态也直接相关。一个人心如死灰,形同槁木,没有丝毫灵气,是没有办法写出富有情趣的诗的;有些人整天处在浮躁之中,陷身于红尘万丈,利欲薰心,锱铢必较,心理素质不佳,也是不可能充满情趣的。 清代的许多诗人是性灵派,诗写得非常有意思,如袁枚的《遣兴》: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下面是乾隆时诗人张船山的《选期已近口占自嘲》,“口占”就是随口说出来的,当场即兴;

“选期”就是科举考试的时间:

一官宛转廿年迟,幻影魔人自不知。老女梦中三改嫁,迷离又到上头时。

我写的《苦读》七绝:“学海深探为得珠,清宵苦读一灯孤。书中果有颜如玉,戏问山妻妒也无?”《题杜鹃花节》是一首口占,到丹东正好赶上杜鹃花节,当场让我题辞,一点准备没有,我想了想写了四句:“北地春心托杜鹃,诗情画境两增妍。十年始与花期会,珍重江城一日缘。”还有一首《棒棰岛遣怀》,是我在棒棰岛住的时候,宾馆的人让我题辞:“高楼纵目兴偏豪,滚滚沧溟接素霄。欲架飞舟凌碧落,银河渤澥可通潮?”一九八九年我做宣传部长,一次上长春开东三省的宣传部长会。当时是八月初,天气非常热,晚上下了一场大雨,凉快了许多,大家都很高兴,举行舞会。东道主盛情邀请我跳舞,我坚辞不得,当场写了这首《舞会口占》诗,算是答复,也是应付:“晚雨生凉祛暑天,未谙歌舞愧华筵。非关左旧轻时尚,为恋诗书断雅缘。盛会岂堪人寂寞,良朋空羡影翩跹。呈诗聊作三生约,重聚春城再比肩。”

诗就说这么多。最后说两句:这些诗都是比较通俗的,由于是急就章,所以意义也不怎么深邃,但是一般来讲都有些情趣,可以使人会心一笑。我一向认为,诗应该能够琅琅上口,具有一种声韵美,不能堆砌。有的人写诗喜欢用僻典,结果注释连篇,甚至比诗都长,我认为这是一种低能。有本事写到诗里头去,暗用典是最好的。诗,应该是读起来让人有一种快感,不能像啃哲学著作那样,那就没有诗的美了。今天就讲这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