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精品:河南省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二十一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1-09-02 来源:步旅网


共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24.羊是人类最早驯养成功的家畜之一。在距今约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中就已经出现陶型羊的形象。商代用羊的肩胛骨占以问凶吉,甲骨文中就有羊的象形文字。有人统计古代典籍《诗经》中讲到羊的诗篇有13篇之多。可以说( )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养羊的国家 B.先秦时期羊是古代先民尊崇的吉祥动物 C.羊的温顺、亲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折射 D.“羊文化”与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密不可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羊是人类最早驯养成功的家畜之一”、“中国羊文化”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两项的表述,题干材料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AB;C项表述具有片面性,题干材料不能够反映出来,排除。进一步分析可知,D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羊文化”·“羊文化”存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5.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

A.“焚书坑儒”致使秦代史书遭到严重损毁 B.秦始皇为巩固个人军权并未实授这一职务 C.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一事为后世臆想猜测 D.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御史大夫,执掌全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秦代为保证皇帝对军权的绝对控制,太尉一职其实并未实授。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代的中央官制

26.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这从某一方面讲是好的,一个国家该要有一个凝固的中央。……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下列最能反映作者的观点是( ) A.从汉朝到清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宋代以后,地方逐渐失去了活力

C.在中央集权的前提下应给予地方一定权力 D.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斗争呈此消彼长之态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的主要信息是:从汉至清,中央过于集权导致地方政治一天不如一天。A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信息;B项结论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材料中没有中央与地方分权的信息,D错;材料表述的现象是中央过于集权的结果,那就说明要使地方政治健康发展,只能适当集权。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斗争

27.1397年,刘三吾等受命主考会试,结果录取的都是南方人。这引起北方士人的强烈不满。朱元璋命张信等人复查,但结果仍如此。有人上告说刘张等人串通,朱元璋大怒,在处置了刘张等人后,又亲自阅卷,最后录取的都是北方士人,史称“南北榜事件”。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科举公平选拔人才古今同理 B.解决考试和区域公平的矛盾 C.笼络北方士人借以巩固政权 D.避免科举取士过分倾向南方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朱元璋发迹于南方,朱元璋的行为实际上是借科举考试这一事件,来拉拢北方士人,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所以应选C。ABD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的选官制度·明代的科举制度

28. 明朝万历年间,我国东南地区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中下者抵租”。这些现象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

A.促使农业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促进佃农地位的提高 C.促使佃农所受地主剥削大大减轻 D.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分的提高,租佃制普及全国, 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 而浙江秀水县佃农居然“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由于佃农和商品经济发生关系,并 能取得实际利益,这就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D。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农业·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

29. “雾霾”,雾和霾的组合词,常见于城市。在中国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 )

A.先秦儒学 B.汉代儒学 C.宋明理学 D.佛教传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中的现象反映的是“天人感应”的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天人感应”的思想是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的,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

30. 2014年1月,英国广播公司(BBC)《新闻之夜》邀请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和日本驻英国大使林景一共同作客。在节目中,刘晓明以史实驳斥林景一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所作的辩护,获得在场观众的广泛认同。这说明( ) A.日本认识到参拜靖国神社行为的错误 B.中国所持立场得到所有英国人的支持 C.反对右翼势力抬头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 D.中国运用史实在国际舞台上维护国家主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提炼解读材料关键信息,“刘晓明以史实驳斥林景一为日本首相安倍晋 三参拜靖国神社所作的辩护”,据此可以判断出中国运用史实在国际舞台上维护国家主权的 认识。其余选项均不符合史实。

考点:现代中国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时期的外交·新时期外交的成就

31. 1924年孙中山说“平均地权”要做到“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由国家当给以土地”。国家土地从地主处买来。“节制资本”基本内容是:凡在中国土地上的有独占性企业,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空,不论属于中国人所有还是属于外国人所有,一律收归国家经营管理,以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这表明孙中山( ) A.认识到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性 B.和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纲领一致 C.提出了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办法 D.决定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合作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历史事实,正确分析历史结论。孙中山先生已经将三民主义发展

为新三民主义, 在民生主义中增加了 “节制资本” 的内容, 以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这表明孙中山先生在旧三民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民主问题的具体方法。 故选:C。 考点:20世纪以来重大的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32. 西塞罗认为,自然法是最高的法律,产生远远早于任何曾存在过的成文法和任何曾建立过的国家,他在国家篇中对自然法下了一个定义,即真正的法律是与本性nature相合的正确的理性,它是普遍适用的不变的和永恒的,它以其指令提出义务并以其禁令来避免做坏事。下列关于自然法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法律规定了人人平等和私有财产 B.大自然普遍存在的规律 C.贯穿始终的是自然、理性、正义

D.自然法作为衡量善与恶、好与坏的唯一尺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解读提炼材料关键信息“自然法是最高的法律”、“真正的法律是与本性nature相合的正确的理性”、“ 以其禁令来避免做坏事”,据此分析出西塞罗对自然法的理解即自然、理性、正义。 故选:C。A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考点:古代世界·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33. 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在关于“爱国主义”的界定中提到“他之所以关心本国的繁荣,首先是因为这是一件对己有利的事情,其次是因为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劳。”下列最能体现这句话含义的是( ) A.美国民主是建立在保护公民合法权力的基础上的 B.美国社会发展是多元文化的结果 C.美国社会的繁荣是美国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D.美国经济发展的前提是尊重公民的合法权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根据材料信息“这是一件对己有利的事情”“ 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劳” , 可知是指在美国, 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对己有利, 即尊重公民的合法权利,D 项符合题意。 故选:D。

考点:近代世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及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34. 1953年7月朝鲜战争交战双方签署的《停战协定》,在维持南北分治、保持半岛的“冷和平”方面可谓功不可没。但近几年来“朝核危机”的久拖不决,加剧了半岛局势的动荡。这表明( ) A.东北亚国际结构力量发生重大变化 B.原有停战机制难以适应局势的变化 C.冷战后朝鲜半岛依然存在冷战思维

D.南北朝鲜对峙是问题产生根源所在 【答案】B

考点: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朝鲜半岛问题

35. 1996年,由于泰国经济形势恶化,泰铢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次年,在国际投机资本的连续攻击下,泰国中央银行保持泰铢稳定的努力归于失败,被迫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当日泰铢汇率狂跌20%,一场席卷东南亚乃至韩国、日本的金融危机爆发了。这说明( ) 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不利于第三世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 C.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环境变得更恶劣 D.全球化推进背景下要加强经济安全意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泰国(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恶化从而引发了席卷东南亚乃至韩国、日本等发 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不利于第三世界与材料观点不符,故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由泰国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亚洲其他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韩国和日本是发达国家,故 项错误;由于泰国经济恶化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其他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经 济发展的情况会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为了免受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必须要 加强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才能稳定本国经济发展,故D 项正确。

考点: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表现 第Ⅱ卷 (非选择题,满分 52分) 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国若为纯然之共和政治,即便缺乏忠君精神,但有富于爱国精神之义勇,在一朝有事之际,人心亦可以奋然于此。”

——日本间谍小川又次《征讨清国策案》

材料二:清廷在洋务运动时期共建立了4支舰队,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船政舰队、广东舰队,分别归属直隶总督、两江总督、船政大臣、两广总督节制。而日本在1872年成立海军省后,海军发展就有了统一的指导机关。

——摘自德阳晚报《纪念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

材料三:美国当时集中力量扩充在太平洋的势力,难以顾及远东,故对日本采取了扶持的做法,希望能够“利用日本在远东与英法抗争”。德、法两国也希望日本发动战争,以便趁火打劫。英国在侵略东亚的过程中,经常同俄国发生争夺。为了对抗俄国,便采取了接近日本的态度。光绪二十年六月十四日(1894 年7 月16 日),英国和日本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废除了在日本的租界和领事裁判权……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四:甲午战争,成为两国历史命运的分水岭。梁启超对此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中日在军事方面的区别,并指出形成这种区别的根本原因。(12分) (2)依据材料三,分析甲午战争中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9分) (3)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梁启超的观点。(4分)

【答案】(1)日本军队属国家军队,由国家统一指挥,注重海军发展;(3分)清朝军队属于地方势力,由个人决策,军队仅以海军为重;(3分)日本对中国侵略蓄谋已久(或进行长时间的间谍活动);(2分)日本军队有武士道精神;清朝军队没有忠勇精神;(2分)根本原因:日本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清朝为落后的封建制国家。(2分)

(2)列强争相侵略中国(3分),列强在侵略中国中矛盾重重(3分),日本得到列强的纵容。(3分) (3)主题是中华民族的唤醒。(2分)证据:戊戌变法、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任选一点,2分)。 【解析】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甲午中日战争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6项中的1项或几项标准: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6.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它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请回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就丝绸之路向世界遗产大会提出四条申遗理由,并加以说明。(要求所提理由需依据评选标准,条理清楚,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例如:第一条中的敦煌艺术;第二条中伊斯兰文化的传播;第三条中新疆的坎儿井;第四条中的中亚文明的开创和发展;第五条中的楼兰古城遗址;第六条中的佛教传播路线等。(每点3分,四点共12分。主要考查论证思维,只要合理,同样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来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注意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要注意史论结合,逻辑要严密。

考点:世界文化·文化遗产·申遗

请从下面所给的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选定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不涂、多涂均按所答第一题评分;多答按所答第一题评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疗救助作为一项国家制度,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发展于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初,创新发展于21世纪初。1955年,山西省高平县米山乡最早实行社员群众“保健费”和生产合作社提供“公益金”补助的办法,建立起了当地的集体合作医疗制度。1960年,中共中央转发了卫生部关于农村卫生工作山西稷山现场会议的报告及其附件,称这一制度为集体医疗保健制度,要求各地参照执行。毛泽东还亲自代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从此,合作医疗便成为我国农村保障制度的基本制度。到1976年,全国已有90%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80年代初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渐衰落,从1979年到1985年,全国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的行政村由90%锐减到5%,合作医疗制度面临消亡的危险。90年代,党和政府曾尝试恢复和重建合作医疗制度,但由于指导思想不明确,成效不彰,重建后的合作医疗主要立足于个人缴费。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此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工作在全国迅速展开。 ——摘编自蒋蔷《简论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和改革后出现曲折的原因。(9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当前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立的意义。(6分)

【答案】(1)改革前(发展):政治运动(农业合作化)和最高领导人的推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农村集体经济(人民公社化)的发展;(任答2点,共4分) 改革后(曲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集体经济的衰落);人民公社旧体制的取消;国家对农村的投入大幅度降低;国家实行医疗体制市场化改革(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有农村医保制度盛行平均主义,存在许多弊端。(任答3点,共5分) (2)满足了广大农民对健康保障、保险的需求;有力地缓解了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难度系数中等。回答时要注意分阶段:改革前与改革后,再联系所学及材料从国家的政策、领导人的重视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的变化等方面归纳总结。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学生要注意联系自己身边发生和自己亲身经历,并结合材料“……从1979年到1985年,全国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的行政村由90%锐减到5%,合作医疗制度面临消亡的危险。90年代,党和政府曾尝试恢复和重建合作医疗制度,但由于指导思想不明确,成效不彰,重建后的合作医疗主要立足于个人缴费。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此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工作在全国迅速展开”进行解答。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改革开放·医疗卫生改革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鉴于国会众议院的选举议员办法历来弊端百出,亟宜采取有效措施以矫正之;宜剥夺许多微不足道的选区产生议员之权利,将该项权利授予人口稠密、资源富饶之大城市;宜增加州郡之代表名额;宜扩充有权参加议员选举之人数,使陛下臣民中许多从未参预其事者得享受此项权利。 ——《1832年改革法案》

材料二 1.凡年满21岁之男子,精神健全,目前不在因犯罪而坐牢之列者,都有选举权; 2.秘密投票——以保障选民运用其投票权利;

3.国会议员不应有财产的资格限制——使各选区得选拔他们爱戴的人,不论贫富;

4.议员支薪——以便一个诚实的商人、工人和其他等人,能离职充当其选区的代表,为国家的利益服务; 5.选区平均分配——按照选民人数产生代表,不让小的选区侵占大区的选票; 6.国会每年改选。 ——《人民宪章》(1837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32年前英国议会制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取得的成果。(8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1832年后英国议会制度还存在哪些不健全的地方,并分析其原因。(7分) 【答案】(1)问题:选区划分不合理,一些人口大量减少的农村地区拥有议席,而人口日益增多的新兴工业城市却没有议席;议会长期被土地贵族所把持,工业资产阶级政治权力弱小。(每点2分,共4分) 成果:削弱了土地贵族对议会的影响;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健全和完善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适应并进一步推动了工业革命。(每点1分,共4分)

(2)表现:普选权未得到实现,广大工人、雇农、妇女仍被排斥于政治之外;被选举权仍受到资格限制;社会底层群众的参政权未得到物质上的保障;土地贵族仍在议会中占有较大的势力;选举程序不合理,易受到操纵。(任答3点,共5分) 原因:工业革命尚未完成,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仍显不足;工人阶级在政治上的不成熟。(每点1分,共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首先依据时间“1832年”可知应是由于工业革命的进行,使英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促使议会进行符合实际情况的改革。再结合材料“鉴于国会众议院的选举议员办法历来弊端百出,亟宜采取有效措施以矫正之;宜剥夺许多微不足道的选区产生议员之权利,将该项权利授予人口稠密、资源富饶之大城市;宜增加州郡之代表名额;宜扩充有权参加议员选举之人数,使陛下臣民中许多从未参预其事者得享受此项权利”分析归纳。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注意材料来源“《人民宪章》”。再联系所学及材料“1.凡年满21岁之男子,……都有选举权;……3.国会议员不应有财产的资格限制——……不论贫富;……5.选区平均分配——按照选民人数产生代表,不让小的选区侵占大区的选票;6.国会每年改选。”归纳总结。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历程·1832年议会改革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1944年的时候,似乎整个世界的反法西斯战场的形势,无论是在欧洲大陆、亚洲大陆还是在太平洋战场上,都促使美、英、苏三大盟国召开的一次重要的会议而“积极”地准备着。 欧洲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苏联红军和美英联军正从东西两面夹击德军,一步步地把战争推进到纳粹德国的本土。欧洲东线的苏联军队已在北起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之1200公里长的战线上发动反攻,其前锋已渡过奥得河,距柏林东部只有60公里。在欧洲西线,美英盟军基本上粉碎了德军在阿登地区发动的最后一次反扑,兵锋直抵莱茵河西岸。法西斯德国崩溃在即,反法西斯盟国在欧洲战场的胜利指日可待。” 但在亚洲太平洋战场依然严峻的形势也同时使美国感到:“前往东京尚有一段艰难与漫长的道路。击败德国并不意味着对日战争的结束。相反地,美国必须准备在太平洋从事长期与代价极大的斗争。”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美国的军事领袖们在筹划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作最后的进攻,以尽快结束太平洋战争的时候,都迫切希望苏联早日参加对日作战,以便牵制日本在中国领土上的军队,使之不能增援日本本土诸岛的作战。正是怀着这样迫切的心情,1945年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如期前往苏联的克里米亚半岛参加即将在雅尔塔举行的会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雅尔塔会议召开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你对雅尔塔会议的历史评价。(9分) 【答案】(1)德意法西斯败局已定(3分);需要集中力量打败日本法西斯(3分)。

(2)加强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国际协调(3分);对世界重大问题作出了决定,推动了战后雅尔塔体系的

形成(3分);雅尔塔体系打上了大国的政治烙印。(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主要考查学生对雅尔塔会议背景的分析与掌握。依据所学可知,雅尔塔会议是二战过程最重要的一次会议,回答其背景时要联系所学知识及材料。如材料“……苏联红军和美英联军正从东西两面夹击德军,一步步地把战争推进到纳粹德国的本土。……反法西斯盟国在欧洲战场的胜利指日可待。但是,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的形势却让人颇感艰难。……日军,仍和美军逐岛展开争夺,致使战事异常惨烈,双方都在漫长的岛屿争夺战中损失惨重。而在中国(国民党)大陆及东南亚的大洋上日军仍然占据着大片陆地和众多的岛屿”揭示了其背景。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依据所学,对雅尔塔会议的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第一个方面是要从其积极的方面分析,它对战胜法西斯势力起了巨大的作用,这是它的第一个积极作用,第二个积极作用是确立了战后的秩序。它的消极影响也是很明显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对中国问题的处理,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二战·雅尔塔体制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在同治年间的中国沿海城市,如果你爱一个年轻人,就让他去学洋务;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学洋务。1867年,因父亲突然去世而陷入家庭困境的严复跨进福州船政学堂。后又被作为海军军官学生派遣出洋,曾入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学习。回国后,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总负责人。因不是科举正途出身,始终无法施展抱负。

为了改变这一尴尬的现状,从1885年至1893年,已任北洋水师学堂校长并官居从四品的严复,四次返乡参加乡试,四次落第。1894年的战争,严复体验了海军倾覆和割地赔款的耻辱,写下了《论世变之亟》,并开始翻译《进化论与伦理学》,进而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被时人誉为“西学圣人”。 ——摘编自赵柏田《帝国的迷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如果你爱一个年轻人,就让他去学洋务;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学洋务”。(6分)

(2)依据材料,说明严复的思想发生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9分)

【答案】(1)理解:兴办洋务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洋务人才非常缺乏;(3分)在科举仍占统治地位的中国,洋务遭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鄙视和排斥。(3分)

(2)转变:由追求科举功名到宣扬维新思想。(3分)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分)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响、科举之途的无望、严复的个人经历及品质。(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件给予正确认知,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认知能力,

学生不容易入手,从而本问具有一定难度。解题的关键,即在于把握住当时(同治年间)中国的时代背景。本题实际上考查学生对学习洋务的全面认识。“爱”的方面,即体现“兴办洋务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恨”的方面,即体现“洋务遭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鄙视和排斥”。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件给予正确认知和归因,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的“转变”,比较简单,从材料相关信息,即可直接认知得出。关于第二小问的“原因”,难度较大,涉及到多方面因素。有国家层面的(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变化),也有严复个人层面的因素(科举之途的无望)。此部分答案不唯一,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近代中国维新志士·严复·经历及其主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