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南京古城格局的独特魄力与保护延续

2021-03-25 来源:步旅网
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城市文化与历史保护南京古城格局的独特魄力与保护延续阳建强,Ic【摘要】南京古城是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设计的杰出代表,其空间格局具有十分独特的魄力。论文简述了南京古城发展与演变的历史沿革,从其地形地貌、布局形态、规划形制、空间组织与结构变迁等方面剖析了南京古城格局的形态特征与突出价值。并置于南京快速发展的现状背景,探讨了目前出现的城市急剧扩展、中心高度集聚、高层巨型化及成片危房改造等趋向给古城带来的严重威胁。在此基础上,论文最后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高度和城市整体发展角度,围绕如何进行古城格局整体保护,提出选择适宜空间生长模式,加强古城内部更新改造,建立建筑、城市与自然景观遗产保护区,进行精心城市设计与引导等战略性规划建议。【关键词】南京;古城;空间格局;历史文化保护;城市更新1古城发展与演变的历史沿革南京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的建城史、800多围与东吴时相同,只是在布局上依照魏晋洛阳城的规制略有变动。公元420年至589年相继建都于建康的南朝宋、齐、梁、陈四代,沿用了东晋的都城、宫殿、外围城堡和各种制度和设施。东晋时仅宫城(台城)用砖砌筑,南齐时用砖加固了都城的城门。到梁武帝时,建康都城的范围发展到东西南北各四十里,人口达到28万户,成为当时全国的第一大城。隋唐时期是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低潮时期,公元589年隋灭陈时,平毁了建康都城和宫殿,废丹阳郡和陈代设置的建兴郡。唐代前、中期更将金陵降为一般县治,称江宁县或上元县,唐后期才恢复为州治。在五代十国时期,金陵逐渐恢复元气,成为杨吴国的重镇和西都,杨吴末期还兴筑了金陵城。其后的南唐更以金陵为首都,改称江宁府。杨吴和南唐修筑的金陵城将秦淮河的河口地带包入城内。南唐金陵城为宋元时期所沿用,也是明代南京城东南部分的基础,在宋元时期,金陵仍是东南重镇。明代是南京首次以全国统一时代的首都地位出现在历史上。明代初期的54年(公元1368—1420年)称南京或京师,明代初年建造的南京城是当时全国以至全世界最大的一座城池,由外郭城、京城(应天府城)、皇城和宫城四道城垣均成,京城周长33.676公里。清代仍以南京为东南重镇,清代后期太平天国曾定都南京,称为天京。这一期间,明代331年的建都史(包括陪都时期)的历史文化名城①,先后有十个朝代在南京建都,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在世界范围的古都中具有重要地位。春秋战国时代,南京地区是吴、越、楚三国的接壤地带。最早属于吴国,吴王夫差曾在秦淮河入江口附近创建“冶城”。后来越灭吴筑“越城”作为攻打楚国的基地,此城一直遗留到明清时期,是有明确记载的今南京市区内最早的古城。之后楚国大败越国,取得江东的吴国故地设置了金陵邑,并筑有城,南京古名“金陵”由此得来。东汉末年,孙权将东吴的政治中心从京口(今镇江市)迁来秣陵,并改秣陵县为建业县,在楚金陵邑城的基础上筑石头城。公元229年,东吴自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还都置业,使南京首次作为封建王朝的首都。东吴对今南京的贡献,主要是奠定了一座全国性城市的雏形,以及四通八达的水道系统。公元280年西晋灭吴时,建业都城并未遭到破坏,仅改建业县为建邺县,至西晋末,又改建邺县为建康县。公元317年建立的东晋王朝,再次以建康为首都,都城的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125821)和国家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阳建强:南京古城格局的独特魄力与保护延续年至1949年间为中华民国首都,在1927年至1937年间曾制定“首都计划”,对南京老城区进行部分改建,并建成了北起下关江边中山码头,东抵中山陵的中山大道,作为新的中轴线。在此线的两侧建造了若干公共建筑和颐和路一带的“公馆区”等,这批民国建筑均由当时著名建筑师设计,是近代中国的优秀建筑。2古城格局的形态特征与价值2.1古城的自然特性圈1孙吴国都建邺概貌图“山川形胜”是南京古城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南京是低山岗地、河谷平原、滨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单元构成的地貌综合体,为宁、镇、扬山地的一部分,由三个脊斜组成,地貌上形成宁镇山脉两端的三个分支。北支沿长江南岸向西延续,包括栖霞山一乌龙山一幕府山一狮子山,海拔130—286米。中支至南京城墙脉延伸人市区,包括钟山一富贵山一九华山一北极阁一鼓楼岗一五台山一清凉山,海拔32—486米。南支绕城东南部,包括青龙山一方山一牛首山一三山一云台山,海拔95—382米。长江南京段达长度约95公里,江心有八卦洲、江心洲为主的十多个大小江心洲,江北有滁河,江南有秦淮河,为境内两条主要的长江支流。整个古城位于长江下游的秦淮河河口地区和宁镇山脉两端的一个小盆地中,周围的群山对古城起着屏障和军事防守的作用,而且便于登临,建设各种人文景观。南京城中部的小山群不仅是城内的制高点与历代名胜古迹聚集之处,而且是城内的南北水系的一条分水岭,此线以南的水属秦淮河流域,此城以北的水属金川河流域。三国诸葛亮曾将南京的地理形势描述为“钟阜龙蟠,石头虎踞”,比喻了一种内在的含意,使山川组成了一种气势:虎踞龙蟠,钟山高,气势磅礴,作龙蟠,石头山矮,雄峙屹立,作虎踞,对比非常强烈(图1)。这种山川的形势和山川与古城浑然一体的意境赋予了南京古城一种独特的空间图2著名都城巴黎的自然特性图3著名都城凡尔赛的自然特性魄力,这在中国四大古都以至六大古都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在世界著名都城中也是极为少见的,只有象巴黎、凡尔赛、布拉格和佛罗伦萨等都城可与之相媲美(图2,图3)。2.2古城的布局形态332的城垣未改,太平天国失败后,南京城内的建筑大部分被毁。1912年,南京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首都,1927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城市文化与历史保护南京是典型的不规则形都城,其古城格局在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方面可谓独具匠心。作为今南京老城的明南京城,城中有较多的水面和山丘,又包罗了南唐时沿用下来的旧城。当时朱元璋在选择宫城位置时,避开了整个旧城,而在它的东侧富贵山以南的一片空旷地建造新宫,又把旧城西北广大地区围入城内,供20万军队建营驻扎之用,这样就自然形成南京城内三大区域的功能划分:城东是皇城区,城南是居民和商业区,城西北是军事区。整个古城的外廓沿着这三大区的周边,同时还按照山丘、湖泊、河流等地理形势,从防御需要修建而成,因而古城平面成为西北角伸出而南部突出的不规则形状,南北约二十里,东西长约十一里妻茁絮喜端戈蠹宰%妾鬻冀‰磊翥1tt笼山、覆舟山包人城中,西北角直伸到长江边的狮子山,东南包括秦淮河,将南唐金陵和六朝的建康及东府城尽包在内,成为南京历史上规模最大而建筑最坚固的城。这一屈曲多变颇不规整的形态和格局一直延续至今,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管子》所倡导的“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规划思想。(图4)2.3古城的规划形制“四重城廓”亦是南京古城空间格局的主要特征,而且其形成的一些规划形制为其他都城所仿效。整个明南京城为四重环套配置形制,内为宫城,外为皇城,再外为京城,而后更环以广阔的外廓。南京的皇城在应天府城的东部,即今逸仙桥以东,光华门以北地区。宫城居于皇城中部而略偏东,是填平燕雀湖而建筑的,因而地势南高北低。宫城的布局以富贵山作为中轴线的基准点向南展开,宫城东西宽约800米,南北深约700米,前列太庙和社稷坛,是标准的“左祖右社”格局。宫城之外环以皇城,皇城南面御街两侧是文武官署,一直延伸到洪武门。正阳门外还设有祭祀天地的大祀殿,山川坛和先农坛等礼制建筑,形成了明清两代都城布局的范式,不仅中都临濠(今安徽风阳)的设计规划,大体上沿袭这种体制,后来明城祖迁都北京,整个北京的重新建设,也还是“规制悉如南京”。再外的京城(应天府城)就是现在的南京老城,京城外围的城墙十分坚固,平均高度在二十米以上,宽度在十米以上,城墙外层用特制城砖砌3334南京明都城………一图5明南京四重城廓成,并用花岗石作基础,在砖缝内灌入桐油、糯米浆和石灰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用砖砌的都城。整个都城共设十三座城门,其中通济、聚宝、三山三门是南部突出部分的城门,建筑尤其坚固,各有三重到四重门洞。在应天府城外围,洪武二十三年又建了外廓城,周围约一百二十里。外廓城更是从防御需要出发,利用天然的山坡形势,用土筑城,东北包括钟山,东南包容神机营和大教场,南面超越聚宝山(雨花台),北面包容石灰山和玄武湖,西面靠近长江边。现在外廓城的遗迹已不存在,但人们仍沿用这些城门名作为地名,应天府城的城墙大部分仍保存完好,皇城与宫城尽管建筑已毁,但其空间格局还基本保存下来。(图5)阳建强:南京古城格局的独特魄力与保护延续2.4古城的空间组织南京古城规划宽阔,地形复杂,虽城的形制不路网基本参照了美国棋盘式道路网模式,以中山大道、中央路、中正路(今中山南路)、汉中路作为城市干路基线,进行平行式垂直布置。在城市空间布局上,近代西方城市“公共空间”也有所体现,开辟了广场和市民公园,如1928年修建的新街口广场,1931年修建的鼓楼广场等。此外,近代理性城市功能分区的思想在近代南京的历次规划中也有不同层面的体现,划分出居住区、工商业区、公园区和军事区等。“中用”的规划思想则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的选择上。《首都计划》中第一次将建筑形式纳入规划控制的范畴,其中“建筑形式之选择”一项认为首都的建筑,尤其是行政公署及图书馆、博物馆、演讲堂等公共建筑宜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对规划政治区内的建筑乃至新兴的商业建筑亦均有不同程度的规定。这样一种中西方规划思想共同作用产生的城市基本格局为近代南京所固有,而且在世界上也是极为杰出的。规整,蜿蜒曲折而富于变化,但从全局看,仍然结构严谨,整体性很强,体现出一种刚柔相济的氛围。整个明南京城的布局总体上仍秉承传统,皇城偏处城东,使城的规划重心势在城东,以皇城为核心的政治活动综合区呈向西北展延之势,北迄外城北垣太平门一带,西至鼓楼。城中南部,以秦淮河两岸地带为核心的经济活动综合区,实处于政治活动综合区的半环抱之中。而城西北的城防区,亦是依附之势,于是从各综合区的配置关系看,主次分明,颇有严谨的礼制规划秩序,以宫为中心的规划格局至为明确。宫即为全城规划构图的中心,故即以宫城的南北中轴线充作全城规划的主轴线,虽宫偏居城东,但宫的中轴线实际上与旧城中轴线基本平行。从规划概念上讲,这条与宫中轴线基本平行的旧城中轴线,仍起规划轴线的辅助作用。宫城的另一轴线,即东华门至西华门的东西轴线。这是全城规划结构的辅轴线所在,此轴线向东延伸至大城朝阳门,西则过青溪展延至西城门。其在旧城的延伸线段,对综合区的配置也是有影响的。明南京在大城外,还经营了规模庞大的外廓城,就外廓而言,皇城位置已转变为全廓中部稍偏南处,而非偏居城东。这样不仅有利宫廷保卫,也突出了宫的中心地位。这种运用多条主次轴线和动态平衡的空间组织,即使在今天,其城市设计手法也显得高明和巧妙,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2.53城市发展对古城形成的威胁3.1威胁一:城市的急剧扩展南京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缓慢在老城内(明城墙以内)填充到向老城外急剧外溢的过程。1949年解放时,主要集中在老城内发展,1949年至1957年利用解放前留下的薄弱基础就近扩大工业生产,市区土地扩大28.6%,并在老城外布置了一些工厂和大专院校,1958年到1965年经历“大跃进”,大炼钢铁、大办化工、大搞小土群,在古城墙外围占用了不少土地,市区面积扩大51.9%。1966年至1978年,不少中央、省的大、中型建设项目拥人南京,由于定点脱离实际,不讲配套,打乱了布局,这一时期大幅度扩展了市区规模,到1978年底市区面积到达116.18平方公里,扩大了41.3%。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发展进入了急剧扩展阶段,尤其在1990年后表现得更为明显。据统计资料,1978—1999年,城市用地增长了60.6%,同时人口增长82.3%。这一时期发展的特征主要是老城内部功能向四周外溢,居住、工业和大型的批发市场较为均匀地分布在老城的四周,但是外围四个片区都缺乏独立的综合服务功能,外溢的部分主要还是依赖老城内的设施,这种发展状况不仅334古城的结构变迁近代南京城市化促使南京古城结构形态发生较大的变迁,这种城市近代转型不仅完成城市功能的转化,其城市空间格局也由传统的因势自由布局转化为以中山路为城市骨架,以鼓楼为城市中心的“中西合璧轴线”布局形式②。这种布局形式既不同于传统中国城市中轴线对称式格局,又有别于传统西方城市中心放射式格局,体现出“西体中用”的规划思想。具体体现在南京城的道路网规划上,自1929年按《首都计划》建成中山大道后,西方路网的形式在山西路、鼓楼、新街口,大行宫等处相继出现,大大改变了原有城内路网布局。1930年的《首都干道定名图》规划的城北道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城市文化与历史保护没有减弱古城压力,反而随着1990年代以后出现的高速发展,进一步激发了古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交通压力就是其中主要问题,由于大规模新老区联系形成的钟摆式交通,严重地冲击古城边界空间与明城墙的保护。此外,土地区位边际效益使古城逐渐被建设包围,古城特色的外显以及自然与古城的有机融合均受到较大程度的破坏。(图6)3.2威胁二:中心的高度集聚南京古城一直是整个南京的经济发展中心,而且随着南京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高,其中心功能将会更强。目前老城占主城不到1/3的建设用地,却占了主城60%的人口,67%的就业岗位和77%的三产就业岗位,有整个主城近一半的公共设施用地和近一半的商业服务用地。老城内作为城市的商业中心区的新街口地区发展更为迅速,目前新街口地区已从过去以零售为主的商业中心,初步发展成为以商业、商务、金融、办公等功能为主的商业商务复合中心。根据1997年调查资料,各类公共设施建筑面积已达445万平方米,其中金融、商务、办公建筑334万平方米,其他商业服务类建筑面积11图6南京历年城市扩展与演变1990年代初开始的旧城改造至今,古城已建高层建筑已超过500栋,其中80%以上集中在老城。据最近南京市规划局的调查资料,老城内总建筑面积4426万平方米,多层建筑占建筑面积总量的57.40%,低层建筑,占总建筑量的23.3%,高层建筑占9.9%,小高层建筑占7.8%,超高层建筑占1.6%,将高层建筑、小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合计共占19.3%④,这表明在南京老城高层巨型化现象已经出现。高层建筑是城市高效运转和紧凑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建筑技术的高度反映,它有利于产生多层次的城市空间形态,赋予城市丰富天际轮廓线,而且可以提供广阔的视野,让人们得以有机会在更高的视点观察和认识我们的城市环境,但同时高层建筑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随着高层建筑数量的增加,容易改变城市原有的肌理和尺度,不利于古城保护,以及带来地区交通和环境问题等等。就目前南京高层建筑建设状况,其布局仍过于分散,所建高层建筑的形态、风格和色彩缺少城市设计层面的引导和控制,整体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城原有的肌理和尺度,减弱了山体在古城中的主导作用及自然与古城之间的有机联系,而且少数高层建筑对古城格局和风貌特色产生破坏作用,一些项目建设擅自突破规划管理和环境容量控制,造成对古城的建设性破坏⑤。3.41万平方米。其建设用地已从1978年的20公顷扩大到1997年的72.84公顷。目前新街口3.7平方公里的范围人口密度达到4.2万人/平方公里,就业岗位密度高达3.0万/平方公里,在新街口最核心的四环路中,就业岗位2.5万个,密度达到5万个/平方公里⑧。这样的发展强度对古城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和交通压力,导致古城原有的肌理和尺度发生改变。目前许多专家学者已十分担忧:南京老城要承担如此众多的新旧功能,古城格局与环境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保护。而且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由于古城极为优越的区位优势和物质基础,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更大规模的区域性金融、贸易和综合服务功能仍可能进入老城,这不仅对零售商业空间的正常发展形成挤压,而且直接的后果就是对于古城格局与历史环境形成更大的威胁和进一步的破坏。3.3威胁三:高层巨型化现象伴随城市中心的高度集聚,势必会引发高层威胁四:成片的危房改造住宅拥挤、房屋破旧历来是我国旧城最为严的巨型化现象,这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335重的问题之一,南京老城也不例外,经过多年住宅阳建强:南京古城格局的独特魄力与保护延续的开发建设,尽管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由于问题的面广量大,旧城中的住宅解困工作仍十分艰巨。目前南京老城区内住宅建设面积2584万平方米,其中建筑质量好的住宅710.9万平方米,占总量的27.5%,质量中等的住宅1627万平方米,占总量的62.9%,质量差的住宅247.3平方米,占总量的9.6%,老城41.42平方公里用地(明城墙以内)中的尚未改造的居住区,要转产的无污染工业以及有污染工业,总用地约5.50平方公里,占总量的13.3%@。这些地区往往居住条件低劣,严重影响着南京古城的空间环境品质。此外,在已改造的旧居住区中也存在不少显见的问题,1986年到1995年期间,由于旧城改造过程中政府没有经济上的投人,完全依靠房地产经营实现旧城改造,致使老城人口越来越多,老城环境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在一些住宅建设中,住宅强调实用型为主,标准过低,而且在老城内的开发形式以街坊为开发单元的较多,见缝插针现象严重,致使旧城建筑密度越来越高。这些问题同时又引发出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目前古城内的玄武湖每天人湖的污水总量有25.9吨,其中只有0.3万吨是工业废水,大多为生活废水,水质达不到IV类标准。内秦淮河每天的污水排人量为23.2万吨,其中生活污水21.34万吨,水质已经超过V类标准,黑臭现象严重。这无疑会大大减弱南京古城的空间魄力与形象。界大城市的发展趋向是“从单中心集中式城市结构过渡到多中心开敞式城市结构”,这是世界各国在总结大城市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的战略性思考。这样的布局结构既可以保证大都市发展所需的空间,继续保持大城市拥有的活力,又可以避免大城市摊大饼式外延发展对古城产生的威胁。如世界著名都城巴黎从19世纪开始,其城市规模发展就极为迅猛,进入20世纪,由于巴黎在法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增强,其城市发展仍然保持强劲势头,但同时发展也给巴黎古城带来巨大的压力和负担。为处理好古城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巴黎市政府制定了三项战略性措施,诸如在更大范围内考虑工业和城市人口的分布,形成几个城市群;改变原来聚集式向心发展的城市结构,沿塞纳河发展成带形的城市结构;打破原来单中心的城市布局,发展多中心的城市布局等等。这一总体的规划策略改变了巴黎古城过去长期以来的集中式发展模式,为巴黎古城整体保护奠定了基础(图7)。4.2加强古城内部的更新改造早在1980年南京总体规划提出了“圈层式城镇群体”空间发展模式,1991年南京总体规划又提出“市域一都市圈一主城”的空间发展模式,但4古城格局整体保护战略思考4.1选择适宜的空间生长模式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城市,地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而且从大的区域发展,未来的南京将作为仅次于上海的地区性副中心,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与上海、杭州形成长江三角洲大三角关系,在宁镇扬中三角中,南京更是组成南京经济圈的首位龙头城市,是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不难预测南京未来的城市进程将更为迅速和强劲。在目前南京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采取以老城为中心的集中式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在一定的城市规模下是可以接受的,但当城市继续扩展,超出城市发展的适宜尺度时,就势必会给南京古城带来巨大压力,使古城格局整体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当今世图7巴黎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构思336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城市文化与历史保护从现实情况来看,南京城市发展大空间上的拓展并没有象总体规划那样步伐大,南京城市建设基本上一直没有突破明城墙的范围,其重心仍然集中在鼓楼以南和中山北路沿线地区。这与古城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物质基础设施不无关系,也符合城市发展总是依附于原有的城市基础的一般规律。而且南京新街口地区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中心商务区的雏形,在未来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将有两条地铁在此相交,这将进一步增加新街口中心地区的吸引力。因此,跳出主城,拉开框架,实现老城原有中心功能向外疏散还很难在短期内实现。为处理好古城格局整体保护与中心高度集聚的关系,需要全面启动新旧发展互动机制,一方面积极从老城向广大郊区作战略转移,另一方面还应通过一些技术性措施加强古城内部的更新改造,提高其结构的承载能力。与此同时,通过对古城旧居住区环境的整治和更新,改善古城的人居环境。而且更为重要的,还应逐步对南京古城原有空间格局和特色进行有目的的梳理,深入挖掘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再现古城空间的艺术价值。4.3图8南京地貌航空影像立“历史保护区”,其重点是对城市遗产,尤其是旧街区和历史中心区进行成片保护;1983年立法建立“建筑、城市遗产保护区”,意在加强对历史环境的保护;1993年又在其基础上增加“景观”一项内容,建立“建筑、城市与自然景观遗产保护区”,制定该法规的初衷与制定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或保护区是一致的,但更多涉及到自然与城市景观的保护内容,其旨在以保护自然景观为主要目的,强调自然景观与城市和建筑的有机联系,对各种影响景观的开发行为进行严格控制。4.4建立建筑、城市与自然景观遗产保护区南京古城格局的独特魄力在其富有特色的山川形胜、顺应自然的布局形态、结构严谨的四重城廓、灵活有序的空间组织以及各综合要素有机融合谐调的整体感(图8)。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和现代化建设的冲击,目前代表南京古城空间格局与特色的物质载体多停留在单个地区或标志物上,整个古城缺乏有序的视觉联系,削弱了各要素的表现力。此外,重文物、轻文脉的旧城保护模式使古城空间特色要素日渐丧失其环境价值,使人们置身古城却难以感知和体验到古城的空间魄力,与巴黎、凡尔赛、布拉格和佛罗伦萨等世界著名都城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将建筑、城市与自然景观作为整体进行一体化保护对南京古城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法国“建筑、城市与自然景观遗产保护区(ZPPAUP)”制度无疑给我们以有益启示。早在1913年,法国就颁布了《历史纪念建筑法》,用以保护重要的纪念建筑;1930年颁布《自然纪念物和具有艺术、历史、科学、传奇以及景观特征的名胜保护法》;1962年颁布《马尔罗法》,建进行精心的城市设计与引导从城市设计价值看南京古城,它是中国古代都城尤其是中国古代江南都城的杰出代表,十分典型地反映了中国江南都城的传统格局与艺术成就,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城建设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及科学价值。与此同时,今天的南京古城又是一个仍在继续发展并正在供市民生活居住的城市,在古城内部及其周围进行现代化建设在所难免。至为重要的是,应将城市设计思想和原则贯彻到古城保护与发展的全过程,应借助现代城市设计的场所和文脉理论,深入研究南京古城空间格局的构成要素及其组织原则,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精心设计,提出各尽其能的方案,使现代化建设建立在高质量的发展基础上,337阳建强:南京古城格局的独特魄力与保护延续议会大厦、国家剧院、音乐厅和各种公园等,公共建筑位于林荫大道和花园之中,气势宏大,环境优美,使老城与新城得到了很好的过渡。佛罗伦萨的新旧城过渡也是极为成功的典型案例。参考文献1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图9维也纳和佛罗伦萨新旧城过渡的处理2001.3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使适宜的开发利用和谐地融于古城的历史环境之中。具体而言,应注意保护好南京古城现有的地形地貌景观,凸显古城山川形胜的空间形态;应通过城市设计使现代化高层建筑与历史轴线有机融合,同时控制好历史轴线对景,强化历史轴线的空间意象,展现古城历史演变的空间序列;明城墙是新、老城区的过渡地带,可借鉴维也纳和佛罗伦萨新旧城处理的成功城市设计经验⑥(图9),强调新、老城区空间结构的延续和过渡。总之,通过精心高超的城市设计,保护和彰显南京古城空间格局的独特魄力。98764版社,1999.汪德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5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蒋赞初.南京老城的历史沿革.南京老城保护和更新规划国际研讨会,2002.李百浩熊浩.近代南京城市转型与城市规划的历史研究.城市规划,2003(10).王建国.南京老城空间形态优化和形象特色塑造.南京老城保护和更新规划国际研讨会,2002.周岚.南京老城保护更新规划背景情况介绍.南京老城保护和更新规划国际研讨会,2002,注释①蒋赞初.南京老城的历史沿革.南京老城保护和更新规划国际研讨会。2002.②李百浩熊浩.近代南京城市转型与城市规划的历史10南京市规划局.南京老城历史资源与现状有关资料(内部资料),2002.1l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12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13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市总体规划调整,2000.14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规划研究,2001.15宁越敏.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2000.研究.城市规划,2003(10).③宁越敏.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2000.④南京市规划局.南京老城历史资源与现状有关资料(内部资料),2002.⑤王建国.南京老城空间形态优化和形象特色塑造.南京老城保护和更新规划国际研讨会,2002.⑥维也纳新旧城之间的环城干道建设是城市设计中的成功案例,维也纳环路是当时最优美的城市干道之一,环路的建设使规模不大的老城区自然地被包容在一个近代城市的道路系统中,建成的环城干道长约4公里,宽57米,两边布置了教堂、证券交易所、大学、作者简介:阳建强(1965一),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助理,教授。338南京古城格局的独特魄力与保护延续

作者:作者单位:被引用次数:

阳建强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1次

1. 陈铁励.李祥琪.贾昌龙 非开挖技术在排水管道铺设中的应用[会议论文]-20042. 尹超 南京古城空间格局保护研究[学位论文]2005

3. 吕鑑.陈章.郝二成.段晓东 雨水管网方案优选枚举模型的研究[会议论文]-20044. 闵士权 卫星移动通信概况与我国发展策略思考[会议论文]-20045. 敬东 城市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控制的相关性研究[会议论文]-2004

6. 李胜.黄勇.LI Sheng.HUANG Yong 对合肥城市风貌特色发展继承的设想[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05,31(14)7. 沈向阳.SHEN Xiang-yang 安庆古城格局特色保护的策略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4(3)

8. 张小娟.王桢.ZHANG Xiaojuan.WANG Zhen 在交融中演绎历史——以兰州市传统轴线格局的传承与发展为例[期刊论文]-城市发展研究2009,16(7)9. 白水 金陵城里[期刊论文]-地图2000(4)

10. 李学军.郑春和 管道闭路电视检视技术的应用前景[会议论文]-2004

1.蔡琰 南京颐和路民国建筑保护的原真性与文化传承[期刊论文]-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6)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_6143038.asp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