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营养成分
课 题 食物的营养成分 课型 新授 1.知识目标:掌握人体中的六类营养成分及其在人体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 2.能力目标:能够诊断缺乏哪种营养成分造成何种病症。 3.情感目标:教育同学们做到合理膳食,不挑食,健康成长。 重点:糖类、蛋白质、脂肪三大营养成分的作用 重 难 点 教 法 学 法 教学准备 难点:维生素的主要种类、来源及缺乏症状 讲授法 讨论法 实验法、练习法 课件 实验用具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导入 为什么人每天要吃各种食物?人所以每天要吃食物,是因为食物中含有人体需要的营养。那么人体需要哪些营养?这些营养有什么用?它们主要含在哪些食物中?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些问题。 自主学习 提出疑问 (1)人体需要哪些营养? (2)怎样检验食物中维生素的含量 合作 请你说出下列疾病与缺少哪些营养物质有关: 探究 夜盲症-------------------佝偻病 点拨 解疑 脚气病-------------坏血病----------------- 1.做菜时,不要切碎了再洗的原因是-------------------------------------------2.你来做医生:欣欣同学傍晚时看不清东西,你建议她多吃些什么?并说明理由。 练习3.聪明的你: 16世纪时期,长期在海上航行的水手们,常得一种可怕的疾病,病人牙龈充血肿达标 胀,因皮下淤血,皮肤也青一块紫一块的,严重的甚至死亡。请你分析:这些水手们得了什么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对轻者应怎样治疗? 以下是“新盖中盖”钙片的说明: 拓展提升 主要原料:碳酸钙、维生素D 人的饮食中如果缺钙,成年人将会患------------------。此药物中除含钙外,还有维生素
D的原因是------------------------------------------ 消化和吸收
课 题 消化和吸收 课型 新授 1、记住吸收的概念,了解人体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 学习目标 重点: 消化道各器官吸收的营养物质 重 难 点 教 法 学 法 教学准备 难点: 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讲授法 讨论法 实验法、练习法 2、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知道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挂图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生长发育的进行各项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来自于食物。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如水、无机盐、维生素等能溶于水,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其余导入 的营养物质必须经过人体的加工才能被利用。那么营养物质为什么需要加工?要经过怎样的加工?又是由我们身体的哪些结构来完成这一过程呢?对,营养物质的加工、吸收是通过人体的消化系统进行的。 自主1、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 的过程,叫吸收。 学习 2、人体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其中消化道中基本上没有吸收能力的器官提出有 、 、 ,胃只能吸收的营养物质是 、 疑问 和 。 1、吃馒头,慢慢地嚼咀,细细地体味。看能否吃出什么味道。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在合作 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探究 2、制作的消化系统组成和功能的课件。请说出下列结构的名称? 点拨 解疑 3、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分,口腔中有哪些与消化有关的结构? 1.下列对同学们骨骼发育最有利的食物是( ) 练习达标 A 鱼肉和水果 B 玉米和稻米 C 高粱和猪肝 D 鸡蛋和虾米 2.某人牙龈经常出血,他多吃下列哪组食物最好?( ) A 牛奶和鱼 B豆浆和瘦肉 C 鸡蛋和牛奶 D新鲜水果和蔬菜 1、血液流经小肠后,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是 。在此处完成的生理拓展活动的是 。 提升 2、调查身边经常酗酒的人的身体状况,想一想,酒精进入人体后最先受到损伤的应是什
么器官? 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
合理膳食与食品安课 题 全 课型 新授 1、关注并学会粗略评价自身的营养状况 学习目标 重点:1、关注并学会粗略评价自身的营养状况 重 难 点 教 法 学 法 教学准备 难点:关注食品安全 讲授法 讨论法 实验法、练习法 2、明白什么是合理膳食并理解合理膳食的意义 2、参与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将学生搜集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编写成小材料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人太胖太瘦都说明这个人的营养状况不太好,那什么样的体重才是比较标准的呢? 导入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和营养状况 自主学习 提出疑问 合作 探究 点拨 解疑 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才是合理的,才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 膳食指南: 1、多吃谷类,供给充足能量 2、保证鱼、肉、蛋、奶、豆类和蔬菜摄入 3、参加体力活动,避免盲目节食 1、如果营养不当,就会影响 ,使 下降,甚至发生 缺乏症或 。 练习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达标 3.小肠壁的粘膜层向肠腔形成的绒毛状突起结构是_____________,凹陷而形成的结构是___________. 1.在消化道中只有消化作用是_______,只有吸收作用的是_______,既有消化作用又有吸收作用的是__________,既无消化作用又无吸收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 拓展2.消化系统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 提升 3.小肠壁的粘膜层向肠腔形成的绒毛状突起结构是_____________,凹陷而形成的结构是___________.
作业设计
AB.你认为在消化道中哪些部位具有吸收作用? 其吸收的主要部位是什么?为什么? C.各部分能够吸收哪些营养物质?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课 题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课型 新授 知识性目标: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概述呼吸道和肺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学习目标 概述呼吸运动的过程 技能性目标: 通过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性目标: 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重点: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 呼吸运动的过程 讲授法 讨论法 实验法、练习法 重 难 点 教 法 学 法 1、肺泡的结构 2、肋间肌舒缩引起肋骨和胸骨运动的模 教学准备 3、膈肌运动引起胸廓容积变化的模型 4、PPT课件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播放视频资料,展示新生儿啼哭、登山运动员登山、潜水员潜水携带氧气瓶画面,并提导入 出问题: 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 自主学习 提出疑问 合作 探究 点拨 解疑 练习达标 1、日常生活中,我们提倡用鼻呼吸而不用口呼吸,为什么? 2、为什么吃饭时不要高声说话? 3、痰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不能随地吐痰? 1、 什么是呼吸运动? 2、 围成胸廓的骨和骨骼肌分别有哪些? 1、是哪些结构引起了胸廓的扩大和缩小呢? 2、是胸廓的变化引起了呼吸,还是呼吸引起了胸廓的变化呢?
拓展提升 PPT课件展示:分析与讨论 比较图片分析:北欧人的鼻子形状与赤道附近人的鼻子形状有差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
人体怎样获得能量
课 题 第二节人体怎样获得能量 ●知识目标 课型 新授 1.探究不同食物的热价。 2.解释人体内能量的释放过程。 3.举例说明影响能量消耗的因素。 学习目标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学探究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树立良好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惯。 重 难 点 教 法 重点:能量的释放 难点:探究不同食物的热价;能量的释放。 讲授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出示课件,让学生猜照片上的人物(2008年的奥运会冠军),介绍他们的成绩,并讲述记导入 者探访训练基地食堂的结果:他们的食量比我们要大得多。提问:为什么他们比我们一般人食量大? 自主学习 提出疑问 一、能量的摄取 人体所需要的能量来源于食物,具体说是来源于食物中的 。 食物的热价是指1克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 。 ▲ 、 和 都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其热价分别为 千焦/克、 千焦/克和 千焦/克。其中 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 合作 二、能量的释放 探究 ▲人体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一个消耗 和产生 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场所是点拨 人体内的 ,所释放的能量用于进行 和 。 解疑 练习达标 拓展提升 三、影响能量消耗的因素 每个人维持生存所需要的能量因 、 、 而有所不同,也与 和 _ 有关。 1.一个人在冬天比夏天往往饭量大一些,试分析原因。 2.人在清醒、静卧、空腹、室温20℃条件下所消耗的能量称为基础代谢。在此条件下所消耗的能量主要用于那些生命活动?
作业设计 (A).下列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营养物质是( ) A.水、脂肪、糖类 B.脂肪、糖类、蛋白质 C.水、无机盐、维生素 D.糖类、蛋白质、维生素 (B).下列等量的食物中,燃烧时放热最多的是( ) A.馒头 B.花生 C.牛肉 D.苹果 (C).人体进行各项生理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源于( ) A. 糖类 B. 脂肪 C. 蛋白质 D. 维生素 空气质量与健康
课 题 空气质量与健康 知识目标 : 课型 新授 1.知道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 2.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3.认同吸烟对健康的危害。 学习目标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有关资料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健康与周围的空气质量有密切的关系,爱护环境就等于爱护自己。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环保意识。 重点:1.知道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 重 难 点 2.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难点:空气污染指数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导入 我每时每刻都在呼吸都在呼吸,一个人每天要呼吸两万次,每天至少要与环境交换以往多生气体,可见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话题。 自主学习 空气质量等级是依据----------------------------------来判断的,它能反映提出疑问 -------------------------的程度。 合作 探究 点拨 解疑 1、吸烟会损坏-----------------,经常吸烟的人常年---------,易患----------、----------等呼吸道疾病。 2、下列关于吸烟有害健康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吸烟者肺癌的发病率比较高 B 吸烟可以增强记忆力和注意力 C 吸烟降低呼吸道的净化作用 D 吸烟使呼吸道受到不良刺激 1.下列疾病中,可能由空气污染引起的是( ) 练习达标 A.感冒 B.哮喘 C.肝炎 D.沙眼 2.由于森林减少及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现在全球环境出现了( ) A.赤潮 B.沙尘暴 C.温室效应 D.酸雨
1、目前,科学家在大气中已经发现了近30种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其中二氧化拓展提升 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最重要的气体,大约起到66%的作用。对以上提出问题,你认为是当前的什么问题?你能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吗? 作业设计 ABC、我村有一家父母都吸烟,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都相继得了肺癌,两个老人现在还没有肺病,请你说说这是为什么?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
物质运输的载体
课 题 物质运输的载体 课型 新授 1、观察血液的成分和人血永久涂片,培养观察能力。 学习目标 2、解读和识别血常规化验单,体验生活和科学的紧密联系。 重 难 点 教 法 学 法 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难点:血红蛋白的特性 讲授法 讨论法 实验法、练习法 课前准备: 实验用10 mL注射器吸取1mL柠檬酸钠溶液放入试管内,用量筒取新教学准备 鲜猪血10 mL倒入盛有抗凝剂的试管内轻轻振荡,使之充分混和,静置12小时。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怎样才能运输到全身各处?组织细胞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血液) 导入 其实,上面这些物质都是由血液来运输的,而血液就像是流过田野的溪水,灌溉了两旁的田地,给它们带来了养料并将废物带走,而这些田地就像是我们体内的细胞。 现在让我们来了解血液,这个流动的组织吧! 自主1、血液是呈什么状态?(液态) 学习 2、那为什么我们平时吃的猪血、鸡血不是液态的呢?(凝固) 提出 疑问 合作 1、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者静止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的现象?分成了几探究 层? 点拨 2、综合上面的资料,你认为血液可能是哪几部分组成的?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解疑 分别应在什么层位? 练习你有过作血常规化验的经历吗?检验科的医生从我们身体上抽取一滴血,放在载玻片上达标 制成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你知道检验科的医生在显微镜下看到了什么呢?
拓展提升 1、血液中含有哪些成分?他们的正常值分别是多少? 2、该化验单的哪项测试定值不正常?化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A).血液凝固和加入柠檬酸钠的血液静置后,都出现淡黄色液体,它们依次是( ) A.血清、血浆 B.组织液、血清 C.血浆、血清 D.组织液、血浆 (B).当身体某处受伤流血时,能促进止血和加速凝( ) 作业A.白细胞 B.红细胞 C.血小板 D.血糖 9设计 (C).某男子血常规化验单:RBC为3.59×1012个/L,WBC16×10个/L,HGB 110g/L ,PLT 1409×10个/L ,可判断此人( ) A正常 B有炎症 C贫血 D 有炎症 、贫血
运输物质的器官
运输物质的器官 课 题 课型 知识目标:区别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 技能目标:1、运用出血初步护理的基本知识,模拟进行出血后的处理。 学习目标 2、运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 情感目标:学习出血初步护理后,认同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他人。 重 难 点 重点:区别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 难点:运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导入 自主学习 提出疑问 合作 探究 点拨 解疑 血液是生命之源,营养物质的运输,代谢废物的排出。都要通过血管,因此,分清血管的类型显的尤为重要。 你们对血管有哪些认识? 1、 在抽血或输血时,往往需要用胶皮管捆扎针刺入部位的上方(近心端)。你知道这时针刺入的是什么血管吗?请解释这样做的理由。 2、 常言“青筋暴露”中的 “筋”,指的是什么? 1、毛细血管有那些特点是适合物质交换的? 2.与静脉相比,动脉的特点是 A.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小 B.管壁厚、弹性大,管腔小 C.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 D.管壁厚、弹性小,管腔大 3.人体的循环系统结构中,不存在瓣膜的是 A.心房和心室之间 B.动脉血管内 C.四肢静脉血管内 D.心室和动脉之间 新授
1.有时因撞击等原因而导致皮肤出现青紫的斑块,这是由于( )出血所致。 A.心脏 B.动脉 C.静脉 D.毛细血管 练习2.心脏的壁最厚的是 达标 A.左心房 B.左心室C.右心房 D.右心室 3.与左心室相连的血管是 A.主动脉 B.肺动脉 C.上下腔静脉 D.肺静脉 1.四川汶川地震后,许多健康的公民积极无偿献血,医生在给他们抽血时,针刺入的血管是 拓展A.主动脉 B.毛细血管 C.静脉 D.体动脉 提升 2.现有一只新鲜的猪的心脏,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判断出它的左右? A.手捏心室壁 B.将心脏切开 C.手捏心房壁 D.向心脏内灌水 物质运输的途径
物质运输的途径 课 题 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2、说出血压与脉搏的概念及正常范围是多少? 学习目标 3、探究脉搏与运动的关系,体验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影响,学会健康的生活。 重 难 点 教 法 学 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我们前面学习了血流的管道——血管,由不同类型的血管和心脏构成封闭的管道系统: 导入 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如果在管道系统中把心脏排除在外,只有各种血管组成封闭的管道,血液在其中能否正常循环流动? 一、血液循环的途径: 1、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动脉血) —→上、自主下腔静脉—→右心房(静脉血) 学习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静脉血)—→肺静脉—→左心提出房 (动脉血) 疑问 3、动脉血:含氧气较多,颜色鲜红 4、静脉血:含氧气少,颜色暗红 合作 探究 点拨 解疑 二、血压和脉搏:、 1、血压: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2、收缩压:心室收缩,血压上升到的最高值 (12~18.7kPa) 3、、舒张压:心室舒张,血压下降到最低值 (8~12kPa) 4、、高血压:一个人的血压经常超过18.7/12kPa 5、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安静状态下成年人:75次/分 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难点:了解血液循环途径,以及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讲授法 讨论法 实验法、练习法 课型 新授
练习达标 1、什么是血液循环? 2、血液循环的具体路线是什么? 3、在血液循环中成分发生什么变化? 4、人体为什么离不开血液循环? 观察内容: 拓展(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提升 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2)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A)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作业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设计 (BC)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3.4 关注心血管健康教案
教学目标
1、关注心血管疾病的危害。 2、分析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 3、说出饮酒对心脏和血管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延伸 (一)预习目标
1、关注心血管疾病的危害。
2、收集心血管疾病及其防治的资料并讨论和生活习惯的关系 (二) 预习过程 1、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2、保持心血管健康,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三)自我检测 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因素
1、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和人们的__________。
2、吸烟、酗酒的危害:损伤心脏和血管,导致__________疾病。 3、保持心血管健康:积极参__________、养成良好的__________。 (四)我的疑惑 请将你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在课本上标记或总结记录在下面:
二、课内探究 【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我们知道心脏是动力器官、血管是血液流经的管道,如果这两者发生病变回有什么后果呢? 据调查,我国每年约有50万新发病的脑中风患者和75万冠心病患者,由此导致的家庭、医疗和经济负担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心脏和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第一杀手。心脏和血管疾病的治病原因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心脏和血管,使它健康的工作呢? 展示目标:(学生读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查找问题】 一、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因素
先来了解一下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 (一)、调查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课前提前布置调查任务) 课前我已经布置了调查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可访问家人、心血管疾病患者和医务工作者,也可上网查询。现在先来看一下我收集的资料。(课件)
调查时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 [来源:学科网]
1、心血管疾病在哪个年龄段发病率最高?你对心血管疾病的危害有哪些认识? 40岁以上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 心血管疾病的危害: 危害一、 冠心病导致猝死
危害二、 血栓导致的中风、猝死
危害三、 大量危险并发症: 肺部淤血造成易发性肺部感染,肝脏长期淤血缺氧可出现肝硬化,高血压造成肾衰等等
2、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心血管病这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上升,与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变息 息相关。对于心血管病,有效预防重于得病治疗,而清淡健康、均衡合理的膳食结构是心血管 疾病最直接有效地预防武器。
3、酗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对心血管的健康有影响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吸烟会伤害咽、喉、气管、肺、心血管等。
会引发的心血管疾病:1、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 左心衰竭;2、肺源性心脏病[
来 --> 右心衰竭;这两者最终会造成心源性呼吸困难。 酒会伤害胃黏膜、肝、大脑和神经中枢。酒精中毒性心肌病往往未被发现,有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心脏增大、心律失常以及心功能不全。 ›左心衰竭提出问题:看完我们收集的这些资料,你有何感受? 引导学生总结: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威胁最大的一类疾病。关 注心血管疾病健康,对我们来说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因素有哪些呢?
遗传因素、先天性因素还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 【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三)、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WHO)通过调查指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酗酒,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
下面我们就用活体水蚤为材料来探究酒精对其心率有什么影响。 探究实验一般包括六个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1、同学们,对这一探究活动你提出的问题是什么?(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影响吗?)
2、你们能否对这一课题作出假设?(酒精能使水蚤的心率加快。)
3、这个实验需要对照实验吗?用什么作对照? (需要对照。用不同浓度的酒精。 因为不同浓度的酒精对水蚤心率有不同的影响,对照的结果更有说服力。)
好,经过我们共同探讨,实验方案越来越完善了,下面我们看一下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 1、将不同浓度的酒精滴加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并记录水蚤的心率,重复3到4次,对结果怎样处理? (取平均值) 得出实验结论。
2、影响水蚤心率的因素很多,因此实验最好用10秒内水蚤心率跳动,取平均值,确保数据的可靠。 3、用酒精做实验先用吸水纸将水吸干,避免降低酒精浓度,滴上2~3滴酒精溶液,5~6秒后再用吸水纸吸去大部分酒精溶液,但不要吸干,这样既可保证酒精对水蚤的影响,又可避免水蚤游动影响观察效果。
..... 我们共同来看一下这个实验的过程及结果。 (1)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什么影响? 水蚤的心率会随酒精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说明酒精有麻痹作用会减缓心脏跳动。 (2)哪种体积分数的酒精对水蚤有致死作用? 20% (3)通过这次探究活动,你认为酗酒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 长期酗酒或吸烟都会损伤心脏和血管,导致心血管疾病,引发动脉硬化、高血压等。 ( 四)不良的生活方式
课本62页 找找看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哪些? 酗酒 吸烟 饮食不合理(食用过多地 油脂类食物) 长期精神紧张 缺乏体育锻炼
,分小组总结发言。 保持心血管健康应从两个大的方面来入手: 1、 体育锻炼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心血管健康。 2、 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增强心血管的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五) 突发性心血管疾病的急救
1、拨打“120”急救电话。 2、就地休息,不要随意移动。 3、立即平卧,含服药物。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心血管疾病在中老年这一年龄段发病率最高。目前有低龄化的趋势。致 病原因可能是长期精神紧张,爱吃高脂肪的食物、嗜烟、嗜酒、缺少体育运动等。因此我们要注意平衡膳食, 不偏食、厌食、不贪食、少吃含油脂过高的食物。要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要经常参加适宜的体育活
动,关注心血管的健康。
4.1尿的形成与排出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猪肾认识肾由哪几部分构成。 2.说明肾单位是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理解尿的形成过程。 4.了解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5.养成保护肾健康的良好意识。
教学重点:肾单位的组成及尿的形成 教学难点:尿液的形成
教学准备:新鲜的猪(或羊)的肾,解剖盘,解剖刀
过滤实验的材料用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以“温故知新”血液的构成,血液中废物的去向(其中当血液流经肾时能把一部分代谢废物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形成尿液),引入新课,提出问题:肾如何形成尿液,肾又有着怎样的结构?开始新课。
二、教学过程
(一)肾的位置
请学生看图试着说出肾在人体内的位置。教师补充说明:当我们双手握拳,两臂自然向后放时,大约就是肾的位置。 (二)肾的结构
【演示实验】投影展示完整的和一个纵剖好的肾 1、先观察肾的外部形态
(1)肾的外形似蚕豆,一侧向内凹陷;
(2)肾凹陷处有几根管和肾想通?(三根——肾动脉、肾静脉、输尿管(最粗)) 学生根据所学过的内容来解释肾动脉、肾静脉和输尿管的作用,教师适当补充。 2、再观察肾的内部结构
学生对照课本插图,观察肾的纵剖面讨论: (1)肾的结构分几部分?
(2)每一部分颜色有什么区别?可能与什么有关?
师生交流总结:肾共包括三部分——皮质、髓质、肾盂;
肾盂发白,与输尿管相通;皮质、髓质颜色发红可能与血管的分布有关,其中皮质颜色较深,髓质颜色相对较浅。 (三)肾单位
问题引导:皮质和髓质里的血管怎么分布?其具体构成又是怎样的? 通过显微放大发现皮质、髓质里有很多特殊的结构——肾单位构成。
肾单位结构比较复杂、又抽象难以理解,所以教师通过自制模型直观形象的向学生展示肾单位的构成,然后让学生指着模型来辨认肾单位的各部分结构名称及特点,再转换成平面示意图的形式让学生来认识: 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
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以此来突出重点。
教师点出:肾小球和肾小囊合称为肾小体,分布在皮质,所以皮质颜色较深;而肾小管主要分布在髓质,所以颜色较浅。
教师引导——肾单位是构成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们就像无数精密的的净化仪当血液流经肾时能把一部分代谢废物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形成尿液。血液进入肾,是沿着怎样的路线流动的呢? 学生根据肾单位示意图说出血液的流经路线:
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肾静脉
问题引导:血液只有流经哪种血管时成分才会发生变化?流经几处毛细血管(生答:两处——肾小球和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尿液的形成就与这两处毛细血管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尿的形成
学生仔细阅读课本68页的两个自然段,分析讨论下列问题:
1、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发生什么变化:哪些成分能被滤过出来?被滤过到哪里了?
2、当血液流经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哪些成 分又重新回到了血液中去?最终哪些成分被彻底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形成尿液?
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
在学生自学对尿液的形成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先来做一个滤过的小实验,来模拟: 材料用具:
水、盐、白糖、红糖、大米红豆 滤纸、漏斗、锥形瓶、烧杯、玻璃棒 实验步骤:
1、将盐、白糖、红糖、大米、红豆一起倒入烧杯的水中充分搅拌; 2、将搅拌后的液体通过滤纸进行过滤; 3、观察过滤的结果。 实验推理:
烧杯中液体——血液 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滤纸 大米、红豆——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
滤液(水、盐、糖、味精)——原尿(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 锥形瓶——肾小囊腔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尿中葡萄糖、水和无机盐等对人体有用,还要再重新回到血液。从哪回血液?(还是毛细血管)哪里 还有毛细血管?哪些成分重回血液?回去多少?最终还剩下哪些成分被彻底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形成尿液?(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
最后,动画展示尿液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系统掌握,从而突破难点。 比较:血液、血浆、原尿和尿液这四种液体所含成分的区别。
思考:流出肾脏的血液与流入时相比,有什么变化?试想一个人的肾功能衰竭会造成什么后果? 拓展提升——尿毒症及血液透析,分析透析仪的原理即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五)总结练习
4.2 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皮肤的结构及功能。
(2)描述汗液的形成及排出过程,理解皮肤的排泄功能。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皮肤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确立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学习切实体会皮肤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和技能,并学会将所学知 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了解皮肤的结构,帮助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和分析问题。
(2)通过对皮肤的结构和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充分认识生物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2、汗液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汗液的形成及排出 [教学过程] [导入]
(以一幅“姚明正在擦汗的图片”导入新课) 引出本节课题: 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新授]
一、皮肤的结构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皮肤结构模式图”并自学教材71页的内容。 [大屏幕展示]:“皮肤结构模式图”及问题 ①我们的皮肤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②皮肤的各部分结构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③推测一下皮肤的各部分具有什么功能? 1、表皮
引导学生观察表皮的构成,叙述各层的结构特点,提醒学生注意生发层的颜色,并补充有关黑色素的知识。 2、真皮
(准备一块猪皮和两张白纸,让一名学生到讲台上,分别揉、撕猪皮和白纸,体会真皮的弹性与韧性,并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
[引导学生思考]:真皮的什么结构使其具有弹性和韧性? [大屏幕闪烁]:真皮中的血管和神经末梢
[提醒学生观察比较]:这两种结构在表皮中有没有? [引导学生思考]: 3、皮肤的附属物
(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汗腺”“皮脂腺”“毛发”等结构,并简单介绍这些结构的功能。) [出示思考题]:
①手指被刀割伤,不久后伤口为什么会愈合? ②我们的皮肤被擦伤,有时并不流血,为什么? ③做“皮试”时为什么感觉特别疼?
[总结展示]: 角质层 表皮
皮肤的结构 生发层
真皮:结缔组织,内有血管和神经末梢 皮肤的附属物:汗腺、皮脂腺、毛发、趾(指)甲 二、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1、汗腺的分布及构成
闪烁汗腺组成,引导学生观察汗腺的构成及汗腺分泌部周围的毛细血管,并思考其作用。 2、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动画展示]:“汗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结合动画自学教材71页相关内容,叙述汗液的 形成及排出过程。 [出示思考题]:
①汗液的形成与尿液的形成有什么相同之处?
②排出汗液有什么意义?这说明皮肤还有什么功能? 3、调节体温 [动画展示]:
环境温度高低不同时,真皮中毛细血管的舒缩情况,以及血流量,汗液排出量,皮肤散热量的多少。 引导学生仔细对比观察环境温度不同时毛细血管的舒张收缩情况和汗液的排出量以及皮肤的散热量。 [引导学生讨论]:
以上过程说明了皮肤的什么功能?直接参与的结构是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皮肤的几大功能。 [大屏幕展示]: [引导学生思考]: 皮肤是不是一个器官,为什么?
皮肤的结构决定它具有多种功能,这种现象体现了哪种生物学观点? 三、皮肤的卫生保健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讨论学习。
[屏幕展示]:勤洗澡,勤换衣,保持皮肤清洁。 [小结]
引导学生畅谈本节课收获,探讨存在的疑难问题。 [随堂检测] 见“测试卷”
(学生独立完成随堂检测题。)
5.1 人体的激素调节
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的名称和位置
2、说出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及其过多、过少时人体的病症 3、说出胰岛素的功能及其分泌不足时的病症 教 具:
“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挂图 教学重点:
1、说出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及过多、过少的病症 2、说出胰岛素的功能及其分泌不足时的病症 教学难点:
完成“糖尿病的发病率”调查 教学过程: 一、 情况引入
1、导语: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主要有哪些系统组成的 2、出示: “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挂图 二、 教学过程
(一)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引导学生看图、看书得出) 1、人体内分泌腺的名称和位置(由学生回答) 2、 (适当拓展,教者交代)人体还有外分泌腺 (二)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作用
1、由学生搜集了解什么是甲状腺病症(课前布置) 2、利用蝌蚪和蛙的图片展现给学生
3、什么激素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他的所在? (由学生回答) 4、讨论: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 5、观察实验过程中结论表 甲组 乙组 后肢长出的平均时间(天) 4 5 前肢长出的平均时间(天) 7 9 尾部脱落的平均 时间(天) 26 37 尾部落时的平均体长(cm) 0.7 1.3 7、小结: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三)胰岛素的调节作用
1、讲述胰岛素的作用和糖尿病的产生原因
学生小结:A有关糖尿病的资料;B提出预防糖尿病的措施 三、 课堂练习 (一)思辨题
下列描述是否正确,说明判断的理由
1、人体缺碘,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减少,甲状腺因此而逐渐萎缩 2、胰腺既能分泌消化液,又能分泌胰岛素 (三)师生交流纠偏 四、 总结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掌握内分泌系统的位置, 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功能以及糖尿病的致病原因、症状和防治措施等。市场上所售的食盐加了碘,你能分析原因吗?
5.2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1 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
2.理解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 (二)技能目标
1.学会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而学习概念的方法。 2.提高文字阅读和文字信息处理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对人体自身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体验生命的物质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各种名词的识记。
三、教学准备
神经系统挂图、神经元挂图、各种相关的投影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利用图片激发思考,引入主题
在学习了“人体的运动和代谢”后,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在做剧烈运动时,人体会有哪些与平静时不一样的表现(呼吸加快,心跳加速,出汗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人体要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必须协调统一。
问题一: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统一是由谁来完成的呢?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图4—1“花样跳伞”。多名运动员从飞机上跳下后,下落过程中在空中互相搭接成一定的图案造型。降落到一定高度后,再各自松开,然后张开降落伞降落。这项运动体现了运动员必须具有高度发达的调节能力。
问题二:运动员的肢体平衡是由人体的什么系统来调节的呢?由于在第一章已学过,此时有些同学已能回答:是神经系统。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介绍:人体各器官系统对环境变化作出的调整,以及协调体内各器官系统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整体的活动主要是由神经系统来完成的。因此,神经系统是人体主要的调节机构。
示“人的神经系统”挂图。
人的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由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的。
脑、脊髓和神经都属于器官水平的结构。这些器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组成它们的基本结构单位都是神经细胞。
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细胞。其特殊性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阅读时注意仔细观察图“神经元”。
(二)观察与临募结合,解决重点 功能: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自己的纸上完成填空。同时可叫学生回答或板演,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结合神经元挂图进行小结修正。
最后说明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在小结时,教师边讲边在黑板上画一个神经元结构图并说明兴奋的产生和在神经元内部的传导。小结结束后,要求学生对照挂图或课本图在自己纸上也画一个神经元结构草图,并要求注明结构名称。
(三)教师与学生互动,熟悉名词概念
在学生已经明白兴奋的产生及在神经元内部的传导方式后。教师再提示:神经元还能把兴奋传导到其他神经元。问:兴奋是怎样从一个神经元传导到另一个神经元的呢?引导学生自学课。然后采用边问边讲的师生互动方式介绍几个名词:
1.能够传导的兴奋叫神经冲动。
2.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鞘叫神经纤 维。神经纤维的末端的小分枝叫神经末梢。
3.神经末梢按其功能不同可分为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 经末梢。
4.感觉神经末梢接受来自体内或体外刺激,产生兴奋,又称感受器。 5.运动神经末梢把神经冲动传到肌肉或腺体,引起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
(四)利用板书,复习巩固
利用画在黑板上的神经元图,让学生指认结构名称及功能。想象并默记神经系统的有关概念。
5.2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2
教学目标: 1、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教学重点:1、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1、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教学过程:
一、脊髓和脑
导入:简单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并由此引入新课。 (一)脊髓
1、神经系统的组成(结合挂图,学生回答) ①、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位于脊柱椎管内
脑 位于颅脑内
②、周围神经系统(可以让学生用针扎一下手和脚,说明神经遍布全身,从而引出神经元的概念) 2、神经细胞(神经元)
①概念 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②神经元的结构(先用显微镜观看神经元玻片标本,指导学生怎样去识别树突和轴突,并让学生说一下树突和轴突的作用,从而引出神经纤维、神经末稍和神经的概念)
细胞体 突起 树突
神经纤维
轴突 1、 灰质和白质
神经元的细胞体集中的部分色泽灰暗,称为灰质,神经纤维集中的部分色泽亮白,称为白质。
3、脊髓
由灰质和白质组成,中央呈蝴蝶状的是灰质,周围为白质。(先让学生看挂图,告诉学生其结构,再用显微镜观察其横切面玻片标本,识别白质和灰质,然后让学生回答脊髓的作用及介绍脊神经。)
(二)脑
(看挂图,让学生回答其组成及在老师的指导下,介绍大脑皮层的结构和功能,并将大脑的灰质与白质的分布与脊髓的灰质和白质作一个简单的比较。)
1、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
2、大脑的功能(老师简单地介绍一下) 3、大脑皮层的结构和功能 4、小脑和脑干的作用
5.4
《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1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概述人体通过眼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部分的功能。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2)有自觉关爱盲人的意识,懂得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重点
(1)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习惯,树立爱护眼睛的意识。
二、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认真观看漫画和解1.PPT出示“真情说,受语言的感染,产告白”,吐露一位近视眼学生的苦 创设情境 生学习的欲望。 恼与困惑。 导入新课 用生活中的事例导入课题,激发学 生情感,进入新课学习。 自主学习 理清脉络 教学策略 设计思路 1.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例,使本节课一开始就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生物学科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 2.学生阅读教材,小组2.组织学生以小2.全班学生分成合作,按要求完成学生组为单位进行自小组进行自主学学习提纲上的有关问主学习。 习,既面向全体学题。 提供学生自主学生,又培养合作精 习的提纲 神,符合新课程的
3.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归纳书上知识点,提出小组内提出的疑问,其余组进行补充。 4.学生对照学习提纲上的问题,认真观看FLASH动画,了解基本知识。 情景模拟 学以致用 [看一看] [填一填] [做一做] [议一议] 巡视、指导,参与讨论,点拨引导。 3.组织小组交流与评价,学生有困难的题目及时解答。 4.PPT出示FLASH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有关问题。 5.通过观看FLASH动5.近视眼的探究画,了解近视的有关知及其预防 识。 PPT出示FLASH动 画,帮助学生理解 近视的有关知识。 6.学生分组讨论分析,6.PPT出示“曾经全班交流,得出结论,有一个小男孩,他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小失明了。有一天,解。 他问他的妈妈太阳是 学生思考后回答:光线到达视网膜的通路上的结构,如: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等出问题,视网膜出问题,视神经出问题,或视觉中枢出问题。 总结:只要是与视觉形成有关的结构出问题都有可能使人看不见。 什么样的。妈妈说,太阳有一个金色的圆盘,圆盘外是红色的火焰。男孩问道:红色是什么样的呢?妈妈无语凝噎。是啊,红色是什么样的呢?不亲眼所见,靠别人的描述能清楚知道吗?” 新理念。 3.遵循“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得出的、能够独立发现的,尽量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自主获取知识”的原则进行指导。 4.通过FLASH动画,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6.全班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做好组内评价工作。 拓展延伸 关注社会 6.组织交流与评价对学生得出的结论予以肯定,对学生的表现予以鼓励。 7.可以独立或小组合作7.出示CAI课件,7.通过设计活动,完成。 布置开放性作业:让学生体会到合请围绕第十届全国作的魅力和重要, “爱眼日” (6月6日)体验关爱生命的 的主题 “预防近视,使命感,激发学生 珍爱光明”,设计一份的情感。 倡议书或宣传标语或 5. 通过FLASH动画,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6.通过身边的事例,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体现“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并从情感上进行教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共鸣。 6.通过恰当的评价,培养学生善于聆听他人的意见并给予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8.以小组为单位,课后进行调查,各组明确任务,讲究合作,追求实效,写好调查报告。 8.让学生带着热情,带着思考走出8.布置调查任务,教室,加深理解科加以指导,提出要学、技术、社会之求,巩固并延伸本间的关系,树立学节内容。 生的健康意识。 会徽等,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帮助大家树立良好的用眼习惯,要求主题突出,形式不限,可以课后完成。
5.4《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⑴知识性目标:
说出近视眼的成因、预防措施及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 ⑵技能性目标:
① 尝试班级近视率的调查。
② 运用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探究“近视的形成”。 ③ 使用课内外资源和网络工具,查询“近视的危害”。 ⑶情感性目标:
①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② 形成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③ 确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④ 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二、教具准备:
实验器材:两个度数不同的双凸透镜、一块白纸板、一支蜡烛、两个近视镜片、一个远视镜片、火柴等;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出示本班学生课前的近视率调查统计表来创设情景。 学生活动:结合课下检查视力的情况,观察表中的统计数字并思考。 (教学意图:根据学生心理,从现实情况的紧迫性,引起学生思考。) 2、实验探究 ⑴发现问题
教师活动:看了统计结果后,你有什么疑问产生吗?
学生活动:近视后为什么看不清远处呀?近视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患近视?得了近视会怎么样?怎样才会不得近视?
(教学意图: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出强烈的探究欲望。 ⑵分析问题
教师活动:我们先来探究近视是怎样形成的?探究这个问题你需要运用哪些知识?出示课件:视觉的形成。出示表格:正常眼看清近处和远处物体的原理。
学生活动:回忆视觉的形成,正常眼看清近处和远处物体的原理。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辅助学生回忆) ⑶提出假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看不清远处物体时,物象落在哪里了?” 学生活动:学生提出两种假设,Ⅰ物像落在视网膜前,Ⅱ物像落在视网膜后。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发散思维,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从不同角度做出可能的解释。)
⑷设计实验
教师活动:引导回忆,回想课前检查视力时,检查的结果因人而异,那么不同人在检查过程中有没有不改变的关系呢?教师出示实验技能卡:单一实验和对比实验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视力表不变——物体不变;学生阅读思考本实验设计方向是对比实验,单一实验,还是两者都有?
(教学意图:学生的生物学基础参差不齐,设计实验有一定难度。为突破难点,教师从科学实验角度出示技能卡。)
⑸实施实验,验证假设
教师活动:此处为各小组准备配镜所用的近视镜片两个、远视镜片一个,便于确定哪种是近视眼状态。也可验证近视镜度数深浅对物像清晰度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参照课本的“探究竟”、“小辞典”,设计实施实验。教师要求各小组(以前已经分好每组4人)分工合作,作好实验记录。
教师活动: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照顾全局,更需注重个别辅导,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首先明确——蜡烛到凸透镜距离不变:
① 当同一个凸透镜改变白纸板位置时,学生设计的方案:白纸板后移→ 物像模糊;白纸板前移→
物像模糊。分别添加近视镜片后,使哪种状态的物象变清晰了? ②当白纸板不动,换凸度不同凸透镜时,
学生设计的方案一:用凸度小的凸透镜代表正常眼,用凸度大的凸透镜代表近视眼
学生设计的方案二:用凸度大的凸透镜代表正常眼,用凸度小的凸透镜代表近视眼 然后用近视镜片验证哪个方案会变清晰?
(教学意图教师不做统一讲解,只是巡回指导,面向小组,面向个体。帮助学生学会相互尊重,在协调与激励中开展探究。)
⑹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教师活动:组织各小组讨论,后选代表汇报自己组的实验方案与实验现象,出示自己的记录表。此时教师以鼓励为主,同时允许学生出错,让他们吃一践长一智。但对不正确的现象结论也要分析原因予以指正。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得出结论。近视时眼睛结构的异常状态是晶状体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距离过长,物像落在视网膜前,导致物像不清楚,添加近视镜就清楚了。
(教学意图: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交流,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交流的能力及意识。) 3、课件巩固
教师活动:再次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眼球内部结构的变化。 学生活动:理解近视眼的眼球结构出现了变化,才导致功能障碍。
(教学意图: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感知全面,理解深刻。) 4、再生一问
教师活动:出示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课件辅助思考,近视眼患者的晶状体为什么会凸度过大?睫状体为什么不调节了?
学生活动:讨论推理出——睫状肌长期处于收缩状态,最后失去调节的灵活性。在看远处物体本来不需要调节时,睫状肌仍处于收缩状态,以致物像落在视网膜前看不清远处物体。
(教学意图:抓紧学生探究热情高涨的时机,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由近视眼的状态推理出近视眼形成的根本原因。彻底明白假性近视与真性近视的转化关系,为预防近视做好铺垫。)
5、对比记忆
教师活动:出示习题进行教学反馈,此时教师可以简介物像落在视网膜后是远视的成因。对比近视、远视两种情况
学生活动:学生做题。总结成表格,小结上述知识并比较记忆。(附4)
(教学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自己产生总结知识的内在要求。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6、联系实际
教师活动:指出两种异常眼中近视眼对健康的危害更大,过渡到近视的危害。
学生活动:请本班眼睛近视的同学献身说法,谈谈近视给自己的生活所带来的不便和造成的苦恼。再由学生朗读找到的有关近视危害的资料。
(教学意图:身边同学的话最有说服力,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给学生敲响警钟,加深同学们爱眼、护眼意识。)
教师活动:怎样防止睫状肌长期处于收缩状态呢?如果你是眼科大夫怎样指导用眼习惯?如何预防近视?就成为学生迫切想知道的话题。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图片,以及平时观察到的不良用眼习惯,总结预防措施——“三要四不看”。再结合现在用电脑、看电视等现代社会问题,预防近视还有哪些要注意的方面?
(教学意图:这些话题尽量让学习后进学生回答,给他们以锻炼表现机会,逐步提高学习能力。重在培养爱眼护眼的意识,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用眼习惯,不做“近视集团军”,健康地生活。)
5.4《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3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描述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情感性目标:养成良好的用耳卫生习惯。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身边事 方法一:用录音机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正常听和堵住耳朵“听”。 为什么堵住耳朵后就听不清声音了呢?听觉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耳朵的秘密。 方法二: 教师讲一个易引起学生兴趣的故事,开始时声音洪亮、抑扬顿挫,以后声音渐渐变小,直至学生听不清故事的结尾。 板书:三、听觉的形成 探究竟 1.组织学生用自制的装置做声音传导实验。 请同学们分析:声音的传导靠什么? 为使学生对声音的传导有更准确的认识,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判断远处是否有火车开过来的办法是趴在铁轨上用耳听声音。这是为什么? 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2.由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耳的结构 在学生自学在基础上,教师出示耳的结构模型。 学 生 活 动 正常听和堵住耳朵“听”,交替进行。 谈出体会。 引起学生的“困惑”,学生的思维转入本节课题:听觉是怎样形成的。 引发学生对此现象的思考。 两个学生为一组,分别按课本要求做声音传导实验。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的传导要靠媒体(如空气、实验中的小绳、铁轨等)。 ①观察教材中的彩图,对照彩图、小辞典进行自学。 ②学生结合模型互认耳的结构。 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由鼓膜、鼓室和三块听小骨组成;内耳包括半规
提问:想一想,耳的各部分结构分别有什么作用? 大家谈 声波可以通过空气传导,从鼓膜、听小骨传到内耳。此外,声波还有什么途径也能传到内耳?(让同学做磨牙的动作)两者的传导结果有什么不同?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听觉的形成过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外到内显示耳的结构并动画显示声音由外耳进入到内耳并形成听觉的过程。同时,教师在全班巡视,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和鼓励。 知识链 归纳总结耳的结构和听觉形成的过程。 实际用 生活中,有不少人容易晕车、晕船,这是怎么回事呢?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耳和听觉呢? 布置作业: 想一想 1. 耳朵里进了水,或者用棉花塞住耳朵,就听不清外界的声音了,这是为什么? 2. 当周围有巨响时,为了保护听力,一般要张开口,这是为什么? 课堂小结:(略) 试试看 管、前庭和耳蜗。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结果。 同学做磨牙的实验,交流感受。 通过牙齿的振动将声音传导到内耳,叫骨性传导。骨性传导,声波不通过鼓膜传导,速度较快,但听觉声音较小。空气传导声波通过鼓膜,可使振幅增强,听觉的声音较大。 ③学生认真观看,尝试写出听觉形成的过程。也可进行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进行。 听觉的形成: 振动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 冲动 传导 ——→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阅读课本P81,梳理本节的知识,并交流心得。可随时质疑老师。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及生活常识,分组讨论并体验。 师生共同进行。 1.切断了声波的传导途径。 2.为的是使咽鼓管张开,以保持骨膜两侧大气压力的平衡,保护鼓膜,以免被震破。 学生体会
5.5 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
知识 教 技能 1、 列举对神经系统有保健作用的良好卫生习惯 2、 通过分析有关毒品危害的资料,认同吸毒所带来的危害。 通过阅读课本、观察思考讨论、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能力 学 过程 目 方法 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吸毒所带来的危害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讨论法、讲述法 积极休息与科学用脑 教学媒体 教学环节 【导入】 【新课学习】 一、科学用脑 教师活动 【导入】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正常发挥,有赖于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怎样才能保持神经系统的健康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 【新课学习】教师先举一些对神经系统健康有危害的例子:有些同学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学习很用功,课下不休息,晚上很晚才睡,很少进行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长时间学习同一内容,还有些同学所学内容不及时复习,考前突然袭击等等,这些现象都不能很好的是神经系统得到休息。我们应怎样做呢? 一、科学用脑 教师指出:大脑是神经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进行思维的器官,科学用脑,讲究用脑卫生,能使我们保持旺盛的精力,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然后让学生根据资料一: 1、找出什么时间遗忘最快?怎样科学记忆? 资料二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 让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体会合理的卫生习惯对神经系统的保健作用 学生可以进行畅谈 阅读资料画曲线图 分析 思考回答 先谈自己的方法然后看书学习阅读 学生交流讨论
二、保证睡眠 三、参加运动 四、远离毒品 正确用脑的方法有哪些? 二、保证睡眠 让学生交流讨论自己的作息时间、睡眠时间是否合理,应该如何调整? 阅读课本学习:睡眠有什么作用? 少年每天保证多少睡眠时间?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早睡早起,充足睡眠。 三、参加运动 讲述:生命在于运动,健康才是美。同学们要多运动、多锻炼、在拥有健康体魄的同时,也会拥有健康的神经系统。 四、远离毒品 怎理解吸毒会毁灭自己,祸及家庭,危害社会? 阅读课本 学生讨论 阅读课本并根据自己所具有的有关知识进行讨论交流 6.1 人体的免疫功能
学习目标
1. 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2.了解免疫器官、区别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3.理解计划免疫的意义。
4.理解增强个人的体质对预防传染病的作用。免疫的概念和免疫对人体的主要作用。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特异性免疫和免疫。
学习难点:理解增强个人的体质对预防传染病的作用。免疫的概念和免疫对人体的主要作用。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掌握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及功能
1、整体感知:观看FLASH动画“人体的三道防线”。 小组讨论课本P75“资料分析”中提出的三个问题。 2、认识第一道防线
仔细观察P77的卡通图VIII-4、VIII-5。自己尝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 要求:描述时要突出关键点。 小组交流形成统一认识。
①组成:皮肤、黏膜和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等 ②功能:阻挡或杀死病原体,清扫异物
拓展反思:狗在撕咬受伤后,经常会用舌头舔流血的伤口,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3、认识第二道防线
仔细观察P77的卡通图VIII-6、VIII-7。自己尝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然后小组内交流。 结合七年级下册循环系统中白细胞的功能,总结出吞噬细胞的作用。 小组交流形成统一认识。
①组成: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等 ②功能: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 拓展反思:对生活实例“发炎”进行问题讨论,红肿发痒说明什么?轻微的伤口可以不治而愈又说明什么?
小结:上面提到的两道防线的作用特点有哪些是相同的? (第一、二道防线的作用特点: a.人人都是生来就有的
b.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非特异性免疫) 4、认识第三道防线
仔细阅读P77最后一段,认识第三道防线的组成,初步了解其功能。 分析图片: 结合 抗原 抗体
刺激 产生
淋巴细胞
认真观看FLASH动画“抗原、抗体的作用”, 连续播放二遍,第二遍慢速播放。 小结:第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是什么? ①组成: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②功能: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抗原)
拓展反思:根据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身边的生活实例入手(天花、肝炎、结核等)分析第三道防线的特点。
(第三道防线的作用特点: a.人出生以后才产生的
b.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特异性免疫) 5、区别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小组讨论,设计表格,比较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项目 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建立时间 组成结构 作用特点 ……
学习任务二:理解免疫的功能
(1)我对免疫的初步认识是 。 (2)仔细阅读P78第三段,明确免疫的含义,标注出关键词。 (3)观察P78图VIII-8“免疫的功能示意图”,用自己的话形象的介绍图的内容,了解免疫的三个功能。(小组成员间相互指导。)
(4)观看FLASH动画(或VIII-8“免疫的功能示意图”),进一步认识免疫的三个功能。概括总结: 1.防御感染(左图) 2.自身稳定(上图) 3.免疫监视 (右图)
(5)拓展反思:如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过敏是我们从资料经常看到,生活中经常听到的生理反应,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分析它们的原因。
学习任务三:了解计划免疫
(1)回想原来自己都打过哪些预防针? (2)实物投影交流个人“预防接种卡”,讨论计划免疫的意义。
(3)提出质疑:疫苗到底是一种什么神奇的物质,注射“疫苗”为什么能达到免疫目的? (4)结合第三道防线的学习,经激烈的讨论后进行交流认识。
(5)通过该部分的学习,以后再遇到有打预防针的时候,我们应当怎么做?
三、畅谈收获,自我总结:
6.2 传染病及其预防
学习目标
(1) 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列举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和寄生虫性传染病。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卫生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 (3)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艾滋病,正确对待艾滋病人,奉献爱心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用身边事例来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及预防措施。
学习难点:1、传染病的概念。2、了解和关注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对待艾滋病人,关心他人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观看“非典”纪实影片
面对影片里紧张、恐慌的场面,我最深刻的感受和想法是: (传染病对人类的危害竟有如此严重!能用什么办法来遏制它的传染和流行呢?)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列举常见的传染病
1、根据课前完成教材P68表格的情况,进行交流。说出这些疾病哪些是传染的?判断“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依据是什么?二者病因有何不同?
概括病原体和传染病的概念。
2、观察下图中的几种病原体的图片,说一说这些病原体能引起哪些传染病?并归纳出传染病的三种类型
。
学习任务二:描述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1、自己阅读教材69页的资料。
2、学习小组的同学共同分析有关流感、肝炎的资料,尝试总结:传染病流行时,从病原体到患者要经过哪些环节?
3、观看动画(课件),并复述流感是如何传染的。
4、在复述动画的基础上,概括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5、应用知识,实际分析:
(1)“非典”曾给我们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让我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查阅的资料,分析“非典”流行的三个环节 。
(2)艾滋病:首先同学间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同学们的回答可能不十分全面,接下来播放影视资料,然后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艾滋病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是什么? 预防艾滋病的方法有哪些?
结合图片“红丝带”(防治艾滋病的国际性标志),同学们一起交流,我们应如何预防艾滋病。 6、拓展反思
观看一组艾滋病患者图片(创设情景),思考:假如你的同学或朋友不幸感染了艾滋病,你如何与他相处呢?
学习任务三:举例说出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思考: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还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吗?如何针对这三个环节来预防传染病呢?
2、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些常见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3、小组汇总,尝试总结出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明确出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4、举例说出一些常见传染病的主要预防措施,(如:麻疹、乙脑,要预防接种,以保护易感人群为主;肝炎、淋病应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了解预防传染病,要做到综合与重点措施相结合。
6.3《安全用药》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举例说出一些常用药的名称和作用。 2.举例说出常用药的正确服药方法。 3.概述安全用药的知识及急救方法。 技能性目标:尝试收集、处理资料。
情感性目标:认同协同配合的团体协作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一周指导学生收集家庭常备药的标签,保留有参考价值的,以备课上与同学交流、讨论;教师准备课上用的课件,包括:导入(方案一)、家庭常备药、家庭药箱的建立原则、治疗感冒的种种做法、服药时间、服药方式、营养药多多益善吗、想一想、错误的服药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导入(方案一):动画展示(幻灯片一) 学生活动 观看画片,联系生活密切相关的事,进入学习情境。 导入(方案二):生病吃药,这是生活中的平常事,然而药物能治病,领悟资料内容,进入学习也能产生不良后果。有资料显示,我国有逾3亿人滥用药物,药品不良反情境。 应已成为继心脏病、癌症、脑卒之后的第四大杀手,全球死亡病例中,1/3属滥用药物造成的,由此可见,科学用药以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由此引出本节课题“科学用药,保障健康”。 组织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好的常备药标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 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对收集的药品标签进行分类,统计出家庭常备药的名称,并将自己的统计结果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根据不同组统计出的不同结果,教师总结,并用(幻灯片二)展示一
般家庭常备药。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家庭药箱的建立原则。 分组讨论家庭药箱的建立原则,并推荐出小组发言人在班内交流,阐述本组的看法。各组之间相互评议。 根据得到的反馈信息进行总结,并用(幻灯片课件三)动画展示家庭依据家庭药箱的建立原则药箱的建立原则。并提议建立自己家庭药箱贮存的常备药。 及自己家庭成员的实际情况,拟定家庭药箱常备药并呈现自己的拟定结果。 问题探讨: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得病,不同的人得病之后有不同的做法,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及生活请大家分析以下治疗感冒的做法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幻灯片四)展经验对教师给的例子进行分示 析,并呈现结论。 不合理的用药不仅不能治愈疾病,还可能使病情加重,那么如何才算根据所学的有关知识和日科学用药呢?就用药时间、用药剂量、服药方式等谈谈你的看法。 常生活经验的积累,阐述自己的观点。 根据反馈信息进行小结,并用(幻灯片五)、(幻灯片六)展示。 注重观察画面,积极思索,领会相应的道理。 讲述:除了需要注意以上这些正确的服药方法外,药物在联合使用时 也要注意科学性。研究表明:同时接受1~5种药物的患者中,18%受到药物毒副作用的危害,同时服用5种以上的药品的患者,发生药毒反应者高达80%以上。因此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会降低药效,甚至发生意外,因此不要认为服药越多、时间越长就越好。 提出议题:(幻灯片七)展示(注:幻灯片处有相应的议题) 对议题进行阐述并列举事例。 小结:药物和其他事物一样具有两重性,除了有益的治疗外,往往伴有各种副作用。这就充分证实了“药物能治病也能致病的道理”。 组织学生总结“科学用药”包括哪些方面,实际用药应注意些什么? 讨论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各组根据所学的知识内容和各自的生活体验,小结出本组的意见,然后在班内交流,同时要相互评议,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想一想:(幻灯片八)(注:幻灯片处有相应的问题) 布置作业:很多人平时这样服药(幻灯片九),你认为正确吗?组织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说明原因。
7.1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了解并说出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负面影响。
2.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树立环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二、教学设计
(课件展示)大屏幕上演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显示三北防护林、窄口水库、 1.人口增多;2.人类开垦荒地;3.采伐森林;4.兴修水利;青山变为秃岭,绿水发黑了,小鱼和小鸟不见了,山上笼罩着黑色的烟雾。画面上出现 “1.耕地减少;2.森林锐减;3.水土流失;4.土地沙化;5.物种灭绝;6.环境保护 ”。
师:美丽的小山村没有了,带给我们的是一幅触目惊心的画面。人类在制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谈谈这个问题。面对这样的环境问题,我们是无能为力还是可以有所作为?
土地利用对生物圈的影响
生1:土地的作用: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无价之宝,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粮食、棉花、蔬菜、水果、木材的生产离不开土地,家畜、家禽要在草地和养殖场中饲养,城市、乡村更要在土地上发展。 、生2:(我国现在有耕地1.34亿公顷,人均耕地仅为0.11公顷,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耕地质量普遍不高,在约1.34亿公顷耕地中,中低田占90%左右,约9000万公顷,按耕地计算,我国的土地只能承载3.5亿人,资源的合理承载人口为9.5亿,最大人口临界估计为16亿,目前,我国人口已超过13亿,早已大大超出社会经济负荷能力和资源的合理承载能力。
师:我们的大地母亲已是伤痕累累、负重不堪,地球上陆地面积仅占29%,并且陆地总面积一半的土地尚不能供给人类利用,请同学们看书第120页插图――地球上可利用陆地面积分布图。
(一) 砍伐森林对生物圈的影响
生1:森林的作用: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中,森林起着核心作用,森林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增加湿度、制造氧气、净化空气、减弱噪音。
生2:破坏森林对生物圈的影响:不仅造成森林资源的匮乏,还破坏了生物的栖息地,使许多物种濒临灭绝,更会引起全球性的气候恶化,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濒繁发生的水灾和旱灾等。举例如:1998特大洪灾、沙尘暴、长江水变浑浊等。
生3:关于利用一次性木筷利弊的小小辩论会。
师: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目前地球上每分钟就有超过20公顷的森林被毁,森林没有了,动物也没有了家,许多物种灭绝了,请看看这些曾经在地球上生存而又永远消失了的朋友吧! 课件展示濒危动物图片
是谁杀死了他们,是我们!是我们人类自己!而人类自己所处的环境又是如何呢? (三)环境污染对生物圈的影响
请看以下的图片(拍摄的同学自己介绍内容)。
图片一:河流变成了黑色,一化工厂的排污口正在排着污水,黑色的污水激起的白沫。 图片二:城郊堆积如山的垃圾,散发着恶臭,苍蝇乱飞。 图片三:沙尘暴――发红的天空,浑浊的空气,狂风、沙尘乱飞。 图片四:焚烧秸杆而引起的烟雾弥漫,刺鼻的气味,能见度极低,行人都戴着大口罩。 、学生讨论总结出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排入环境,使环境恶化。
师:请同学们看书第121页图14-3人类环境中的污染物来源。如今环境污染已成为世界性问题,在人类对生物圈过度索求,带给地球母亲累累伤痕的同时,也伤害了我们人类自己,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同学们,让我们来保护环境,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7.2保护我们的家园
知识 教 技能 3、 通过对常见生活用品的最终来源调查和生物圈价值的讨论等活动,说明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生物圈。 4、 通过制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形成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 能够运用保护环境的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学 过程 目 方法 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有的家园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媒体 自主学习法、讨论法、讲述法 把环境问题上升到责任问题,加深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环节 【导入】 【新课学习】 一、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生物圈 二、 保护生物圈从我做起
教师活动 【导入】展示生物圈Ⅱ号实验图片及介绍实验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人类还无法模拟出一个类似地球,可供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地球仍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 【新课学习】 一、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生物圈 1、 讲述: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依赖于生物圈,生物圈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光、空气、水、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2、 用郭沫若的诗《地球,我的母亲》让学生意识到生物圈给予了人类需要的一切,人类的生存完全依赖于生物圈。 3、 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填写常见生活用品的制作原料与最终来源。 4、 说明生物圈的价值 二、保护生物圈从我做起 1、 分组讨论我们学生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2、 小组之间交流,制定具体可行的方案 3、 小结:保护生物圈是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公民自身利益和子孙后代的长远发展,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保护生物圈应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
学生活动 让学生明确生物圈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光、空气、水、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读郭沫若的诗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填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