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邯郸市一中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题

2022-03-17 来源:步旅网


邯郸市一中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题

科目 历史 年级 高 三 命题人: 李兴河 审核人: 刘丽丽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1--30小题每题1分;31—40题每题2分.

共50分。)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据此回答1-9题。 1. 战国时期手工业发达,出现的新技艺是 ①铸铁柔化 ②金银错 ③雕铸 ④夹苎 A.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天文历法成就突出,这反映了

A.农业发展快 B.手工业发达 C.政治统治的需要 D.迷信盛行 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

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B.新兴地主阶级的积极推动 C.各诸侯国国君的支持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 4.战国时新兴封建城市同以往城市相比,最显著的区别是

A.政治地位加强 B.商业地位突出 C.军事色彩较浓 D.思想文化活跃 5.关于我国使用铁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器 B.是世界上首先使用铸铁柔化技术的国家 C.春秋战国时已发明铸铁柔化技术 D.战国时普遍使用铁农具 6.春秋时期,反映生产关系变化的历史现象是

A.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B.公田转化为私田 C.周天子势力衰微 D.诸侯争霸

7.战国时期我国中原地区生产结构的最显著特点是 A.种植农耕制的确立

B.农业与牧业同步发展

C.商品经济开始占主导地位 D.牧业生产的提高 8.战国时期东南西北的特产都能在中原市场上买到。这反映出

A.中原物产丰富 B.中原人民富足 C.交通四通八达 D.“统一市场”的形成 9.推动秦国封建化进程的核心措施是

A.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B.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

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D.奖励军功,废除贵族特权

秦汉是我国封建制度初步发展的时期,回答10—14题。

10.秦汉时期,以下边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先后顺序是①云贵地区②河套地区③西域地区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②①③ 11.从经济角度看,秦朝统一的最大作用是

A.确立了地主土地私有制 B.确立了国家土地所有制 C.有利于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D.建立了封建剥削方式

12.汉代民族关系的成就是①多次出使西域,加强西域与内地关系②设置西域都护,中央正式管辖西域 ③多次出击匈奴,解除匈奴威胁④推行和亲政策,化解民族纷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3.下列关于秦汉时期历史发展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北方开始出现了农牧政权分立对峙的局面 B.丝绸之路的开通使汉朝同欧洲有了直接的交往

C.“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 D.光武帝曾赠日本“汉委奴国王”印

14.与秦朝相比,两汉时期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是①加强相权②中央权力强化③监察制度不断加强④郡县与封国并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回答15---18题。 15.战国时期我国思想界异彩纷呈,其根源是

A.各国的兼并战争 B.分封制的崩溃 C.各国的变法或改革 D.井田制的瓦解

16.孔子曰“仁者,爱人”,并主张贵贱有序,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

种分岐的根源是

A.所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思想流派不同 17..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 B. 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C.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 D. 道家最受欢迎

18.我国古代有许多科技发明都走在世界前列,以下几项技术发明或成就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纸逐渐取代简牍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②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③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A.③①②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③②① 中国近代史迈出了近代化的步伐,回答19---24题

19.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以下不能支持这一论点的是

A.设立总理衙门,外交近代化 B.引进西方技术设备,生产手段近代化

C.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教育体制内容近代化 D.政治体制和人的观念近代化

20.与欧美国家的近代化相比,中国近代化①受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②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③发展畸形,结构不合理④资产阶级掌握近代化的领导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21.下列企业,属于环渤海地区近代企业的是①发昌机器厂②开平煤矿③轮船招商局④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⑤天津机器制造局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22.在环渤海地区发生的下列事件中,具有新旧交替意义的是

A.戊戌变法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一二·九运动”

23.1912~1919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影响不包括

A.使实业救国成为社会思潮 B.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到来

C.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提供了阶级基础 D.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24.辛亥革命后,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

A.受新的革命思想的影响B.中国社会性质与主要矛盾未变C.国际形势的影响 D.先进政党的建立

反帝反封的革命斗争推动了历史前进.回答25—32题 25.北伐战争期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主要是为了

A.缓和革命阵营内部矛盾 B.推动两湖地区的农民运动 C.推动北伐战争的进行 D.适应革命重心北移的需要

26.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最能体现统一战线思想的是 ①依靠贫雇农 ②团结中农③限制富农④保护中小工商业者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 C.①②④ D.②④ 27.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的历史条件,不包括

A.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B.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C.红军等革命武装力量的壮大 D.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导 28.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主要着眼于

A.总结正面战场经验教训 B.指导敌后战场有效抗战 C.分析中日双方基本特点 D.揭示抗日战争正确道路

29.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施的一项有利于全民族团结抗日,且富有创造性的政策是 A.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B.大生产运动 C.在政权建设中实行“三三制” D.开展整风运动

30.“在土地已经分配区域,保证一切取得土地的农民私有土地制。在土地未经分配区域,保证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及债权„„政府对租佃关系及债务关系加以合理的调整。”上述材料反映的政策发生在

A.土地革命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建国初期 31.七届二中全会确定的党的总任务初步完成是在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改的完成 C.第一届人大的召开 D.三大改造的完成 3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理论中最重要的一项是

A.指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B.提出了促进全国革命胜利的方针 C.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 D.强调了党的工作作风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新事物,既有曲折,又有成就.回答33—40题 33.1953年,中共公布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

A.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B.确立唯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

C.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 D.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 34.中共“八大”前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关于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②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④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35.建国以来,党中央第一次纠正“左”的会议是

A.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八大” C.“七千人大会” D.十一届三中全会

36.三年经济困难局面得以扭转的主要原因是

A.党彻底批判了“左”倾错误 B.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C.严重受灾地区的灾情得到控制 D.人民群众建设积极性高涨

37.中共“八大”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主要表现是①把经济建设确定为党的中心任务②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③首次提出了把中国建设成工业国的总任务④强调制定经济建设方针必须适合实际情况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8.兰新铁路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沟通少数民族地区与各地的联系起了重要的作用,该铁路建成于

A.“一五”计划期间 B.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 C.“文革”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9.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的深远影响主要是

A.改革了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农业现代化

C.改变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克服了过于集中、单一的经营管理方式

40.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形成城市群的雏形,其中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迅猛发展。你以为其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改革开放早制度政策优惠,竞争力强 B.地理位置优越,区位竞争力强 C.农村人口少,城市人口多 D.靠近港澳,吸引资金能力强

二、 材料解析题 (41题 18 分;42题 15 分;43题 17 分。共50 分) 41.阅读下列材料:(18分)

材料一:(公元前200年,匈奴南下攻太原)“高帝自将兵往击之„„,冒顿纵精兵三十余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高帝乃使使间厚遗阏氏(单于的正妻)„„(冒顿)亦取阏氏之言,乃开围一角,„„而冒顿遂引兵去,汉亦引兵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

——《汉书·匈奴传》

材料二:“(呼韩邪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至敦煌,传之无穷”

——《汉书·匈奴传》

材料三:关月夜悬青冢镜,塞云秋薄汉宫罗。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

——苏郁《咏和亲》

材料四:塞上香风暗度村,琵琶声急马蹄迟。美人一曲安天下,愧煞貔貅百万师。

——吴师道《昭君出塞图》

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的原因是什么?汉初的和亲政策有何积极意义?(4分)

(2)西汉后期,统治者改变了汉武帝对匈奴军事反攻政策,继续推行和亲政策,请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二分析其主要原因?(3分)

(3)材料三、四对王昭君出塞持怎样的态度?请对这两首诗的观点作简要评述。(8分)

(4)你怎样评价汉朝的和亲政策?( 3 分)

42.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君主者权偏重于上,民主者权偏重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二 “民权一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 ―――《戊戌变法》

材料三 1903年,立宪派在他们控制的报刊上发表文章,鼓吹“立宪”,清朝一些大员如直隶总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也奏请“变更政体,实行立宪法”。

―――《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1906年9月1日,清廷下诏“预备仿行立宪”,强调“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但目前民智未开,规制未备,不可遽行”。 回答:

(1)材料一体现什么政治主张?说明了什么? (3分)

(2)材料二中的“愚民”与材料一中的“君民共主”之“民”的含义有何不同?(2分)

(3)立宪派鼓吹“立宪”与清朝地方大员要求立宪的目的是否一致?为什么?(5分)

(4)清廷下诏立宪的实质是什么? 你怎样评价“预备立宪”?(5分)

43.1905年10月,京张铁路破土动工,100多年后,中国“神七”载人航天舱外活动飞行成功。从一日千里的火车穿越燕赵大地,到一飞冲天的神舟邀游太空,中华民族现代化的进程,虽然蜿蜒蹒跚,却始终在奋勇前行。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早在1944年,毛泽东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的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它欺负我们的落后,因此消灭这种落后,是我们全民族的任务。老百姓拥护共产党,是因为我们代表了民族与人民的要求,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建立新工业,如果我们不能发展生产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拥护我们。”

材料二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52年我国人均钢产量2.37公斤,印度是4公斤,美国是538.3公斤。现代化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只占26.6%。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建成飞机、汽车、重型机器、精密仪器等六百个重要项目。1978年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

―――《中国现代史》

材料三 “神舟七号”发射成功,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中国人首次在太空舱外行走,成为继美、俄之后国际载人航天俱乐部舱外行走的第三位成员;而这一次神舟六号的升空,则标志着中国完成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太空载人飞行。这既是我国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佐证,也对世界航天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光明日报》 回答:

(1)材料一中“全民族的任务”指什么?结合“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突出成就予以说明。(5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列举新中国成立后不同发展时期建设的重大成就及意义。(8分)

(3)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航天事业迅速发展,你认为其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邯郸市一中高三文科历史期中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AADBA 6-----10 BADAD 11-------15 CCBBD 16-----20 BCDDA 21-----25 DBABD 26----30 DADCB 31-------35 DACDC 36-----40 BDBBC 二、材料题

41题 答案:(1)和亲原因:匈奴实力强大不断进扰中原地区;西汉初经济凋敝国力不强,对匈战争处于劣势;保护内地稳定边疆地区。(2分)积极意义:在当时是进步的,加强了汉匈两族的友谊和交流;出塞和亲使边疆战事减少,减轻了广大人民的负担和征战之苦。(2分) (2)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军事反攻,虽使匈奴受到重创,但国力削弱;匈奴内部混战不已,两族人民渴望和平与安定;匈奴单于主动请求和亲;西汉也希望借此巩固边境安定,加强两族密切关系。(3分)

(3)材料三否定,材料四肯定。材料三的观点是不正确的。(2分)因为他没有看到“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导致四十多年间双方和睦相处,同时具有明显的大汉族主义倾向。(2分)

材料四颂扬了王昭君在加强汉匈友谊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但夸大了“昭君出塞”的作用,认为它是决定性因素。(2分)汉匈两族由战争转向友好共处的根本原因是两族人民饱受战争之苦,渴望和平相处,符合两族人民根本利益。(2分)

(4)和亲政策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联姻,根本目的是为封建统治服务;但对改善民族关系有积极作用。(3分)

42题 答案:(1)君主立宪。(1分)说明当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在一些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2分)

(2)材料一中的“民”是公民,材料二中的“民”是臣民。(2分)

(3)不一致。(1分)立宪派鼓吹“立宪”的目的是争取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发展资本主义;(2分)地方大员要求“立宪”的目的是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和影响,维护封建统治。(2分)

(4)实质:维护满洲贵族统治。(1分)评价:清政府在内外交困形势下,为遏制革命维护统治,被迫实行的政治变革;(2分)但统治者不甘心放弃权力,闹成一场骗局,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加速了灭亡。(2分)

43题 答案:(1)全民族的任务:实现国家工业化并走向富强。(2分)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

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的完成,基本实现上述目标。(3分)

( 2)一五计划的成就:优先发展重工业,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机床厂、武汉长江大桥、鹰厦铁路等。(2分)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分)改革开放的成就: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粮棉产量跃居世界首位,乡镇企业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工业建成宝山钢铁公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亚湾核电站、京九铁路等。(2分)意义: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国家开始走向繁荣富强。(2分)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家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各科研部门

的通力合作;科学家的努力奋斗。(4分)[不拘泥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