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阶级产生以前,人类走着大体相同的道路,先是原始群居,以后是氏族,继而发展为部落。这些组织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但在阶级和国家产生后,由于自然环境和各地居民生活方式的不同,血缘关系在居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表现形态出现了重大差异。地中海沿岸国家,特别是古希腊,人们生活在多岛的海洋型地理环境中,很早就从事海上的工商业贸易活动。这种流动性很强的生活方式,强有力地冲破了蒙昧时代的血缘纽带,形成了以地域和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城邦社会。与地中海沿岸国家不同,中华民族是在一块广袤的大陆上独立发展起来的,其自然环境、生产方式有别于古希腊。中华民族栖息的这块东亚大陆,有无数河流、湖泊,有高山峻岭,有一望无际的平原,因此在先民的眼里,中国就是天下。但是他们的活动范围却相当狭小,很早就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定居农业生活。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即使从野蛮进入到文明阶段以后,亦无法冲破人类原有的血缘关系,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被长期保留下来。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当然,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与文明时代的血缘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原始民主制的基础,而后者则是阶级专制的基础。从现存文献和地下发掘材料看,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根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周武王克商后,周王室分鲁公“以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丑类,以法则周公”;分康叔以“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崎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分唐叔以“怀姓九宗”。这里所说的氏、族、宗就是宗族存在的证明。由此看来,西周建立以后,统治者在商代宗族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
(摘编自王连升《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材料二:
文化是一种人类现象,而人类只有组成一定的社会结构,方能创造并发展文化。人类社会组织的演变趋势,大体上是由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变。古希腊便是实现这种转变的典型。然而,中国的社会结构虽发生过诸多变迁,但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制度及其遗存却长期保留,这与中国人的主体从事聚族而居的农耕生活有关,也使得中国跨入文明门槛以后,氏族社会血缘纽带解体很不充分。直至
近代,广大农村、集镇还大体沿袭宗法式社会结构,被农村包围的城市也深受其制约,巴金的《家》《春》《秋》等表现20世纪。上半叶社会生活的作品,展现了宗法制度的幽灵仍笼罩现代中国的现实。
宗法制源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公社成员间的亲族血缘联系。作为一种庞大、复杂却又井然有序的血缘——政治社会构造体系,宗法制或孕育于商代,定型于西周。宗法制规定,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天子”是天帝的长子,奉天承运,治理天下土地臣民。以政治关系而论,天子是天下共主;以宗法关系而论,天子是天下大宗。君王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宗地位。其余王子(嫡系非长子和庶子)则封诸侯,他们对天子为小宗,但在各自封国内又为大宗,其国君之位由嫡长子继承,余子封卿大夫。卿大夫以下,大、小宗关系依上例。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和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共同构成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使宗法秩序呈瓦解之势;秦汉以降,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外,行政官员的选拔、任用主要实行荐举、考试制(隋唐以后定型为科举制),即以“贤贤”代替“亲亲”。但是,宗法制的影响仍然延及后世——
其一,政治权力和经济产权的继承,普遍遵循父系的单系世袭原则,排斥女性成员的地位,以确保权力和财富不致流入异姓他族之手。
其二,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组织——家族长盛不衰,成为超越朝代更迭的社会细胞。这种家族香火的延绵,又往往依赖祠堂、家谱、族田三要素的顽强存在。其三,族权与政权相结合。族权在宣扬纲常名教、执行礼法、维护宗法专制秩序方面,与国家政权目标一致;国家政权也以家族精神统驭臣民,正所谓“家国同构”“君父一体”。诚如近人梁启超所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近人严复也认为,直至近世,中国人“犹然一宗法之民而已矣”。这些都是透视古今的真知灼见。(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社会在阶级产生以前所走的道路大致相同,从原始群居、氏族到部落,其组织无一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
B.由于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体系完整、等级严格,再加之血缘纽带维系,其解体又很不充分,因此,宗法式社会结构仍大体存于现代。
C.在政治关系上,天子是所有臣民共同崇奉的君主;在宗法制度下,天子代表天帝治理天下土地臣民,是整个天下的大宗。
D.秦汉以后通过荐举和科举制度选拔、任用行政官员,这为有才华的普通百姓提供了一条入仕之路,可以说是历史的进步。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生活方式会影响血缘关系,使其显现出不同的特性,如中国的长久稳定,而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则有了重大变化。
B.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宗法制度,和文明时代的血缘关系相比,其性质有明显的不同。
C.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和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大小宗的地位在继承制、分封制中是相互转换的。
D.春秋战国时宗法秩序呈瓦解之势,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奠定了一定的历史基础,但帝王继统制仍不变。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易·贲卦·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B.《诗经·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C.《春秋繁露·顺命》:“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
D.《乡土中国》:“儒家很有意用思想形成一个建筑在教化权力上的王者;他们从没有热心于横暴权力所维持的秩序。”
4.宗法制对于中国而言有怎样的利弊?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
张铁匠
贾平凹
牛站在崄畔,伸嘴去吃酸枣刺。狗卧在门道里一直在啃骨头。骨头早已成了黑棒子,狗不在乎有肉没肉,它好的就是那股味道。东头的铁匠铺里一直在叮叮咣咣敲打,西头的弹棉花店里一直在嗡嗡作响,整个后晌石坡村都在软硬相间的声音里。
石坡村之所以在白芦峪出名,就是有张家的铁匠铺和司家的弹棉花店。但是,张家看不起司家。张铁匠打铁打乏了,要喝酽茶,收拾了锤子,也让儿子歇下。儿子歇下就是吹唢呐,吹出的像放屁,唾沫星子都喷出来,风一吹又落在自己脸上。儿子是个笨家伙。张铁匠抬头看到远处的梁背上过来了人,说:把那些货都挂出来!新打造的扎锨、铲锨、板镢、犁铧、齿耙、镰刀、钢钎、撬杠以及碾滚子梿枷轴,解板的长锯,锥子央子钩子钉子,齐齐挂了铺门两边的木架上和摆了木架前的摊位上。来人果然是买家,要挑一把牙子镢。张铁匠明明知道是羊角村的,却要问:哪个村的?回答是:羊角村的。张铁匠又说:羊角村不是也有铁匠铺吗?那人说:这不是货怕比货嘛!
爷爷是铁匠,爹是铁匠,张铁匠也打二十年铁了,要把手艺再传下去,儿子却越来越心不在焉。他常常用钳子从炉火里夹出一疙瘩铁,在砧子上用小锤子敲,让儿子抡起大锤子砸,敲两下,砸一下,他觉得节奏有致,叮叮咣咣着是戏台上一出戏,但后来,砸着砸着火锤子就乱了,他呵斥:咋啦?儿子说:我瞀乱。这些年里白芦峪里的年轻人时兴着出山进城去打工,他知道儿子受了诱惑,强压着没有让儿子外出,而儿子要么吊个脸,要么消极怠工,这样的日子又持续了三年。村子里已没了牛,连狗都没有了,来买锨、锄、镢头的越来越少,而齿耙犁铧、钢钎、撬杠几乎无人问津。铁匠铺的炉火再不日夜通红,大锤子小锤子的敲打声,响一会儿就消停了。而西头弹棉花店里的嗡嗡声依旧。这使张铁匠恨恨不已,他问儿子:咱村你那些同学去了城里,峪里别村的那些同学也都去了城里?儿子说:就是。他说:都不种地啦?儿子说:种一年地抵不住打一月工。他告诫儿子:这不会长久的,是农民么能不种地?种地能不用农具?咱多打些铁货放着。父子俩是打造了一批铁货,却一直堆放在柴棚里。到第四年,一件都没卖出去,铁匠铺就关门了。没了铁打,张铁匠腰却疼起来,脾气也比以前坏。儿子每天一早往镇上跑,天黑才回来,说县政府在发展旅游产业,镇街都开始改造老铺面房了,他和人正谋划着做些生意,张铁匠骂儿子:放着家传的手艺,做什么生意!腰疼得站不住,睡在躺椅上了,还在骂。
儿子再也不怕爹骂了,先是出去偶尔夜不归宿,后来就十天半月不回来。终于回来了,却让爹打造一批铁叉,说游客要亲自去河滩体验叉鳖。打铁叉是小活,用不着儿子抡大锤子,他一个人能干,干着腰也不疼了。他打造了四十个铁叉,儿子和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久,儿子又订新货了,说是他们在临河岸上修三千米木头长廊,钉子的需求量很大。张铁匠再生炉火,开始打造钉子,叮叮当,叮叮当,白天打,夜里还点了灯打。这天下雨,铁匠铺外边的场子上积了水,雨还下着,水面上的雨脚像无数的钉子在跳跃,张铁匠突然就不打了。他耷拉着脑袋
坐在里间屋去吃烟,里间屋黑咕隆咚,他就想在黑暗里,不愿见外人,自己也见不得自己。儿子回来了,还领着一个人。儿子给爹介绍这是他的合伙人,张铁匠看了一眼,没搭理。儿子问爹生谁的气了,张铁匠说他生自己的气。儿子说他们是来收货的,看到的筐子里怎么只有那么一些钉子?张铁匠说:不打啦!那合伙人说:咋不打啦?我们急需的,货款都带来了。张铁匠说:丢先人哩,我这么大的铁匠,就打这些小零碎?他摊开手,脸色十分难看。合伙人却嘿嘿地笑,说:这有啥呀老爷子,发明了火药还不是做鞭炮吗?只要能赚钱,打啥还不一样啊!张铁匠一下子火了,扑过来一脚把火炉蹬倒,又一脚把淬火的水桶蹬倒。地上的红炭在水里吱吱冒烟,他老牛一样地呜呜,哭鼻子流眼泪。
张铁匠到山上去看父亲和爷爷。父亲是一个墓堆子,爷爷是一个墓堆子。在墓堆前蹴了一整晌,站起来往远处看,能看到白芦峪河是一条线。那线的拐弯处是镇街,更远更远的云外是县城省城吧。他一步一步再下山回铁匠铺,拿了挂在墙上的唢呐,这是儿子的唢呐他不会吹,开口唱起小时候学会的山谣,唱得不沾弦。西头弹棉花店里好像还有嗡嗡声,也已经不是火把燎着蜂巢漫天轰鸣,而蚊子似的,声愈来愈细,愈来愈小。(选自贾平凹《秦岭记》,有删改)文本二:
虽然贾平凹说,“农村的这场变革,严格地说,还正在进行,一切还未有定规,
”而未有定规的形势下硬定规出人物,那只能导致产生新的框式,落入新的俗套。
但是,在这些作品中还是一眼就可以看出一种模式和两组人物,这一种模式就是社会的变革尤其是经济生活的变革与古老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伦理价值观的冲突。
(节选自汪政《论贾平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石坡村牛和狗的生存状态,后文则写村子里牛和狗都没有了,可以看出石坡村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B.小说中对于新打造铁具的具体罗列,既表现出张铁匠的高超技艺,又表现出作者对于农村生产工具及劳作方式的了解。
C.“张铁匠明明知道是羊角村的,却要问:哪个村的?”这一情节表现出张铁匠对手艺的自信,同时期待获得他人的称赞。
D.文中张铁匠的儿子从小就是个笨家伙,因此张铁匠经常骂儿子,表现出张铁匠对儿子的不满,气恼他不能子承父业。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特点表现为表述口语化,运用了鲜活的方言,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为读者呈现原汁原味的秦岭风貌。
B.小说开头运用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描绘了石坡村的日常生活图景,充满朴拙的人间烟火气。
C.“西头弹棉花店里好像还有嗡嗡声,……而蚊子似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形象,灵动逼真。
D.小说运用细节塑造人物,通过描写张铁匠生气、哭泣等动作,将匠人晚年手艺欠佳的凄凉辛酸刻画得淋漓尽致。
7.文本二提到“一种模式和两组人物”,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两组人物”的形象。8.文中多次提到铁匠铺的敲打声和弹棉花店里的嗡嗡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晏子为庄公臣,言大用,每朝,赐爵益邑。俄而不用,每朝,致邑与爵。爵邑尽,退朝而乘,噴然而叹,终而笑。其仆曰:“何叹笑相从数也?”晏子曰:“吾叹也,哀吾君不免于难;吾笑也,喜吾自得也,吾亦无死矣。”崔杼果弑庄公。晏子立崔杼之门,从者曰:“死乎?”晏子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独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吾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君为已死而为已亡,非其私昵,孰能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崔子曰:“子何不死?子何不死?”晏子曰:“祸始吾不在也,祸终吾不知也,吾何为死?且吾闻之,以亡为行者不足以存君,以死为义者不足以立功。婴岂其婢子也哉?其缢而从之也?”遂袒免,坐,枕君尸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材料二: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太史公曰:吾读《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9.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读《晏子春秋》A详哉B其言C之也D既见E其F著书G欲观H其行事。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口实,指俸禄,即古代官吏所得的薪金,也可指话柄、借口,如“贻人口实”。B.袒免,古代丧礼,凡是五服以外的远亲,无丧服之制,唯袒衣免冠,以示哀思。
C.危言,文中指危险的言论,其中“危”与成语“危言谠论”的“危”意思不同。D.进,指出仕,做官,与《离骚》中“进不入以离尤兮”的“进”含义相同。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层次清晰,事件完整,人物形象非常鲜明。晏子的答辞,理由充分,言辞犀利,感情强烈,一气而下,尤为精警动人。
B.齐庄公起初很信任晏子,多采纳他的意见,经常赐他爵位,增加封邑,后来就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了,并不断剥夺他的爵位和封邑。
C.晏子在他的爵位和封邑都被剥夺干净后,先叹后笑,是因为他预料到齐庄公一定会被崔杼杀死,也预料到崔杼一定不会加害于他。
D.晏子虽然没有为君主殉死,但是他又不忘君臣之礼,敢于冒着被崔杼杀害的危险,依礼入崔家哭吊一番,以此表达臣子私情。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君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孰能任之?
(2)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13.司马迁感叹道:“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材料二中司马迁如此仰慕晏子的原因有哪些?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哀郢(其一)①
陆游
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旧莽苍。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离骚》未尽灵均②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注】①公元1164年,张浚大举北伐,符离战败,南宋再度向金屈膝求和。1166年,陆游因“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而被罢黜回乡。在家乡穷居四年后于1170年出任夔州通判。初夏,他从家乡出发,九月过荆州(今湖北江陵,为战国时楚故都郢),写下此诗。②灵均:屈原的字。14.下列对这首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远接”“最长”“争强”等词语表明楚国国运由来久长,也曾有过和齐晋结盟、对抗强秦的发展鼎盛时期。
B.颔联以章华台歌舞之短暂与云梦泽风烟之永恒作强烈对比,写出了郢都古今盛衰的强烈反差,抒发物是人非的感叹。
C.颈联由历史的回顾转为写景,描绘了一幅凄凉败落的景象。这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又是楚国衰亡的象征。
D.整首诗以议论起笔,以议论结尾,中间两联写景,在对历史的追忆和现实景物的描写中抒发诗人炽烈的情怀。
15.陆游这首诗的尾联和《书愤》一样,都运用了用典的手法,请分别结合诗句分析二者表达的含义。五、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用“,”两句表达了自己忧愁烦闷,走投无路的失意,然后又用“,”两句强调了自己坚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2)《客至》中,诗人杜甫因为生活贫困待客简陋,对朋友深感抱歉:“,。(3)李密在《陈情表》中,用“,;,”四句写出了自己的进退两难。(4)归有光对项脊轩进行了改造,首先修复了屋顶,目的是“”,接着又“,”,
使房间采光变好。
(5)归有光的祖母对归有光的未来很有信心,特意拿出自己祖父当年上朝用的象笏赠送给他,并鼓励说:“,!”
(6)《登快阁》中,诗人黄庭坚用浅显幽默的语言自嘲,衬托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的诗句是:“,。”
(7)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两句加以批评。
(8)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认为,当人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欣喜,一时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会“”,等到对喜爱或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就会“”。
(9)古人常说“举杯消愁愁更愁”。《拟行路难(其四)》中,诗人举杯消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10)早春时节,细雨润泽、杏花盛开的江南美景常令古代的诗人们流连忘返,灵感迸发,写出诸如“,”的千古名句。六、选择类
1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桴止响腾腾:传播
B.字而幼孩字:起名字C.感吾生之行休行:能够D.未尝不临文嗟悼悼:追忆
18.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早缫而绪而庭阶寂寂B.慈父见背遂见用于小邑
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臣以供养无主D.且何谓阁子也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19.下列对文言语法现象的判断,表述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古之人不余欺也”和“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句式相同。②“石之铿然有声者”和“亦将有感于斯文”句式相同。③“而刘夙婴疾病”和“南声函胡”中的加点字都是通假字。④“驼业种树”和“当敛裳宵逝”中的加点字活用用法不同。⑤“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和“处分适兄意”的“适”意义相同。⑥“群贤毕至”和“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中的加点字活用用法不同。A.②③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①④⑥
20.下列各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径,代指隐士住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中开辟三径。B.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七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C.象笏,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执象笏。
D.孝廉,汉代所设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七、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山是青得像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小马路的两边,一株间一株地种着小桃与杨柳。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疏星。杨柳在暖风里不住地摇曳。在这路上走着,时而听见锐而长的火车的笛声,是______的。在春天,不论是晴是雨,是月夜是黑夜,白马湖都好。雨中田里菜花的颜色最早鲜艳,黑夜虽什么不见,但可静静地受用春天的力量。夏夜也有好处,有月时可以在湖里划小船,四面满是青霭。船上望别的村庄,像是蜃楼海市,浮在水上,迷离惝恍的;有时听见人声或犬吠,大有世外之感。若没有月呢,便在田野里看萤火。那萤火不是一星半点的,如你们在城中所见:那是成千成百的萤火。一片儿飞出来,像金线网似的,又像耍着许多火绳似的。只有一层使我愤恨。那里水田多,蚊子太多,而且几乎全闪闪烁烁,是疟蚊子。我们一家都染了疟疾,至今三四年了,还有未断根的。蚊子多到足以减少露坐夜谈或划船夜游的兴致,这未免是______。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山是青的,水是满的、软的”,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八、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如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手机几乎是如影随形。手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相伴而来的,①。
“手机病”的门诊病例中,问诊最多的是骨科。手机拿久了,手臂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手臂韧带、肌腱等软组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在问诊中是最多的。相对于骨科,②,且是“重灾区”。手机屏幕发出的是蓝光,长期大量的蓝光照射,会造成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损伤,严重的会使患者得眼底黄斑病。眼底黄斑病又称“眼睛癌症”,一旦发生就不可逆转。
“手机病”中,不仅有生理层面的问题,③。用手机上网,大脑对网络世界产生的大量即时愉悦反馈会不断把使用者带回网络世界,久而久之,使用者对网络产生严重依赖并最终成瘾。而一些手机应用软件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让一部分人深陷“信息茧房”,无法自拔。如今,“放不下”手机的人越来越多。
手机是把“双刃剑”,简单来说,这把“剑”一面是便利,另一面是各种“病”。对于我们来说,学会了上网,也要学会“下”网,不能做“低头族”,要有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
23.下列句子中的“下”和“也要学会下网”中的“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B.现在是禁渔期,任何人不得下网捕鱼。
C.在粤剧演出中,演员下场一般有锣鼓或音乐衬伴。D.今天参加大会的不下于三千人。
2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九、材料作文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的“血缘关系在居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表现形态出现了重大差异”的观点,在现代社会也较为适用。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血浓于水、予人温暖的亲情也会带来一些烦扰。如今,年轻人正试图建立一种更健康、美好的亲情关系模式。
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新型亲情关系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B2.C3.B4.利:
①中国人重视血缘关系,讲究亲情/人与人之间便易产生深厚的感情;②家族长盛不衰,对社会稳定起到了很大作用。
弊:
①女性地位不高,男女不平等;
②家族对个人束缚很多,不利于个体发展。【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由于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体系完整、等级严格……因此,宗法式社会结构仍大体存于现代”错,强加因果或无中生有,文中并未表明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体系完整、等级严格是宗法式社会结构仍大体存于现代的原因。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C.“大小宗的地位在继承制……中是相互转换的”错,材料二第二段说:“君王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宗地位”,说明大小宗在继承制中不能相互转换。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主要表达了“以文教化”的治国思想。
B.体现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C.主要表达了“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它实质是为皇权披上神圣外衣,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D.表述的是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形式一一长老统治。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1)分析其利处
结合“他们的活动范围却相当狭小,很早就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定居农业生活。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即使从野蛮进入到文明阶段以后,亦无法冲破人类原有的血缘关系”“宗法制源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公社成员间的亲族血缘联系”分析,成员之间有血缘关系,人们也比较重视血缘关系,这样人与人之间就会有深厚的感情,讲究亲情等。
结合“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组织——家族长盛不衰,成为超越朝代更迭的社会细胞”分析,家族长盛不衰,有利于社会稳定。(2)分析其弊端
结合“政治权力和经济产权的继承,普遍遵循父系的单系世袭原则,排斥女性成员的地位,以确保权力和财富不致流入异姓他族之手”分析,很显然排斥女性成员的地位,男女地位不平等。
结合“族权在宣扬纲常名教、执行礼法、维护宗法专制秩序方面,与国家政权目标一致;国家政权也以家族精神统驭臣民”分析,族权宣扬纲常名教、执行礼法、维护宗法专制秩序等,对个人束缚很多,不利于个体发展。5.D6.D
7.①张铁匠:传统保守而又执着,不愿舍弃传统的生产方式,向往乡村的生活方式。
②张铁匠的儿子:善于接受新的经营方式,能够洞察经济生活变革的动态,顺应时代潮流。
8.①营造氛围。形象地写出了石坡村的环境特点,故事在软硬相间的声音中展开。②丰富人物形象。打铁的声音渐停,而弹棉花的声音依旧,写出了张铁匠的焦虑、怨恨。③深化主题。结尾处写弹棉花店的声音越来越细小,和铁匠铺的没落一致,引发人们对城乡发展中传统产业面临转型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
D.“文中张铁匠的儿子从小就是个笨家伙,因此张铁匠经常骂儿子”错误。由原文“爷爷是铁匠,爹是铁匠,张铁匠也打二十年铁了,要把手艺再传下去,儿子却越来越心不在焉。……这些年里白芦峪里的年轻人时兴着出山进城去打工,他知道儿子受了诱惑,强压着没有让儿子外出,而儿子要么吊个脸,要么消极怠工……”可知,应是张铁匠的儿子向往外面的世界,不能安心打铁,才使得张铁匠生气。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将匠人晚年手艺欠佳的凄凉辛酸刻画得淋漓尽致”错误。张铁匠生气、流泪不是因为手艺欠佳,而是因为气愤、痛心于自己空有一收纳好技艺,却大材小用。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原文中,张铁匠与其儿子在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方面体现出了巨大的冲突,他们就是形成鲜明对比的两组人。
根据原文“张铁匠抬头看到远处的梁背上过来了人,说:把那些货都挂出来!新打造的扎锨、铲锨、板镢、犁铧、齿耙、镰刀、钢钎、撬杠以及碾滚子梿枷轴,解板的长锯,锥子夹子钩子钉子,齐齐挂了铺门两边的木架上和摆了木架前的摊位上”“这使张铁匠恨恨不已……这不会长久的,是农民嘛能不种地?种地能不用农具?咱多打些铁货放着”可知,面对传统的生存方式遭受冲击,张铁匠选择了对传统的坚守和对现代生存方式的拒绝。而铁匠铺由红火到没落,无人问津,到最后儿子牵头做生意,为张铁匠拉来一些零碎的生意,可是张铁匠觉得自己浪费了自己的手艺,不愿做。但结合原文“村子里已没了牛,连狗都没有了,来买锨、锄、镢头的越来越少,而齿耙犁铧、钢钎、撬杠几乎无人问津。铁匠铺的炉火再不日夜通红,大锤子小锤子的敲打声,响一会儿就消停了”“那线的拐弯处是镇街,更远更远的云外是县城省城吧”可知,面对时代洪流的变化,张铁匠虽不愿意,却也毫无办法。张铁匠无疑是小说的主人公,这一人物承载着作者对乡村文明的深深的爱恋。小说反思以张铁匠的铁匠手艺为代表的传统乡村文明被现代文明冲击的问题,张铁匠想要把手艺再传下去,表达了对传统乡村文明的坚守。结合原文“张铁匠也打二十年铁了,要把手艺再传下去,儿子却越来越心不在焉……他知道儿子受了诱惑,强压着没有让儿子外出,而儿子要么吊个脸,要么消极怠工”“儿子每天一早往镇上跑,天黑才回来,说县政府在发展旅游产业,镇街都开始改造老铺面房了,他和人正谋划着做些生意”,可知铁匠的儿子选择了抗拒,并很快响应县政府发展旅游产业的倡导,积极投入新的生活方式之中。而且,他的观念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因此,以张铁匠儿子为代表的一类人,展现了现代文明给乡村未来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他们心中有着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和憧憬。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从情节结构看,结合“东头的铁匠铺里一直在叮叮咣咣敲打,西头的弹棉花店里一直在嗡嗡作响,整个后晌石坡村都在软硬相间的声音里”可知,开头写弹棉花
店里嗡嗡作响,与铁匠铺的叮叮咣咣敲打相呼应,共同营造了整个后晌石坡村的热闹气氛,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从塑造人物看,结合“但是,张家看不起司家”“而西头弹棉花店里的嗡嗡声依旧。这使张铁匠恨恨不已”可知,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张铁匠,张铁匠对弹棉花的司家是瞧不起的,他认为弹棉花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打铁就是技术活,为自己打铁这一手艺自豪;写张铁匠对弹棉花的声音的感受,反映了张铁匠焦虑的心理,以此丰富了张铁匠的形象。
从表现主题看,结合“西头弹棉花店里好像还有嗡嗡声,也已经不是火把燎着蜂巢漫天轰鸣,而蚊子似的,声愈来愈细,愈来愈小”可知,弹棉花的声音越来越小,铁匠铺也没落了,小说以此反映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手艺没落、乡村没落的现实,引发人们的思考,深化了小说主题。9.ADG10.C11.C
12.(1)如果君主为了自己私利而死,为了自己私利而逃亡,如果不是他亲近喜爱的人,谁能担当这样的责任?
(2)当晏子趴在齐庄公的尸体上痛哭,行完作为臣子的礼仪之后才肯离开,他难道是人们所说的“遇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的人吗?13.①晏子犯颜劝谏,敢于直言。②晏子不畏强暴,冒着危险祭奠齐庄公。③晏子厉行节俭,严于律己,处事秉公办理。【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读过《晏子春秋》,书中说得详细极了。看了他所写的书以后,还想了解他所做的事。
“吾”作主语,“读”作谓语,“《晏子春秋》”作宾语,故应在A处停顿;“其言之”作主语,“详”作谓语,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故应在D停顿;“既”作状语,“见”作谓语,“其著书”作宾语,故应在G处停顿。
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正确。口实,指俸禄。“岂为其口实”,句意:难道是为了俸禄?口实,也可指话柄、借口。“贻人口实”,意思:说话不小心,给人家留下了话柄。B.正确。
C.错误。两个“危言”意思相同,都指正直的言论。“即危言”,句意:他就正直的言论来回答。“危言谠论”,句意:正直的言论。
D.正确。“进思尽忠”,句意:在朝廷做官想着要尽忠。“进不入以离尤兮”,句意:到朝廷做官而不被(君王)所用,又遭到指责啊。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C.“他预料到齐庄公一定会被崔杼杀死,也预料到崔杼一定不会加害于他”错误,晏子只是预料到齐庄公“不免于难”,但究竟谁会杀死他,晏子并不知道;而且“吾亦无死矣”是说自己不再是齐庄公的臣子,不用陪着他去死了,并不是预料到“崔杼一定不会加害于他”。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若”,如果;“私昵”,亲近喜爱;“孰”,谁;“任”,担当、担任。(2)“方”,当,在;“成礼”,行礼完毕;“去”,离开;“岂……邪”,固定句式,难道……吗?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可知,他冒犯君主的威严依然直言进谏,冒犯君主的威严,司马迁高度评价他是在朝廷做官想着要尽忠,归隐就想着要补救过失的人。由此概括出:晏子犯颜劝谏,敢于直言。从“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可知,当晏子趴在齐庄公的尸体上痛哭,行完作为臣子的礼仪之后才肯离开,这件事司马迁高度评价他是不畏强暴英勇无畏的人。由此概括出:晏子不畏强暴,冒着危险祭奠齐庄公。
从“以节俭力行重于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可总结出晏子生活节俭,从“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可总结出他正直直言,处事秉公办理。由此概括出:晏子严于律己,厉行节俭。参考译文:文本一:
晏子是齐庄公的臣子,他的意见大都被采纳,每次朝见的时候,齐庄公都会赏赐给他爵位,增加他的封邑。过了不久,他的意见不被采纳了,每次朝见的时候,齐庄公就收回他的一些爵位和封邑。爵位和封邑都被收走后,晏子就退出朝堂,坐上车子,长吁短叹,最终又笑了。他的车夫说:“您为什么多次叹气后接着又发笑呢?”晏子说:“我叹气,是怜悯我们的君主不能免除灾难;我发笑,是高兴我能保全自身,我也用不着陪君主去死了。”后来崔杼果然杀死了齐庄公。晏子站在崔杼的门外,跟随的人说:“(您要)为君主殉死吗?”晏子说:“难道只是我一个人的君主吗?我为什么要殉死呢?”跟随的人又说:“逃往国外吗?”晏子说:“难道是我的罪过吗?我为什么要逃往国外呢?”跟随的人说:“回去吗?”晏子说:“我们的君主死了,回到哪里去呢?给百姓当君主的人,难道是为了欺凌百姓?是为了掌管国家。给君主当臣子的人,难道是为了俸禄?是为了保住国家。所以,君主如果是为了国家而死,那么臣子就为君主殉死;君主如果是为了国家而逃往国外,那么臣子就为君主逃往国外。如果君主为了自己而死,为了自己而逃亡,如果不是他宠爱的人,谁能跟他一起承担这样的祸患?况且别人明明有君主却把君主杀了,我为什么却要为君主殉死?又为什么要为君主逃往国外?但是我又将回到哪里去呢?”门打开了,晏子走了进去。崔杼说:“您为什么不为君主殉死?您为什么不为君主殉死?”晏子说:“祸患发生的时候我不在,祸患结束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为君主殉死呢?况且我听说过,把逃亡当作好品行的人不足以保住君主,把殉死当作有义气的人不足以建立功勋。我难道是个小女子吗?怎么能自缢而跟着去死呢?”说完就脱掉外衣左袖,露出左臂,摘掉帽子,用白布缠头,坐在地上,头靠着齐庄公的尸体哭泣,然后站起来,向齐庄公跳脚号哭了几声,就出去了。有人对崔杼说一定要杀掉晏子,崔杼说:“他是百姓景仰的人,放了他,可以得到民心。”文本二:
晏平仲,名婴,是菜地夷维人。侍奉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由于节俭和勤于政事而被齐国百姓看重。他担任齐国的相国后,一顿饭不吃两样肉食,他的妻妾不穿丝制的衣裳。他在朝廷时,君主对他说到的事,他就直言以对;没有说到的事,他就秉公办理。当君主有道义的时候,就服从命令去行事;没有道义的时候,就权衡度量着去行事。凭借着这样的行为,他连续三朝在各诸侯国中名声显扬。太史公说:我读过《晏子春秋》,书中说得详细极了。看了他所写的书以后,还想了解他所做的事,所以就编写了他的传记。当晏子趴在齐庄公的尸体上痛哭,行完作为臣子的礼仪之后才肯离开,他难道是人们所说的“遇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的人吗?至于他直言进谏,冒犯君主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
的“在朝廷做官想着要尽忠,归隐就想着要补救过失”的人吧!假如晏子现在还活着,我即使是替他拿着鞭子驾车,也是我高兴而仰慕的事啊。14.D
15.《哀郢》尾联的“灵均恨”,运用了屈原的典故,既强调了屈原在《离骚》中无法尽情宣泄的家国之恨,也借屈原的千古遗恨来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表达了对国土丧失的痛惜,对屈膝苟安、腐败昏聩的南宋朝廷的怨愤。
《书愤》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运用了诸葛亮的典故,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追慕先贤的业绩,既表达诗人对朝廷不思恢复中原的气愤,也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解析】
14.本题考核擦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以议论起笔,以议论结尾”错误。应是“以记叙起笔,以抒情结尾”。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以及表达的情感的把握能力。
《哀郢》尾联在前面对比的基础上道出了本诗的主旨。《离骚》还没有写尽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满腔悲愤,屈原的爱国深情,千秋之后仍深深地感染着像陆游这样的爱国志士,以致不能自已,泪满衣裳。“灵均”是屈原的字,“灵均恨”,既是屈原在《离骚》中所无法尽情宣泄的家国无穷之恨,也是陆游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与屈原共命运的叹息。因为爱国而获罪的陆游,把屈原引为异代知音,对屈原的不幸遭遇有着深切的同情和强烈的共鸣。所以运用屈原的典故,借以表达了对国土丧失的痛惜,对屈膝苟安、腐败昏聩的南宋朝廷的怨愤。
《书愤》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用典明志,运用了诸葛亮的典故,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追慕先贤的业绩,叹息南宋朝廷中就没有一个可以与之相比之人,表达了诗人对朝廷不思恢复中原的气愤和一腔郁愤的爱国之情,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16.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不知老之将至感慨系之矣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
朝卖杏花(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为报道人归去也,杏花春雨在江南;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忳郁”“侘
傺”“溘”“余”“飧”“兼”“樽”“醅”“奉”“笃”“辟”“垣”“庭”“执”“却”“倚”“固”“诞”“彭殇”“妄作”“酌”“鸠”“繁”。17.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B.字:养育。句意:养育好你们的小孩。C.行:将要。句意:感叹自己一生将要告终。
D.悼:哀伤。句意: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故选A。18.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通‘尔’,你们/但,表转折,连词”;句意:早点缫好你们的丝。/庭院、台阶前却静悄悄的。
B.“助动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被”;句意: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
C.均为“因为”;句意:仍然不能不因此而感慨不已。/我因为供养祖母的事情无人来做。
D.“那么/并且”;句意: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我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故选C。19.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知识的能力。
①正确。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古之人不欺余也”“为胡乎遑遑欲之何”。句意:古人没有欺骗我啊。/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
②错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铿然有声之石”。/状语后置句,“亦将于斯文有感”。句意:敲起来可以响亮发声的石头。/也将对这篇文章有所感受。③错误。无通假。/“函胡”通“含糊”。句意:然而刘氏一直被疾病缠身。/南边的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
④正确。名词的意动,以……为业。/名词作状语,在夜晚。句意: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⑤错误。到。/按照。句意: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一切都按照哥哥的意思安排。
⑥正确。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贤能的人。/形容词作使动,使……早。句意:贤能者齐集,济济一堂,都汇聚在这里。/没有这个能力使它又早又多地结出果实。①④⑥表述正确。故选D。20.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于农历七月上旬”错,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故选B。21.别有风味
美中不足(白璧微瑕)22.①原句“滴”字动态十足,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春回大地,山上的花草树木青葱翠绿的样子。
②原句写水“满满的”“软软的”,运用叠词使白马湖春水充沛、柔软的特征更加形象可感,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还使语言韵律更加和谐、富有音乐美。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语境说的是锐而长的火车的笛声使白马湖的春日有了另外一种趣味,故选用“别有风味”。
别有风味:另有一种美好的口味,比喻事物所另外具有的特殊色彩或趣味。第二处,更加语境说的“蚊子多到足以减少露坐夜谈或划船夜游的兴致”分析,此处是说白马湖的夜晚景色总体上很美,但是太多的蚊子让这美景有了不足之处,故选用“美中不足”或“白璧微瑕”。美中不足:大体很好,但还有不足。
白璧微瑕:洁白的玉上有些小斑点,比喻美中不足。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与改句相比,有两处不同:
(1)原句是“山是青得像要滴下来”,“滴”字动态十足,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春回大地,山上的花草树木青葱翠绿的样子。改句是“山是青的”,只是描写了山的颜色,比原句少了“像要滴下来”,失去了动感,变成静态的山了,也失去了夸张手法,显得较为平淡。
(2)原句描写水用“满满的、软软的”这两个叠词,形象第写出了白马湖春水充沛、柔软的特征,而且叠词本身就富有音乐美。改句是“满的、软的”只写出了水的特征,失去了音乐美,语言也缺乏感染力。23.C
24.①却是各种“手机病”②眼科最令人担忧③还有心理层面的问题【解析】
2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义的能力。
“也要学会下网”中,下网:在互联网上结束信息的检索、查询等,操作计算机等退出互联网。“下”是指退出、离开。
A.“纷纷暮雪下辕门”中的“下”是指(雨、雪等)降落。B.“下网捕鱼”中的“下”是指放入。C.“演员下场”中的“下”是指退出、离开。D.“不下于三千人”中的“下”是指低于、少于。故选C。
2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从前文“手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相伴而来的……”可知,前后内容构成了转折关系,要填入的内容应是手机的弊端,再从后文看,谈到的是各类手机病,故可以填入“却是各种‘手机病’”。
第二空,结合后文“手机屏幕发出的是蓝光,长期大量的蓝光照射,会发生眼底黄斑病,严重的会使患者造成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损伤”可知,填入内容是关于手机对眼睛的损伤,对应“相对于骨科”,这个科室应该是眼科,可以填入“眼科最令人担忧”。
第三空,由前句中“不仅”可知要填的内容与前句之间是递进关系;相对“生理层面的问题”,应该是“心理层面的问题”,再根据后句“用手机上网,大脑对网络世界产生的大量即时愉悦反馈会不断把使用者带回网络世界,久而久之,使用者对网络产生严重依赖并最终成瘾”可知,此处是说手机上网产生心理问题,故补写内容为“还有心理层面的问题”。25.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借助现代文阅读Ⅰ血缘关系随不同居民社会生活而产生差异的观点,引出了对于现代社会亲情关系的思考。材料首先指出当今人们对于亲情因时代变化而产生变异的一些烦扰,并由此指出年轻人对于建立新型亲情关系的努力与尝试。但是,对于烦扰是什么、努力是什么,新型亲情关系是什么,材料都没有给出详细的解释和举例,这也就给了我们极大的自由空间。亲情关系往往以家庭结构为根基,过去的家庭结构,往往是联合家庭(大家族),后来是主干家庭,现在又在
向核心家庭为主乃至“一人户”转变,同时对于现在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来说,交际核心逻辑由血缘向“业缘”切换,血缘维系的人情和关系重要性被削弱,自我意识的增强乃至过度自我中心化,都是产生亲情关系变化的原因。因此,一些年轻人或许会为过年走亲戚的亲情维系方式而苦恼,家长、长辈等则或许会为子女、晚辈的不再谦顺而失意。在此基础上,年轻人试图建立的新型亲情关系,往往也体现为自我意识的敢于、善于表达,界限分明的交流相处模式等。
写作时可以依据材料及上述解读,首先指出今日与过去亲情相处关系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哪里,背后的实质又是什么,比如可以借助如今年轻人过年走亲戚的“断亲”现象作为例证加以分析。然后,则可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角度分析其原因,如城市化进程加速,家庭结构嬗变,年轻人自我中心化……此后,则可针对年轻人尝试建立的新型亲情关系加以分析。对此,可以加以批判,说明我们应该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尊亲重长的伦理传统,也可以表示理解与支持,指出时移事变,即使是亲情关系,也应该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当然,对此也可给出自己的建议,说明不论如何,尊重和理解都是建立新型亲情关系的基础和原则。立意:
1.坚持自我,尊重他人。
2.弱化亲情的舒适圈,多元处世。3.亲情模式也应因时制宜。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的“血缘关系在居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表现形态出现了重大差异”的观点,在现代社会也较为适用。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血浓于水、予人温暖的亲情也会带来一些烦扰。如今,年轻人正试图建立一种更健康、美好的亲情关系模式。
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新型亲情关系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血缘与新型亲情关系的千丝万缕
在清晨的雾霭中,那栋古老的四合院,散发着沉稳而安详的气息。在这座老宅里,居住着一个大家族,他们源自同一对祖父母,这个家族的成员们之间的关系便是血缘的最好诠释。血缘关系在居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表现形态出现了重大差异,但无论在何时何地,它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血缘,如同一道魔咒,在这个大家族中时而引发争执,时而催生温暖。曾有一次,家族中的两兄弟因遗产分配问题起了纠纷,亲兄弟反目成仇,彼此心中都有了芥蒂。然而,当其中一人遭遇车祸躺在病床上时,另一人毫不犹豫地捐出了自己的骨髓,这便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即使有过矛盾和争执,但当家族面临困难时,血缘关系依然能催生出强大的力量。这一幕让我深刻理解到,尽管血缘关系在表现形态上有所差异,但它在居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依然重要。
然而,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血浓于水、予人温暖的亲情也会带来一些烦扰。如今,年轻人正试图建立一种更健康、美好的亲情关系模式。我曾在书中读到过一种观点:“新型亲情关系,是在相互理解中寻求共鸣。”对此我深感认同。新型亲情关系不再是单向的依赖和承受,而是在互相理解、尊重的前提下,共同成长、相互扶持。
在新型亲情关系中,代沟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过去,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差异,长辈和晚辈之间往往存在难以逾越的代沟。然而,在新型亲情关系中,两代人能够以平等的心态交流,相互学习,彼此理解。这样的亲情关系不仅更健康、美好,而且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此外,新型亲情关系还强调了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性。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而不是仅仅作为家庭姓氏的一部分存在。这种自由和独立性能激发家庭成员的潜能,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从而使整个家庭更加和谐。尽管新型亲情关系有着诸多优点,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若每个家庭成员都过于强调自我独立性,忽略了血缘的纽带作用,那么家庭很可能会分崩离析。因此,在建立新型亲情关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握好一个度,既要尊重个体独立性,又要珍惜血缘的纽带作用。
总的来说,血缘关系在居民社会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我们也应当寻求一种更健康、更美好的亲情关系模式。这需要我们在相互理解中寻求共鸣,建立新型亲情关系。这样的亲情关系既尊重了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性,又珍惜了血缘的纽带作用。我们要以此为目标,努力构建和谐、健康的家庭关系,让亲情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