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心功能

2022-10-24 来源:步旅网
·212·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9年12月第8卷第4期 Journal of Electrocardiogram (Electronic Edition) December 2019, Vol.8 No.4

参考文献1 赵立娟, 韩辉, 王彦华, 等. 导乐陪伴分娩对产妇心理因素的影响2

研究[J]. 河北医药, 2017, 39(16): 2550-2552.

卓永桃. 全程人性化导乐分娩模式对产妇产程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 28(S1): 526.

3 杨洪萍. 穴位按摩联合导乐分娩对初产妇心理状态、分娩情况及母婴结局的影响[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33(1): 108-111.

李琴琴. 导乐陪伴分娩配合镇痛仪对初产妇心理状态及产后乳液分泌的影响[J]. 海南医学, 2017, 28(20): 3403-3405.

4

护理论著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

及对患者心功能影响观察

何玉燕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目的 观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心功能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急性心肌

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70例(2017年2月-2018年5月),随机分为循证护理的观察组(35例)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35例),观察患者心功能、卧床时间、住院时间。观察组心功能改善情况好,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护理满意度高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0.05)。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促进身体恢复,值得借鉴。结论 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循证护理,

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功能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动脉持续恶性缺氧出现的心肌

坏死,患者常伴有胸骨后疼痛症状,并且药物难以缓解,常出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1]。患者常存在胸骨后疼痛、神志障碍、呕吐等不良症状,常给予患者药物治疗,但是效率较低,患者恢复期长,加重了家庭负担[2]。作为一种有效的护理措施,循证护理在改善患者身心状态方面效果较好,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中。本文选取我院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70例(2017年2月-2018年5月),观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心功能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70例(2017年2月-2018年5月),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与观察组(35例),对照组男、女为23例、12例,年龄41-74(61.28±5.43)岁,观察组男、女为21例、14例,年龄40-73(60.16±5.58)岁。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患者卧床休息,给予基础护理等。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开展护理措施,①查找文献,在循证证据支持下对患者病情进行处理,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可以通过场景模拟、查房等形式进行,使其学会识别病情,并给予患者有效的处理。②循证心理疏导。患者入院后,由于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常出现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需将医院环境、医护人员等介绍给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减轻患者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完成各项工作[3]。③循证饮食。护理人员充分了解患者病情,结合实际为患者制定饮食方案,多补充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不能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④循证健康教育。通过多媒体、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其正视自己的疾病。⑤循证用药护理。叮嘱患者按时用药,讲解溶栓治疗及抗凝治疗的重要性,耐心解答患者对相关药物的问题,起到提醒与监督的作

表 1 心功能对比(Mean±SD)组别

护理前

对照组(n=35)观察组(n=35)tP

37.45±2.3137.88±2.470.7520.454

LVEF(%)

护理后54.27±2.6466.89±2.7119.7340.000

用。⑥循证并发症护理。针对手术患者,需鼓励患者早期下

床活动,并观察面色、血压等,帮助患者调整体位,提高患者舒适度。可以通过聊天、看电视、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进而减轻术后疼痛感。按摩患者肩部、腰背下肢,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每天饮用适量的水,避免出现尿潴留、便秘等[4]。

1.3 观察指标 心功能:LVEF、LVEDD、E/A值;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用均数±标准差(Mean±SD)、率(%)表示,分别行t、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明显。2 结果

2.1 心功能对比 护理前,两组心功能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LVEF(66.89±2.71)%,LVEDD(55.67±2.39)mm,E/A值(1.41±0.0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1。

2.2 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卧床时间(5.86±0.69)d,住院时间(7.36±1.24)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2。3 讨论

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原因较多,如过度劳累、暴饮暴食、便秘等,会导致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出现血栓,影响动脉,最终导致心肌坏死[5]。心肌梗死的主要检查方法为心电图检查,临床常在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护理措施,进而提高治疗效果。但是常规护理护理效率慢,具有较高复发性,效果不佳,必须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选择一种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循证护理就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措施,对相关危险进行探查,并加强与患者交流,进而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治

LVEDD(mm)

E/A值

护理前0.39±0.110.41±0.100.7990.428

护理后0.60±0.021.41±0.03132.9060.000

护理前34.86±2.7734.91±2.430.0800.930

护理后42.40±2.2155.67±2.3924.1170.000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9年12月第8卷第4期 Journal of Electrocardiogram (Electronic Edition) December 2019, Vol.8 No.4·213·表 2 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Mean±SD, d)组别

对照组(n=35)观察组(n=35)tP

卧床时间2.37±0.555.86±0.6923.3990.000

住院时间9.34±1.847.36±1.245.2790.000

患者从被动到主动接受,积极参与及配合。循证护理还有效加

强了护患之间的交流,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最终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病情恢复。

所以,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给予患者循证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促进身体恢复,具有应用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1 苏红梅, 周云, 曹静, 等. 循证护理与常规护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

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效果的比较研究[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

志, 2016, 8(9): 1106-1107.

阎雪.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6, 8(8): 995-996.

吴立华. 循证护理对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18): 4-6.

张丽, 姚艳敏, 宋巧凤, 等. 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因子心律失常及SAS评分的影响[J]. 河北医药, 2016, 38(11): 1742-1744.

陈丽娜, 周焕芳, 任国琴, 等. 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20): 11-13.甘仙雯, 曾艳, 周朝虹, 等.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6, 23(s2): 352-354.

疗效果。

本文结果中,护理前,两组心功能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LVEF(66.89±2.71)%,LVEDD(55.67±2.39)mm,E/A值(1.41±0.0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卧床时间(5.86±0.69)d,住院时间(7.36±1.24)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循证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方法,根据一系列证据,并且护理人员结合自身临床经验,给予患者科学、灵活的护理措施。相比于常规护理,循证护理对护理人员要求更高,需要思考与讨论,重视问题的解决,并注重疾病的治疗及预防,能提高患者遵医行为,有利于医院整个护理水平的提高[6]。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率失常患者循证护理,避免护理方法盲目性,护理人员给予患者更具规范性及计划性的护理措施,保证科学性及合理性,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为其创建良好的病房环境,提高对疾病的认识,让

2 3 4

5 6

护理论著

临床护理中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研究

黄志容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广东惠州 516001)

摘要:目的 探究ICU护理中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ICU病房2015年1月-2017年1月的30名护理

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各15名。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研究组采用分层级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护理质量。病房管理、服务态度、操作技术等护理质量指标评分方面,研究组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结果 在基础护理、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护理管理的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结论 ICU护理中,

外科护理;分层级护理管理关键词:

ICU护理中,质量的保证非常重要,会对疾病患者的健康恢复产生重要的影响,提高护理管理的质量,其实质就是促进

患者的康复[1]。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逐渐应用于疾病患者的护理管理中,效果日渐显现并得到临床的认可[2]。对于ICU护理而言,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如何,具有较高的探究价值。为进一步了解分层级护理管理在ICU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本研究将我院ICU病房的30名护理人员纳入样本中展开探究,情况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ICU病房工作的30名护理人员进行研究,采用数字单双号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均为相同的15名。常规组:男2名,女13名;年龄最大54岁,最小20岁,平均年龄(30.52±2.34)岁;工作年限最长25年,最短1年,平均(8.35±2.14)年;主管护师2名,护师4名,护士9名;本科及以上10名,大专及以下5名。研究组:男1名,女14名;年龄最大51岁,最小21岁,平均年龄(30.52±2.34)岁;工作年限最长24年,最短1年,平均(8.41±2.08)年;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护士10名;本科及以上11名,大专及以下4名。两组上述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即根据ICU护理管理的

基本要求开展工作,在护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并未实施分层

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研究组采用分层级护理管理,力求提高护理管理的质量。(1)层级分组:结合各方面情况,如性别、年龄、工作时间、工作能力、经验、知识水平、职称等进行分层,分为四个层级,即护士长、小组长、责任护士、护士。(2)职责划分:明确各层级护理人员的职责和要求,如护士长负责统领全部事务;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护理工作,监督小组护理管理工作的实施,并协助护士长开展工作;责任护士落实好临床护理工作,并详细记录,完成护理内容;护士则主要与患者对接,负责好对患者的护理服务工作。(3)考核评价:建立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涉及到的护理人员的各项护理管理内容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并对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提高护理管理的质量。

1.3 观察指标 评价两组护理管理质量,选取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服务态度、操作技术四个指标进行评分,每项指标分值0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包,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研究组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服务态度、操作技术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