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竞争社会,虽然比较的是一个人能力和动机,但同时也是一个人的乐观精神的较量。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即便是将动物和人置于绝望的环境中,人为地让他们无法逃脱失败或惩罚,仍然有四分之一个体永不放弃,这就是说,群体中天生地存在乐观差异,少数个体是最为乐观的。美国的总统选举中,乐观可以有效地预测当选者。最后的成功者九成是乐观者。如果父母悲观,孩子通常也具有悲观的性格。乐观可以通过教育而形成,一个悲观的人通过心理训练可以转化成为乐观的人。我们的学校和社会倾向于认为一个人成功取决于能力和动机欲望,如果一个人拥有天分并且很努力地投入学习或工作,他就一定会成功。但赛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天分意愿都很充足时,失败也可能发生,这仅仅因为这个人是一个悲观的人。悲观的人特征是相信坏事都是自己的过错,发生的坏事一定会持续很久,并且会毁掉一生的一切。而乐观的人遇到同样的厄运时,会认为现在的失败是暂时的,每个失败都有它的原因,不是自己的错,可能是环境、坏运气或其他因素带来的后果。比如,面对考试失败,悲观的人往往认为都是自己不好好复习,能力差,这次考不好意味着永远考不好了,自己不是上大学料。你可不要小看这个小小的区别,它往往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中的成功,身体与心理健康,甚至寿命。
赛利格曼的一个博士研究生给老鼠注射了癌细胞,将老鼠安排于不同环境中。第一组老鼠可以通过逃避(如抓碰开关)而成功地摆脱电击(乐观组),第二组则在第一组成功逃避电击时候被电击,因为前者碰到开关则同时接通了它们的电击线路,它们无论如何也逃避不了电击。第三组老鼠在没有危险的环
境中。结果第一组老鼠中患癌症的大约只有四分之一,第二组为四分之三,而最后一组有二分之一得癌症。说明积极有效地应对危险可以提升免疫力。
乐观的人稍有些主观,有些“傻”。他们习惯于歪曲现实世界,当现实世界不利他们发展或有些危险时,他们倾向于人为地忽视危险,或缩小危险,乐观地认为,天塌不下来,睡醒再说.
初识积极心理学 东苑小学 田丽江
积极心理学,一个以前较少关注的领域。或许是当时书店里面一本翻译很烂的书给我留下了不良印象,总以为是心理学界的异端邪说。自己的研究兴趣以往也往往集中在IQ与测评,所以有时对自己的心灵垃圾的清洗反而不注意了。但是有了去年的一段经历,对积极心理学、NLP之类的不由地多了一份与商业无关,仅关乎自己内心世界的需求。
今天我读了一段国内记者写的对赛林格曼的理论的介绍,其中有一段让我异常感动的话: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在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数月后的一天,与五岁的女儿在园子里播种。他的女儿叫尼奇。赛利格曼虽然写了大量有关儿童的著作,但实际生活中对于孩子并不算太亲密,他平时很忙,有许多任务要完成,其实种地也只想快一点干完了。尼奇却手舞足蹈,将种子抛向天空。
赛利格曼叫她别乱来。女儿却跑过来对他说:“爸爸,我能与你谈谈吗?”“当然”,他回答说。“爸爸,你还记得我五岁生日吗?我从三岁到五岁一直都在抱怨,每天都要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当我长到五岁时,我决定不再抱怨了,这是我从来没做过的最困难的决定。如果我不抱怨了,你可以不再那样经常郁闷吗?”
赛利格曼产生了一种闪电般的震动,仿佛出现了神灵的启示。他太了解尼奇的成长,太了解自己和自己的职业。他认识到,是尼奇自己矫正了自己的抱怨。培养尼奇意味着看到她心灵深处的潜能,发扬尼奇的优秀品质,培养她的力量。培养孩子不是盯着他身上的短处,而是认识并塑造他身上的最强,即他
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将这些最优秀的品质变促进他们幸福生活的动力。这一天也改变了赛利格曼的生活。他过去的五十年都在阴暗的气氛中生活,心灵中有许多不高兴的情绪,而从那天开始,他决定让心灵充满阳光,让积极的情绪占据心灵的主导。以往一直在被内心的某种声音在引导,往前走,往前走,更快点,更快点,渐渐地,忘记了自己的真正目标,也忘记了身边的人、前行的路上值得欣赏的风景。经查阅,才了解到,1996年,赛林格曼就已经当选为APA主席。积极心理学在美国已成一种主流心理学理论。这是赛林格曼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公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 。其英文的表达:H=S+C+V
幸福是什么——积极心理学
东苑小学 刘爱军
幸福的奥秘是什么?现代人为什么经常不快乐?怎样保持生命的最佳状态?怎样走进一个洋溢积极的精神、充满乐观的希望和散发着春天活力的心灵世界?来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为我们揭示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一样的心灵世界——积极心理学。相信你在了解了他的理论后,一定会超越自身的不快乐、狭隘、愤怒、嫉妒、恐惧、焦虑等消极心态,以更积极的、建设性的情绪来面对生活的挑战。现代人的一个心理疾病是抑郁症,与反社会型人格不同,他们的攻击能量指向自身,他们不去杀人却自杀。当面临挫折和挑战时,当面对竞争失败的结果时,一些弱者认为是自己的能力不够导致失败,陷入深深的自责中,他们觉得如果某一重要的事情失败了,人的一生就失败了,生命变得毫无意义。现代社会,抑郁症是专对幸福的杀手,它令一个人活着,却在精神上枯萎。统计表明,90%以上自杀者都伴随着抑郁情绪。有关研究表明,越是年轻一代抑郁的人就越多。它是一个现代瘟疫,四处传播。
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转型的加剧,社会各阶层贫富差距的扩大和利益分配的不平衡,人们似乎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消极心理。弱势群体抱怨生活的不公平,具有强烈的仇富情结,而富人则觉得自己是全凭个人奋斗才出人头地的,成功全是个人因素造成的,没有看到社会给他提供的机遇,对他人和社会不讲回报,对弱者缺少必要的关心,具有冷漠情绪。个人主义的盛行,使人将失败和成功都归咎于个人因素,以胜者王侯败者寇的实用主义哲学来衡量人生,导致成功者的冷漠和自大,失败者的愤怒和抱怨。这种不能超越简单竞争的幸福观对于社会的各阶层人的心灵都具有损害作用。
竞争不是生活的目的,只是幸福生活的手段,如果竞争令人精神上不幸福,甚至痛苦,竞争成为生活终极目标,人类一定会被这一自身创造出来的增加财富的手段所毁灭。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
快乐的第一法宝是宽恕的心最快乐的人身边总是不乏家人和朋友,他们不关心自己是否能跟得上富有的邻居的脚步。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一颗宽恕的心。正如《真正的快乐》的作者塞利格曼所说,快乐的人很少感到孤单。他们追求个人成长和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他们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从来不管别人做什么或拥有什么。利诺斯州大学的心理学家爱德·迪恩纳说:“对于快乐来说,物质主义是一种毒品。”即使是那些富有的物质主义者也不及那些不关心挣了多少、花了多少的人高兴。快乐的人以家人、朋友为中心,而那些不快乐的人在生活中,时不时地冷落了这些东西,在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倍感孤单。迪恩纳还认为,如果经常与炫富的邻居做比较,这将会是不高兴的开始。密歇根州大学的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皮特森认为,宽恕与快乐紧紧相连,“宽恕是所有美德之中的王后,也是最难拥有的。”
快乐的第二法宝是顺其自然。人类不善于预测快乐,因为快乐是乞求不到的,当你追求快乐时,它无影无踪,而你忽视它时,它却不期而至。其实,快乐是因为你做了快乐的事情,当你把某一件事情做好了,你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满意,你就会快乐。许多人重视快乐的感受,却不重视去做快乐的事情,不去行为,只去思考和感受是不会快乐的。好的感觉并不像人们想的那样只存在于头脑中,它一定会表现在行为上。通常当人们去参加一些非常有趣的活动,达到忘我的程度时,生活满足感就会出现,因为这时他们已经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一切忧愁。心理学家彻斯把这一现象称为“顺其自然”。彻斯认为,在生命的流程中,人们也许正在处理棘手的事件,也许正在做脑部手术、玩乐器或者是在和孩子一起解决难题,而其中的影响都是一样的:生命中许多活动的流程就是生命中的满足。你不必加快脚步到达终点,顺其自然就可以。
我眼中的积极心理学 东苑小学 郭彤梅
据说2006年以前,美国哈福大学每年最热门的课程都是经济学,但是2006年开始最热门的却是一位名不见经的教授讲授的积极心理学课程。
所谓积极心理学,通俗的说法就是培养幸福感。 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按照心理学的界定,主观幸福感就是个体对自我评价的幸福,认为幸福是评价者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它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点。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瑟里格曼则归纳成:快乐+参与+意图=幸福。
我觉得长期以来,人们之所以热衷于经济学是因为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还停留在原始的物质水平上。学习经济学无疑对找工作甚至是找一份体面的、实惠的工作都是极有利的,有了一份好工作,就等于有了一份优厚的收入,那生活中的一切物质问题就迎刃而解,似乎就拥有了幸福的日子。然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随着人们对生活有了更高层面上的认识,对什么才是幸福有了新的理解、新的追求。所以,哈福大学把培养幸福感作为一门学科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从而孕育出真正拥有幸福感的新一代。
记得前几天,悠发了一个帖子,可爱的桐桐问什么是幸福。我想,我们的孩子现在重要的不应该仅仅是学习语、数、外等课本知识,如何培养他们的幸福感才是首当其冲的。 试想,一个人,如果没有幸福感,那将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培养幸福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人格的培养。个人认为,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远比培养孩子的解题能力要重要的多。我一直跟自己说,孩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就够了,有了健全的人格才会心理健康。我看过好多心理有问题的孩子的一些极端行为的报道,常常无语,很压抑的感觉。
写这篇文章时,女儿在一旁, 她给我看了她的摘抄本上的作业,居然也有关于幸福的话题:人活着,就是为了追求幸福,可是幸福到底是什么?却似乎谁也说不清,或者谁都说得清。看着好像挺玄的,小小的人儿也关注这个话
题了,看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培养幸福感已是迫在眉睫。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有点不知所云。
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积极力量
本-沙哈尔介绍说,在美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设有心理学课程。目前在美国已有两百多所高校开设了积极心理学的相关课程,发展速度非常快,而他几乎每天都能接到多封电子邮件要求了解积极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其中不仅有美国的高校,还包括巴西、澳大利亚、韩国等国高校。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新的心理学潮流。
“只要是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学校,都会发现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人数很多。”而在哈佛大学更是受到学生欢迎,本-沙哈尔教授的“积极心理学”在哈佛课程中“受欢迎率”排名第一名,“领袖心理学”排名第三名,选修这两门课程的哈佛学生超过总人数的20%。
“我了解到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儿童和成年人焦虑和抑郁症的患病率一直在上升。”本-沙哈尔介绍说,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纪60年代高出了10倍,而抑郁症的平均发病年龄也从60年代的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5岁。在当今社会中,对积极心理学的需求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 “越来越多的人想解决一个悖论——财富带给我们的好像并不是幸福——人们开始在积极心理学中寻找答案。”本-沙哈尔介绍说,“哈佛大学等多所高校对积极心理学的热切需求,是因为人们想变得更快乐、更幸福,想更多了解自己,更多了解别人,改善我们的生活。”
“我认为幸福才应是至高的财富,而金钱或声望绝不是用来衡量生命的标准。”“当我开始研究积极心理学后,我的人生也发生了彻底改变。我发现原来幸福就在于能掌握的积极心理力量;原来人有无限的潜能,却自己不知;原来每天可以体验幸福,却常常视而不见;原来心理的力量可以‘练习’,而很多人却习惯于无助……”
教育者角色——老师要做好自己
本-沙哈尔说自己教学的心态就是一个积极心理学的实践者。“一个老师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做他自己,但做自己也是很讲技巧的。”本-沙哈尔谈起他很崇拜的两位老师,一位有很强的思辨能力,另一位只要课程开始五分钟就能调动大家情绪,甚至能使学生一直笑到课结束。“我特别崇拜这两个人,梦想成为这样的老师,为此我还专门去上了喜剧演员培训班,试图通过学习增强幽默感。”“但结果”,他耸耸肩,“我发现这根本无法奏效。” “我开始放弃模仿他人,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后来我想了一个方法,我想我既然不能做到幽默,就去找一些喜剧演员录像,而这些录像中的表达方式、观点内容正好和课堂教学需要相吻合,我就在课上播放喜剧演员录像,这种方式同样能让同学开怀大笑,课堂气氛也非常好。”
“所以作为一位老师,我认为教学要集中做好自己擅长的部分,用你的优势代替你的劣势,而做自己不是说完全忽视别人好的方面,而是用其他的一些方式和手段来补充,‘借’人之长补己之短,你的课堂依然会很吸引人。”“教授心理学的老师要打开自己的心扉,勇敢地和学生分享你的心灵经历,你的喜怒哀乐。要多和学生分享你的心理历程、心情故事,尽管在分享过程中可能会展现出你脆弱、困惑、不足的一面。” “曾经我很希望能成为一个被学生所崇拜的老师,所以努力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无所不能、完美坚强的样子。但是我很快发现这是个绝对错误的做法。这也使我自己很累,我每次都很紧张,怕被发现面具下真实的样子——而这样不仅害了我自己,也伤害了学生,也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典型,告诉学生一条永远走不通的、错误的道路——成为‘完人’,而打开自己后,你真实的人性会唤起你学生真实的人性。在学生面前做一个自然的自己,反而让你更受尊重。”
心理学教学——注重从实用性入手
“我第一年在哈佛大学教授积极心理学时只有8个学生,其中还有两名中途退课(笑)。而在第二年就超过300人了,第三年更是接近1000人,也使积极心理学成为哈佛听课人数最多的课程。” “为什么选课的人越来越多,我认为主
要是自己在教授过程中注重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学术层面,学生们也要考试、测验、写论文,和其他课程所要求的一样;第二个层面,就是重点放在把心理学知识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和实际中,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帮助我们改善生活,提升生活质量。我发现每一个来学习的人都有把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的强烈愿望。也正是第二个层面使课堂有吸引力,受到学生欢迎。学生们感到上课之后生活得到改变,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这就是课程吸引人的最大原因。”本-沙哈尔介绍着经验。
针对中国学生如何找到自己的幸福,本-沙哈尔给出了这样的建议:“第一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找到自己的优势和热情到底在哪,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寻到自己生命的使命感;第二希望学生多用幸福来度量生活中很多东西的价值,减少期待外界所定义的成功。第三希望学生接受你自己,不要忽略你所拥有的;要摆脱‘完美主义’,要‘学会失败’。”“还有一点就是必须简化你的生活,学会简化,而不是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复杂。不要试图去追求过多,与其无法投入的全部做好,不如尽可能享受做每件事情的过程。” “有一个很常见的误解,就是我们把目标的实现等同于幸福,认为‘一旦目标实现,就会开心快乐’。其实这只是一种‘幸福的假象’。很多时候,在目标实现后,你得到的幸福感可能就持续一周或一个月时间,关键是如何保持一种持续的幸福感,除了实现目标,包括朝目标迈进的每一刻都应该感受到幸福。目标赋予生命一种意义,一种选择,而不是简单的实现与否。我们应该享受到人生的每一个旅程,而不是目标实现的那一刻。”
在谈到幸福时,本-沙哈尔笑着说:“其实每个人都在完全的幸福和完全的不幸之间的中间地带,没有完全的‘幸福’和‘不幸’。幸福应该是一个不断的、更幸福的过程。我自己比五年前更幸福,我希望以后比现在更幸福。这也是我的新书为什么叫《HAPPIER》(含义为“更幸福”,中文版即将出版)的原因。希望大家有效运用积极心理学去面对工作和生活,你会发现离幸福更近一步。”
正面期待:积极心理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程实施以来,关注学生在心理健康领域成长的呼声越来越高。体育教学不仅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的重任,也承担着完善学生个性心理、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职责。成功教育、挫折教育、赏识教育都在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解读积极心理学,并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实践与反思,显得更有意义。
一、对积极心理学基本思想的解读
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本性是偏爱积极的,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积极的人格品质,肯定人是具有自我生成、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适应性的整体。认为每个人都期待有积极的心理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乐观主义,深信积极的情绪可以促进机体的健康。
积极心理学同时认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总会经历各种不同的问题,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快乐也有痛苦,积极心理学的实践能够帮助人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积极心理学也强调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认为个人的经验获得与成长是在环境的积极互动中得到体现的,良好的环境可以塑造人积极的个性。
基于上述的理解,我们认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倡导积极心理学。应该对学生充满正面的期待,针对学生特点,提供合适的学习任务,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引导正确的原因分析,及时处理学生的反馈,并开展积极的教学评价。让学生在教师积极的期待中,形成自我暗示,体验成功、走向成功。
二、正面期待——积极心理学在体育课堂的实践 1.关于正面期待
正面期望(positive expectation) 指的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正向的期待方式。具体表现为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都能够发挥他们的潜能;学生在教师的期待下一定会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对学生的正面期待,能够帮助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这种企盼进步的动力,
能将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的心理。正面期待在心理学上也称为“期待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它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
在正面期待中,作为老师在显示出对所有学生高期望的同时,也相信自己是个好老师,而且以身为专业的教育者而自豪。相信作为教育活动双边的教师和学生的本性都是偏爱积极,在教师和学生的身上都蕴藏着积极的人格品质。
2.正面期待的外在表现形式与积极心理之间的关系
正面期待有其基本的指向和一般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学生的积极心理形成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图表略)
3.正面期待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1)提供学生合适的学习任务
合适的学习任务对于教师对学生的正面期待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如果教师给予学生的学习任务超过了学生的能力,学生很少或者很难能够完成,那么势必会影响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产生低落与溃败的心理体验,那么再充分的正面期待也收获不了效果。 (2)帮助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
一个恰当的学习目标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可以期待的成功体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在走跑跳投、攀爬滚翻等与身体能力密切相关的项目学习中,可以采用分层教学,帮助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体验运动目标达成后的快乐与自豪。 (3)引导学生正确的原因分析
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或者是得到了失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正确地分析原因,和学生一起去找寻得到成功的因素是什么,失败的原因又在什么地方。比如前滚翻不能够顺利完成,原因可能是团身不紧,可能是速度不够,还有可能是头部接触垫子的部位不对,只有引导学生找到问题所在,分析后才能够做出调整,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快乐,获得自信与幸福感。
(4)及时处理学生的反馈信息
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个举动都有深刻的含义在其中,教师不仅要掌控课堂教学的节奏,更要能够阅读学生的心理,从点滴的反馈信息中明晰学生的内心感受,及时正确处理,不让学生体验懊丧和不快。比如得到有学生不愿参与“斗鸡”游戏的信息后,分析其中的原因应该有许多,可能是身体不适,可能是对同伴有意见,可能是怕同学的耻笑,可能是不想体验“弱者”的感受。原因不一,处理也不同,采用鼓励、启发和同质分组后,最终就能够帮助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情绪,感受运动的快乐。 (5)正面评价学生的点滴进步
正面评价学生的点滴进步是正面期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试问如果对学生的成功没有激励、没有赞扬、没有肯定,学生又怎么能够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呢?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全体的学生,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获得的成功与进步要及时进行评价。可以是一个赞许的眼神,可以是一句“你真棒”,也可以是简单地竖一个大拇指。
在正面的评价中,不仅要做好即时评价的工作,更要对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让学生知道教师是在时刻关注自己成长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产生了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才能够最终形成为具有自我管理和自我导向能力的完整个体。
三、对正面期待引发学生积极心理变化的描述 1.积极心理的形成
正如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是具有自我生成、自我适应、偏爱积极的整体。正面期待在体育课堂中的实施,让学生在教师期待的眼神和行为中感受被重视、被赞许、被肯定,在积极的参与中获得了主观幸福感、乐观主义的积极情绪体验,形成了积极的心理。
2.学生个性的完善
课堂学习的过程和人的成长过程相似,总是会经历不同的问题,有成功有
失败,有快乐有痛苦。正面期待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这些来自生活和学习中的消极感受,积极面对、乐观处之,能够对这些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进而仔细分析失败的原因,再次尝试走向成功,养成一种不折不饶的个性特点。
3. 学习成绩的提升
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看似并不是积极心理学在体育课堂教学实践带来的必然结果。但是学生积极心理的形成必定能够养成学生不怕挫折、勇敢面对失败和困难的个性,有了这样的学习品质作为学习的保障,学生运动能力与技能技巧得以提升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4.师生关系的融洽
正面期待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了教师对自己是充满希望和爱护的,能够体会到教师浓浓的期待与爱,在这样的心理体验中,学生信任教师、尊敬教师,产生的直接效果就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关系日渐融洽。
5.学习风气的转变
学生积极心理的形成让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困惑,能够以积极的姿态面对锻炼和拼搏,这样的转变引发了体育课堂教学整体学习风气趋向良好。学生积极向上、愿意合作学习、能够互相鼓励,整个班集体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有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和互相肯定。
四、正面期待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
正面期待的主动权在教师的手中,教师的每一个举动都能够让正面期待有效或者无效,因而,积极心理学在体育课堂的实践中,对教师的要求尤其重要,特别要注意以下的两点。
1.正面期待需要教师持之以恒
任何一种教学尝试和实践要取得效果,必须要有时间的保障,正面期待也同样。教师必须要有恒心和耐心,绝对不可以浅尝辄止,在一段时间内看不见效果就轻言放弃是培养不了学生的积极心理的。
2.正面期待需要教师始终如一
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很多的不痛快,升职不成、评职不上、家庭矛盾都会困恼着教师。但是,在正面期待中却不能够任由教师的心情在课堂上自由的宣泄,如果教师忽冷忽热,学生是得不到积极的情绪体验的。
会正面思考的人不到10%,他们多是成功者———
当生活的节奏在加快,我们有机会成倍地体验各种机会,包括大大小小的挫折感。而人作为情绪的动物,经常会因为一点负面的感受闷闷不乐,怨天尤人。如果受够了做负面情绪的奴隶,那就来学会“正面思考”吧,这可以帮助我们赢得生活和事业的成功。
1998年,美国宾州大学教授马丁·斯利戈曼(martin seligman)首度提出正向心理学的概念,引起学界轰动,也为他赢得3000万美金的研究基金。短短6年内,各方相关“正面思考”的期刊论文超过两万篇,正式揭开了心理学“第四次改运动”的序幕,在全球学术界,企业界和教育界掀起热潮。
2005年英国剑桥大学成立“正面思考”研究中心,同年,美国哈佛大学设立正向心理学课程。
2006年9月,英国威灵顿公学开设了“幸福课程”,成为全世界首个教导学生“正面思考”的高中。
正面思考就是指在遇到挑战或挫折的时候,人们会产生“解决问题”的想法
解释什么是“正面思考”,我们不妨从一个简单的测试开始,早上上班的路上,拼命追赶还是没有赶上那班关键的公车,于是你的第一反应是:
A.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B.为什么公车开得那么快?C.又到迟到了,又要扣钱了,又要挨老板批了……进而在极度郁闷的情绪下,做出“索性不上班”的决定,很显然,以上三种答案都不是正面思考的模式,尽管如果选出C而且能真正逃过一天班未尝不是件美事,但因此产生的后果和心理负担可能比选A或B还要严重,那么,正面思考的答案是什么呢?A.打车应该还来得及;B.尝
试立刻给老板打电话解释,然后继续赶路。
所以正面思考就是指在遇到挑战或挫折的时候,人们会产生“解决问题”的想法,并且找出方法正面迎接挑战,反之,负面思考就是一遇到挫折,人们就被负面情绪打败,而责怪自己,责怪环境,最后选择退缩、放弃或者报复。
当人们遇到挫折时,真正能够做到正面思考的人不到10%
表面看,没有赶上公车可能真算不得什么人生挫折,但是生活不就是这些日常小事一点点堆积起来的?如果在小事上无法使用正面思考,那么真遇到“天大的因难”的时候,我们又会如何应对呢?
有数据显示,当人们遇到挫折时,真正能够做到正面思考的人不到10%,而如果是幸运地被包含在这10%里的人,则多数会在生活事业上取得成功,前文提到的斯利戈曼教授用他的3000万美金在美国大都会人寿公司的15000名员工里筛选了11001人作为观察对象,在对他们进行了长达五年的追踪调查后发现,正面思考的员工业绩比负面思考的人高88%,而负面思考者的离职率是乐观观者的三倍。正面思考的威力可见一斑。
正面思考需要不断练习改变思路,将其内化为一种习惯
然而天生认为“瓶子是半空的”的我们不禁要问,如果生下来不幸就是个悲观主义者,还有办法学会正面思考么?斯利戈曼教授和他的支持者给了我们肯定的答案,秘诀就是———不断练习改变思路。
负面思考的人会从不愉快的事件中感到“无助”,认为自己无法改变现状,认为无论怎么,做到最后都是坏的后果,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对事件的理性判断,做出负面的决策,但这个时候只要在思考的路径里假设两个步骤———反驳和激励———就可以将负面转成正面思考。反驳是指以自己预设的负面情节、负面决策进行反驳:激励则指强化自己转向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能量。
还是错过公车的例子,当你想到怪罪自己或者公车而产生不上班的念头时,不要继续飞快的盘算是请病假还是编谎话说家里水管漏水,而是要立刻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提出反驳,提醒自己一定有别的方法解决———例如打车。然后要鼓励自己下次一定可以做得更好。通过这样不断的练习,就能将负面思考转为正面感激。由负转正,看着容易,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高。《哈佛商业评论》在“如何激发复原力?”一文中就说,正面思考能力强的人有三种特质:1.能够坦然面对现实;2.拥有深信“生命有其意义”的价值观;3.即时解决问题的高能力。如果你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天生不具备上述特征,就需要不断地刻
苦演练,将其内化为一种习惯。如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越来越复杂,节奏越来越快,挑战和挫折也就随之越来越多,天性多愁善感的人面对诸多压力,产生负面情绪的机会不断增加,锻炼自己正面思考能力也就越显关键。其实只要能够正面思考,挫折所带来的反而会是更大的机遇。
声音
乐观不等于正面思考
悲观不等于不能成功
读到上述,如果你惯用的负面思考模式还在影响你的思维,懊恼自己不是天生的“乐天派”,可以省去这许多麻烦的话,那下面我们就来帮你“反驳”这个想法———乐观不等于正面思考,悲观者也可能成功!
专家解释说,如果乐观者乐观过度,因为坚信“吉人自有天相”而不去尝试解决问题,其实也是负面思考。而悲观者若拥有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法,那也是正面思考,或者是所谓的“防卫型悲观”。拥有这种特质的人当遇到挫折时,会想到最坏的情况,并思索如何解决。他们虽然不同于乐观的人,但也会在职场上有良好的表现。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人的性格,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动力。
曾经有位悲观到让人无法理解的女孩,在接到别家公司高薪邀请的时候,发现自己从业八年来一直拿着行业里不到别人二分之一的工资,差点儿崩溃。习惯性的悲观情绪让她认为,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我不够好,我没有别人努
力。”进而谢绝了高薪诚聘,决心在公司加倍工作,证明自己实力。于是她以这种“日三省吾身”的精神,抱着最低的期望,成功的将心中的焦虑转成了正面的力量,一年之后在机会终于出现时,以自己的资历和成绩,被升为主管,摆脱了低薪的命运,进入了更高层次的职场。对此斯利戈曼提出:“一个企业需要乐观者,同样也需要悲观者。像业务、行销、创意人员最好是乐观者担任,但财务或研发人员最好是稍微悲观的人任职。”能先天下之忧而忧,然后努力让天下人和自己都乐,这就是正面思考的价值的最大体现。
正面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沙尼文(Martin E. Seligman)于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正式倡议及定位的。沙尼文博士联
同其它心理学家及学者,开始有系统地勾画正面心理学的范畴;着手发展一套有组织的正面心理学系统,并进行持续及广泛的研究。
正面心理学是甚么?是正面思考?凡事向好方面看?是寻求安宁、快乐?这些都是相关的;但只是正面心理学中的一小部份。
要了解正面心理学的精神,不得不知道心理学在上一个世纪的发展。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心理学的研究迅速增长,尤其是有关人们精神、心理、行为异常的研究。过往,我们对人的精神问题所知有限,甚至误以为精神,行为异常﹝如精神分裂症﹞是鬼上身。时至今日,我们对于多种精神心理问题都累积了有系统的知识,例如:精神分裂症、忧郁症、焦虑、恐惧症等。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沿用的精神病诊断及治疗手册第四版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 IV) (美国精神病学会, 1994) 中详列了不同的精神心理问题的表征,是多年的研究成果。在怎样针对精神心理问题进行有效治疗方面,我们也有一定的掌握,例如认知心理治疗(Cognitive Therapy)对忧郁症有一定的疗效。但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纪心理学的使命都集中于如何「治疗」人的种种心理问题与苦况,对于人应如何发展,怎样发展与生活得好一些这些重要环节却没有详细的诠释。
但我们所关心的,除了是「问题」外,更希望及需要知道如何获得更好的发展,如何生活得快乐、成功、及有意义。踏入二十一世纪,心理学重新对焦,正视人的正面发展,这正是正面心理学的范畴。
正面心理学的范围广泛。根据沙尼文的定义,在个人层面而言,正面心理学着重下列三个主要环节:
第一:正面情绪(Positive Emotion)的研究,例如:快感、自信、乐观、满足感、和平等等。能够理解怎样可以获得正面情绪对我们的生活有极大帮助。 第二:对于能力(Abilities)、长处(Strengths)及美德(Virtues)的研究,这些能力和长处包括:良好的人际、社交能力、创造力、希望、勇气、同情心、自制能力等等。近年流行的情绪智商、逆境智商都是这个范畴的课题。能够了解如何发展这些能力,长处及美德,对个人建立正面的生活,至为重要。
第三:研究能够支持和发展人的能力及长处的各种支持系统或组织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文化条件、言论环境等。作为家长、老师、甚至政策制定人,都希望知道应怎样缔造有利和适切条件,培养出正面的下一代。
为甚么要研究正面情绪、能力、长处、美德?这些都与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有关– 究竟甚么是好的发展与生活? 根据沙利文博士的看法,我们可以朝向下列三个目标进发:
(1) 快活的人生 (Pleasant life): 能够成功在生活中获得各样正面的情绪,包括快乐、自信、平静、满足等,便是快活的人生;故此,正面心理学其中一个重要范畴是研究各种正面情绪,透过实证研究,发展有效达至及维持正面情绪的方法。 (2) 美好的人生 (Good life): 除了追求快活的人生外,我们如果能够在各种生活的重要环节上 (包括家庭、人际关系、工作、子女管教等) 运用我们个人独特的长处 (Strengths) 和美德 (Virtues), 我们便可以达至满足和美好的生活。可以说,建立长处 (Strengths) 和美德 (Virtues) 是达至美好生活的必要阶梯。目前,沙尼文博士及其它心理学者正着手发展一套关于能力与美德详细分类 (Values in Action Classification of Strengths) ,旨在对能力与美德作更有纟统的研究。
(3) 有意义的人生 (Meaningful life): 在快活的人生和美好的人生之上,我们更可以追寻有意义的人生。根据沙尼文博士的看法,能够运用我们个人独特的长处 (Strengths) 和美德 (Virtues) ,达至比我们个人更大的目标, 生活便更有意义。 除了在个人层面,在整体社会的角度,正面心理学集中研究如何建立更好的社会和公民道德。
笔者认为,正面心理学的研究主旨与范畴与我们希望达至的正面发展与生活息息相关;正面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心理学一向采纳的实证方法无异,都是客观和科学化的
从正面积极的方向看待人生 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2005年10月17曰上午9点,我国台湾地区著名心理咨询专家柏丞刚先生莅临北京娱乐信报《生活聊吧》心理咨询会,为与会者主讲“焦点成功心理学”(SuccessSolutionFocusedBriefTherapy),就事业(学业)、情感、家庭、人际关系和精神领域等“焦点咨询”话题。
柏先生运用成功心理学方法,引导与会者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打破以往“问题商谈”的模式,改为“解决商谈”的方法,注重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步解决与会者心理困惑的同时,还协助其逐步建立起科学、和谐的生活(工作)模式。今天我们刊登柏先生的部分思想和解答,以供读者朋友在生活里借鉴和参考。
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的能力
我们的传统观念里,一直存在着一个倾向,就是过多看重事物的负面影响,学者们强调研究人的负面并做很大的努力试图改变人的缺陷和不足,但却很少甚至不关注人的优势和长处,忽视人最有价值的内涵。
我举一个例子,有一项调查,孩子期末考试,三门功课成绩分别是“优、良、差”,家长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哪门功课上呢?如果是我们的孩子,我们会关注这三门功课的哪一门呢?调查结果是95%的家长更多的是讨论成绩为“差”的那门功课,集中精力督促孩子努力提高成绩,而对成绩“优”的那门课程呢,则认为是孩子“应该”做的,没有什么好讨论的。 近期有位博士选择了轻生,这位朋友从小学、中学、大学、硕士,一直到博士,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他是我们社会的精英,可是,他的内心里缺乏的恰恰是“成就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家庭一直以来都认为他学业上的进步都是“应该”的,他没有得到恰当的赞美,没有获得足够的鼓励,因此没有自信心,一个非常成功的人却没有成就感。 你们会说,他是悲观的人,那什么是“悲观”呢?悲观的人想的都是负面的东西,认为消极负面是生活的常态,困境无处不在,自身努力无论怎样都不会改变一切;什么是“乐观”?认为负面的情绪或者东西是一时的,成功与幸福是生活的常态。两者的根本的区别是“常态”。
因此,我们要从正面的方向来看待问题,而不是片面地关注事情的负面方
向。事实上,我们花同样的精力用于改造缺陷和花同样的精力发挥优势,其结果是完全不同的,而这种关注点的转变将人的潜能发挥到最佳效能。而人致力于发现并促进那些使个体和社会成功的因素,如何明了自己的优势,让人换上正向的眼光看待自己、看重并相信自己拥有内在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这样用正向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眼光中,我们都会产生出对自我的信任、自信心及自我价值。
人产生痛苦的根源是什么?不是痛苦本身,而是我们非要看到一件事有了明显的“大改变”,我们才承认那是成功的,就像那位轻生的博士,我们要相信“小改变”可以带出“大改变”。每个人都是有能力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专家,不要过分依赖咨询师的权威和专业,而没有看到自己也拥有改变的能力和力量。在专家的帮助下找到自己想改变的行为,然后
遵循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咨询师要做“点灯的人”
过去我们做一个实验,为各高校心理辅导中心的咨询师与个案对咨询效果的评估。被访谈的9位咨询师都认为他们所达到的咨询效果包括:协助个案澄清问题、稳定情绪、同理、支持、接纳,使个案感受到被了解与被支持,消除个案一些症状。多数咨询师也表示,他们擅长于同理、指导、接纳与澄清问题,但对于咨询中的行动策略则是较少使用的。
绝大多数的个案都从咨询师处获得了可倾诉、被接纳与情绪整理和了解问题,但只有1/3的个案认为咨询师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或鼓励个案采取行动。咨询师大多停留在情感同理与问题澄清上,但对于具体改变的行动实践则较少。
目前心理问题已从个人延伸到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地步,而专业心理咨询师在专业理论知识上很强,但是实际应用上却面临着“理论落后于形势,实践落后于国际”的窘境,很多的来访者都是回顾以前的痛苦经历,聚焦在过去的痛苦中。我们要启发来访者关注未来目标的执行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上,让来访者都关注现在,迈向成功的未来,这对于来访者的冲击很强烈,帮助也是很大!当对方开始越来越因为你看重他,并因为你的鼓励赞美而乐于思考,自信地思考自己的未来,他会很开心,同时也开始了自己的成长。
人的本性是向着阳光的,就像向曰葵一样,喜欢朝着正面积极的方向发展!我们咨询师的责任就是明白这个原理,并把它用在自己及来访者身上,做个点灯的人!
关注心理问题,是时代的进步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从产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因此引发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产业经济形态下,载体是机器,而知识经济贵在人才,“人”是第一位的,“以人为本”是世界发展的潮流。
我们现在关注心理问题,并不是说从前没有心理问题,而是以前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因为人不如机器重要,机器维修和更新才是最重要的。现在,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我们关注人的本身和快乐,这是时代在进步
學校可從以下的層面提供協助的作法: 一、教學方法
注重學生學習經驗,提高學生創造力與自我效能感。 二、課程引導
將正面思考融入課程設計,充實生活教育內涵,培養優良品德。 三、師生關係
師生互動注重平等關係的建構,強化友善校園氣氛。 四、學校文化
輔導學生同儕團體社交技巧,型塑友善校園文化。 五、訓輔措施
改善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方法、建立學校輔導網絡及危機處理機制。 六、情意教育
以了解、接納、回饋、澄清、增強、示範、改變環境技巧,培養學生良好生活態度。 七、社區資源
舉辦家長親職訓練講習,強化社區輔導資源體系之互動連結。
正面管教法原則: 一、 重視兒童的尊嚴 二、 發展正面的社會行為、自律能力和人格 三、 鼓勵兒童主動參與 四、 重視兒童發展需求和生活品質 五、 重視兒童的動機和生活觀 六、 確保公平和正義 七、 促進團結
步驟: 一、 描述適當的行為 二、 清楚說明原因 三、 進行確認 四、 強化適當行為
建立正面與支持的學習環境 一、 接納與友善學習教室的經營 二、 建立舒適的學習環境 三、 教室活動程序的規畫 四、 與學生和家長制訂教室規則 五、 學生正確行為與完善班級經營的標準
提供正向的增強作用
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
积极心理学论文
东苑小学 心理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