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敏芳 转贴自:丫丫网 点击数:158
听《大禹治水》一课有感
薛敏芳
有幸去听了梅李小学校教学能手黄兰英上的一节语文展示课:苏教版第三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感人的传说----《大禹治水》,本课文主要讲述的是大禹带领老百姓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故事,赞颂了大禹一心为公,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人们对他的感激之情。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前呼后应,黄老师抓住这一特点,采用了先学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方法,百姓在治水前无家可归与治水后过上了安定的日子,通过对这两种生活作比较,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去了解怎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的呢?
引用旧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这位治水大英雄名叫大禹。为什么称大禹为“英雄”呢?他是怎样的“英雄”?围绕“英雄”这个词不断将课文精彩地展开。首先用课件出示滔滔的洪水无比凶猛与无情,冲倒了房屋,淹没了农田,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面对着如此可怕的洪水,大禹却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带领老百姓治理洪水,树立起第一层英雄形象;大禹想治理洪水,光有决心还不行,还要有好的办法,那么大禹用什么办法来治理洪水的呢?引导学生去读课文,自己从文本中去寻找答案。在这一小节的讲解中,“劈”字的分析最令我欣赏:师板画两座大山,用板擦在两座大山中间的公共线擦去,引导洪水在两座山的空隙中流入大海,这一形象的引水板画图,不仅传达了文本的意图,更让抽象的词直观生动起来,显示出了大禹在困难面前想办法,不怕畏缩的第二层英雄形象;大禹带领老百姓在外治水XX年,四千多个日日夜夜中,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在此,黄老师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自己是大禹的儿子,你会怎么想?让学生在说一说的过程中体会文本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啊,大禹又何尝不想回家看一看啊?但他一心为了老百姓,为大家舍小家的这种献身精神又体现出了他是英雄!面对着这样一位伟大的英雄,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你站在大禹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的训练,更是文本的深化。
这一课,黄老师以“英雄”为主线,紧扣文本,拓展延伸,很自然,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简单的语言,适当的点评引导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让他们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感上的升华。这种以读代讲的方法,不仅节约了时间,更体现了适当讲解的效率,也说明了教师的讲解也是不可忽略的,该讲的时候讲,要讲得清楚、明白,让学生在边读边思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探索中自悟自得。黄老师设计的三个拓展想象环节,巧妙地设计了文本中的空白点,达到了心和意的贯通;情和境的相融;理性与感性的交织!
每堂课上都有不同的亮点,而这一课中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与体会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