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回声》教学资源设计

2020-09-11 来源:步旅网

  《回声》教学反思

  就在全体师生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来欢庆圣诞和元旦两个节日之际,我和二年级四班的全体同学却以别具一格的形式来迎接这两个节日的到来。我们邀请了校长和我们一起来上课。这种形式使我和同学们都感到很新颖,课堂气氛格外的活跃。下面我就将上课的几点体会总结一下:

  一、要想上好课,必须先要备好课。

  要想上好课,必须先备好课。这次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先把《回声》这篇课文进行了初备,然后我将备课发给了校长,接着校长和我进行了共同的探讨。校长耐心的给我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我虚心的接受着。经过一番细细的备课之后,我又制作了相应的课件。说实话,当这些工作都做完之后,我的心里才有了底。所以今天的上课也就有条有理。所以说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二、蜻蜓点水,缺乏深度。

  这节课的各个环节可以这样说,一环接着一环,有条理,也很有层次。可由于自身领悟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缘故,整节课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但缺乏力度和深度。重点的地方没有突现出来、没有很好的进行挖掘,指导朗读的地方指导的不够深、不够透。因此课堂中精彩、高潮的地方没有闪现。

  具体分析如下:课文重点有两个。一是小青蛙在桥洞底下,见到美丽的景色不禁高兴的叫起来,就在这时它听到了一个奇怪的声音。小青蛙于是更加的奇怪了,此时,应重点引导学生读出小青蛙那种奇怪极了、那种困惑的语气,而我却只为了完成教案的内容,忽视了学生情感的训练、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忽视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肤浅、淡薄、草草了事,将一个本该出彩的点却变的暗淡无光。这是其一。另一个重点是妈妈为了给小青蛙弄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妈妈做了一系列的动作。用向水里扔石子的方法来代替声波给小青蛙讲解回声现象。在这一过程当中,就应该紧紧抓住妈妈的一系列的动作,让学生反复的读、一边做一边读,通过学生的读来深刻的认识水波的“回声”现象。有了这一坚实的知识做后盾,学生对声音的回声现象就不难理解。而我又将这一点重点匆匆而过。造成学生对这一部分的朗读又停留在表层。

  如果时间能够倒转,那该有多好!但时间过去了就永远也可能追回。精心的备课,多领悟教材、善了解学生,尽量别使自己的课留下这么多的遗憾.这是我发自内心的呼声.

  《回声》合作片段:

  以“合”为主,学习生字

  师:接下来我们就要好好学习这个故事,你们愿意吗?想不想像刚才这位老师一样地来读读这个故事?不过课文中可有不少拦路虎呢?(出示课文中的6个生字)。你们有信心把他们打败么?(有)现在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这些生字吧!

  一、学生小组学习识记生字。

  师:合作之前我们把要求和步骤再来复习一下吧!

  第一步:自由读课文,思考怎样记住生字。在课后 “我会认”中简单地写出自己的识字方法。

  第二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记住每个生字,在表格上记下来(简单)。

  第三步:组长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全对(优);错一个(合):二个以上(待)。

  师:刚才的要求都清楚了吗?现在就请大家先自己读课文,识记生字吧!

  学生开始学习生字,教师巡回指导检查。(规定时间完成任务,发放组长记录表)

  二、识字情况反馈。

  1、展示生字的识记方法。

  2、检查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

  师:现在我们就来考考大家对这些生字掌握得怎么样了?(出示词语)

  小组朗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

  3、集体朗读课文。

  师:看来大家已经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解除了拦路虎,相信接下来我们一定能把课文读得美美地。

  生:集体读课文。

  师:小朋友们真是厉害,课文中的每一个生字宝宝都能够读得这么标准。老师把大拇指奖给你们。

  反思:

  《回声》是一篇科学性很强的文章,通过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形象地告诉了学生,和回声有关的知识。网上找了很多教案,都是把重点放在了向学生介绍回声的形成这一块上。但是我认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识字朗读才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作为这课的第一课时,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识字和朗读上。本课的生字是“呱、哩、圈、纹、碰、返”六个子,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且很有规律,呱(口+瓜)哩(口+里)圈(口+卷)纹(纟+文)返(辶+反),他们的读音有类似的地方。而且有三个口字旁的字,识字是很有规律的。我的教案中设计了两个合作的环节,小组合作识字和小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主要体现合作的是第一个环节 ——小组合作识字。在这节课中我花的时间最多的就是这个环节,总结了一下,觉得原因还是有很多:

  1、让学生把方法写出来比较耗时,可以改成口头交流,比较省时,效果也应该会不错。还有个别学生组词时有错误。

  2、反馈花了大量的时间,是否可以寻找更好的方法。

  3、学生对这个方法掌握得还是不够好。

  4、任务分配还没有到位。

  我想通过这堂课,在以后的班级小组合作中,我还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找一些更为省时的方法,学生之间的配合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尝试琢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