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夏朝建立者之争
作者:方城县广阳镇一初中 九二班 李英汉
辅导老师:乔国鹏
近来翻看历史书,发现了一个极有意思的问题:老版的历史教科书称:“启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新版教科书称:“禹建立夏朝,传位给儿子启。”
在夏朝建立者是是谁的问题上,新老教科书发生了激烈的冲撞。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争议呢?是史料记载不同?还是考古又有了新发现?上网一查,原来都不是。
夏朝的历史,并无具体的文字和年代记载,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也并没有关于夏朝的新发现。教科书上关于夏朝建立者的修改,据查其依据来自于1996年——2000年我国进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
查到这里,我总算是明白了:课本的修改是有据可依的。本来到这里,这次历史小探究也应该结束了,但再一看,问题又出来了:“夏商周断代工程”负责人明确表示——此次研究,并未涉及到夏朝建立者的问题,我们不主张在教材中采用“禹建立夏朝”的说法,这种说法并不严密。
我算彻底糊涂了:夏朝的建立者是谁真的这么难以区分吗?我还是自己动手查一查吧。
首先,想知道谁建立了夏朝,就必须先弄清楚夏朝作为一个国家,它的形成有什么标志。
现在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判断标准是:政权世袭制的出现标志着国家的诞生。成书于宋代的《三字经》也提到“夏传子,家天下。”这说明中国传统意识中,也把世袭制(即“家天下”)作为国家建立的标志。
既然判断标准已经统一,我们只需搞清楚世袭制(即“家天下”)是从谁开始的,就可以明确谁建立了夏朝。
新版教科书上说“禹建立夏朝,传位给儿子启。”照这么说,就是禹开创了世袭制,成了夏朝的建立者。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查一下古籍记载,原来不是这么回事儿。
我国史书中成就最高、可信度最高的当属《史记》了。《史记·夏本纪二》中记载:“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翻译成今天的白话文,意思就是说:禹外出考察,不幸死在了会稽,把位子传给了益(据载是禹治水的助手、东夷部落的首领);守完了三年的孝,益一看天下形势不对,跟自己一心的人太少了,就又把位子让给了禹的儿子启。
原来如此,那么根据这段记载,我们可以想象:禹的位子来自于禅让,那么他迫于传统和形势,死后也不得不继续禅让。当然,在禹的精心培养下,他的好儿子启掌握了足够的势力,在给老爹守了三年孝之后就顺利夺权了。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禹培养了启的势力,充当了禅让制(即
“公天下”)的掘墓人;启不负厚望顺利夺权,成为世袭制(即“家天下”)的开创者。打个比方说,夏朝是一栋房子,禹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准备了足够的建筑材料后驾鹤西归;启化悲痛为力量,擦干眼泪,甩手大干,终于把房子盖好了。
也就是说,禹顶多算是夏朝的奠基人,启才是夏朝真正的建立者。 问题终于解决了。但新的疑问又产生了:这样的问题,我一个中学生能搞清楚,编写教材的专家、老师们就搞不清楚吗?显然不会。
那为什么这样有争议的、甚至是不准确的说法会写进历史教科书呢?我遍查网络、苦思冥想,终于恍然大悟:原来是“爱国主义”在作怪。
为了证明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证明“五千年文明”的准确性(国际上一般认为中华文明只有3600年的历史),以便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所谓的专家们就不得不开动脑筋、寻找“证据”,以至于禹也不得不从坟墓里爬出来,和自己的儿子争一争“夏朝建立者”的荣誉了。
我不禁产生了疑问:这么做,有必要吗?放眼世界,美国建立不过二百多年,但已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他们没有想方设法把自己建国的历史再往前推上个几百年,好让自己也变得“历史悠久”,他们关注的是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国家利益的维护。今天,美国人在世界上到处趾高气扬,不是因为文明的悠久,而是因为其国力的强大。
其实,对于我们广大青少年来说,3600年文明史和五千年文明史只是一个数字的区别,启还是禹建立夏朝也只是个概念的不同。我
们真正关心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否在世界范围发扬光大?我们的祖国如何才能保持蒸蒸日上?我们的人民怎么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中国人在这个世界上更加昂首挺胸?
老师们,我们这样来爱我们的祖国,不是更好吗?
教师点评:
小作者年龄不大,但读书不少。一篇历史小论文能写出这样新颖的观点并发掘出深邃的内涵,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尤为可贵的是,这样的观点是建立在坚实的史料基础之上,并且有着严密的逻辑和推论。语言风格亦有可圈可点之处,言辞犀利、文风老辣。严格意义上,这已经不能算是“小论文”了,这是一篇真正精彩的“长篇大论”。但即使是美玉,也终有瑕疵。本文精彩之处甚多,但题目并不醒目,结尾亦有仓促之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