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un.2015 第12卷第6期 oum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Vo1.12 No.6 孔子人文思想形成的社会语境分析 ——从“礼崩乐坏”到“克己复礼” 范国兴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摘 要:孔子思想的研究和说法原有很多,但公认的一点就是以“仁爱”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思想。本文在分析 周代礼乐制度的基础上,给孔子的人道主义者进行了简单的定位,进而从“礼崩乐坏”的周礼沦丧到孔子立志“克已 复礼”的角度谈孔子人文思想形成的社会语境。 关键词:孔子;仁爱;人文主义;社会语境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中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 马”,这种仁德在当时是不多见的。可见,孔子应该是一个人性 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的觉醒者。(3)政治的旁观者。孔子一生在仕途上也是郁郁不 在这里,孔子解释“仁”就是要抑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语行为 得志的,几经入仕都被人谗害而丢官.最终为了逃生不得不周 都符合于礼的要求,是规范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准则。近 游列国。但孔子的政治能力却是非同一般的,《史记》中曾记 代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人文主义”思想,在人性解放上 载:“景公说,将欲以尼赂田封孔子”。也载:“孔子为政必霸”。 与孔子的“仁爱”有着很大的共性。许多研究者便把孔子的 但是孔子的仕途大部分都处于统治核心集团的边缘.以一个 “仁”归之为“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随着人性的解放和人 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各国的朝政,“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文主义精神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用近代的眼光去分析 [21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孔子目睹了周朝 和解读《论语》中孔子的“仁爱”思想。本文沿用这种说法,通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现实,这为他心中的 过自己对《论语》中孔子人文主义者形象的新认识,从形成的 “克己复礼”的形成有了做了铺垫。(4)卫道者。孔子的道是维 社会语境这一角度对孔子的人文思想进行研究。 护周朝的礼治的。言“吾从周”,说明孔子的“礼”是周朝的礼, 一、孔子的人道主义者形象 是与西周的“德”治一脉相承的,都是对和谐社会秩序和和谐 人物的行为和阅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其思想的产 人际关系的向往,都有人性关怀的理念渗透其中,提倡以人为 生及其发展形成,所以我们谈孔子的人文思想也不得不谈孔 本的“仁爱”与“礼”相结合,这实现了“中国社会第一次理性的 子和《论语》。 觉醒”。【3】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凝结和精华,全文共出现“仁”109 以上对孔子形象的这四个定位.是基于孔子“仁”与“礼” 次,“礼”75次。【0 关系的研究需要而说的,虽有所差异。但也有助于对孔子人文 通过《论语》中孔子的相关史料,结合本文要谈的“礼”, 主义思想的理解和形成社会语境的探究。 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为分析孔子的人道主义者形象。 二、从“制礼作乐”到“礼崩乐坏”的社会语境 子日:“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 春秋战国时,中国传统文化进入一个大转折时期.统治者 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论语・八佾 意志领域的认识从“天帝”神明开始转向人世,神本到人本的 篇第三》第26页)) 思想转变发展迅速,孔子是这一人性解放思潮的集大成者,其 厩焚。子退朝,日:“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篇第 《论语》中的“仁爱”思想是这一时期人文主义发展的重要标 十》第104页) 志。而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背景才能使得孔子将“仁爱”确立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 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呢?我们从礼谈起。 子。”公日:“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 在我国的原始社会,巫术宗教文化是社会道德和秩序运 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第126页) 行的主要依据。夏、商至西周。我国进入奴隶制社会的顶峰,周 子日:“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 公制礼标志我国开始进入了以“礼乐”为主的理性文明阶段。 篇第三》第28页) 对于“礼”的产生和形成,司马迁在《史记・礼书》中给出了这样 分析上述材料。我们不难从下面四个角度定位孔子的人 的说法: 道主义者形象:(1)礼的宣扬者。近代许多学者把孔子定位为 礼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 一个教育家,这也是能说的通的。“吾能言之”,言,即讲礼也。 则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可见作为育人授道者,所传授的应该是“仁爱”之道、礼治之 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道和德政之道。(2)时代的觉醒者。乱世是思想的觉醒期,“吾 (《史记・礼书》第1161页) 少也贱”.生逢乱世中下层的孔子,能够切身感受到乱世中下 司马迁的这种说法是继承了《苟子・礼论》中的说法, ‘缘 层民众的困苦和劳碌,由此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在人命 人情而制礼,以人性而作仪”.由此可知,礼是调节人们之间分 鄙贱的奴隶社会.为奴隶主贵族统治阶层的孔子却“不问 配关系的制度。 周初,随着分封制的推行,周公旦从周王朝的 ・94・ 长治久安着想,制定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其核心是“德”和“仁”, 体现了原始血缘关系和世袭制的政治伦理观,是对原始巫祭 仪式的发展和改造,是与宗法血缘相适应的人伦秩序和行为 准则。[51周初的“礼乐”制度的精神实质是对社会秩序的自觉 认同.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和肯定,是原始 对周礼并非是一味的继承。在孔子看来,礼是人个体发展和 群体交往的一切行为的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准 则都需要合乎礼的标准,是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 文化到理性文化的一个重大突破。 孔子生于鲁,是东夷古族发明丧祭礼仪的地域,有着浓厚 祭祀礼仪的文化传承氛围。同时,春秋时期的鲁国是西周王 朝分封给周公姬旦后代的封国.礼乐典章法度保存和遗留较 以礼,有耻且格。”(《论语译注・为政篇第二》第11~12页) 子日:“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乎,如礼 何?”(《论语译注・里仁篇第四》第37页) 子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译注・泰伯篇第 为完善.“周礼尽在鲁矣”、鲁“犹秉周礼”,能“郊祭文王”、“奏 天子之乐”。孔子自小受周礼的熏陶,对礼有着深刻的认识。 “吾从周”,一言可见孔子人文思想形成受到了周礼的熏陶是 行的通的。 孔子一生(前551~前479年)正处于春秋末年,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此引起了 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动,土地成为诸侯国之间争 斗的根源。社会处于一个时代大变革的过渡时期。 是时也,晋平公淫,六卿擅权,东伐诸侯;楚灵王兵疆,陈 轹中国;齐大而近于鲁。鲁小弱,附于楚则晋怒;附于晋则楚 来伐;不备于齐,齐师侵鲁。(《史记-孔子世家》第1910页) 孔子日:“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译注・季氏篇第十六》第173页) 孔子生于鲁国,亲眼所见鲁国季友专权,鲁政衰败。同时, 孔子周游列国,目睹各国政治的兴衰,看到变动的时代里诸侯 权利争斗的过程。是时也,社会秩序呈现出“礼乐征伐自诸侯 出”的“无道”和“礼崩乐坏”的状态。在世道衰微的春秋末年, 孔子以一个政治旁观者的身份见证了周礼的崩溃,有感于“君 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予”的社会无序的现实基础,作为 统治阶级贵族的孔子,从维护“周礼”确认的社会秩序出发,遂 有“必也正名”之志。为周礼正名,就是孔子“克己复礼”的主 张。宣扬“仁爱”,恢复周礼是孔子一生的奋斗目标,“修《春秋》 道分明”,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完善社会伦理秩序也是孔子 的思想源头。 三、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 前文说过,《论语》中“礼”字共出现75次,但孔子并未对 “礼”下有较为具体的定义,“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孑L子在 意的不是礼的形式,而是礼的本质,即仁。“人而不仁,如礼 何?”。尊礼也成为了孔子仁爱行为的一个标准,“仁”和“礼”是 孔子思想的核心。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译注・颜渊篇第十二》第 121页) 子日:“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 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论语译注・子罕篇第九》第86页) 《论语》中,作为孔子思想核心的“仁”,主要述说了人的个 体发展、群体交往和物我关系, 其中群体交往也就是我们强 调的原则就是所谓的礼治。但是,孑L子所谓的“克己复礼”并 非是恢复周礼。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新的 思想还未成形,旧思想还留有余温,在新的时代精神没有根植 的土壤前。用一生精力去把周王朝的“礼治”在新的环境下进 行解读。麻冕从俭,合乎社会发展和人之常情的,孔子“从众”, “拜下”合乎礼的要求,虽然不从众,孔子依言从之,可见孔子 八》第80页) 周代统治者敬礼重德.有着很强的历史理性意识,充分肯 定了礼治的重要性,孔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点,用“仁爱”的理 念肯定了“礼治”在治理国家策略中的重要地位。从“齐之以 礼”到“以礼让为国”,再到“立于礼”,从管理人民到治国政要, 再到个人立身处世之道,都是在礼治中重要性的肯定。仔细 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孔子的礼治中,人是占有主要地位的,这 与春秋时期人本位思想的觉醒时有密切关系的。《书・周书》 记载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意味着天的意志开始 随民意而变化。春秋时代,在民意和天意的主从地位的不断 变化中.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来构建理想的社会形态,以实 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朋友怀之”的高远志向。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年。周王朝礼废乐坏,社会有松散的大 一统走向分裂割据,诸侯国开始走向争霸的道路,奴隶制贵族 统治开始走向没落。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下层平民的人性意识 开始觉醒,孔子“仁爱”的人文主义思想突破原有的宗教理念, 把人的关系从血缘的宗亲扩大到社会上不同阶层之间人与人 的“友爱”,可谓是人性的一大解放。孔子基于自己对西周 “德”、“礼”与人的关系的理解,从“仁爱”的思想对人做出了理 性的思考和价值定位。 从夏商周的天、帝、神等原始宗教观念到孔子的“仁者爱 人”思想的产生是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力 的发展。使得统治阶级逐步认识到人的重要性,通过礼制的推 行和宗法制的实施.西周的历史理性意识得到空前发展,我们 从礼的角度挖掘分析孔子的人文主义思想形成的社会语境, 对孔子关于人和仁的观点和主张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为以后 进一步学习先秦的文学史和文学思想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注释: ①《苟子・礼论》日:“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 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 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 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fM1.北京:中华书局,2009—10.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10. [3】张文彦.从先秦文学看中国社会第一次理性的觉醒[J】.哈尔滨学院 学报,2001—02,22(1). 【4】李玉洁.先秦诸子思想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12. 【5]巴新生.西周的“德”与孔子的“仁”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泛血缘特征 初探[J].史学集刊,2008—03,(2). [6曾广开.6]先秦儒家忠君思想的形成与解读[J].中国文化研究,2009. 司马迁.史记『M1.北京:中华书局,1982.1161.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