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三语文专项复习题:虎丘记
一、字词练习
1.下列各组划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又何尤 中秋为尤胜 B.栉比如鳞 比至夜深
C.虎丘去城可七八里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D.每至是日 吾祖死于是 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 B.栉比如鳞,擅板丘积
C.峦壑竞秀,最可觞客 D.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3.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 B.迟月生公石上 D.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低哉 D.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 4.在下句划线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衣冠士女,下迨(到)蔀屋 虎丘之月,不知尚识(知道)余言否耶 B.而病寻(终于)作,余既乞归 山川兴废,信(确实)有时哉 C.恐进之亦兴阑(衰落)矣 吏(做官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 D.属(嘱咐)而和者,才三四辈 倾城阖(全)户,连臂而至 答案:1.D 2.B 3.C 4.C 二、课内阅读
布席之初,呕者百千,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见而摇首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萧,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钢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凡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1.本段文字是斗歌场面,描写生动,笔法细腻。若按时间顺序而言,文中标明层次的四个词语是 , , ,________;若按场景先后而言,则从歌者芸芸到曲高和寡,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从热闹喧哗到空灵寂静。其中比喻歌声嘈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比喻歌声高亢的句子是____ ,________。作者写月亮,运用景物烘托歌声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对“一夫登场”演唱效果作者评价的句子是______ 2.对“斗歌场面”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斗歌场面,歌者由多到少,从“布席之初,呕者百千”,到“未见而摇首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再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最后是“一夫登场,四座屏息”。
B.歌声则由粗到精,从“呕者百千”到“一箭,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清声亮彻,听者魂销”,到“萧、板亦不复用”,“音若细发,响彻云际”。
C.对虎丘中秋月夜的描写,由极喧闹渐入极寂静,作者的情感也由极热烈而至极凄清。文章的风格,也由欢快明朗而至幽深凄杳。
D.作者在对美的追求上着眼点是放在声态的清幽而又明亮上,至于对月色的描写,则仅仅局限在显示时间的不断推移而已。
答案:
1.布席之初 未几 已而 比至 呕者百千 声若聚蚊 音若细发,响彻云际 明月浮空,石光如练 月影横斜,荇藻凌乱 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 2.D 三、课外阅读
(甲)晚游六桥待月记
袁宏道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岁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
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乙)游虎丘小记
李流芳
虎丘,中秋游者尤盛。士女倾城而往,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遂使丘壑化为酒场,秽杂可恨。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与弱生坐钓月矾,昏黑无往来,时闻风肆,及佛灯为隐观林抄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舍侄措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友人徐声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真知言哉!
[注释]①六桥:在杭州西湖,依次为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跨虹桥。②石篑;即陶望龄,字周望,号石篑,会稽人。公安作家。③傅金吾:不详。金吾:官名,掌宫廷宿卫。明代亲军中有金吾卫。④张功甫:名鎡,南宋将领张俊的孙子。玉照堂是他的园林,有四百株名贵的梅花。⑤李流芳:字长蘅,号泡庵、慎娱居士,嘉定人。万历举人,工诗文,善书法,精绘画。
1.对甲文第一段文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赏析:这句总写西湖最美的是春天和月夜。抓住“春”“月”二字,提纲挚领地勾画出了西湖美景的特征。“盛”字兼指风光之美和游人之多,预为下文张目。 B.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赏析:“一日之盛”转写西湖最盛的景物:“为朝烟,为夕岚。”文意又递进一层。作者用“朝烟”、“夕岚”四字,概括了明曦和晚霞映照下的湖光山色之美,“朝烟”指早晨的雾气,“夕岚”指苍茫的山色。 C.梅花为寒所勒
赏析:梅仿佛被严冬约束住了,极言寒冬挽留之情,颇有拟人的意昧。 D.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赏析:“相次开发”是说花期相连,接踵而来。这句写姗姗来迟的梅花与桃杏争春,确是难得的奇观。 2.选出对“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一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 ) A.作者正面写桃花,仅此两句,却已使人感到花光照眼,美不胜收了。
B.“绿烟红雾”,指远望盛开的桃花,花叶相映,如烟似雾。“红”指桃花,“绿”指桃叶,造语隽美而有诗意。 C.“弥漫二十余里”,极写桃化之盛,使人目不暇接。作者鸟瞰西湖一角,便把无边的春色尽收眼底。
D.通过这“弥漫二十余里”的“绿烟红雾”,烘托渲染出西湖“为春为月”之盛的意境。 3.对甲文最后一段语句的赏析,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然杭州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始极其浓媚。”作者在这里批评杭州人游湖不会选择时间,不能领略湖光山色的妙处。“杭州人游湖,止午、末、申三时”,其实湖山之美偏偏不在这段时间,作者为此感到遗憾。
B.作者认为“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之时。朝暮之间,正是西子最迷人的时候。这几句与开头“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相呼应。“湖光染翠”是“朝烟”之美,“山岚设色”则是“夕岚”之美。 C.作者用“极其浓媚”四个字,来概括西湖的朝暮之美,颇为熨贴。
“浓媚”是格外的妩媚动人,但其“浓”在于色彩,而不在于风神;其“媚”在于装饰,而不在于天然。
D.“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这句点醒全文,是通篇写景的结穴。“尤不可言”的“尤”字,是与前面种种景色相比较的结果。不可言传的美,却正是美的极至。虽说“不可言”,作者还是忍不住略作点拨:“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有一种趣味。”点到为止,让读者自己去领会和体味。
4.仔细体味下列文句,试分析都表现了袁宏道怎样的审美观?(《虎丘记》:“每至是日„„置酒交衢间。”甲文:“歌吹为风„„艳冶极矣。”)
答: 。 5.对乙文文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虎丘,中秋游者尤感„„秽杂可恨。”开篇记叙中秋游虎丘,作者连用“尤盛”、“倾城”、“填山沸林”等词语表现作者对闹境的心绪和态度。
B.“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作者叙述自己到郡后,未及歇息“便夜游虎丘”之事,透露了作者酷爱自然的情趣,也为后文游虎丘佳境埋下了伏笔。
C.“月色甚美„„独往会心。”是夜听到见到的不是开篇所述的景况,尤其“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八字,体现了作者的美学观,也是全篇的中心所在。
D.“尝秋夜与弱生坐钓月矾„„及佛灯隐观林妙而已。”日暮夜黑,无人往来,二人各自默坐,此时只听得铃锋声在静夜里飘荡,只看见一点佛灯在林木梢头时隐时现,静境妙极,尽在不言中。
E.“又今年春中„„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作者与其侄到虎丘访友人仲和,当时,“夜半月出无人”,除去他们之外,仅有静夜明月而已。“相与趺坐石台”,像佛教徒一样盘腿而坐,参禅入定。此时万籁俱寂,物我合一,作者的全身心都要“与情景俱往也”,要幻化进这永恒的静谧之中了。
F.作者在文章结尾时以友人徐声远的诗“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来画龙点睛,照应开头。
6.《虎丘记》是袁宏道的代表作,《游虎丘小记》提李流芳的代表作,两人同写虎山,但表现了不同的审美观,试作具体分析。
答:袁宏道的审美观: 。 李流芳的审美观: 。 参考答案
1.B(“盛”字单指风光之美,与“西湖最盛”的“盛”兼指游人有所不同) 2.D 3.C(“浓”在于风神,而不在于色彩;“媚”在于天然,而不在于装饰) 4.和古典意味的山水游记不同,和以单纯的自然景象作描述对象不同,这里更多地表现了市井层的郊游生活。作者不是从自然山水本身获取诗情,而是在市民参加的游览热潮中获得新鲜的审美感受。 5.C 6.袁宏道不是单纯的把自然景象作为审美的惟一标准,而把自然景观同人物活动结合起来作为他审美的出发点;而李流芳则纯粹是以“山空人静”的纯自然观作为审美的标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