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数学课上的小组合作交流

2023-05-03 来源:步旅网
浅谈数学课上的小组合作交流

生本教育重视小组合作,有小组合作就有思维碰撞,有思维碰撞就会产生智慧。生本教育之所以被大家所承认,原因在于他先进的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当然它的理念不是空穴来风,从巴赫金的理论看来,在教学中,师生存在于头脑中的想法只有在对话中才真正成为思想,思想不是在孤立的个人意识之中,它如果仅仅停留在这里,就会退化以至死亡。教师的思想、学生的思想以及文本的思想只有同他人的思想发生对话之后,才能显现自己的意义,亦即才能形成、发展、寻找和更新自己的思想表现形式,衍生新的思想。

在生本教学中,小组交流是很重要的一环,它更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小组交流这一环做好了,学生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会了交流,敢于交流,敢于表现自己。久而久之,就会从课堂这个小舞台走向更大的舞台。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会对孩子的一生有帮助的。 所以我们要重视小组交流。

一、然而在一些课堂却是另一番景象,当然,在我的课堂上也会出现 情形一:

老师说:请拿出课前小研究,小组交流一下。于是四人小组倒是很爽快地凑到一起。小组长很积极,很快地就分配完任务,于是小组成员把事先写好的研究内容读一遍,这样小组交流就算完毕了。之间没有讨论,更谈不上辩论。似乎没什么可讨论的,就像例行公事一样,个人念完自己的一段就完成任务了。 情形二:

老师在讲完一段内容后,会即兴提出一些问题,让小组成员展开讨论。于是小组成员很不情愿地凑到一块。先由小组长开始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一个组员却在东张西望,根本就没有听进去,另两个组员只是点点头或者应和着却没有发言。

二、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形式上的交流呢?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及对策:课前小研究设计得不合理,问题过易或者过难。

我感觉第一种情形就是课前小研究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问题过于简单了,学生就会觉得不值得讨论,读一读就是了。第二种情形应该属于题目过难,过难的题目只是属于班里较好的学生,其他学生会因此想不出来,或者干脆不去想,就出现了前面学生无所事事,东张西望的情形。

基于这两种情况我认为课前小研究的设置非常重要,应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合理的问题,难度适中,有坡度,学生会感兴趣的问题。既要让好学生吃得饱,又要让差学生吃得好。

第二种情况及对策:小组成员搭配不合理。

如果几个能说的凑一块,可能就会讨论得很热烈。而几个闷葫芦凑在一块,大家谁也不说,或者都懒得说,当然就讨论不起来了。还有,如果学员的学习能力强弱搭配不合理也会造成交流不畅。小组成员的搭配是一门学问,既要照顾到个人性格,还要照顾到个人的学习能力。不容忽视的还有小组长的作用,其作用是很大的。先把小组成员搭配好了,接下来就是对小组长进行培训。小组长除了起带头作用外,还应起到分配、协调的作用。在小组内,小组长要根据组员的情况及时调整对策,如果大家都不说,小组长就要领头说,把大家的积极性带动起来。如果大家都抢着说,小组长就要安排好发言的顺序,按一定次序发言。

另外,小组长还应起到一个联络员的作用,老师要与小组长及时联系,从小组长那里得到信息,了解掌控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调控。 第三种情况及对策:学生课前预习不好。

课前预习是在家里完成的,有些学生本身的学习态度就不好。在预习时,如果本身没有家长的指导,自身学习能力又不强,看书走马观花,不动脑思考,他的课前预习肯定好不了。敷衍了事把课前小研究像填空一样地把那几个空填上,或许填的也不对。至于问题就更提不出来了。可想而知,在小组讨论时他也无话可说。如果有条件的话,与家长取得联系,及时地帮助孩子,监督孩子完成,那情形就大不一样了。从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看,家庭条件好、家长管得上的孩子,他的课前预习就会很好。课前预习做好了,小组交流时就有话可说了。当然,我们不能一味地追究家长的责任,还是要想办法让学生自觉地预习。

据我的经验,设计课前小研究是很重要的一环。课前预习设计得好,学生就会产生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预习,当然这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在设计课前小研究时,一开始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可以把课前小研究设计得详细一些,这样使学生有依据地去预习。时间久了,学生预习习惯养成了,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预习方法了,就可以放手一些,把问题的空间放大一些,让学生大胆地去预习。

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只要我们相信学生,把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来,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实践出真知,大胆尝试,亲身经历,就会收获多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