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诗赋取士:唐代新兴的人才选拔制度

2023-05-25 来源:步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一 。 一 韩银政 诗赋取士 一 唐代新兴的人才遄摄制度 以进士科为主的科举制度是隋代兴起的官僚 选拔制度。入唐以后,这个实际属于国家管理层人 以书学隶兰台,算学隶秘阁,律学隶详刑。上元二年 ……国子监置大成二十人,取已及第而聪明者为 唐代统治者为什么要推重教育、大力兴建学校 才选拔的考试制度得以有力推行并出现重大变革 (主要表现为诗赋取士),较之前朝而具有显明的先 进性和鲜活的生命力。当然,这一成果并非在某一 之。”[21 呢?太宗在贞观二年(628年)对自己身边侍臣的一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 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3l 特定时期一蹴而就的。它凝聚着许多代君王的政治 番话表明了其想法: 智慧与人文情怀。 一、唐太宗兴学及盛开选举 由于太宗“以武功定海内,栉风沐雨,不暇于诗 书”[41,而他自己又曾长期体验到重用读书人的甜 头,因此,当他掌握国家政权后,便决心利用一切可 能利用的条件来储备人才,培养人才,发掘人才,并 使他们各尽其能。 早在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就以秦 王身份开文学馆,广延四方之士,特别是文人士子。 在他的麾下,集中了所谓“十八学士”的强大智囊 团。贞观元年(627年),他刚刚登基即诏令“于正殿 之左,置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儒。令以本官兼署学 士,给以五品珍膳,更日宿直,以听朝之隙引入内 在太宗的提倡、鼓励下,全国上下掀起读书求 殿,讨论坟典,商略政事,或至夜分乃罢”[11。 弘文馆成立不久,李世民又下令要求三品以上 的大臣将子孙送入馆内拜师学习。他这样做的目 的,是要大臣们带头在全国掀起一个读书学习的热 潮。 贞观二年(628年),太宗下诏尊孔读经(并为此 统一了经学);又广招天下儒生,给他们衣食和车马 费,让他们到京师来,或选为国家官吏,或进入国学 (即国子监)本部学习、提高。国学本部容纳不下,遂 又下令增筑学舍四百佘问,同时开放太学、四门、广 文等学馆(当时均为贵族和官僚子弟的学校),招收 生员;又在书学、算学等专业学校设置博士(高级教 师),对外招生。太宗还在武德二年(619年)地方置 学的基础上,下令扩大学校规模,主要是州学、县学 两级学校规模。这样,在他的力促下,唐朝最终确立 了中央、州、县的三级官学体制。到了高宗一武则天 时期,则进一步理顺了学校体制,加强了学校管理, 丰富了教学内容。“龙朔二年,东都置国子监,明年 唐太宗(选自明弘治《历代古人像赞》) i 1 8 wENs HI l菱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学的热潮。莘莘学子背着书箱,从四面八方风尘仆 仆地赶到州、县及乡里,赶到京师求学。即连吐蕃、 彀中矣 刀 看来,只要国家主持者是真心实意地尊重知 识、尊重人才并认真实践,便会群贤备至,出现人才 济济、龙腾虎跃,争相为国家作贡献的兴旺局面。 高昌等边远民族地区以及高丽、新罗、百济、日本等 邻国的贵族子弟,也纷纷前来唐朝国都学习。当时, 在国学中,读书的、讲学的接近一万人,长安国子监 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学府。 顺便指出的是:唐代除国子监、州学与县学外, 乡里之学及私塾、家庭教育也很兴旺。唐代百户为 里,五里为乡。按天宝十三载(754年)全国户口九百 余万户推算,当时应有乡里之学九万余所。以每所 学校二十至三十人计,其在校人数当为二百万人上 下。这一层面的学生,自然多是出身贫寒的庶族子 弟了。 二、武则天在科举考试上的新举措 有意思的是,唐代进士应试的一个主要内容乃 是诗赋,这就为大多出身于庶族的诗人文士跻身仕 途敞开了方便之门。而作出这个大胆举措的人正是 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的惟一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是从贞观时期(627—649年)过来的人, 曾长期侍候于太宗身边,加之她聪颖好学,所以深 谙“贞观之治”的要义乃“以人为本”,善于选人和用 人。在她立为皇后(永徽六年,655年),特别是显庆 与提倡读书、兴办学校教育、储备与培养人才 相呼应, 宗采用科举(含常举与制举)、荐举、自荐 等方法来考核与选拔人才,其中尤以科举最具广泛 性,也最有影响力。 五年(660年)受高宗委托决百司奏事后,更是“大崇 文章之选,破格用人,于是进士之科为全国干进者 竞趋之鹄的”嘲。 武则天同太宗一样,十分重视科举考试。她在 这方面的一个大手笔就是改革进士科内容,以诗赋 取士。《旧唐书・选举志上》载: . 永隆二年(681年).考功员外郎刘思 立建言,明经多抄义条,进士惟诵旧策,皆 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隋 炀帝大业年间始设进士科。贞观元年(627年),太宗 “盛开选举”,仿效隋朝用考试方法来录用官吏。唐 在隋进士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秀才、明经、明法、 明书、明算,共计六科,为科考的常设科目。科目的 增多,有利于网罗各种人才,使得具有不同特长的 人通过科举考试的途径被选用。 亡实才.而有司以人数充第 乃诏自今明 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 考试科目虽多,但最受重视的乃是明经、进士 两科。其中进士科尤为被看重,也最难登科一一 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试杂文”主要是试诗赋,以甲赋、律诗(五言律 百人中不过取一二名而已。所以当时将进士及第比 作“登龙门”,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51之说。 意思是讲,五十岁能登进士科的,年纪还算轻了;而 诗,限定十二句)为考试内容。其实,高宗时吏部选 人已很看重诗赋,所以王勃在《上吏部裴侍郎启》里 才有“伏见铨耀之次,每以诗赋为先”之言。另据《旧 唐书・杨绾传》载,天宝十三载(754年),“玄宗御勤 政楼,试博通坟典、洞晓玄经、辞藻宏丽、军谋出众 等举人,命有司供食,既暮而罢。取辞藻宏丽外,别 试诗赋一首。制举试诗赋,自此始也”。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在洛阳洛成殿首创 “殿试”制度。在此之前,她还于上元二年(675年), 三十岁中明经者已属大龄了。官场视进士科出身的 牌子最硬,以至“缙绅虽位极人臣,不出进士者,终 不为美”l6】。所以,唐朝的宰相多半是进士出身。另 据新旧《唐书》所载列传统计,终唐一代,庶族地主 拜相者共有142人(实际当不止此数),士族地主拜 相者125人。这说明科举制度特别是进士科选拔人 才,不仅为广大具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尤其是 庶族寒士架起了报效国家的直通桥,而且还使国家 将选拔人才的眼光放在边远地区,开创“南选”,使 岭南(约当今广东、广西大部和越南北部地区)、黔 高级管理层的知识结构得到巨大改善和优化,并进 而扩大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有利于国家政治的安 定、清明及社会的稳定、繁荣。 中(约当今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 庆黔江流域和贵州东北一部分)等地区的人才也能 够通过吏部铨选而为当地国家政权效力。[91 据说有一次太宗在金殿端门看到许多新进士 鱼贯走出考场,不禁十分高兴,说:“天下英雄入吾 《新唐书・选举志下》又记载:“初,试选人皆糊 名,令学士考判,武后以为非为委任之方,罢之。”对 j . e and№to 1 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此,范文澜先生指出,武则天“废糊名制,实际是要 得进用 自德宗以后.其宰相大抵皆由'3 -从宽取士”0o]。 据统计,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朝进士登 科者共有205人;而在高宗和武则天统治的55年 间(650—705年),登科者净增1000多人。诸如杜审 知章、张麓、陈子昂、苏颞、张九龄等辉耀初唐诗坛 的诗人,都是这一时期及第的进士。 武则天在科举考试上的一系列新举措,为广大 日文章之士由翰林学士升任者也 【11】 由此可见,武则天同唐太宗一样,是一位站在 历史高处看天下、看世界,具有人文情怀的开明皇 帝。她既尚武,也崇文,从国家的长远利益着眼而提 言、李峤、苏味道、王勃、宋之问、沈俭期、刘希夷、贺 携新进,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三、武周以后对诗赋取士制度的坚持 自武则天开启以诗赋取士制度之先河后,以后 十余代皇帝大都尝到甜头,“因而不改”,诸如玄宗、 代宗、德宗、宪宗、文宗、武宗、宣宗皆如是。其中以 宣宗李忱为甚。孙綮 匕里志・序略》说:“自大中皇 出身庶族的文人(诗人)士子进入国家各级管理层 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陈寅恪先生指出: 在此奉长安文化为中心.恃东南财赋 以存立集团之中.其统治阶级为此集团所 占据地域内之二种人:一为受高深文化之 汉族.且多为武则天专政以后所提拔之新 兴阶级。所谓外廷之士大夫.大抵以文词 帝好儒术,特重科第。故进士自此尤盛,旷古无俦。” 顺便指出的是,进入中唐以后,朝廷采取“征税 皆出下贫”[12】的赋税政策,男丁一旦进士登科入仕, 即可享受免除赋役的优待,即如沈既济所说“九品 科举进身者也:一为受汉化不深之蛮夷, 或蛮夷化之汉人.故其人多出自边荒区 之家皆不征”(《选举论》)。姚合在《送喻凫校书归毗 陵》诗中也吟道:“阙下科名出,乡中赋籍除。”因而 及第入仕也是一般寒士摆脱贫困的一条可行之路, 这正如姚合在《送王求》诗里所唱道的: 士有经世筹.自无活身策 求食道路间.劳困甚徒役 域 ……自武则天专政破格用人后.外廷 之显贵多为以文学特见拔擢之人 而玄宗 御宇.开元为极盛之世.其名臣大抵为武 后所奖用者(参考旧唐书壹叁玖陆贽传、 新唐书壹伍贰李绛传、陆宣公奏议柒请许 我身与子同.日被饥寒迫 侧望卿相门.难入坚如石。 台省长官举荐状及李相国论事集等)。及 代宗大历时常衮"3国.非以辞赋登科者莫 -诗赋与功名利禄一经联系,便将原先诗人们用 于抒写心声的文学样式导入经世致用的天地里,从 而促进了诗歌创作的进一步兴旺。当时天下士子尤 其是广大庶族寒士都倾心于诗歌学习与钻研并乐 此不疲。高适、孟郊、张籍、韩愈、李商隐、聂夷中等 大诗人都是少时家境贫寒,全靠私塾、家教以及自 学而成才。孟郊在贞元十二年(796年)进士及第(时 46岁)后,写下《登科后》这首有名的诗,抒发自己跃 登“龙门”后的愉快心情: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陈寅恪说:“当时汉文化之中心在长安,以诗赋 举进士致身卿相为社会心理趋之鹄的。”【l3】而这种 情况,也必然会引起世家大族的强烈嫉妒与不满, 其声讨之音时起时伏,一直贯穿于武后以后的两百 余年里。仅载于《新唐书》卷四十四、四十五《选举 武则天(选自明弘治《历代古人像赞》) 志》有关上疏罢试诗赋、停进士科的大臣就有代宗 2O WENSHl ZAZH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李豫宝应二年(763年)的礼部侍郎杨绾,德宗李适 时期(77 一805年)的太常寺协律郎沈既济,文宗李 昂大和八年(834年)的宰相郑覃,武宗李炎时期 (840—846年)的宰相李德裕等。如“郑覃以经术位 宰相,深嫉进士浮薄,屡请罢之。文宗日:‘敦厚浮 唐代对以进士科为主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创新 和对创新后的这种先进制度的坚持,为广大知识分 子(包括基层的和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进入国家 各级政权打开了方便之门。有唐一代政治的相对清 明与有活力以及社会的相对稳定、国家的繁荣富 薄,色色有之,进士科取人二百年矣,不可遽废”’I141。 强,与之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些反对者们其实很担心广大出身庶族寒士的知 注释: 识分子抢去他们的饭碗,因此打着反浮薄的幌子去 [1][3]《贞观政要》卷七《崇儒学》 。 使绊、使坏。然而以武则天为代表的君王们要的却 [2][14]《新唐书・选举志上》。 是源源不断的大批新锐人才来参政议政,至于这些 [4]《旧唐书・邓世隆传》。 新锐的出身、地位如何,则是不予计较的。 [5][6][7]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此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反对以诗 [8][11][13]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三 赋取士的大臣中,有的自己就是经试诗赋而登进士 联书店2001年版,第202页,第204—205页,第 科的,如杨绾。他上书给代宗皇帝说,进士科造成 83页。 “幼能就学,背诵当代之诗,长而博文,不越诸家之 [9]参见《新唐书・选举志下》。 集”的“积弊”,要求予以停止。[151可是,杨绾自己却 [10]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三编第 忘了他本人就是以进士进身的。天宝十三载(754 一册.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lll页。 年),他在 玄宗亲自主持的考试上,以诗赋的华美得 [12]《新唐书・食货志二》。 宠于天子而登科。“时登科者三人,绾为之首,超授 [15][16]《旧唐书・杨绾传》。 右拾遗。”[161沈既济虽非进士出身,可是他的儿子沈 [17]参见《新唐书・沈既济传》。 传师、他的孙子沈询,一个在贞元(785_805年)末 举进士,一个则是会昌(84l一846年)初第进士。 作者单位:四川省民政干部学校(成都) 口艺术长廊口 重庆张海山 1940年9月2日,张善子由美国回国,因积劳 成疾,于1940年10月20日逝世,葬于歌乐山下。 张治中送有一幅挽联:“载誉他邦,画苑千秋正义 终 善暑在姜囤 谱;宣劳为国,艺人一代大风堂”。 1938年底.画家张善子在周恩来和国民政府 主席林森等人的赞助下.携带他本人及张大千的画 一百八十多件出国办画展.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宣 传,同时募集捐款贡献祖国。1939年4月间,张善 子由欧洲辗转到美国。罗斯福总统久慕其名。多次 邀请他到白宫作客,把他待为上宾。此间张善子得 知罗斯福不久前为了向日本施加压力.宣布废除 《美日商约》。为表示对罗斯福总统这一正义行为的 支持.他专门画了几张巨虎图,到白宫分赠给美国 总统和国务卿赫赫尔先生。这些画,后来由美国国 家博物馆收藏,至今仍视为至宝。 张善子(着中式服装者)在美国为抗战办画展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l , / ,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