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及对策
作者:王敬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9期
[摘 要]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已日益大众化,但随着扩招的速度过快,也带来不少矛盾和困难。现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对此我们应更加重视。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的分析,对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原因;高等教育;对策 一、引言
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每年的高等院校毕业生的数量不断上涨,但是就业签约率却持续偏低。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2013年预计GDP增长率为7.5%,新增就业岗位数为900万个,仅是毕业生人数的1.28倍,为历年的最低值,2013年的就业困难程度远远高于2009年,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要想从根本上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只有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才能更好的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社会性问题。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1、基础实践能力较差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应聘者的实践能力尤为看重,在众多的求职者中,企业找到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的员工一点不难。但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具备一定实践能力者不足二成,很多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这已是中国高校毕业生最大的“软肋”。 2、知识拓展能力相对欠缺
在各类岗位的激烈竞争中,用人单位对于复合型人才更加偏爱,所谓复合型人才就是指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能力,而且在某一具体方面尤其出类拔萃的同时还能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和发展潜能的创造型的人。这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短时间内成为一专多能人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3、创新能力缺乏
一个企业要想不被市场淘汰,就必须不断的创新突破,所以用人单位越来越认识到创新性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中国高考的阅读题主要指向逻辑性思维,一切判断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要依据文本,中国教育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所欠缺。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中国大学生来说,在创新能力方面很少有学生能达到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4、应聘能力薄弱
面试时表现的好坏是决定你是否可以被用人单位录用的关键,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很多人因准备的不太充分,未能让用人单位更好的了解到自己,而错失掉工作机会的例子很多。对于初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提高自己的应聘能力是找到合适工作的关键。 三、大学生就业能缺失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身原因
《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在对就业难问题的看法上,59.3%的人认为“自身能力不足”是导致就业难的原因。中国的大学生刻苦学习12年,到大学却休闲,大学四年是走向社会前最有价值的黄金学习阶段,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没能通过认真学习各方面(思想品质、知识、技术、人文素质和适应社会能力等)来完善自我,在步入社会后面对激烈的竞争,由于自己本身能力的不足而惨遭淘汰,失去信心。其次当前大学生在择业时自我评价太高,未能全方面、合理的认识自己,期望薪资要求相对偏高,成为其就业的受阻因素。毕业生应根据当前就业市场实际状况,理性看待薪资方面在自身求职期望中的地位和影响,适时适当调低薪资要求,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应做好规划,职业定位准确,职业价值观正确,在职业选择中少走了一些弯路。 2、高校原因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培养出的大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实践中缺乏灵活性。在学生的职业教育方面学校应加强,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拓宽就业视野,鼓励校企合作,尽早让学生接触企业,了解企业岗位对能力、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能力培养和知识积累。
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与对策
由于多方面原因,大学生就业难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根本原因是缺乏工作经验。首先大学生应增强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改变错误的就业观念,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毕业前应多参与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创业就业活动,充分提高个人参与社会工作(实习)的能力,增进社会竞争力和不断完善自身的素质能力。其次学校和政府方面应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高校的规模应该调整,对于大学内的专业设置,教育部应该放权,高校应因校制宜,设置一些适应社会需要的“特色专业”。学校还应该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来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如果有问题就要调整。政府方面应尽量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平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竞争环境,同时进一步健全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扶持政策,才能真正引导大学生到二三线城市就业。
结束语:现在社会要求的是复合型和实践性的人才,各高校应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自身竞争力。学生方面应摒弃以往就业观念,调整自己的择业观为自己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传承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不断完善自身的素质能力。学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时应因校制宜,确实考虑市场需求,根据就业率调整专业和招生数量,以社会接轨,实时调整以培养出综合型人才为最大目标。 参考文献:
[1]任鹏飞.基于朋辈教育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J].科技信息.2012(28):61-61. [2]车嘉丽,杨婷婷.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及启示[J]. 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 .2012(8):219-221.
项目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民办高校毕业生创业困境研究”,项目编号:2012-QN-616。
作者简介:王敬(1984— ),女,汉族,工作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