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最新人物素材影视红人:王宝强王宝强出生于河北省南和县大会塔村,6岁时开始练习武术,8岁—14岁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做俗家弟子,之后来到北京闯天下,在各个剧组当武行做群众演员。命运似乎很眷顾这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孩子,16岁时,王宝强被导演李扬挑中,主演独立电影《盲井》,这部电影让他一夜之间从武行变成金马奖最佳新人。(王宝强凭《盲井》获得了法国第五届杜威尔电影节“最佳男主演奖”、第二届曼谷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2004年,参演冯小刚贺岁剧《天下无贼》,名声大噪,其朴实的个性和独特的幸运赢得很多人的关注。2006年,王宝强主演30集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成功地塑造了许三多这个角色,其自然的表演才能在这部剧集中得到充分的展现,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并赢得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2008年6月,推出自己的首部自传《向前进——一个青春时代的奋斗史》。李杨序: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王宝强不是俊男,家里没有任何势力或者实力,也没有进过这大学或那学院学习过表演,为什么他就红了呢?仅仅是他运气好吗?娱乐圈是个名利场,多少人削尖了脑袋往里钻,多少演员为了出名,不是用心地去认真工作,好好塑造角色,而是不惜用各种手段,甚至不顾礼仪廉耻用下三滥的手段制造八卦新闻,制造矛盾来吸引眼球,来搏出位,但是王宝强不是靠这些获得成功和出名的。在拍摄《盲井》的时候,由于一些人为的原因我们被迫停止拍摄,不少演员和工作人员在一些人的挑唆下离开了剧组,甚至女主角都不辞而别,但是王宝强没有走,他坚持拍完了。为了真实,我们冒着塌方和瓦斯爆炸的危险,在三百多米深的井下拍摄三十多个小时,王宝强没有退缩,他坚持下来了。在冰天雪地里王宝强发着高烧继续拍摄,他坚持下来了。他的努力,他的汗水,他的这些在当时许多人眼里很傻的那份“坚持”带给了他成功。他的“傻”,他的“憨”,他质朴的笑,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他的努力奋斗获得了应有的回报。王宝强获奖后没有过河拆桥,没有恩将仇报,仍然保持着他质朴的一面。这恐怕也是他能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吧。康红雷序:俯首谦卑迎高局《士兵突击》播出后,我被人问的最多的就是:王宝强和许三多有什么相似或相同的地方?在我看来,那就是“谦卑”。这是我非常看重的东西。谦卑能让人低下头来,把不可能的事情做成。许三多承受了那么多天然的、人为的压力,经历了那么多一层一层蜕皮的历程,最后还能坚持到底的原因正是这种天然的“谦卑”观。做导演最应该做的,是发现演员的特点,刺激、引导他达到人戏合一。我一直追求这样一种非常贴近灵魂的状态。王宝强在创作许三多之时,激发出的正是他生命中那种无意识的“谦卑”感,正因为如此,这种谦卑才会激发出观众巨大的认同和怜悯。让我说,许三多是我们每个人的一部分。人的未来不能设计。没有人知道明天是晴天还是雨天,是刮风还是下雪。但人总要成长,谁又敢说,本色的王宝强成不了世界巨星。保持拙朴过闹市,伏首谦卑迎高局。王海波序:带着爱去工作《向前进》的作者王宝强,由于扮演《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而一度席卷全国各大主流媒体封面,并成为2007“年度新锐人物”。因为他天真、热情、进取、坚忍、目标坚定、永不抛弃______一个农村孩子八岁时就有美好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王宝强在少林寺学艺六年,在北影厂的门口蹲候三年,在工地上搬砖、运沙。。。。。。他用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制造了一个喧嚣时代的梦,并让梦想成真。王宝强从草根到演艺精英的个人奋斗传奇,不但对于中国的草根阶层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对于所有有成功梦想、正在为自己的目标奋斗的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励志样本。王宝强、“许三多”之所以能成功,是缘于他们带着爱去工作。梦想皆有神助,每个梦想皆能成真。自序:我就是许三多“我就是许三多,许三多就是我。”很多次,我无比坚定地对各路采访我的媒体说。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是真诚的。第一次看到《士兵突击》的剧本时,我几乎哭了。我咬牙切齿地问给我剧本的人:“编剧是谁?我要杀了他。”我要杀了他。他的每一句台词,似乎都是摸着我的心写的。许三多的父亲,许三多的哥哥,分明就是我的父亲,我的哥哥。许三多说:“不抛弃,不放弃。”“要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那些漂在北京,饭都吃不上的日子,有多少次,我就是这么对自己说,才一步步扛了过来。我敢把我前二十年走过的道路写出来,给你们看,更重要的是给自己看,不一定是因为我比任何人更有勇气,而在于长大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坚持,我一直都相信年轻人的志气。相信一个人的成长故事与青春故事的代名词就是奋斗,就是前进,就是努力,就是坚忍不拔,艰苦卓绝……以后,到四十岁,到六十岁,把每个二十年都写出来,看一看一个人能在二十年里经历多少事,发生多么大的变化。我遇见了一个大时代。我坚信。美国总统:奥巴马“美国梦”的化身“他(奥巴马)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懂得如何发挥自己的平民化优势,通过手机短信、互联网、博客、书籍等各种媒体,吸引着更多的年青一代,和被政治忽略的数量庞大的非主流人群。”有一家媒体这样评价。和万千网民一样,奥巴马是普通人家的孩子——1961年出生于夏威夷的他,父亲老贝拉克•奥巴马是肯尼亚一名黑人经济学家,母亲邓纳姆则是一名白人女教师。婚后不久,老奥巴马抛妻别子,前往哈佛大学读博士,毕业后,带着另一名美国女人回到了肯尼亚。邓纳姆,则在奥巴马6岁那年,嫁给印尼石油公司一名经理,4年后离婚。奥巴马在雅加达度过四年后,回到夏威夷,和外祖父、外祖母挤在一个很小的公寓里生活。“当时,我与任何一个绝望的黑人青年一样,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何在。”奥巴马在自传《源自父亲的梦想》中这样写道,“烟酒、大麻……我希望这些东西能够驱散困扰我的那些问题,把那些过于锋利的记忆磨到模糊。”奥巴马说,父母两人多次的婚姻,给他带来了7个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其中一个妹夫还是华裔。198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85年到芝加哥参加社会工作。1991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法学院,是第一个担任哈佛法学评论主编的非洲裔美国人,并在此期间获得了全国范围的认可。1992年和米歇尔·拉沃恩·奥巴马结婚,并生了二个女儿。1996年,奥巴马从芝加哥当选为伊利诺伊州国会参议员并在之后的3年中连任。2004年,他成为了国会参议院内唯一的黑人议员。在整个参议院里面,他是惟一需要自己去报税的人。为了获得竞选国会参议员的经费,他一家甚至把公寓拿出去抵押了。这些故事说起来,当然让人感到心酸,但却感到着美国人——底层出身,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向成功——简直就是真实、生动的“美国梦”故事!2008年11月5日,击败共和党候选人约翰·麦凯恩,正式当选为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奥巴马现象所谓“奥巴马现象”,即2008年总统大选初选中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掀起的政治旋风。“奥巴马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奥巴马代表着希望和信心,迎合了选民求变的心理。这种变分为几种:面对美国内外交困,选民需要变革,需要一个能带领美国走出困境的领导人;选民需要希望和信心,需要一个给美国带来新方向的领导人;美国面临一个“战后婴儿潮”到“后婴儿潮”的世代交替的变化,选民需要一个清新的、超越党派利益弥合分裂的“后婴儿潮”领导人。总之,奥巴马成为变革的代言人。选民需要一个领导美国走出困境的领导人。美国精神的深处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这些理想和信念能让美国人不论是在繁荣时还是在逆境时,都能始终保持一种集体良心而不失望,并能让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阶层、不同党派的美国人共同努力。“奥巴马现象”产生的一个更大的背景是,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民权运动方面的确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奥巴马现象”产生与媒体追求轰动效应也不无关系。科学大家:袁隆平1961年,袁隆平身为湖南省安江农校的一位教师。盛夏七月,他在田中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子,后来被确认为天然杂交稻,触动了袁隆平的灵感。袁隆平认为,杂种优势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可是在传统理论中,水稻,这种在袁隆平身边最多,也是中国人最主要食物的作物,恰恰没有杂交优势,它是一种自花授粉作物。一株水稻只要一开花,雄花自然就会给同株上同时开放的雌蕊柱头授粉。难道水稻真的不能杂交?袁隆平对这种理论产生怀疑。他开始去稻田中寻找突破。民以食为天,湘西普通的中专教师,把天大的担子,在支持者寥寥、科研环境险恶的情况下,揽在了自己肩头。责任、道义、知识、对过时理论的质疑、勤奋、灵感,一个个成功因素悄悄地出现在袁隆平身上。很多人对当年的农校教师,转而自觉自愿地研究杂交水稻百思不得其解。他的学生李必湖说:“当时我国大学和科研院所有许多水稻方面的鸿儒,为什么对杂交水稻想也不敢想,不敢去动那个禁区,而一个普通的中专教师敢于提出这一问题,这正是袁隆平老师的高明可贵之处”。今天的袁隆平,回顾往日,把成功的因素归为8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还特地解释说,灵感很重要,你找找不到。灵感是知识、经验、追求、思索、智慧综合在一起的升华了的产物。手捧着那棵偶然得之的天然杂交稻,袁隆平用实践推翻了原本的经典理论。这一年,他31岁。如果想让水稻杂交,必须找到一种自身雄花不能授粉的品种,雌花才能接受来自异株的花粉。4年后,袁隆平又在这片稻田里,在国内首次找到了第一株天然不育雄性株,经过人工授粉,结实数百粒,为杂交水稻育种试验找到了最初的物质基础。袁隆平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在《科学通报》杂志上,事有凑巧,这期杂志变成了“文革”到来时的最后一期,随后杂志停刊。“文革”到来了,全国一片狂热中,袁隆平为首的杂交水稻研究小组悄然诞生。有人曾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1976年开始,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增产20%。据统计,到2006年止,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56亿多亩,增加亩产5200多亿公斤。近年来,全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2.4亿亩左右,全中国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这个数字是全世界每年新出生的人口数量的总和。大学毕业时,同学给袁隆平总结了两条:爱好——自由;特长——散漫。加在一起,就是自由散漫。在杂交水稻名扬天下、造福众生后,他的学生和同行说,也许,就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性格成就了今天的袁隆平。因为,科学需要众多的思想火花,思想火花必须点燃在毫无羁绊的头脑中。活跃的大脑,才是科学生长的最肥沃良田。袁隆平最怕开没有实质内容的会。就是专门为他举办的新闻见面会上,他一上来照样没有客套话:“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名的滋味不好受哇!出名了以后,自由度越来越小,隐私权越来越少……”记者让袁隆平谈一生中遇到的最大坎坷和困难,袁隆平举了个例子:“文革”中在安江农校时,他种的秧苗一夜之间被人拔个精光,直到现在还不知道是谁干的。袁隆平到处寻找,最后在一口井里救出了仅存的五六根“材料”,其余的都被毁掉了。另一次在别人眼中的坎坷,却不被袁隆平认为是回事儿: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在评选科学院学部委员即现在的院士时,作为候选人的袁隆平曾被湖南省人民政府4次提名,却3次落选。袁隆平把没有当选的原因归咎于自己:年轻时血气方刚,做了一件对不起两位老院士的事。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认为自己科学真理在手的袁隆平咄咄逼人地与主持会议的两位专家辩论,多少有些盛气凌人的态度,让两位专家当场气得拂袖而去。今天,已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袁隆平说,我有道理,也应该慢慢讲。这是做人的道理。袁隆平说自己:“我不是没有名利思想,一个人真正做到没有名利思想是很难的。关键是要淡泊名利,把事业放在第一位”。谈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说:“做事先做人,这是老生常谈,也是我这一辈子最深刻的感悟。”袁隆平说,我是搞育种的。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尤其如此,不仅要知识多,而且要人品好,不仅要出科技成果,而且要弘扬科学精神。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这个是基本前提。如果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没有感情,就很难成就一番事业。有了感情,才会为社会做一些事情、献一份爱心,这样你才会有欣慰感。袁隆平出名以后,尤其是隆平高科股市上市以后,在一些人眼里,袁隆平很有钱!一份颇具权威的评估机构报告也称,袁隆平的身价为一千多亿。但事实上,他每个月的全部收入连工资和补贴加起来总共4000多元钱的样子。他乐呵呵地说,这些收入不低了,够我花的了。袁隆平对于金钱的观点,一是不吝啬,二是不奢侈。功夫明星:李小龙李小龙,武术技击家,武功片电影表演家,截拳道的创始人。生于1940年11月27日,卒于1973年7月20日。肆业于香港喇沙书院,1961年赴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州立大学攻读哲学及心理学。7岁从影,13岁习武。入门功夫:咏春拳,师父:叶问(咏春宗师)。他不仅仅是仪表堂堂渊停岳峙,动起来更似奔雷闪电,远不是如今众多功夫明星的花拳绣腿可以比拟;原来他不仅仅是一位功夫片明星,还是一代武学宗师,一生致力于传播和提升中国武术;原来他不仅会演戏,还对电影有着自己的深刻见解和切实投入,后期作品可以真正称为“李小龙作品”;原来他不仅懂电影懂功夫,还懂哲学,会作诗,擅长美术……1959年5月,李小龙来到美国定居,以教人跳舞谋生。9月,他迁到西雅图,入读爱迪生技术学校,白天上课,晚上在唐人街餐馆当侍应换取食宿,开始半工半读生涯。1961年,李小龙中学毕业,5月以优异成绩考入华盛顿州立大学,主修哲学。李小龙热爱哲学,善于思考,哲学思想渗透在他一生的事业和生活中,在他的许多言谈中都有体现:——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满。——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如果知识随着传统模式走,你就只能生存在传统的阴影下,了解的只是老路子,你并不了解你自己。——对某件事视作毫无价值,也是勇敢的表现;对某件事视为绝对成功或视为当然时,这同样是勇敢的表现;但是如果对某件事束手无策的话,那么便是畏缩了。对敌亦是一样,只要用信心去鼓舞自己,纵使失败,精神上仍是胜利的。——别人告诉我说一个天才可以创造自己的机会,事实上,一个人的深切期望不但可以创造自己的机会,甚至可以创造自己的天才。——光是知道是不够的,必须加以运用;光是希望是不够的,非去做不可。——我绝不会说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绝不会承认我是第二。李小龙也写过很多诗。有一首叫做《我是谁》,他赠给了好友李俊九(韩裔美籍武术家,“美国跆拳道之父”)。大学期间,李小龙始终坚持练功不辍,力求经过精益求精的潜修苦练,使功夫逐渐娴熟乃至达到更高的境界。除了精通各种拳术外,他还擅长长棍、短棍和双截棍等各种器械,并研习气功和硬功。在这个过程中,他从实战出发,以中国武术为基础,吸收西洋拳、空手道、跆拳道、泰国拳等技击术的优点和特长,总结多年的经验自创了一种拳术。1962年4月,二十一岁的李小龙在西雅图唐人街开设“振藩国术馆”,传授中国功夫。练功与授课之余,李小龙埋头研究武术理论与训练方法。他一生留下了七大本学武笔记和数本著作手稿:《截拳道》、《截拳道研究》、《功夫记录》、《二节棍法》、《布鲁斯-李拳术图解》(英文版)和《布鲁斯-李武打技法》(英文版)等。这是1963年出版的《基本中国拳法》,他将搏击术注入到中国基本拳脚,展示了深厚的武学造诣。1964年,李小龙在全美空手道大赛中击败蝉联三届冠军的罗礼士,夺得冠军,1966年6月,李小龙第一次出现在美国荧屏上,作为配角的李小龙以出色的武术功底,风头远远胜过主角,几乎所有观众都记住了他的名字。1967年8月,李小龙把自己创建的武术定名为“截拳道”(JeetKuenDo,简称:JKD)。李小龙创建截拳道,在当时的中国武术界是一件毁誉参半的事。一部分人认为李小龙另辟蹊径可喜可贺;另一部分人,尤其是咏春门派,认为身为咏春门人的李小龙是欺师灭祖。1970年,李小龙回到香港。邹文怀与李小龙签了两部片约,第一部是《唐山大兄》,李小龙的第二部功夫电影是《精武门》,《精武门》获得当年获金马奖的“最佳技艺奖”,同时获“最佳剧情片”殊荣。1973年2月,李小龙停下了《死亡游戏》的工作接拍《龙争虎斗》,不仅实现了当年愿望,成功打入好莱坞出演大片主角,更成为与华纳公司平起平坐的合伙人。影片在香港开拍,李小龙耗尽心血,与导演紧密合作,使所有动作场面精益求精,成为李小龙全盛时期的功夫片巅峰之作。游泳神童:菲尔普斯迈克尔·菲尔普斯出生于1985年6月30日。2008年8月17日,北京奥运会游泳比赛水立方的收官之战男子4x100米混合泳接力决赛落幕,美国队在菲尔普斯的带领下获得金牌,菲尔普斯也成功地打破了前辈施皮茨单届奥运会获得七金的纪录,独揽八枚金牌,成为了水立方最大的赢家。天才=刻苦+偏执仅有天赋而没有后天的努力是不会变成天才的,这一点菲尔普斯给出了最好的诠释。“如果你休息一天,实力就会倒退两天。”这是菲尔普斯的座右铭,也是他教练送给他的至理名言,菲尔普斯一直深信,“如果浪费两天的话,也许就再也追不回来了。”一直以来,他都坚持早上5点钟起床训练的习惯,从未间断,这是不可想像的。他就是这样近乎偏执地坚持着,以至于菲尔普斯在美国游泳队被戏称为“启明星”。更让人惊叹的是菲尔普斯的毅力,他在过去的7年时间,2500多个日子中仅有5天没有下过水。正是在这样近乎偏执的努力下,菲尔普斯取得了令人仰视的成就。“事实证明,不管你的梦想是什么、有多大,你都可以实现。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我可不是为了钱,我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就梦想成为奥运冠军。”“如果教练和我是为了钱的话,我们早就不游泳了。我的大目标是改变游泳这项运动,让更多的美国孩子参与其中。”游泳为治多动症菲尔普斯童年时代,黛比经常接到学校老师的投诉,说他儿子上课时几乎一刻也停不下来,总是骚扰周围同学。然而黛比并没有像很多家长那样一味地责备小菲尔普斯,反而很平静地反问老师:“那么你打算怎么帮助他呢?”尽管黛比用自己的方式尽力地保护着儿子,但当9岁的菲尔普斯被确诊为“注意力不足多动症”(简称ADHD)时,她还是非常伤心。令人感动的是,黛比并没有放弃为儿子治疗的努力。她发现游泳可以令小菲尔普斯安静下来,便教他游泳。然而儿子却很讨厌脸蛋被水弄湿,于是黛比就先教他仰泳,等他习惯了被水浸湿的感觉,再教他其他泳姿。她还用制定严格时间表等多种方式帮助儿子治疗。在她的精心照顾和帮助下,小菲尔普斯的思维越来越缜密,也越来越有连贯性。现在,菲尔普斯已经能够控制自己的病情,在比赛中他甚至可以体现出超乎常人的专注力。“我要证明给所有人看,他们都错了。我相信,如果我能与儿子并肩作战,他定能成就心中所想。”黛比在接受美国杂志专访时这样说。妈妈的爱最终创造了奇迹。经济学家:郎咸平郎咸平,1956年出生,祖籍山东。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博士;长江商学院(首席)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最高学术级别的(首席)教授;沃顿商学院,密西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教授;世界银行、深交所和香港政府财经事务局公司治理顾问;2003年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被中小投资者赞誉的“郎监管”;1990年金融学论文引用率排名全世界第一;畅销书《公司治理》的作者。郎咸平作为世界级的公司治理和金融专家,主要致力于公司监管、项目融资、直接投资、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破产等方面的研究,成就斐然。根据统计:郎咸平的破产论文和另一篇有关公司兼并论文同时被列入全世界引用率最高的28篇公司财金方面论文。有四篇论文被《金融经济学期刊》评为“明星论文”。郎咸平作为金融学家在经济(管理)学界极富盛名。被列入2002、2003年世界经济学家名人录中。而且大多数世界通用的金融管理教科书均引用郎咸平的论文。根据《深圳特区报》的统计,郎咸平的观点以网页数而言列全国财经人物之前矛。卖房求学,时来运转郎咸平的父亲是一个山东籍的老兵,解放战争时期到了台湾。“那时候,军官一般都带一箱子的黄金、白银,但我爸爸却带了一箱青岛啤酒,而且在船上就喝完了。”他回忆道。少年郎咸平非常平庸透顶。他曾因初中成绩太差被分到不能升学的“放牛班”,选择“木工”为未来职业,在郎咸平的回忆里,充满“对自己的完全不认可”。“我当时是个混混,很自卑。”这是郎咸平当年心事的真实写照。从小学开始,每一次考试、升学、就业都仿佛是他难以逾越的坎。“实在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走。”30岁之前的郎咸平多次被逼到八面临风的绝境。1983年,已为人父的郎咸平在台湾一边做记者,一边申请留学。他申请了七所美国大学,“我的运气不好,只有一所学校回应: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而且没有奖学金。”那个时候,台湾消息闭塞,很少人知道沃顿,“不是说笑,我到了沃顿后才知道这所学校原来大名鼎鼎。”后来,他母亲把家里的两幢房子中的一幢卖了,才为郎咸平凑够了学费。沃顿商学院是全美最为著名的商学院之一,1986年,郎咸平只花了两年半的时间,就在沃顿拿下博士学位,据说他是沃顿商学院有史以来获得博士学位最快的人之一。进入内陆一事无成2001年七八月份到2002年7月左右一年的时间,郎咸平在内地做的第一件事是担任大鹏证券研究所顾问,每周去一两天。当时大鹏证券想增开营业部并进行电脑化。郎咸平的工作就是把研究所的数据和研究成果数字化,并与整个公司的电脑化结合在一起。“但一年以后失败了,”郎笑称自己被炒了鱿鱼。“正因为技术不是我的专长,所以失败了。这有一个理念的问题,大家都觉得自己挺行,但是做起来才知道很复杂,部门之间的协调也不容易。”郎咸平说,做了一年以后,发现自己有点志大才疏,做不下去了。郎咸平透露,当时大鹏证券给他的报酬是月薪7万元,签了一年合同。他坦陈报酬不错,在大鹏证券的一年时间过得还挺愉快。郎咸平说从2001年初到2003年底出任《新财富》杂志的学术顾问,是他在内地做的第二件事,“在《新财富》也被炒鱿鱼了。不同的是,大鹏证券认为我能力不足,《新财富》认为我太偏激。“德隆系那篇文章之后又发表了几篇,但是《新财富》认为我太偏激,从2002年开始就不希望我再写文章。2002年下半年开始,我在《新财富》就没有写文章了。”郎说,到了2003年底他就被正式开掉。2002年7月11日,第一龙浩农业宣布郎咸平被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但两三天之后,在独董板凳上屁股还没有坐热的郎咸平,旋即被内地媒体质疑为加盟“德隆盟军”,“当时很被动,不敢在第一龙浩干下去了。”2003年6月30日郎咸平从第一龙浩农业独立董事位置上退任。德隆事件一举成名在与《新财富》达成了深度合作协议之后的半年,郎咸平携手《新财富》创下“郎骂”的名声,在其首倡的“研究型报道”中,郎咸平向当时如日中天的德隆系发起进攻,说“大家投入德隆的钱是拿不回来的”。德隆既得“天下第一庄”,其勾当在坊间不是秘密,只是无人说破而已。郎咸平以学者身份第一个站出来痛骂德隆,举世哗然。而他在演讲中又放言“德隆资金链不出半年就绷不住了”,一语成谶。郎咸平从此被当作中小股东代言人,博得“郎监管”之名。德隆灰飞烟灭之后,郎咸平又打响了著名的“三大战役”:炮口对准TCL、海尔和格林柯尔三大巨头。“想做大思想家”为什么现在站出来批评一些大企业?“因为刚好德隆垮台,回忆起我三年前讲的,哦...真准确,刚好现在研究海尔,刚好碰到一起。”“很长时间,对于社会对我的期许,我不知道。从2003年底2004年开始,社会、舆论对我的期许非常高,对我个人品格的要求很高:你必须完全独立,不然怎么替中小股民说话。”问郎咸平将来怎么打算,他眼睛一亮,直言自己想成为真正的“郎监管”:“我们太看重产权改革,这是一个错误。如今股市低迷,我发现大部分企业老总都在这个时候想分国有财产这杯羹,这真是一个特别好的短期致富机会。这是对全国老百姓的不公平。如果我来负责国企的话,必须以全民利益为中心进行改革,建立一个职业经理人制度,政府强力监管、信托责任和激励三者并行。”但这还不是郎咸平的“最终梦想”。与郎咸平交谈,细心的人会发现他往往一转眼就会忘记刚才的话题,一直若有所思,他自诩“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郎咸平不满足做一个“小的经济学家”:“我想走大思想家的路子,一个大思想家,必须要熟读中国历史,还要自成一派。”他不断在构思的就是这个蓝图。敢吃“血淋淋”的东西见过郎咸平的人,可能会觉得他很凶。不过,这位教授却被人发现了很多秘密:他像孩子一样喜欢看焰火;最爱吃台湾的桃园街牛肉面,嘴馋了却不能回台北时,总要央告家人带给他;酒量不错,白酒能喝一两瓶;生平养过无数宠物——从猫、狗、鱼到乌龟、泥鳅、蜥蜴、海壁虎甚至蚂蚁。49岁的年纪却还童心未泯。说到性格,郎咸平承认自己“胆大妄为”,敢吃“血淋淋”的东西。从小到大没什么可怕的,除了小时候怕念书、考试、写文章之外,(而这些现在倒成了他最擅长的东西)。郎咸平开玩笑地说:“我是个不‘坐台’的教授,上课永远讲完就走……。”为了保持研究课题的独立性,郎咸平对于无数邀请他、给某个公司做独立董事的请求,一概拒绝,潜心治学。不知道哪个郎咸平更真实。不觉得自己聪明郎咸平说他小时候很笨,大学毕业后考沃顿商学院,托福只考了550,GRE只考1630。“为什么他们会收我这个笨蛋呢?因为我当时报的那个商业经济系才开办一年,那年全世界招生10个,可就只报了7个。我一辈子不觉得我聪明,但是我很用功”。他现在主要精力就是搞研究。在他看来,学术是不容挑战的!不容置疑的!他特别强调自己发表论文的标准是全世界创造的标准,不是郎咸平个人创造的标准。他的梦想就是坚持自己的学术信仰,他认为自己可以为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郎咸平语录“与其说是韦尔奇传奇,不如说是韦尔奇泡沫,韦尔奇带给GE股民的是一堆泡沫。”香港人只在乎股票赚多少钱、房地产什么时候涨,你在那里谈深层次的理念,人家不想听。于是想“转战”大陆。我是一个喜欢生活在闪光灯下的学者。我讲一句大话,假如哪一个企业家的所作所为是我郎咸平看不出来的话,我从今天开始封剑退出江湖!我是一匹来自南方的“狼”(郎)。这个社会历来不欣赏这种做派,而喜欢中庸、四平八稳。所以我这几十年走得比较辛苦。历史学者:秦晖秦晖,生于1953年12月。1981年作为中国文革后首批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兰州大学,1992年起曾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农民史研究会理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青基会社区文化委员会委员、研究委员会委员,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方法》、《开放时代》、《中国学术》和《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等学术刊物的编委。尽管一眼失明,另一眼只有0.2的视力,但这并没有成为秦晖书山路上的障碍。一出生就右眼失明,在农村插队,插那么久也跟视力有关,因为招工的机会可以说没有,体检总是不合格。后来考研究生,导师因为这个问题也做了很多的工作,当时有人看了体检材料就担心这种情况不知道往后怎么样,不知道视力能够维持多久。导师赵俪生先生说:“如果不招秦晖,我就一个都不招了。”秦晖没有受到过多少课堂教育,实际上只在“文革”前上过六年小学。1969年开始下乡,在农村待了九年。不过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家中的藏书也很多,这对他的影响很大。另外,农村那几年,他也学到了不少人生经验,他经常开玩笑说他在农村读的是“早稻田大学”。1977年,恢复高考。秦晖当时考了县里文科第一名,但是仍然没有录取。这年,研究生和本科生是同时招的,他报考了兰大的研究生。考研究生当时在县里说起来是个稀奇事,总共才有十几个人报考,都是“文革”以前上过大学的或者是“文革”中的工农兵学员,大概只有他一个人没有读过大学,但是后来考上的也只有他一个。如果按照学术界流行的分类方法,秦晖是个不好界定的人。秦晖有个口头禅——什么是我们时代的真问题?他的文章甚少高调,多是针对问题。“高调再高,苟能律己,慎勿律人,高亦无害。低调再低,不逾底线,若能持守,低又何妨。”这可以说是秦晖的态度,也是秦晖的学术视角。80年代初秦晖主要研究农民史(土地制度史与农民战争史)。自80年代后期他转向研究经济史(主要为古代商品经济史及中外比较经济史)。90年代他致力于结合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在结合社会调查与历史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学;包括狭义农民学(对农民。农业与农村社区的研究)与广义农民学(农民国家、农业文明与传统社会及其演进、改革与现代化的研究)。他主持了一系列乡村调查,主编了《农民学丛书》首批六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