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云南白药企业宏观环境分析 ...................................................................................................................................................... 1 1.前言 .......................................................................................................................................................................................... 1
1.1机遇 .............................................................................................................................................................................. 1 1.2挑战 .............................................................................................................................................................................. 4 2.企业的一般环境分析 ........................................................................................................................................................... 7
2.1我国经济形势 ............................................................................................................................................................... 7 2.2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 14 2.3 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是相互影响的 ........................................................................................................................ 16 3.企业的行业环境分析 ............................................................................................................................................................ 23
3.1国内外医药产业发展的概况与趋势 ......................................................................................................................... 23
3.1.1 世界医药产业发展概况 ................................................................................................................................. 23 3.1.2我国医药产业发展概况 .................................................................................................................................. 24 3.1.3当今医药产业发展的趋势 .............................................................................................................................. 25 3.1.4当前影响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概述 .............................................................................................. 26 3.1.5 WTO与我国医药行业对策 ........................................................................................................................... 28 3.2云南省医药产业经营状况与环境分析 ..................................................................................................................... 35
云南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 35 云南发展医药产业的比较优势 ................................................................................................................................ 36 云南发展医药产业的制约因素 ................................................................................................................................ 38 3.3政策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 41 3.4中国医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 46
1.前言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医药行业既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1.1机遇
1 中国经济将保持强劲增长。21 世纪的中国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有理由相信这种增长势头仍将长期保持。2001 年2 月1日,雷曼兄弟公司在发布了一份名为《中国:洞悉经济市场,掌握无限商机》的中国调研报告。该报告预测,中国的经济规模在2030 年,会从现在的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未来20 年仍有潜力达到每年6 %的平均经济增长率。
2 我国医药市场规模逐步扩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生命健康与疾病防治的需求与日俱增,加上去年年初开始的全国城镇“三医”联动改革举措的实施,对医药企业面向市场提供质优价廉产品与综合配套服务的需求与考验也越来越高。随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向社会公布非处方药药品目录,包括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制剂在内的4326 种药品制剂,无需医师开处方,就可以直接进入超市让患者自行选用。目前,影响我国非处方药品市场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社会生活的快速变革有利于非处方药市场的形成和扩张。我国城镇人口每年以1000 万的速度增长,而城镇居民对非处方药的需求将促进这个市场的发展;我国人口老年化趋势加快,60 岁以上的老人已达到1. 32 亿,这部分人群的医疗消费越来越大;城镇居民收入增加较快,其医药卫生费用也相应快速增加。
二是随着城镇居民保健意识增强,常见病症状自我药疗的比例也在加大。
三是国家相关政策促进了非处方药品市场的崛起,目前在中心城市已组建了许多家医药品零售连锁店。由于开放了药品分销服务,使外资也将进入中国药品零售和批发领域。药品流通企业近年来出现的联合、兼并、重组,也使药业整体竞争力提升。此外,部分其它经营业态也将介入药品零售市场,如超市、社区零售店的形成等等。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05 年,全国药品需求量将达到2180 亿元,预计“十五”期间,我国药品需求年平均递增速度可达到
.
12 %左右。
3. 国家政策扶持医药经济发展。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近年将进一步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要中药新品种、重大技术的产业化;同时,逐步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强化重要产业持续创新能力的有关方面。要在深入论证的基础上,择优扶强,充分发挥大企业和科研单位的积极性,调动产业投资和其它社会资源,吸引人才,在中药制药产业技术进步的关键领域,采用新机制建设工程研究中心、中药标准化联合研究中心等。为加速中国由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的战略转变,中国将加强制药企业间的分工合作,发展大公司、大集团、大医药格局,鼓励医药企业间的收购、兼并和联合“, 十五”规划将重点支持特色品种以与特色区域经济的发展,生物技术药物、中药以与海洋药物将是时代的宠儿。另外,对农村这一潜在市场也给予了较高的重视,医药市场份额的城乡比将由7 :1 提高至5 :1 ,农村市场份额将由30 %提高至37. 5 %。
4. 中医以与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XX中医在东南亚地区获得了成功发展,一些国家如泰国等纷纷通过法律确立了中医的合法地位。在欧美地区,中医如针灸等的神奇疗效亦名闻遐迩。中药和西药行业相比,我们在中成药业的比较优势是明显的。其中最重要的优势是我们的祖先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为我们做了大量的R&D ,奠定了宝贵的知识基础。与此同时,中成药在全球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目前全球草药的销售额己经达到600 亿美元左右。尽管中药企业的平均规模比西药企业小,但其平均利润率却远高于西药。这种状况有利于中药企业迅速扩大规模。民族中药产业还有着民族西药企业不敢奢望的优势:没有大型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
5. 国家有关部门利用入世时机,促进中药产业化和中医进一步走向世界。通过加强对世界贸易组织有关法律、法规问题的研究,认真做好中医药在国际服务贸易等方面的对策研究,重视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创造条件培养和引进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科技、管理与多
. .
学科人才。中国的入世将使国内区域性贸易壁垒与地方保护主义逐步淡化,有利于中药产业化和中医进一步走向世界。
6. 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均有良好的业绩表现,行业景气程度好转。从医药行业经营状况来看,由于种种改革政策的陆续出台,医药行业在变革中的调整已基本到位,呈现出稳中趋升的良好势头。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业绩普遍良好。此外,我国医药企业还面临着———大发展机遇,国外药品专利保护的自然到期和1992 年《中美知识产权谅解备忘录》中保护的专利药品期限已到,为我国医药企业提供了大量可供仿制的疗效好、品牌好的药物。拥有强大科研开发能力、垄断性产品、庞大销售网络、先进企业管理经验和达到GMP 和GSP 认证的企业,将会有较好的发展。
1.2挑战
1 市场监管的规范化、国际化,传统医药流通企业将面临严峻考验。新的《药品管理法》的实施,对医药企业的管理更加严格。靠回扣促销的营销手段会因触犯法律一路红灯;招标采购的全面扩大和降价浪潮的风起云涌令传统的营销手段不再灵验。多年来,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过多过滥,生产流通秩序混乱,医疗机构“以药养医”现象突出,众多药品生产、批发企业违反国家规定,采取虚报成本和高额折扣让利的手段推销药品,从而形成药品的虚高定价。为此,政府加大药品价格管理力度,采取种种措施,从药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入手,降低“虚高”药价: (1) 调整药品政府定价目录,规范药品作价行为。(2)“医药分业”试点。医院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分开核算,药品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其收支结余部分全部上缴卫生行政部门,纳入财政专户,合理返还,直至将门诊药房从医院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药品零售企业; (3) 积极推进药品流通体制改革。鼓励生产经营企业打破地区、行业、部门和所有制界限,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同时引进代理配送、连锁经营、招标采购、网上交易等方式,减少流通环节,提高药品流通效率。由此可见,医药生产企业的销售政策面临着实质性的调整,
.
某些“单靠通出效益”的企业经营压力加大,“有产品、有技术、有新药开发能力以与得到GMP 认证”的企业则可从容面对;药品降价同时也抽掉了医药商业领域的部分利润,但实施代理配送、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等方式的医药商业单位,其行业地位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2 来自国际范围的中西药两方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药产业是一个低技术、低效率、低利润的产业。更重要的是,面对跨国医药公司的竞争,我国的医药产业正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形势。我国的医药产业正处在被两面夹击的困境中。在一条战线上,我国的西药企业面临着跨国医药企业的围剿。在另
一条战线上,传统的中成药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而现代中成药业我国又远落后于日本和韩国。如果目前的状况在未来五到十年没有明显的改善,我国的医药产业极有可能在两条战线上全线崩溃。我国医药产业如果没有一次大规模的重组,其在我国加入WTO 后的全球经济中的竞争__和生存能力将是极其有限的。究其原因,我国的医药产业和其它许多产业一样,面临着过分分散的问题。过分分散的直接后果是:1) 企业规模小,因而无法获取现代工业的规模效应;2) 资源的严重分散使得我国的医药企业无法在生产技术和产品开发上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投资, 因为高昂的R&D 费用使得企业无法承担新药开发失败的风险;3) 资源的分散使企业无法凝聚一支高水平的R&D 队伍。目前我国医药R&D 主要仍集中在校和研究所,而许多企业的R&D 只不过是徒有虚名,而相比之下,所有世界领先的医药企业均拥有自己一流的R&D 能力;4) 企业由于无法进行高水平的R&D ,所以只能低水平重复。西药行业的前六十名企业,均是生产抗菌素或维生素的。而其它类型的药物(比如高新抗癌药物) ,却几乎没有领先企业在生产。其结果是抗菌素和维生素供给严重过剩,利润率极低,反过来制约企业R&D 能力的捉高。更严重的是,中国医药行业的困境随着中国加入WTO而进一步严峻起来。这是因为我国对加入WTO 作出的承诺至少会对医药行业造成
. .
以下几个方面的冲击:1) 进口药物的关税将在加入WTO 后的3 —5 年内降至6 %。尽管进口药物价格到时候仍会比国产药物稍高,但那样不大的价格差完全有可能被医药的核心消费群体所接受。如果那样,国产药物的市场完全有可能被“边缘化”;2) 加入WTO ,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将进一步加强,从而使得中国医药企业目前靠仿制国外新药而谋生的战术变得更加困难;3) 加入WTO 后,中国不能再要求跨国公司转让技术或资金以换取市场准入,这意味着跨国公司对中国医药行业转让技术或投资的驱动力将大大降低。何况,绝大多数中国医药行业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本来就不大;4) 加入WTO 将迫使我国金融业和企业兼并逐步开放,因此,跨国公司对于一些领先医药企业通过资本市场采取敌意收购的可能性大增加。
3. 产品自主开发能力的薄弱和落后。国内医药行业目前仍以研发、生产仿制药品为主,缺乏拥有较多产品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经营格局,在短时期内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这一现状既受到科研实力方面的制约,也受到企业资金能力方面的局限;产品自主开发能力还非常薄弱和落后。
4. 信息化和物流管理的落后,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生存和发展能力。发达国家制药企业高新技术开发与其应用较为广泛,而信息化手段等高新技术在我国医药企业技术领域的开发与应用程度虽较其它行业已有较大的改善但仍然不高,其对企业以至整个行业发展的贡献率还是处于较低水平。
5 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的差距。发达国家在医药领域的先进营销理念、市场营销和组织管理框架,在我国医药企业整体工作中还未真正结合自身实际全面确立,不少基层企业经营者对此甚至还相当陌生。我国很多医药企业的管理水平还较落后。因此,中国医药行业正面临着一个关键时刻。
.
2.企业的一般环境分析
一般环境分析主要针对企业的国内外间接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中国进入WTO将使每一个国内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更加复杂和恶劣。而现阶段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和科技等关键因素的不断调整变化对企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2.1我国经济形势
一、我国经济发展特点
近几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国民经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进一步显现,在区域经济发展上表现得也十分明显。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格局呈现以下特点:
1)区域经济增长速度都比上年提高,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仍然保持了近年来“东部西部高、中部和东北低”的增长格局,但东西部地带间增长速度的差距有所缩小。全国各省区市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为13.45%(以各省区市生产总值为权重计算,下同),比上年提高1.45个百分点,其中东部为14.13%,比上年提高1.28个百分点;东北为12.30%,比上年提高1.46个百分点;中部为12.73%,比上年提高2.33个百分点;西部为12.75%,比上年提高1.48个百分点。东部增长速度最快,并高于各省区市平均;东北、中部和西部增长速度均低于各省区市平均;中部速度增长幅度最大,但西部增长速度仍然高于东北和中部地区,表明西部开发战略继续取得成效;东部增长速度与西部增长速度之差为0.72个百分点,比上年的1.58个百分点有所缩小,表明我国东西部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所减弱。
2)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在上年较快的基础上,继续有所提高,省区市间的速度差距继
. .
续扩大,增长速度的“宝塔型”分布进一步凸显。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幅度为10.4%—19.4%,最大值比上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最低值比上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最大值与最低值之差达9.0个百分点,高于上年的7.7个百分点,显示出各省区市经济总量的差距呈加速扩大的趋势。
地区经济总量与结构分析
近年来我国地区经济总量的分布格局没有太大的变化,基本特点如下:一是区域经济总量的分布呈现出东部和中部比重提高,而东北和西部比重继续下降的态势。去年东部经济总量比重54.17%,比上年提高0.21个百分点,中部比重为19.66%,比上年提高0.16个百分点;东北和西部则继续分别比上年下降0.34和0.03个百分点。二是各省区市经济总量排序总体格局没有大的变化,若干省区市位次发生了一些小的变动。
去年全国三次产业结构依然为“二、三、一”的格局。从各省区市看,除、湖南和XX为“三、二、一”格局,海南为“三、一、二”格局外,其余省区市均为“二、三、一”格局。各省区市产业结构比重变化出现新的情况,突出的是一产出现多年来的第一次回升;二产比重继续有所上升;三产比重也继续呈现下降趋势。一产比重15.2%,比上年上升0.8个百分点,二产比重52.9%,比上年上升0.7个百分点;三产比重31.9%,比上年继续下降1.5个百分点。
区域发展水平与差距的变化
去年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0561元,按各省区市平均则为13108元,各省区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215元—55307元之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格局和地区差距变化呈现以下特征:
.
一是东西部间的绝对差继续扩大,而相对差则出现缩小态势。去年东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差为12837元,比上年名义扩大17.8%,与东西部经济总量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是基本一致的;东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对差为2.662,比上年缩小2.5%,表明一系列协调区域发展的措施正在起作用。二是各省区市发展水平继续呈现出发达省区市数量少、落后省区市数量多的“金字塔”形分布格局。
我国区域经济展望
今年是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今年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基本趋势大体如下:
第一,更加明显的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将继续带来我国区域经济的普遍高速增长,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将继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第二,资源对经济快速发展的约束作用将进一步明显。
煤电油运等能源原材料产业,以与其它一些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作用将继续存在。这一方面可以继续为自然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需求条件。另一方面也要求各地区都要将这些制约因素的增强看作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良好的契机,进一步切实抓好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大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工作力度,努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降低能耗和物耗,大力提倡节约水、土地和能源等各种资源。
第三,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将成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整合空间资源和优化经济布局的关键举措。
. .
在今后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中部地区和中等发展发达地区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活力地区。我国中部地区不仅有独特的协调和整合空间资源的优势,而且还具备了快速发展的生产要素基础、基础设施基础和产业基础:如具有较为密集的人才资源和教育科技资源、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达的交通通信条件、辐射广泛的商贸流通产业;高效的粮食主生产、突出的能源原材料产业、具有一定优势的汽车与装备工业以与以“光纤”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等等。
第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步伐进一步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在继续享受增值税转型、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等改革试点,对部分行业和企业在税收、银行贷款、投资支持等方面采取灵活优惠的政策的基础上,国家还将加强振兴东北的人才基础。这些措施将使老工业基础的振兴不断加快。
第五,西部大开发将继续取得较大成效。国家将继续在建设资金和财政转移支付方面向西部地区倾斜,进一步加强西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基础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同时,还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第六,东部将继续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开展区域合作的先导地区。
第七,地区间的差距将呈绝对差继续扩大,而相对差在人口合理流动继续加速的情况下有所缩小的态势。我国国民经济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地区之间的绝对差距扩大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果措施得当,将国民经济总体布局和人口合理分布统筹考虑,是有可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控制地区绝对差距过快扩张的。
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我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走势也不能代表现实,这种带规律性的走势要变为现实,我们必须克服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目前到2030年左右,我国处于从人均收入2000美元到10000美元过渡的重要时期。伴随这个时期,要完成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国际经验表明,这个时期也是各种矛盾非常集中、非常尖锐的时期,如贫富差别、资源约束、竞争力弱、金融危机等,这些问题处理得当就能顺利进入更高发展阶段,如日本、韩国、我国XX等,都是在20年左右经过了这个时期,但如果处理不好也可能出现徘徊,进入一些拉美国家,如巴西、阿根廷等国的发展状况。我国当前所处的状况也不例外。特别是从当前到2020年左右,经济发展从人均GDP2000美元到5 0 0 0美元过渡,居民消费结构提升较快、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经济发展呈现重化工业化特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有五大问题:
1.不和谐问题。表现在:一是区域发展差距拉大。二是贫富差别问题突出。收入差距拉大,基尼系数超过了0.45。三是各种社会矛盾不断。
2.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问题。经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是我国经济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近年来的问题非常明显。突出表现在能源利用效率持续降低。我国33种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46%。
3.资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目前,我国水、能源、矿产、耕地四大基础性资源呈现全面紧缺局面。这里有一组数据。水资源短缺严重。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只有2200立方米,只与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因缺水影响城市工业产值2000亿元、涉与人口约4000万。能源供需矛盾突出。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只与世界人均水平的1/6;煤炭可采储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2 ;天然气储量只与世界人均水平的4%。矿产资源紧张。当前我国铜产量只能满足消费量的38%,国内铝产量只能满足消费需求的66%,铁矿石需求量的45%靠进口。耕地资源短
. .
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52亩,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5%。
4.经济发展与环保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目前环境污染严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流经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30%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不到III类标准;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已居世界首位,酸雨面积已达到国土面积的35%,46%的地级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许多河流的水生态功能严重失调。
5.经济竞争力不强。突出表现在四点:其一,重大装备主要靠进口。这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各行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装备瓶颈。其二,一般加工能力大量闲置,过度竞争。制造业低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过剩,382种主要工业品中87%供过于求,装备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大约一半闲置,大量职工下岗,经济效益低下。其三,在出口贸易中只能以“三低”获得竞争优势。我国工业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在产品出口中只能实行“三低” (低成本、低价格、低档次)竞争模式,尽管价格竞争力较强,但导致贸易增量不增价甚至跌价的状况。同时,还带来了国际贸易争端不断加剧,目前我国被提起反倾销的案件已经占到全球的七分之一。其四,在外资企业中以加工企业为主。跨国公司通过对技术和品牌的控制取得了产品的主导权,获取高额利润,我国加工企业只能获得微薄的加工费用,却承担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代价。三、国家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选择针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国家采取一些重大措施,最为重要的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理念。中共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修改后的党章,把发展理念从“又快又好发展”转为“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说要在好的前提下实现较快发展。什么叫好,我认为:就是要实现高效低耗的节约型发展、劳动者生命安全得到有效保护的安全型发展、发展成果惠与全社会成员的普惠型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低限度的环境友好型发展。
.
三、当前的经济形势与政策措施
既然我国融入了世界经济发展大潮,经济发展也必然遵循市场经济国家发展的普遍规律。周期性波动就是最为典型的规律。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己经大致经历了三次波动,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二是1992年到1998年,从小平南方讲话启动,1994年、1995年波峰,1996年调控,1997年软着陆,1998年、1999年到谷底。三是这一轮。自1999年启动内需开始,20XX开始复苏,20XX加剧,并局部过热,20XX抵达波峰,20XX、20XX、20XX和今年经济增长持续在11%左右的高位运行。目前进入调整期,明后年进入下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但不明显。在前两次经济周期中,由于经验不足,我国宏观调控一般采取了“一刀切”的办法,具有“急刹车”特点,导致经济发展出现大起大落,代价较大、成本较高。这一轮的调控,由于采取了科学的调控办法,比如“点刹不搞急刹”、“有保有压”等,既有效避免了经济过热,又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效。
面对国际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和国内严重自然灾害的冲击,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上半年GDP增长10.4%,比去年回落了1个百分点,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但经济运行中也还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控制通货膨胀特别是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难度加大;金融领域存在风险隐患:煤电油供应紧张,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但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当前的经济工作的重点,是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进经
. .
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妥善处理好六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控制通货膨胀的关系,把物价涨幅控制在经济社会发展可承受的范围内,力求二者兼顾,防止顾此失彼;二是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解决制约经济长远发展的突出矛盾,为明年和更长时间内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三是总量与结构的关系,在缓解总量矛盾的同时,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推动自主创新,大力发展服务业,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明显提高;四是内需与外需的关系,努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更高层次上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国家和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把开放型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五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加强总体布局,统筹区域发展,有针对性地解决各地区、各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真正做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六是发展与改革的关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为科学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2.2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世界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20XX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率最高的一年。虽然受到石油价格大幅度上升、欧元持续疲软以与股市剧烈动荡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世界经济增长率仍高达4.1%。其中,美国经济增长5.0%,日本经济增长为1.7%,欧盟经济增长为3.4%,亚洲“四小龙”经济增长为3.2%。
20XX世界经济明显减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预测的20XX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3%和2.2%,美国、日本和欧盟等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都将比上年有大幅度的下降。
.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其经济总规模占世界经济的30%左右,美国经济增速大幅度下降是导致世界经济减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1997~1999年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增长率在4%以上。但从20XX下半年开始,美国经济一路下滑,第四季度仅仅增长1.1%。
直观地看,其原因首先在于消费需求的萎缩。消费支出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3,是支撑美国经济的主要支柱。自20XX美国股市暴跌以后,金融资产大幅度缩水,账面财富损失达到3.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40%,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美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不断下降。自20XX第三季度以来,美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下降,在20XX的7月和8月又分别下降2.6个和2.3个点,同年9月,受“9·11”事件影响又大幅度下降了16.4个点。消费需求的大幅度下降必然导致美国经济增长的急剧滑坡。其次,投资增长速度的急剧下挫,又进一步加剧了美国经济衰退。20XX第四季度,美国的企业投资增长速度从第一季度的21%猛跌至负数,负增长1.4%。随着企业投资的下降,从20XX12月至20XX2月,美国共减少了38万个工作岗位。“9.11”事件又导致美国各航空公司与飞机制造业、旅游业等行业大量裁员。失业增加又加剧了消费需求的进一步下降。另外,“9·11”事件后,一部分资金为逃避风险撤离美国,这对美国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
日本经济近几年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自1998年以来,日本政府采取了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刺激经济,但效果不大。目前日本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已经高居10%,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高达130%,这两项指标大大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水平。另外,日本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有增无减,日本16家大银行自20XX9月至20XX3月新增加的不良资产达到3.4万亿日元。预计在今后3年内必须处理的不良资产总额将达到12万亿日元。为此,小泉内阁采取改革优先的方针,积极改革财政金融管理体制,减弱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力度,以减少财政赤字和银行坏账,甚至不惜以经济低增长、负增长为代价,加大力度进行经济结构改革。但这些措施要收到成效还为时尚早。目前日
. .
本经济仍在下滑。有关资料显示,20XX4—9月日本破产企业达9665家,同比增加了2%。其中,因企业无法继续经营而破产的占76.5%。结果导致失业不断增加,20XX7月份和8月份的失业率连续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另外,“9·11”事件与美国的军事行动将造成日本出口进一步下降,使本已陷入低迷的日本经济形势更加严峻。
欧盟经济现在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欧元区通货膨胀率趋于上升,5月份的通货膨胀率达到3.4%,为1999年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远高于欧洲央行确定的2%的目标。再加上石油价格上涨、疯牛病和口蹄疫的影响,欧盟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缓。20XX一季度,德国经济增长1.5%,英国经济增幅降至0.4%的低水平,法国经济仅比上季度增长0.5%,增长幅度都比上年下降。欧元区的经济信心和消费者信心等指数从20XX1月以来连续下降,这说明欧元区消费需求不足。另外,欧元区的工业生产在20XX1—5月的环比增长率分别为—2%、0.5%、—0.3%、—0.7%、—0.1%,这表明经济正在陷入衰退状况。
在可预见的未来,世界经济难有起色。其理由是:(1)国际经济秩序,尤其是国际金融秩序面临许多严重的问题,有可能导致新的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普遍加强了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国际金融秩序有了暂时的好转。但是,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规范国际资本流动和限制金融投机活动方面存在严重分歧,国际金融秩序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变化。(2)“9·11”事件的影响短期内不会消除。“9·11”事件不仅使美国经济受到冲击,也使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受到影响。要恢复市场和消费者信心需要较长时间。如果反恐怖战争持续时间太久,市场和消费者信心还会进一步减弱,这必将导致世界经济较长时间处于低迷状态。
2.3 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是相互影响的
.
一、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世界经济下降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根据前面的分析,世界经济在短期内难有起色,这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会产生相当大的不利影响。其中,美国和日本的经济低迷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尤为明显。20XX,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为521亿美元,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0.9%,如果加上由XX转出口美国的部分,估计占中国出口总额的近30%,约相当于上年中国对东盟、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出口的总和。20XX,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增长率为24.2%,这与1999年第四季度和20XX上半年美国经济的高增长有很大的相关性。20XX8月中国对美国出口额当月达到51.93亿美元的高点,随着美国经济减速,20XX9月以后,中国对美国出口额逐月下降,到20XX2月份,已降到36.53亿美元。可见,中国对美国出口与美国经济呈明显的正相关。美国经济的持续下滑必降对中国的出口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日本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XX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4743亿美元,而中日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8%左右,中国对日本出口达41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5%。日本经济下降也会对中国的出口产生不利影响。尽管从过去的情况看,中国对日本出口增长率与日本经济增长率的相关程度很低,但如果考虑到汇率变化因素,相关程度会有较大提高。日本在当前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有可能会诱导日元贬值,因此中国的对日出口可能面临着日本经济下滑和日元贬值的双重压力,从而可能导致中国对日本出口的明显下降。
2.世界经济下降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中国具有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经济增长率持续居世界前列,不仅在投资安全方面有保证,而且在中国稳定的经济增长中也能获得可靠的收益。另外,中国加入了WTO,国内市场会进一步开放,对外商投资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条件。从这些因素出发来分析,世界经济不景气的状况在对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方面不会产生负面影响,相反,这反而会使中国因其各方面的条件明显优于其他国家而进一步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9·11”事件以后,投资者更加关注投资的安全性,中国显然在
. .
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国际资本可能会因此而加快向中国流动。
二、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仅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而且中国经济也会对世界经济发挥积极作用。在1997年下半年爆发的那场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就已经显示出对世界经济的隐定作用。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亚洲许多国家的经济遭受重创,经济发展的成果几乎在一夜间丧失了大半,经济恐慌笼罩在大家的心头。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如果中国经济挺不住,人民币随着其他国家的货币一同贬值,那么,金融危机的后果就会大大加深,势必对亚洲经济,以至对世界经济都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正是由于中国经济的良好态势,始终支撑着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为亚洲经济的尽快复苏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几年,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给低迷的世界经济注入了活力。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了10%,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增加了大量价廉物美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供给,使许多国家的人民享受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实惠。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扩大了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从而使出口这些产品的国家能够从中国经济增长中受益。下面这个例子是很有说服力的。日本的出口,在20XX上半年大幅下降,如半导体与其半导体制造设备、IT产品等产品的出口降幅均在50%以上,尤其对美国、亚洲的出口都出现了急剧的下降。但在20XX的1—6月份,日本惟独对中国的出口出现了高速增长,增幅达到16%,除了IT关联产品之外,连普通机床、运输机械、建筑机构等产品也出现了20%-30%的高增长。这由此激活了许多的日本企业,给日本增加了不少的就业机会,从而使日本享受到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
.
另外,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世界投资提供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投资场所,发达国家(地区)可以通过向中国投资而获利,世界经济也可以因此而受益。中国加入了WTO,会进一步开放市场,中国经济将会对世界经济产生更大的、更积极的影响。 三、中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长远影响
中国经济“软着陆”之后,也遇到了许多新的困难。由于受多年结构性问题的困扰,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通货紧缩,经济不断下滑。为了扭转这种局面,1998年中国政府果断地调整了经济发展战略——从扩大内需入手来实现中国的长期稳定发展。为此,采取了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扩大公共投资,刺激居民消费,防止了经济增长的进一步下滑,效果十分明显。
20XX中国经济出现了重要转机,当年经济增长率回升到8%。20XX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经济增长率达到7.9%。其中,净出口的贡献率是-0.9个百分点,而国内投资和消费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1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这不仅说明中国实施的扩大内需战略是正确的,而且也表明,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经济有相当大的回旋余地,可以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获得独立的发展。
通过扩大内需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是一项战略性选择,而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却是一个权宜之计。自1998年以来至今,扩大内需主要是通过扩张政府投资来实现的,尽管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这种扩张性政策不能持久,它是一项短期政策。之所以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之初,选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其意义和目的在于利用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创造的有利条件,加快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步伐,最终形成内需的自主扩增,实现民间的消费、投资与经济水平的良性循环,以此来达成一种机制:主要依靠内需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机制。在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情况下,实现主要依靠内需的经济增长机制显得尤为必要。中国是一个具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内需自主扩增的潜力极大,
. .
这大大增加了实现这一机制的可能性。
从中国当前的情况来看,主要依靠内需实现经济增长的机制正在形成。一是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按照“‘十五’计划纲要”的要求,结构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扩大短期需求的同时,也兼顾了结构的调整。1998年以来,累计发行了4000多亿元的长期国债,用于能源、交通、电网、水利、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填补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欠账,改善了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二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和住房改革政策逐步到位,降低了人们的预防性储蓄倾向,为消费的自主增长创造了条件。三是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加大了对低收入者转移支付的力度,这无疑有利于缩小社会分配差距和提高社会边际消费倾向。四是采取一系列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如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降低农民负担;增加对农林、水利等方面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革粮食、棉花购销体制,保护农民利益等,这些措施为开发广阔的农村市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五是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民间投资,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六是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经营状况的好转,不仅可以直接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而且能够拓展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国民经济增长。七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会对主要依靠内需来实现经济增长机制的形成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西部大开发,并不仅仅是通过增加政府投资来实现短期的较高经济增长率,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政府的各种扶持措施和倾斜政策来改善西部经济发展的环境,推进西部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从而实现全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据测算,20XX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约低20%,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大约40%;西部人口为2.8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2.8%,而社会商品零售额仅占全国的13%。可见,通过西部大开发来扩大内需存在着很大空间。
总之,随着内需的自主扩大,以与主要依靠内需实现增长机制的形成,不论世界风云
.
如何变幻,中国经济都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
三、中国经济前景非常看好
尽管世界经济下滑会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随着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主要依靠内需实现经济增长的机制在中国正在形成,而且,中国的经济增长还具有以下有利条件,因此,中国经济具有十分光明的前景。
1.中国政治和社会稳定,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以与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和推动依法治国,是中国能够长期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改革开放,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由此增强了人们的信心,进一步巩固了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这是中国实现长期稳定增长必不可少的条件。
2.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大国的特点决定了其扩大内需的空间很大,从而可以避免世界经济下滑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人口众多,消费需求自然很大。近年来,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其中之一。据全国范围的抽样调查,截至1999年6月末,城镇20%的最高收入户,拥有全部收入的48.5%,而20%的最低收入户,只拥有全部收入的7.1%;城镇20%金融资产最多的家庭,所拥有的金融资产占全部城镇居民金融资产量的55.4%,而20%金融资产最少家庭,仅拥有全部金融资产的1.5%。在农村,至1998年末,20%高收入农户拥有的银行存款,占全部样本户总存款额的55%。而14.6%年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农户,拥有的存款尚不足存款总额的3%。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使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的低收入者无力消费,严重制约了消费需求的增长。因此,只要采取有效措施,适当缩小收入差距,尤其是增加占人口80%的农民的收入,就可以促进消费需求的大幅度增长。目前,中国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
. .
缩小收入差距,增加农民收入,这必将会刺激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大。从投资需求来看,由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新兴产业的发展、传统产业的改造、包括金融在内的服务业的加强、各项社会基础设施的完善(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房地产业的开发等,诸如此类,其中蕴含着无限商机,扩大投资的空间很大。可以说,只要政策措施得当,中国的投资需求将会不断扩增。不言而喻,这将有力地推动经济增长。
3.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日益成熟。市场经济的运行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中国目前基本形成了财政、金融为主要内容的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财政正在由计划经济下的生产建设性财政向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转变,以分税制为特征的新财税体制初步形成。金融与财政的关系进一步规范,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金融体制正在形成。政府通过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政策、货币信贷政策等经济手段以与法律手段调节经济运行,有效地治理了曾经出现过的通货膨胀,对近年来出现的通货紧缩的治理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稳定经济、促进发展方面已积累了不少经验。
4.外资流入不断扩大。世界经济下滑,对中国来说,并没有造成外资流入的减少,相反,20XX上半年中国利用外资同比增长达到了21.7%的世界最高增长率。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至20XX6月底,来自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已在中国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超过37万家,合同外资金额达到7101亿美元,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超过3693亿美元。全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有近100家在中国设立了企业。“9·11”事件后,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地时更加关注投资的安全性,中国显然符合这一衡量标准。可以预计,中国的外资流入还会进一步扩大。
5.世界制造业中心正在向中国转移。根据预测,未来10年之内,世界制造业中心将转移到中国,实现在海外开发研究,在中国进行制造的战略转移。如微波炉,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广东顺德格兰仕公司生产的微波炉产量已经是日本松下公司的8倍。
.
6.加入WTO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机遇。加入WTO可以使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给中国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有利于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更为重要的是,加入WTO,可以使中国按照WTO规则的要求深化经济改革,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从而为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更加有利的制度条件。尽管加入WTO初期,中国的农业、服务业等方面可能会受到较大冲击,但只要采取有效措施,就可以避免或者减小外部冲击。从长远来看,加入WTO会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
对中国经济成长有利的条件,还可以例举不少,在这里我们就不再展开了。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世界经济的低迷徘徊在短期内难以摆脱,也许需要3—5年的时间,在这个期间内,中国经济依靠强劲的内需,完全可以实现。稳定持续的增长,在世界经济图景中“一枝独秀”。
3.企业的行业环境分析
所谓行业,是指按企业生产和经营服务的性质特点,以与它们在国民经济中所起作用的不同而划分形成的产业类别。本文主要涉与的是云南白药公司外部环境的性质界定与分析。
3.1国内外医药产业发展的概况与趋势
3.1.1 世界医药产业发展概况
医药行业是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业之一,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它包括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其中医药工业按原材料来分,又可分为化学制药业、中药业、生物制药业与医疗器械业。
. .
世界现代制药工业起步于二战后的国际经济复兴时期。50~70年代世界医药经济年均增长150~260%,80~90年代均增长8.5~9.5%,1951年世界药品总产值为29亿美元,1998年发展到3280亿美元。1970年世界药品总销售额为217.7亿美元,1998年为3080亿美元,20XX为4006亿美元。根据国际药品战略小组研究分析,今后10年,全球药品销售额将保持每年7%的增长, 20XX将达到7200亿美元。天然药品、生物药品和非处方药将三分天下,形成21世纪药业的三大新兴市场。目前,药品生产和销售的90%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洲制药工业联合会16个成员国,世界排名前25位制药公司销售额占全球处方药市场份额的63.9%,体现了药品产销的高度垄断性。占世界人口20%的发达国家享有世界药品消费总额的80%。世界人均年药品消费水平排列前5位的分别为日本、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最高人均为477美元,意大利为210美元,中国仅为16美元。在制药工业发达的国家,企业是技术进步、研究开发的主体,国际上著名的制药企业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占员工总数的1/3,R&D(研究与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15%以上。
3.1.2我国医药产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行业年均增长17.7%,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20XX,我国医药生产、销售、出口和效益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医药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据医药经济信息报统计,20XX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876.47亿元,比上年增长19.86%;工业增加值1133.18亿元,比上年增长17.11%。其中,新产品产值440.39亿元,比上年增长22.91%;完成出****货值352.04亿元,比上年增长24.40%。从以上可看出,我国医药经济已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目前,我国人均用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随着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老龄化比例的加大、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医疗体制改革与药品分类管理的实施,我国医药行业将持续高速增长。“十五\"期间,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重点是:着重于内涵发展,着眼
.
于技术创新和提高水平、提高质量;投资的重点在于促进结构升级,总体上不追求数量的扩增;重点发展中药、生物工程药物和优势化学原料药。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向好与国家基本药物和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的推行,医药行业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据《中国经济导报》报道,到20XX,全国药品需求量将达到2180亿元,比20XX净增940亿元,预计“十五\"期间,我国药品需求年均递增速度可达到12%左右。
3.1.3当今医药产业发展的趋势
1. 医药行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加剧,大型跨国企业的联合兼并成为国际性潮流。医药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而新药就是这一产业的“常青树”。由于新药研制具有耗资大、周期长、成功率低、国家法规政策限制多的特点(从国外新药的开发来看,开发一个新药,一般花费1.5~10亿美元,历时十年左右,且合成的单体能够成功进入市场的机率只有1/10000~1/5000),使一般中小企业望尘莫与。大型企业的合并,可以大大提高新药研制开发的能力和市场的竞争能力。因此,大型跨国企业的联合与兼并成为国际性潮流。1995年英国葛兰素公司和威康公司合并后,使其在全球药品市场的份额提高到5.3%。1996年世界排名前10位的大医药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达37.3%。欧洲制药联合会和美国、日本等16国占有全球市场的90%。目前世界25强跨国制药公司已有20家“抢滩”中国市场,外商在中国投资的医药企业已超过1700多家。进口药品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1991年的14%增加到1996年的30%,独资、合资企业生产的药品占32%。为抵御外来竞争,国内医药业近年来也纷纷进行高速和变革,掀起了联合兼并的高潮。XX、广东、XX、XX、XX、XX六强省市医药工业总产值之和已占全国52.5%,区域规模经济的优势逐步形成。华北制药经过大范围不间断的兼并联合与机制创新,树立了在中国医药业的重要地位;1998年底,XX新华、鲁抗联合组建了总资产达41亿元的“联合舰队”;2002年8月8日XX华源集团以11亿元代价控股了XX医药集团,成为国内最大一桩医药行业并购案、XX、重庆、武汉等地的医药企业也正加紧进行联合兼并。
. .
2. 药品市场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物技术药物产品异军突起。1998年全球市场销售额为114亿美元,20XX达到240亿美元,今后每年将以45%左右的速度递增。二是天然药物热销。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和“回归自然”的愿望日益强烈,加上部分化学合成药具有毒副作用等原因,天然药物倍受青睐。1998年世界植物药市场销售额为145亿美元,今后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三是非处方药(OTC)、通用名药(指专利保护期已过的药品)的销售比例迅速增长。
3. 新药研制已成为现代大型医药企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国际上许大大型制药企业已发展成为以研究和开发新药为基础的制药公司。为了加快新药研制的步伐,提高成功率,减少盲目性,从天然生物资源中发现新药和生理活性先导化合物是新药研制的重要方向。具有巨额经济效益的“重磅****”型产品成为新药研制的重点。据世界权威资料显示,全球每年销售额超过5亿美元,有巨额利润的产品1985年为3个,1987年10个,1990年24个,20XX发展到50个左右。
4. 制药产业的技术密集型特点更加突出。药品从研制到生产的全过程,是多学科知识和现代技术交叉融合的过程,现代化的制药企业往往集中反映了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医药产业资本有机构成中,人才、技术、资本高度集约化,技术质量的标准化已经成为产品推向消费者的通行证。GAP、GLP、GCP、GMP、GSP(分别指天然药物种植、安全性评价、临床、生产企业、经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等,以与药品质量控制管理制度的实施,将促进研制、生产、经营企业单位提高市场竞争的实力,药品质量将得到更大保证。
3.1.4当前影响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概述
1999年是我国医药行业政策环境变化最大的一年,随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正式成
.
立,我国药政管理法制化、规范化的力度空前加强,相关法规纷纷出台亮相,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从药品的研制、生产、流通、使用到中药材种植生产的五种管理规范(GMP、GLP、GCP、GSP、GAP),强调与国际规范接轨,强制提高药品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科技含量;二是颁布了新的《新药审批办法》,进一步改进药品分类,统一评审标准,延伸管理范围,加强监管力度,提倡技术创新,杜绝重复开发和建设;三是对药品流通领域,特别是价格体系进行了全面整改,规范了药品经营行为和作价方法,公布了一大批常用药品的统一价格,制定了向高科技产品倾斜的优质优价规定,为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维护保证公平竞争,杜绝虚高定价、高额回扣等各种XX违纪行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是医疗体制改革,全国开始全面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开始执行医药分业和医院药房改革政策;此外还有一批相关配套政策也相继出台或进一步完善,如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口药品管理制度、药品广告管理制度、执业药师制度、医药专利保护制度、政府采购、配送制度等等。这些政策的出台旨在加大政府对药品生产经营领域的导向作用和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和净化医药市场,保障人民保健医疗的基本需求;更重要的是力图逐步建立起一个与国际规范接轨,有利于医药企业公平竞争,扶优限劣,激励科技创新,有利于科技兴药的行业政策环境。
作为药品经营企业,在新的行业政策环境里,没有高科技含量的自主知识产权新药,将不能获取较高的利润;不充分利用社会科技力量,不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就难以完成新药报批;不进行GMP改造,将不能生产新药,不能申请仿制品种,不能接受委托加工,不能在相同品种的生产经营中获得较高的利润,最终将不能继续生产经营;不采用新的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将无法适应医药分业、药品分类管理的新市场环境。新的行业政策保护自主知识产权,鼓励技术创新,禁止所有重复开发和建设。
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从20XX起在全国逐渐推行,目前看来仍未成为医院采购药品的主渠道。在实际执行中暴露出的负面因素较多,表明政策设计中存在重大缺陷。对制药企业
. .
来说,参加各地的医院招标,因为成交量过于分散,增加了企业营销费用和物流成本,甚至感到疲于奔命。就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而言,突出问题是执行者没有利益驱动,监督者不到位。政策设计的初衷是挤压医院、医生的灰色收入,降低药品\"虚高\"价格,让利于民。但政策具体执行者是医院、医生,让医院、医生自己挤压自己的灰色收入,执行者没有利益驱动,没有积极性,甚至会消极抵制;另外监督者不到位,该政策的执行监督者应是卫生局,是医院的上级主管部门,很难想象卫生局有足够人力进入医院各部门监督该项政策的实施情况。
20XX,国家计委分三批降低了210多个品种规格的中央定价药品零售价格,年降价金额约32亿元。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价格主管部门进一步降低了省管药品零售价格,据统计,年降价总额约42亿元(1997-20XX7月近五年我国10次降低药品零售价格,由国家计委公布的降价药品过200多个品种,降价总额累计约100亿元;20XX4月降低69种抗感染类药品零售价格,零售价格平均降幅约20%,年降价总额约20亿元;20XX7月降低49种中成药的零售价格,零售价格平均降低15%,年降价总额约4亿元。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对30个主要城市化学药品零售物价指数测算,20XX药品零售物价指数为97.93%,比1999年下降2.07个百分点:其中国产药品类指数为94.85%,比上年下降5.15%,合资药品类指数为101.03%,比上年上升1.03%,进口药品类指数为98.39%,比上年下降1.61%
我国已从2000年一月一日起实施OTC制度。分类管理实施后,生产非处方药的企业有可能会以较快的速度分化,其中一部分产品质量好,适用对象广,经济实力强的企业,加大力度以自己的专有商标品牌宣传其产品,扩大市场,形成名牌优势,企业相应壮大发展,犹如几个获利最大的中外合资医药企业那样,靠非处方药迅速发展。
3.1.5 WTO与我国医药行业对策
.
一、加入WTO后,医药企业面临着自身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国内的医药企业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国有医药企业;二是中外合资的医药企业。相对于数量较少的合资企业来说,国有医药企业面临着自身问题有:
1、 整体质量不容乐观
目前,我国现有药品生产企业6300多家,药品经营企业17000多家。但整体而言,我国医药行业质量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制药企业多、规模小:在我国众多的制药企业中,大型企业只有314家,多数为中小型企业,规模效益差,我国制药企业利润总额不与国外一家大制药集团的利润额(美国默克公司20XX销售收入达400亿美元,是我国化学制药业所有企业总和的3倍。);(2)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形成“多、小、散、低、乱\"的局面,许多产品低水平重复生产(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能够生产的药品制剂品种共有4500多个,而美国为15万个,日本为4.4万个,德国为6万多个。由于企业多、品种少,使得大量企业生产相同的产品,造成恶性竞争。)。(3)科研资金投入少,产品创新能力不足:20XX,世界十大制药公司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平均比重为16.91%;而国内制药企业研发的费用投入最多不超过3%,一般仅为0.5-1.0%,导致我国制药企业新产品创新能力严重低下,近年来生产的873种西药中,97.4%是仿制的;(4)企业整体质量不高:多数企业未通过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但在上市公司中,此情况相对较好。国家六部委近期联合出台了《关于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的意见》,将使我国大部分医药企业直接面临生存的考验,将会促使医药行业大规模的兼并、重组、收购与淘汰工作,从长远看,将有利于我国医药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2、国有医药企业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较低。
. .
医药行业是我国对外开放较早的行业之一,但对外开放仅限于制药生产企业,企业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大,行业壁垒条块分割严重。从行业管理的制度看,主要表现在:第一,医药行业过分强调药品的特殊性、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特殊性、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专营性和国有医药主渠道,忽视了药品也是商品,医药企业同样要处于市场经济竞争的大潮中,造成医药企业的自主竞争能力差。第二,我国的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分属不同的行政机构,行业管理制度的落后,是医药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第三,行业管理的法规和制度建设工作不完善。过去我们主要使用行政的手段管理经济,所以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3、医药企业整体管理水平较低。
⑴ 经营机制和营销观念落后。目前,许多国有医药企业并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产权主体多元化的工作刚刚开始,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完善的公司制法人治理结构,以致企业运作不规范,原动力不足,活力不够。
⑵ 国有医药企业普遍存在着管理方法原始,管理手段落后,基础工作薄弱的问题。
⑶ 医药企业普遍存在着人才匮乏的问题。医药企业之间在市场上的竞争最后将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目前,医药企业人员整体素质低,人才阶梯程度差,缺少生产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产品开发人才。加入WTO以后,医药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企业现有人才流失的问题,在医药企业各方面人才普遍缺乏的前提下,国有医药企业如何留住现有的人才、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才,是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问题。
⑷ 我国的医药企业组织结构现代化水平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集约化程度低,因此企业管理不规范、水平低等现象普遍存在,影响着企业在更广泛的开放的国际市场竞争中
.
得到发展。
二、医药行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加入WTO虽然短期内对我国医药行业会有所冲击,但我国医药行业也有自身的优势,因此从长远看,将有助于我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1.制药企业将加快研制新药的步伐。
新品种的研制开发,是国内医药企业的当务之急。要使医药行业加入WTO后在国际市场有较强的竞争力,除改善政策环境,更重要的是必须加大对企业技术开发的投入力度,组织专项产品开发计划。对已有一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要给予重点支持,迅速提高企业研发和市场竞争能力。
2.提高我国医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加入WTO为我国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竞争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首先,中药出口形势看好。中药一直是我国医药出口的拳头产品。美国自1994年以来接受了中药,时兴用中药治病调养;中药在韩国的市场十分巨大,其次是日本和东南亚等国,他们的中药进口主要来自中国。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外经贸交往日益频繁,国际市场对中成药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不断加深,中药走向国际市场份额将迅速扩大。入世\"后,将为我国中成药打入国际市场创造良好的机遇。
其次,我国医疗器械和手术器械等中低档产品也接近国际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加入WTO后将能比较顺利地进入国际市场。
. .
3.加快企业的优胜劣汰
\"入世\"后,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型医药企业经营会艰难。国外医药企业有雄厚的资金实力、领先的医药品种以与先进的经营模式。国内大型医药企业依靠一定的品种和市场份额、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经验。这两个层次的市场竞争是白热化的,而规模相对小、品种落后、资金薄弱的企业经营环境是越来越困难,一些弱势企业必将会被淘汰出局。
4.“药品报销目录”的保护伞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美,需要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我国目前实行的\"药品报销基本目录\"将会对被纳入公费医疗报销和社会医疗保险药品报销范围暂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为国产药品竖立了一顶保护伞,打开了市场的生存空间,对于像鲁抗医药、华北制药这些国有大型医药类上市公司来说,将起到积极作用。
加入世贸组织,既给我国医药发展带来机遇,又对我国医药企业产生提出了严峻挑战。国外跨国公司大举进军中国市场,为我国吸收利用外资、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嫁接改造我们自己的企业提供了机遇。国际医药高新技的发展,为我国提供了接受技术辐射的机会,有利于带动全国医药高新技术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医药企业的对策
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后医药企业如何适应并主动迎接国际市场惊涛骇浪,成为一个现实而无法回避的课题。从长远看,无论哪个产业,开放和竞争都会带来进步。但短时间内必
.
然会引起一定阵痛,关键是我们如何面对现实,把握良机。
对于国有医药企业实现管理现代化,是中国加入WTO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需要。就目前我国国有医药企业的现状来看,必须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1.管理思想与国际接轨
我国医药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必须跟上融入世界的潮流,树立和强化市场观念。随着医药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市场对企业资源的配置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企业必须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与时地掌握和反馈市场信息,并且据此调整营销策略;同时医药企业必须强化法制观念,依法经营。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良好的企业管理基础。
2.管理体制与国际接轨
管理体制的接轨要求我国的企业必须在组织形式上符合现代企业制度:首先是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出资人制度和有效的运行机制,这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其次是完善公司制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新三会\"与\"老三会\"的有机结合,这是企业管理与国际接轨的核心;进一步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系。
3.管理制度与国际接轨
我国的医药企业要建立起符合现代化管理要求的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项制度的建立:
⑴ 建立能够体现XX化、科学化以与投资人责、权、利相一致和相应的风险责任的投资决策制度;
. .
⑵ 建立能够真实反映企业成本与效益的成本管理制度;
⑶ 按国际惯例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
⑷ 建立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按国际通行惯例进行销售和售后服务、按国际通行标准进行质量监督的质量管理制度;
⑸ 按国际医药企业新产品开发的惯例,建立新药开发制度;
⑹ 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营销体系。
4.管理方法与国际接轨
我国企业的管理方法必须与国际通行规则逐渐接轨,使企业在有效的运行机制下高效动作。
⑴ 打破市场壁垒,提高医药企业的市场开拓水平。要求企业在充分的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对医药市场进行细分,确定企业的目标市场,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结合现代市场营销手段,使企业走向规模化、集约化,从而发展壮大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
⑵ 提高资产运营水平。首先要树立资产保值增值的观念,善于把资产运营与生产经营结合起来,善于进行资产重组,盘活存量资产,调控资产,构造利益共同体,使社会资产为我所用,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⑶ 提高人才开发的水平,这是国有医药企业发展的根本措施。国有医药企业必须结合
.
企业的实际,在如何利用和转化现有人才、如何培育新的人才、如何选拔优秀人才、如何吸纳更多的人才等方面提高认识,制定措施,把提高人才开发水平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来抓,避免在大批人才流失以后才来考虑这个问题。
5.管理手段与国际接轨
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医药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的突破口,在于企业管理中广泛地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境外跨国医药企业与国有医药企业在管理手段上的竞争体现在算盘与电脑的竞争、 机与国际互联网的竞争。提高国有医药企业的管理手段现代化,还需要企业加快步伐,最大限度地推进网络数据库技术,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需要,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的业务系统、电子商务,使企业整体的管理手段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3.2云南省医药产业经营状况与环境分析
云南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据资料显示1990年与1980年相比(按1980年不变价):云南省医药工业总产值从0.75亿元增加到2.5亿元,年均增长12.9%;商业总销售额从2.4亿元增加到7.7亿元,年均增长12.4%。整个“八五”期间,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23.8%。1994年到1998年,年均递增18.2%。1998年比1997年增长22.71%,略高于全国19.8%的平均水平。据省医药行业管理办公室统计,1998年,云南省医药工业企业发证数为164户,其中药品生产企业137户,包材、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7户。省统计局统计数据表明,1998年,云南省全部国有与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医药工业企业有69户,产值18.77亿元(当年价,1990年不变价为18.21亿元)利润1.46亿元,利税总额2.87亿元。产
. .
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02%,占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的1.12%。按全国医药行业统计可比口径排序,云南省医药工业产值在全国排名第24位,利润总额排全国第15位。1997年和1998年,全省有21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企业,资金利税率和产值利税率分别为14.03%和15.29%,仅次于烟草行业。全省产值突破亿元的企业有5户,即昆明制药股份XX、昆明贝克XX公司、滇虹药业、积大药业、盘龙云海药业公司。1998年昆明制药股份XX工业总产值达2.64亿元,居全省第1位,已进入全国化学制药企业100强;云白药集团、昆明中药厂进入全国重点中药生产企业前50名。医药产业从业人员2.7万人,其中工业企业职工10946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735人)。主要产品年生产能力为:化学原料药700吨,中成药1万吨,片剂100亿片,针剂5亿支,大输液0.5亿瓶,粉针剂0.5亿支,胶囊4.7亿粒。全省拥有药品生产批准文号3000多个,生产品种药有3700多个。云南省初步具备了化学药与制剂、生化制剂、植物药与制剂、中成药、动物药、抗生素药品等多门类的加工生产体系。1998年,云南省医药商业批发机构380个,经营药品近7000多种,商品销售净额为23.57亿元,占全国的2.41%,居全国第17位。商业利润总额2442.6万元,居全国第8位。省医药公司、省医药工业股份公司、昆明市医药公司分别实现商品销售收入5.15亿元、3.35亿元、2.2亿元,均进入全国重点医药商业企业前100名。全省医药商业网点遍布城乡各地,基本上满足了全省人民医疗用药的需要。
云南发展医药产业的比较优势
1、有稳定的市场需求和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的潜力。1998年,云南省医药市场总销售额达30多亿元,是1980年的11.8倍。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医药费支出分别为215.35元和53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19.5倍和16.7倍。1997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医药费支出也分别是1985年的28倍和10.8倍。全国医药市场销售额多年来保持了两位数的增幅,1998年达到1200亿元。而且由于医药“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大,医药消费的市场空间总
.
体上还会不断扩大。云南省还有开拓东南亚市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不少东南亚国家缺医少药,中药在这些国家具有较高的信任度,随着这一地区经济复苏和发展,其医药市场的潜力会更大。发达国家对天然药物和天然功能性健康食品日益重视,也为云南省出口三七与提取物,灯盏花与提取物等天然特色药品、药材与提取物带来一定市场。另外,中国加入了WTO,中医药是中国进军世界的优势产品之一。
2、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医药企业和一定竞争力的医药企业,产值总和近11亿元,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的70%。省医药集团公司总产值、总销售、实现利润均占全省医药工商企业的50%以上,成为这一产业的龙头和骨干。目前,云南省已获得国家一至五类新药证书与生产批文42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27个。拥有一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如:昆明制药股份XX的“昆明牌”蒿甲醚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络泰冻干粉针、天麻素片;云南白药股份XX的“云丰牌”云南白药胶囊、宫血宁胶囊;昆明中药厂的“云昆牌”止咳丸、舒肝冲剂、感冒消炎片;滇虹药业的“智人牌”皮康王、骨康王、痤康王;云南生物制药厂的“金殿牌”灯盏花素片、云南灯盏花注射液;盘龙云海药业公司的“盘龙云海”牌排毒养颜胶囊;中国医学科学院昆明医学生物研究所的甲肝疫苗、乙肝疫苗等。云南省这些医药名牌产品,大多数均为天然药物。这些知名企业和品牌为云南省医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医药科研开发已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和能力。80年代以来,云南省一批医药骨干企业实施“以人为本、科教兴药”的发展战略,与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动物所、中国医科院昆明医学生物所、省药物研究所、昆明医学院等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合作,研发出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新药。其中,昆明制药股份XX与XX药物研究所研制的抗疟新药蒿甲醚注射液,成为我国在国际上第一个注册的制剂药物,已在27个国家注册销售,年外销额200万美元,居中国自己发明的单一制剂药品创汇前列;与瑞士诺华公司合作开发的复方蒿甲醚片,已在美国等45个国家获得国际药物专利注册,居我国产品在国外注册的前
. .
列,产品已出口创汇。滇虹药业实施“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制一代,瞄准一代”的产品开发战略,与全国许多一流的专家教授与研究院所挂钩、进行新产品、新项目联合开发,形成了皮康王、骨康王、康王洗发剂、痤康王等系列产品。云南省新药研究开发已具备一定实力的科技队伍和实现产业化的中试、生产条件。如昆明植物所、动物所、贵金属研究所、医学生物所等一批国家驻滇研究机构,在植物分类、天然药物资源、植物化学、药理学、民族药物学、动物毒素、金属络合药、生物药等方面,人才技术力量较强,设备先进,在国内属先进水平。最近,国家还批准在云南省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基地。建在昆明医学院的云南天然药物理重点实验室,具有天然药物药理、毒理研究的较好条件;省院共建的昆明植物所植物化学研究到在天然药物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影响;昆明医学院、省中医院还有2个国家卫生部临床药理研究基地。正在筹建的昆明国家天然药物工程研究中心、云南药品安全性评价灵长类药物实验室等,都为云南省新药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撑。
4、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和深厚的民族传统医药积淀。云南以其独有的地理和立体气候条件而享有“药材之乡”的美誉。经调查,云南的药用植物有6559种,占全国品种数的51%,蕴藏量1万公斤以上的472种,人工栽培1万公斤以上的品种103个;动物药260种,产藏量达40万公斤;矿物药32种,约占全国的40%;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资源种类极为丰富,仅放线菌分离到的种、属约占全世界公开报道的50%。民族、民间传统用药有1250种。云南省26个民族在与各种疾病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的宝贵经验,形成具有各民族特色的医药学理论,其中傣族、藏族、彝族等医药都有文献记载。这些都是以天然药物为主,发展特色民族医药经济的坚实基础。
云南发展医药产业的制约因素
1. 缺乏产业宏观政策和宏观管理。长期以来,对云南省发展医药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
.
用认识不足,把医药作为大产业发展的思路不够明确,缺乏宏观管理和宏观的政策,没有形成大决策、大规划、大科技、大管理的发展态势。在实际中存在三种片面认识:一是对医药产业具有的知识性、技术性认识不足。认为医药是赚钱的行业,“百业兴药,多方插手”,各行各业各地甚至个体,不管是否具备开办药厂条件,都争建药厂。非医药专业设计单位参与药厂的设计、车间技术改造或项目可研报告,使药厂达不到规定标准,造成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浪费,形成严重的低水平重复。二是认为医药投资大、风险大、周期长,即使有好项目也不愿意投资,不积极创造条件。三是存在着“四重四轻”思想,即重眼前轻长远,重仿制轻创造,重规模产量轻科技含量,重生产轻营销等。
2. 基础薄弱,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滞后。云南省医药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总体上看基础仍然显得薄弱。全省现有医药工业企业中,能维持正常生产的企业只有63户。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存在“小、少、浅、低”问题,即规模小,目前,还没有资产10亿元、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大型医药企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精品少、品种重复,销售额上3000万元的品种不到10个,低档次产品占据多数;产品开发层次浅,通用制剂生产与植物药粗提取能力过大,设备利用率只有30%,生产比较粗放。占全省GDP的比重较低。1998年医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为7.3亿元,仅占全省工业增加值517.5亿元的1.4%。
3. 企业营销手段落后,市场开拓不力。总体上说,云南省医药流通行业管理的宏观调控能力不强,对总量控制、批发从严、零售适度的执法和技术监督不严。XX、XX各100多家医药批发机构就分别实现了100多亿元的销售额;而云南省已有380多个医药商业批发机构,商业销售额仅为21.7亿元,户均才678.9万元,亏损面在40%以上,零售网点重复建设,规模小、效益差,粗放经营严重,普遍缺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营销网络、营销方式的意识和知识。有的企业缺少懂经营、善管理、能开拓市场的领导和营销人员,中小药厂主要局限于省内“单打独斗”跑销售。医药商业企业由于资金、效益、回扣等因素,
. .
对推销省产药品积极性不高,医院药房也未高度重视省产药品的购用。
4. 人才缺乏,新药研制体系没有形成。云南省新药研发主要技术力量分散于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制药企业新药研发人员明显不足,总体素质偏低,缺乏高层次人才和技术带头人。医药行业内能独立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有300多人,能从事科研的人员仅有100多人,大多数企业不具备独立开发新药的能力和消化科技成果的能力。许多药厂、医药公司无一个制药工程师、执业药师或主管药师,有的企业管理人员连药品分类都不十分清楚。企业参与研究的意识差,没有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高效益、再高投入的新药研究开发良性循环意识。由于体制限制,小而全的产学三条块分割,技术力量分散,手段落后,信息闭塞,低层次重复研究突出,难以形成较强而集中配套的技术攻关力量,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脱节,新药研究和成果转化脱节,阻碍了研究的延续性和成果的转化。政府在医药科研方向和成果转化上的控制手段和调控能力较弱。研发经费投入不足,近几年财政投入新药研发的攻关经费仅占整个攻关计划的10%左右。据对云南省具有代表性的5户大中型企业调查,1997年R&D投入仅为0.48%,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全省药物资源开发利用率不到10%,云南具有的资源优势没有很好的通过科学技术转化为经济优势。
5、体制多变,机制不活,资金投入不足和政策扶持不够。长期以来,医药产业管理机构多变,体制不顺,责权分离。1979年成立省医药管理局,1983年改为省医药总公司,1986年又改为省医药管理局,1993年又成建制地转为省医药总公司,1996年成立云南医药集团XX,仅设立一个不到10人的省医药管理办公室进行行业管理,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直到20XX才成立。国有医药企业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还未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转变过来,围着政府“等靠要”,发展思想不清,市场开拓不力,内部管理运行机制不规范,积累与分配关系处理不当,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职工积极性的发挥。外部机制上,对新药开发和市场开拓的政策激励强度低,对新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资金扶
.
持等缺乏支持力度。信息沟通不灵,中介机构不发达,缺少有效的进口药、合资药、新药的价格管理手段。特别忽略了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家经营者队伍,没有形成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营者选拔、激励、约束机制。十年来,全省对医药固定资产的投资仅为3.8亿元,而全行业创造的利润高达11.7亿元。很多药厂创造的效益是靠拼人力、拼设备而获得的。
3.3政策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从长远来看,“医改”有望带动医药行业走出低谷。中央定调“医改”方向。20XX,是新医改方案酝酿和形成的关键一年,对于若干年中国的医改走向至关重要。“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规范公立医院管理。”20XX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中央以最高会议决议的方式,明确医改的方向。这个方向的提出,在中国卫生事业发展过程XX属首次。20XX两会,国家领导人再次强调以上医改方向。
“医改”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健康。据20XX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也就是说,中国至少有8亿人口游离在社会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之外。未来的覆盖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得我国农村居民得到基本的医疗卫生保健。而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也方便城市居民看病,缓解居民看病难的问题。
“医改”有望带动行业走出低谷。2006全年医药行业呈现低速增长,利润总额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20XX全行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的增长率为近几年最近年最低的一年。在药品降价,反商业贿赂的打击下,医药行业度过了极为艰难的一年。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与在城市未来全民的医疗保险制度将有力地拉动中国医药行业的需求增长。做一
. .
简单的计算,城镇医保人群增加一倍换算成人均消费增加一倍即为797元,农村居民全部加入合作医疗,相当于人均药品消费375元,城镇药品消费总额为3587亿元,农村药品消费总额为3187亿元,全部居民药品消费为6774亿元,比20XX增长了189%。我们认为“医改”对于整个医药行业来说是重大利好,并在未来5-10年的较长历史时间里将促进医药行业的增长。
一、中央定调“医改”方向
20XX,是新医改方案酝酿和形成的关键一年,对于若干年中国的医改走向至关重要。“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规范公立医院管理。”20XX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中央以最高会议决议的方式,明确医改的方向。这个方向的提出,在中国卫生事业发展过程XX属首次。
20XX10月23日,组织中央政治局第35次集体学习,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教授被邀请进中南海,介绍了国外的医改经验和我国卫生事业的关系。学习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医改方向。20XX两会,国家领导人再次强调以上“医改”方向。这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宣言和表态显示,关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性质之争,在决策层已经取得了一致。最高层为医改方向一锤定音。
二、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健全医疗保障制度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加快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着眼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今年重点抓好四件事。
温总理着眼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今年重点抓好四件事。
.
一是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搞得更快一些。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101亿元,比去年增加58亿元。
二是加快建设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城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重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落实经费保障措施,方便群众防病治病。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给予适当支持。
三是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政府对困难群众给予必要的资助。
四是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今年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将甲肝、流脑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三、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平衡药价解决“百姓看病贵”问题的良好策略
基本药物是指满足人们治疗疾病有效需求优先需要的药物,推行使用基本药物被认为是解决“看病难”的有力措施。鉴于此,社会各界达成共识: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是新医改的重要内容。
通过加快药品的更新换代来推高药价,是全球药品制造商的共同策略。相应地,基本药物制度作为应对药价不断升高的举措,被全球大多数国家采纳。
所谓基本药物制度是世界卫生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推动的一种医疗保健制度,即确定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药物,由政府集团性购买,低价配送给公立机构。
. .
四、规范公立医院的管理
建立公立医院管理制度,是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要求,深化医疗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财政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推进医疗机构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理顺医药卫生行政管理体制,强化公立医院的公共服务职能,纠正片面追求经济收益的倾向。
要强化政府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实行“政事分开”和“管办分开”;主要措施是实行属地化全行业管理,对医疗机构不分投资渠道和隶属关系,由属地政府明确有关部门监管职责,实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监管的机制。
同时改革医院“以药补医”的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政府财政对医院给予相应经费补贴,并实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切断药品收入与医院的经济联系。严格区别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两类医疗机构,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维护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对公立医院要规范收支管理,控制盲目创收倾向。
五、“医改”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健康
城镇:90年代之前,我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享受全面的公费医疗,企业和集体所有制的城镇职工由所在单位共同集资形成劳保医疗,而农村居民依靠农村合作社提供合作医疗。1994年,政府开始缩减公费医疗的覆盖范围,并开始在城镇职工中试点推广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原则是:由用人单位按职工工资总额的6%缴费,而职工按其自身工资收入的2%缴费,同时政府补贴一部分,三方共同形成统筹XX,用来为职工支付70-90%比例不等的医药卫生费用。至今,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了1.3亿城镇职工,约占城镇职工的30%。
.
农村:起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合作医疗,由群众集资合作医疗,实行互助共济,在很长一段时间为占80%人口的农村地区提供较为成功的基层卫生保健,向人民提供低费用的、适宜的医疗保健技术服务,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卫生需求。到1976年,全国农村约有90%的行政村实行了合作医疗保健制度。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原有的“一大二公”、“队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解体,农村合作医疗也随之大幅衰减,1989年的统计表明,继续坚持合作医疗的行政村仅占全国的5%。
20XX,政府在农村开始推广新型合作医疗,由农民本人每年出资10元、当地政府和中央政府各出资10元,建立合作XX,为农民看病就医支付部分费用,但至今,这样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村人口覆盖比例不足25%。至于医疗商业保险,由于我国医院系统的体制问题和缺乏基础卫生数据无法进行精算而迟迟没有得以发展。
据20XX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也就是说,中国至少有8亿人口游离在社会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之外。
未来的覆盖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得我国农村居民得到基本的医疗卫生保健。而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也方便城市居民看病,缓解居民看病难的问题。
六、“医改”有望带动行业走出低谷
2006全年医药行业呈现低速增长,利润总额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医药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5200亿元,同比增长18.92%,实现利润总额415亿元,同比增长13.08%。
. .
增收不增利的现象明显,且20XX全行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的增长率为近几年最近年最低的一年。在药品降价,反商业贿赂的打击下,医药行业度过了极为艰难的一年。
20XX我国居民药品消费总额为2340亿,全国人均药品消费约为180亿元,其中城市人口人均消费398.35元,农村人口人均消费78.5元,我国城市人均药品消费与农村药品消费水平比约为5:1。
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与在城市未来全民的医疗保险制度将有力地拉动中国医药行业的需求增长。做一简单的计算,城镇医保人群增加一倍换算成人均消费增加一倍即为797元,农村居民全部加入合作医疗,相当于人均药品消费375元,城镇药品消费总额为3587亿元,农村药品消费总额为3187亿元,全部居民药品消费为6774亿元,比20XX增长了189%。
我们认为“医改”对于整个医药行业来说是重大利好,并在未来5-10年的较长历史时间里将促进医药行业的增长。
3.4中国医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1998年到20XX的5年间,全国医药生产一直处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阶段。5年间,全国药品生产销售收入年平均递增18.4%,实现利润年平均递增28.8%。化学原料药产量由1998年的35.37万吨增长到20XX的80.35万吨,中成药产量由34.28万吨增长到60.29万吨,医药产品出口额由38亿美元增加到90.2亿美元。1998年全国只有70家企业和车间通过GMP认证,20XX已超过3000家。
那么,未来5年医药行业态势如何?宏观上微观上可能会有些什么样的变化?我就一
.
些具体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分析,希望能帮助我们在未来的变化中找到发展的机遇。
(一)、重组是重头戏
中国医药生产企业通过改革与重组,组织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原来的6000多家企业将逐步减少到4000户或更少,加上13000多家批发公司,企业\"多、小、散、乱\"的局面将得到改观。一批以上市公司为核心的大企业集团将成为引领中国医药发展的主力军。他们无论是生产集中度或利润集中度都会越来越高,强者愈强、两极分化之势将越来越明显。形势逼迫一大批无特色、无优势的企业转向其它行业或联大靠强。
今年XX医药集团公司药品销售收入已经赶上了20XX世界药业排名第50位的日本小野制药,预计未来5年还将有4到5户大企业跻身世界医药企业50强行列。
技术创新带来产品结构的优化,历史形成的一个药品多厂生产的局面正在缓慢地得到改善,像氟哌酸这样一个产品有1000多家制剂厂生产的情形将会迅速减少。随着\"仿创结合\"战略的落实,有企业技术特色和品牌的名牌药品会越来越多,尤其是中药,像地奥心血康、排毒养颜胶囊等年销售5亿元甚至10亿元的产品会越来越多。扬子江药业的左旋氧氟沙星作为一个仿制药品,20XX销售近10亿元,创造了一个新的奇迹。随着\"模仿创新\"的深入发展,我国迟早会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上市。
(二)、区域市场联动
曾经有许多商业企业有过宏伟的全国布点蓝图,提出\"打造全国万家连锁店\"的口号。但是,中国太大了,各地方之间的差异也太大了,加之形形色色的地方保护,无论哪一家企业的网络要想形成全国性的控制,几乎都不可能!那么,未来的市场流通的发展方向是
. .
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有限范围的市场控制能力加上区域市场的联动为主体,逐渐形成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即不同地方的批发企业各自发挥在本地的优势,在品种上相互调剂,发展联合代理配送服务,既竞争又合作,以期获得最高的效率和最低的流通成本。
未来5年医药商业的毛利只会下降不会上升,预计由目前的8%至9%会逐步降到6%至7%或更低,流通费用率也必然会由目前的8.75%水平逐步下降。现在已经出现流通费用率在1%至3%的优秀批发企业,如XX华源仁济药业公司、湖北九州通药业公司等,这类企业在城镇与县、乡市场还会不断增加,这种被称为\"大卖场\"的医药批发是\"降费增效\"的必然产物。前不久,重庆太极集团、上药集团雷允上药业、广药集团组合成一个联盟,资源共享、三地联动、共同受益,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三)、整合物流中心
整合做强是大势所趋,医药物流中心也需要整合。要连点成线、连线成网,全国范围的物流中心热会迅速降温。因为每个企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建自己的物流中心,像成都五块石地区一下子建了多个规模庞大的医药物流中心,不少资金被闲置了。怎么办呢?或转做他用、或适当联合,以优质服务、高效率和低费用吸引第三方,再逐步扩大流量,成为第三方物流的公共平台,为其它企业服务。珠海联邦制药公司有20亿元的销售收入,他们算帐后没有建自己的物流中心,而选择了第三方专业物流公司。他们考虑的出发点是,物流是一门学问、一个独立的产业,医药企业需要的东西很多,不一定都要自己做,应该发挥优势、突出主业、特色发展为好。
(四)、走出去与引进来
所谓\"走出去\",在改革开放初期,指的是人员走出去学习考察、开眼界;后来\"中国制
.
造\"越来越多了,指的是产品走出去。现在,应当更关注资本走出去。跨国公司在中国成功发展的例证,从两个方面给了我们同样的启示:抓住机遇走出去,让中国的优势产品在发达国家实现本土化生产,是新形势下的新增长点,也是实现利润倍增的良策。\"走出去\"将成为医药企业发展的新亮点。
\"引进来\"是指外商的投资。对外开放20多年来,各跨国制药公司在中国都投资建了工厂,他们的全球产业布局基本完成,可以说这一轮的产业投资已告一段落。外资当前正在发生的投资方向的变化是由产业投资转向研发投资,如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瑞士诺华公司和罗氏公司、英国葛兰素-史克必成公司、美国礼来公司等等,他们相继在中国巨资投入研发机构,充分利用国内优秀人才和高水准的临床医院进行原创药物筛选和新药临床试验,这对国内企业正是一次很好的机遇。
(五)、后GMP时代的竞争
轰轰烈烈的GMP改造已近尾声。近1000亿元投入,从基本生产条件到企业管理都彻底改变了中国医药生产的面貌。
欣喜之余,我们也应冷静地看到GMP改造后的隐忧,由于GMP改造投入较大,成本、费用上升,企业压力很大;另一方面由于改造中盲目竞相扩大了制剂加工能力,使原来就不高的生产能力利用率更低了,这是让人忧虑的问题。
我们希望,经过GMP改造后的药企采取为其他企业、医院、商业企业委托加工来缓解困难。因此,我们也建议政策面放开对科研单位自身成果产业化的限制,放开对行业外企业持有新药证书后委托加工的限制,以期减少新建药厂。
. .
现在,大家都成为GMP认证企业后,GMP企业的优越感将不复存在,新的竞争更明显地集中到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上来。企业需要把更多的力量投入到研发和市场上,抱着金碗要饭吃也会饿死。
(六)、医院改革将有突破
\"三项改革\"进展很快,但是现在还有很多矛盾,例如:为什么药品招标采购无人叫好?为什么药品屡屡降价人们却反应冷淡?为什么红包愈演愈烈?......这都与医院改革滞后有关系。\"以药养医\"、\"补偿机制\"、\"经营性医院与公益性医院分开\"等一系列核心问题急待取得政策性突破。根据国外改革经验和国内实际情况,预计不久的将来,关于医院改革的重大政策会陆续出台,内容可能包括以下几点:
1、鼓励医院投资多元化,对医院资产评估、人员身份转换与相关政策予以明确;
2、允许医院自主决定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
3、增加国家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建立并完善财政对公益性医院的补偿机制;
4、提高部分医疗收费标准;
5、推动建立医院内部和外部竞争机制,卫生技术人员、医院装备等实现市场化配置;
6、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服务并纳入医疗保险等等。
(七)、药品定价市场化
.
药品是商品,药品定价市场化是大势所趋。不管以\"药品是特殊商品\"作借口,还是以\"涉与稳定\"作挡箭牌,都不能改变药品价格管理要遵从市场经济规律的原则。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一万多种中西药品全部供过于求,药品市场竞争比较充分,在卫生改革到位的前提下,再担心药价会漫天飞涨,影响群众看病或社会稳定等等完全是不必要的。原来的药品价格管理出发点是好的,在短缺经济时期也很重要。但在市场经济框架基本建立的今天,现行价格管理制度既不科学、又无实效,管的人很辛苦,社会各界也不满意。比如,今年上半年对抗生素的大幅降价,使国有骨干企业受到沉重打击。华药、石药、新华、鲁抗的利润分别下降50%至91%,利润率低到0.64%、1.37%不等,损害了企业技术改造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引起社会舆论与企业议论纷纷。原因在哪里呢?关键问题就在于药品定价要不要市场化。我认为,市场机制决定药品价格是正确的出路,什么\"平均成本\"原则、\"单独定价\"、\"对原研药品定价优惠\"等条款,都是错误的或行不通的。
未来5年,国家可能会对现行定价政策做出重大修改。我们希望,除\"毒、麻、精、放\"等国务院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必须由国家统一定价外,其余药品定价一律放开。进口药、合资药、新药、普药通过市场竞争来确定自己的价值。如果考虑到不要加重医疗保险的负担,那么也可以考虑授权医疗保险部门制定\"给付比例\",即报销比例。政府可以对一部分价格较高的药品按一定比例由保险公司承担,超出部分由选择该药品的用药人自付,这样既尊重了市场定价原则,也满足了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
(八)、招标采购步入正轨
招标采购作为建立竞争机制的一个措施,本来是无可非议的,药品招标采购初衷也是好的,为什么3年多的实际情况却很不理想,工厂不满意,公司不满意,群众不满意,连医院自己也不满意。其实,导致各方不满意的深层次原因是医疗体制问题,医院改革不到位。只有从体制改革入手,才能真正解决当前的矛盾。医院改革中,补偿机制建立起来,\"
. .
医药分业\"也不再是一道难解的方程式;医院改革中,国家对公益性医院和经营性医院分类管理,政府部门也就没有必要再过问经营性医院的招标采购。公益性医院继续实行招标采购,应该让医院也成为招标主体,按照医院自身的需要去决定一切。
我们希望,既要从招标竞争机制中降低成本,又要在竞争中建立长期、稳定、诚信的工-商、商-卫、工-卫关系,不能让企业天天为招标而疲于奔命。这是招标采购应走的市场经济的正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