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天津市通信公司
摘要:介绍了IP DSLAM与ATM DSLAM技术的基本原理,从原理、组网、服务质量、安全性、接入能力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比较。
关键词:xDSL复用设备;调制解调器;快速以太口;永久虚电路;宽带接入服务器
1 概述
随着Internet爆炸式的发展,网上的商业应用和多媒体服务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现在仍普遍使用的上网方式是利用Modem或ISDN以及电话线拨号的方式,基速度低和费用高已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两大障碍,为此,高速上网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在这方面,光纤到户自然是发展的必然方向,但由于其成本过高,在目前一段时期内还不能被广泛应用,于是一种较为方便的宽带接入技术—不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应运而生。
为了更快地使ADSL占有市场,各大电信运营商都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也都取得了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但是留给运营商们的仍是一道难题:是发展IP数字用户线接入复用器(IP DSLAM),还是发展ATM数字用户线接入复用器(ATM DS-LAM)呢?
IP DSLAM与ATM DSLAM是ADSL的两种承载技术,各有自身的优势,因此这里专门对这两者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以便更好地建设数据网络,充分发挥ADSL接入的优势,为广大的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2 IP DSLAM与ATM DSLAM的比较
2.1 技术实现方面
由于在组网时DSLAM设备会接入不同的网络之中,比如ATM骨干网络或IP骨干网络,因此要求DSLAM设备能提供ATM接口和IP接口,也就是所谓的ATM DSLAM和IP DSLAM。
IP DSLAM与ATM DSLAM除了在ADSL中的调制解调部分相同外,在实现的原理上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1)ATM DSLAM原理
上传的数据信号在ADSL Modem中,通过AAL5分段和组装子层(AAL5 SAR)功能实现MAC帧到ATM信元之间的转换,经DSL调制后,信号被传输到局端的DSLAM侧,局端的DSLAM对ADSL信号进行解调,并恢复成ATM信元格式。ATM DSLAM对许多这样的上传信号进行处理,对ATM信号按照某种条件进行复接或者交换。同时对各种ATM业务进行分类管理,实现恒定比率(CBR)、实时可变化率(xt-VBR)、准实时可变比率(nrt-VBR)、不定比率(UBR)等多种ATM业务类型的设置,对不同类型的ATM业务设置不同的流控参数、优先级别等,以保证对高性能
服务质量QoS有不同要求的用户的支持,同时提供永久虚电路(PVC)的上连和与上层ATM交换机建立连接。上行时的PPPOE协议栈如图1所示。
在信号下行时,下发的信号是以ATM信元格式传送给ATM DSLAM的,这些被接收的ATM信号,带着相关的ATM信息,比如ATM业务类型、PVC数据以有其它一些参数等。由ATM对不同的业务参数进行识别,并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包括包丢弃原则、缓存机制、流控机制等,以实现不同业务的QoS保证,然后分接到各个对应的ADSL信号的调制,之后输出到对端的ADSL Modem中。
ATM DSLAM设备基于ATM先进的技术设计,完全支持多种ATM业务,如CBR、rt-VBR、nrt-UBR、UBR等,对这些业务提供不同的处理措施、不同的缓存空间和调度优先级以及不同级别的业务整形功能等,使得不同的ATM业务类型在整个业务传输过程中,得到与之相适应的带宽及高性能QoS支持的保证。
ATM是面向连接的传输,具有天然的安全隔离机制,即PVC(或者交换式虚电路<SVC>=的逻辑通道是互相隔离的。因此不会发生泄密的情况。
(2)IP DSLAM的原理
IP DSLAM在AD-SL中信号的处理也基本上是一样的,上传的信号经过DSLAM解调后,转换成ADSL信号。但在DSLAM中ATM信号并不像在ATM DSLAM中那样复接和进行业务类型的处理,而是进一步将AAL5 SAR功能转换成相应的MAC帧,即所谓的ATM信号终结。在ATM信号终结的过程中,相应的MAC地址与ATM PVC会建立起相应的对应关系,而在ATM信号终结之后,则需根据不同设备所提供的不同功能,在MAC帧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处理和设立相关的标记。比如当提供电子邮件报头标准格式(RFC)1483B功能时,就会进一步处理RFC、1483B协议;当提供VLAN功能时,就会根据实际设置贴上VLAN标记。当然,也有的设备有三层功能,可以处理更高层的协议,等等。这样,在所有设备提供的功能完成后,就会通过快速以太口(FE)的上行口传输到二层设备或三层设备之中。上行时的PPPOE协议栈如图2所示。
下传的信号则刚好相反,从上一级的设备发送到IP DSLAM的MAC帧信号,均根据不同IP DS-LAM的功能,完成相应三层功能的信号处理或者三层功能的信号处理,比如路由分析或虚拟局域网(VLAN)标志的分析等,在完成相应的三层或二层功能后,最终在IP DSLAM中通过AAL5 SAR功能。把MAC帧转换为ATM信元,并实现从MAC地址到ATM PVC的转换。在IP DSLAM中,ATM信号通过ADSL芯片的处理,交换成ADSL信号的格式,然后通过调制,传输到远端ADSL Modem。
总之,ATM DSLAM 是全程ATM的连接,而IP DSLAM则是将ATM连接到DSLAM设备的相关功能板(以太网板)、实现ATM的终结,然后将ATM信元转换为以太网帧进行传输。
2.2 组网方式
ATM DSLAM和IP DSLAM都作为接入设备来使用,但ATM DSLAM是上连ATM汇聚交换机,而IP DSLAM是上连三层交换机。
2.3 业务流向
从对现有ADSL的应用来看,90%的流量都是IP网的流量,所以作为ATM DSLAM就必须穿越ATM骨干路上到IP网上,从这一点可以看出,IP DSLAM在传输时延方向有更多的优势。如果考虑到某些地方ATM的资源不足,且也不打算新建ATM网络,那么IP DSLAM就是较好的选择。
2.4 业务应用
ATM DSLAM应用PVC实现隧道机制、安全机制和带宽承诺机制,QoS的性能也较好,因此适合政府与企业间互联的需要,适合开放通常所说的VPN业务。而IP DSLAM的PVC由于在端局设备终结,IP在数据安全性及带宽控制方面又有先天的不足,且QoS性能较差,所以更适合Internet访问型的业务。
2.5 用户认证
ATM DSLAM的认证是通过将PVC终结在ATM宽带接入服务器(BAS)上实现的。而IP DSLAM的PVC的映射将VLAN标识符(ID)送给IPBAS来对用户进行认证(也就是说如果没有VLAN ID送给上层的BAS,就无法对用户进
行认证)。因此必须要求IP DSLAM支持VLAN的数较多,以在PVC和VLAN ID上进行一对一的映射和唯一利用VLAN ID来表示用户。
2.6 服务质量保证
相对于ATM技术,IP技术在服务质量保证、安全性、统计复用、流量管理和拥塞控制等方面,都有先天的不足。当DSLAM用户数量比较少时,这些问题还不那么突出,而一旦用户数量增加得较快,网上的数据流量增大,问题就出来了。因此在服务质量保证方面,IP技术不如ATM技术。
2.7 安全性
目前业界的ADSL,主要采用的是ATM技术,以cell(ATM信元)为基础。
ATM的上行,采用的是全程PVC,终结至BAS。其信号通过各种协议处理和IP包的转换或封装至12TP Tunnel中后,进入骨干路由器。因此用户的隔离性和安全性都比较好。
面对于IP,其上行仅是在接口板处进相应的ATM与IP协议的转换(如RFC1483,在此终结PVC)实质还是Ethernet over ATM over ADSL机制。由于其协议终结在DSLAM的上行接口板处,需将BAS功能分担到每个DSLAM节点设备上,因此为应用PPPOE(能够更好地实现针对单个用户的管理策略,比如接入带宽、访问权限、时长计费等),必须采用二层网络,而二层网络在安全性、广播等方面都存在着隐患。
另外,考虑到当前芯片的水平和板卡处理的效率,DSLAM板卡不可能支持过多的以太网协议,即使有支持纯以太网方式的DSLAM板卡,也多是小容量小规模的。而BAS作为专门的协议处理设备,在性能、支持的协议种类等方面都要高于DSLAM板卡。
2.8 端口能力
由于采用VC/VP的技术,ATM的统计复用能力和端口有效效率方面都高于IP。例如,在同等的条件下,ATM DSLAM的接入能力大于其出口带宽155Mbit/s,而IP DSLAM的接入能力则小于出口带宽100 Mbit/s,详见第三部分用户模型分析。特别是在上级网络中,ATM的统计复用能力更加突出。在网络规划中,复用比一般安排为1:3。
2.9 网络整体规划
由于业界ADSL多是采用ATM技术,因而采用ATM上行接口方式,组建数据网络,整个网络在协议处理、业务实现等方面都很成熟,也相对比较协调。当然,采用IP上行,也有其优点,例如目前一些地区,ATM资源非常紧缺,而IP城域网的资源则相对丰富,在用户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采用IP上行,对于快速建设宽带接入网,有效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还是有一定意义的。而且IP设备较ATM设备的成本低,采用IP上行,对上级网络成本的要求也会降低。
3 结合用户模型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比较IP DSLAM和ATM DS-LAM技术,可以对其各自的用户模型进行比较(考虑100Mbit/s的端口效率,可以平均75Mbit/s的有效速率计算),比较的分项有:
(1)并发数据比为1:3(包括“同时上网用户数的并发比“和”在线用户数据流量的并发比”两部分)。
(2)每个用户接入的带宽为512kbit/s,带宽提升空间为1:2.5(目前个人用户的速率为512kbit/s),单位用户为1Mbit/s,但预计2003年用户带宽的需求将会全面提升,因而可用一个1:2.5的增因子来模拟用户接入的带宽。
(3)每个100Mbit/s接口可带的用户数为N,那么由上比较可以看出:N=75Mbit/s/1:3/(512kbit/s/1:2.5)=180
实际上,以75Mbit/s作为100Mbit/s以太网端口实际包的平均转发速率,真正有效的数据并不是100%,而且在二层以太网的数据中还存有一定的数量的广播包,因此用户的实际带宽还会有所降低。可见,每个100Mbit/s以太网端口所带的用户数是有限的,与155Mbit/sATM端口所辖的用户数之间不是简单的100:155的关系。但从整个网络来看,由于IP城域网的成本低廉,以及考虑到常用的端口传输距离等因素,100Mbit/s以太网端口较之155M ATM端口网络层次更低、覆盖范围更小。对于540线左右的节点来说,就需要有3个100Mbit/s的端口。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每个155Mbit/sATM端口的有效速率都可以达到150Mbit/s左右,同样考虑1:3ATM端口的用户数量就为N=150Mbit/s/1:3/(512kbit/s/1:2.5)360。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ATM DSLAM技术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但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用户的增多,在接入中也会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
(1)在满足大规模个人宽带上网需求的情况下,ATM DSLAM的数量以及覆盖范围随之迅猛增长,就需要提供大量的ATM骨干网络端口和容量,然而由于宽带网络的IP化,业界在ATM领域的投入日益萎缩,导致了ATM交换设备价格的居高不下,建设ATM骨干网的成本高昂。然而ATM网络的很多端口却被DSLAM设备占用,很多PVC资源被收费较低的ADSL大量占用,使得ATM网络的投资难以回收。
(2)ATM DSLAM需要用集中式大BAS提供PVC的终结和用户的管理及认证,因此所有业务都要经过集中式大BAS,使得BAS往往成为网络的瓶颈,降低了网络的安全性。这样在大量建设ATM DSLAM的情况下,就需要对集中式大BAS不断的扩容。然而BAS也基本是属于ATM体系结构的,成本也肯定是比较高的。
(3)采用ATM DSLAM建网,用户接入ATM平面,而用户业务在IP平面,因此用户上网就需要穿透两个城域骨干汇聚网络,即需要大规模地建设ATM骨干汇聚网络和IP骨干汇聚网络,这在业务流量模型和建网成本上都是不够合理的。
因此通信宽带城域网目前比较合理的建网思路是:
(1)大量个人宽带上网业务采用全IP的建网模式,即配合分布式BAS实现用户的接入认证管理,采用LAN、ADSL和VDSL的宽带接入方式。
(2)对于需要有来严格QoS专线业务需求的少量的商业大客户,通过ATM DSLA网络宽带专线接入。
这样,一方面通过ADSL业务可将原有的ATM骨干汇聚网络以及集中式BAS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一方面可满足商业大客户高质量专线业务的需求。 4 综述
以上对IP DSLAM和ATM DSLAM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可以说每一种技术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因此需要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来决定有用哪种技术,同时要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为用户寻求更适合的技术和提供更满意的服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