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SICHUANCOLLEGEOFEDUCATION
2010年8月
Aug.2010
论三国演义中人物的悲剧精神
邹思源
(南溪县税务局,四川宜宾 644100)*
摘 要: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悲剧著作,作者把对于历史主体的深切关注,置于三国乱世这样一个悲剧性的时代背景之上,突出了对悲剧的宣泄以及艰难的理性抉择。这其中包括处于权力巅峰的君主,运筹帷幄的谋臣,驰骋疆场的武将,还有不少节烈的女性。正是由于这些悲剧人物的悲剧人生和悲剧实践,才使得整部小说充满着情感的冲动与理智的压抑,悲剧情绪显得异常真实而复杂,因此被称为!我们民族的雄伟的历史悲剧∀[1]。
关键词:三国演义;总结;历史经验;悲剧性do:i10.3969/j.issn.1000-5757.2010.08.088
中图分类号:I207.4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757(2010)08008803
德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在论及!悲剧观∀时说:!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助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才能衡量出来。∀[2]他认为作为悲剧的人格要用矛盾冲突来体现。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正是属于这种悲剧,作品将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写得大智大勇,将曹操的奸诈狡猾、孙权的雄才大略写得淋漓尽致,到头来三家都没有能够统一天下,却让一个在小说后半部分才出现的司马氏家族建立了晋朝,统一了全国。这不禁让人感叹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也正是这种差距的存在,才突出了小说人物的悲剧色彩。
一、关键人物失败的悲剧性
据统计,演义总共写了1200多个人物,其中有姓有名的大约1000人,确实是古代小说中描写人物最多的巨著。在这众多文臣武将中,有一些是直接影响三国局势走向的关键人物,如蜀国的诸葛亮、关羽,魏国的曹操、荀彧和吴国的孙权、周瑜等。他们拥有各自不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未能完成自己的理想而抱憾终身,从而加速了作品人物悲剧性的进程。这其中的代表当属被誉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他被后世所传诵,被万人所敬
仰,可他死后的风光无限,却掩盖不了生前的郁郁寡欢。
诸葛亮是蜀汉政治军事集团的主脑人物,他的成败得失直接关系到蜀汉的兴亡。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整部作品的主人公,作者费尽心思来突出他各方面的特长。首先,他在政治上堪比萧何。他在政治上的才能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蜀国用人制度的调和,二是保证了蜀国的后勤供给,三是具有卓越的政治远见。在魏国,用人制度自开国之初就采用由吏部尚书陈群所创的九品中正制,形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门阀政治。这一制度看起来很落后,但在当时却是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制度,加上魏国幅员辽阔,
收稿日期:20100705
作者简介:邹思源(1987#),男,四川南溪县人,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人口众多,因此,他们的人才是层出不穷。相比较而言,蜀国没有固定的用人制度,加上蜀国人才主要由刘备的亲信、荆州士人集团和巴蜀旧吏组成,各个集团利益不同,因此矛盾极深[3]。诸葛亮在生前很好地调和了他们的矛盾,他知人善任,不分亲疏贵贱,将蜀国的青年才俊任命到了最适合他们的地方,所以蜀国即使在夷陵之战败北、人才损失严重的情况下,也仅仅4年时间就可以组织北伐。在后勤管理方面,诸葛亮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仿效魏国的屯田制,在汉中屯田,士兵形成了!战时作战,闲时耕地∀的局面,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后勤的供给。蜀汉作为一个弱小国家,能够坚持作战几十年,与诸葛亮善于管理是分不开的。在政治目光上,诸葛亮算是走在了!世界的前面∀,他对刘备集团的政治前途给予了科学的预见,详细而准确地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创见性地提出了!鼎足三分∀的主张,要以!人和∀与曹操的!天时∀、孙权的!地利∀相抗衡。当时三家力量悬殊,曹操统一北方,势力最为强大,孙权依靠父兄的基业,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军事实力与物质基础。只有刘备一方人力、物力、财力十分匮乏,根本不能与曹操相提并论。诸葛亮提出!东联孙权,北抗曹操∀的主张,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其次,在军事上堪比管仲乐毅。他在青年时期就对自己的才能有正确的认识,三国志上记载,!诸葛亮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唯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4]。∀事实上他确实也是一个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人。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后,他!新官上任∀就放了!三把火∀,烧得曹操大军吹胡子瞪眼;接着在赤壁之战又与周瑜英雄所见略同,同样想到了用火攻对付曹操;在六出祁山之时,面对比
*
88第26卷(总第210期) 邹思源:论三国演义中人物的悲剧精神自己实力强大得多的对手,诸葛亮仍然逼得司马懿不敢出战,只是一味地坚守自闭。虽然诸葛亮北伐未能成功,但却赢得了对手的尊重,周瑜临死前高呼!既生瑜,何生亮∀,司马懿也感叹诸葛亮是!天下奇才∀,这都是对他最好的评价。
最后,诸葛亮还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忠贞的责任信念。在面对刘备临死的!托孤之重∀时,他没有选择做皇帝,而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报效国家,最终病死五丈原,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遗憾。
诸葛亮的悲剧精神,既不在于其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臣子风范,也不在于数伐曹魏而徒劳无功的坎坷军旅,而在于与命运相抗衡,知其不可为而强为的悲剧性抗争之中。自隆中出山到秋风五丈原,诸葛亮的后半生就是不断抗争宿命,最终走向毁灭的悲壮行程,其伟大之处在于以壮烈的失败、自我的牺牲换取了他为人们所景仰的尊严和价值。他明知不能兴汉而出山,明知不能灭魏而北伐,明知不能保蜀而尽保蜀之心,作者就是塑造了这样一种为理想孜孜不倦奋斗却最终败在现实面前的人物来加浓作品人物的悲剧色彩。
二、情感与理智的纠葛
人是有情感的,人又是有理智的。这两点是统一的,也是辩证的。在很多时候,情感与理智的统一是强拧在一起的苦瓜,它们之间需要极大的粘合力,才能勉为其难地表现出暂时的和谐。基于这一点,在压力稍减的情况下,情感与理智出现裂痕也是必然的。这种压力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的压力,而是指凝聚情感和理智的凝聚力。更多时候,这种凝聚力不是那么强大,人们并不能很好地处理好情感与理智的关系,而要在情感和理智之间进行艰难的抉择。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作品中,不论是羽扇纶巾的儒士,还是凶恶残暴的君主,不管是英勇无比的将领,还是柔情似水的女性,他们身上都表现出情感和理智的矛盾,正是这样一种情感与理智的纠葛才凸显出作品的悲剧性。
(一)!情∀与!利∀的抉择
三国演义是一部展现历史原貌的战争文学著作,这其中充满了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和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众所周知,在那个战火纷飞的乱世,君主的一个决策,武将的一次选择,谋士的一个论断都可能左右全局,而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它除了尽量符合历史事实外,还要使整部作品更生动形象。因此,小说中的人物!在表达自己思想道德的同时,也表达了人物的个性感情
[5]
备,在曹操取襄阳时,他因不舍得抛弃百姓而招致兵败,亏得张飞和赵云才保住妻儿老小。这样的君主是深受百姓爱戴的,所以,人们在批判他的死对头曹操的同时给予了刘备更多的希望。不过,当听说关羽命殒东吴之时,他不听任何劝告,毅然倾全国之兵伐吴,最终兵败夷陵,自己也葬身白帝城。可以说,刘备的一生都是以情感为主导,因为情感赢得了事业,也因为情感输掉了事业。他总是需要在!情∀与!利∀之间抉择,产生了忠义不可两全的遗憾,才使得小说人物充满了深沉和浓郁的悲剧情绪。
再看看谋士武将。!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这是我国古代士人择主的标准。这句话用在徐庶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他虽然是演义中的一个配角,但他刚一登场就出手不凡,帮助刘备击退曹军,显示出了过人的才能。不过,曹操很快就找到了他的!命门∀###他是一个大孝子,而他的母亲刚好就在曹操的管辖范围之内。于是曹操便假借徐庶母亲之手劝他归降。徐庶思虑再三,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选择了事母尽孝。不过,他却用另一种方式成全了自己的忠义,那就是后来一句有名的谚语中所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他的结局是悲剧的,他本来能够驰骋于那个乱世之中,却因为成全忠孝而最终被历史埋没,不禁让人感到惋惜。
相对于谋士而言,武将的抉择被作者描写得更为生动,更为悲壮。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桃园三结义∀中的关羽和张飞了。关羽的义显得很高尚。当他早年被曹操围在土山命在旦夕之际,张辽前来劝降,关羽为了保住刘备的家小,不得已投降了曹操,但是他与曹操!约法三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但知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足见关羽的忠义之情。后来他也果如其言,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见到刘备,为后世留下了一段佳话。而他对曹操也并非无情无义。他先是斩颜良、诛文丑,报答了曹操的赐袍赠马之恩;在华容道,他又甘愿违抗军令放走了曹操,报了他当年的不杀之恩。可以说他的抉择充满了情感和理智的纠葛,在!情∀与!利∀之间,他做出了痛苦的选择。正因为这些选择的伟大,才使他死后受到万人敬仰。张飞的义则显得颇为鲁莽。他为了情感而失去理智,这样的结局不得不说是悲壮的,也为读者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二)女性人物的悲剧性色彩
同大多数战争题材的小说一样,女性在三国演义里所占的比重少之又少,大多是一笔带过。但是,虽然比重不高,她们却很有价值。无论是跻身!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列的貂蝉,还是相貌奇丑的黄月英,不管是柔弱的糜夫人,还是刚烈的孙夫人,在她们身上无不透露出女性的节烈与智慧。她们非但没有!隔江犹唱后庭花∀,反而勇敢地站出来承担起了挽救国家的重任。最出彩的当属蜀国江油太守马邈之妻李氏。当时,正值魏国大举伐蜀进入胶着状态,邓艾出奇兵偷渡阴平来到江油城下,太守马邈欲降,其妻怒唾其面,并说:!汝为男子,先怀不忠不义之心,枉受国家爵禄,吾有何面目与汝相见耶!∀后来邓艾入城,李氏便自缢
∀。换句
话说,要判断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就是看他们在!情∀(包括亲情、友情、爱情)与!利∀(包括国家民族大义)之间的抉择。其实无论选择哪方面都没错,只是因为人物身份的不同,不同的选择才会有不同的结果,甚至其结果是灾难性的,才引起了整个小说的悲剧。
君主高高在上,拥有至高无上的生杀大权。但是,他们既然是人,就不可避免地要徘徊在理智与情感中,在!情∀与!利∀之间做出自己的决断。比如蜀汉政权的奠基者刘
89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8月而死。李氏出场虽然只用了寥寥数笔,但是她却是一个血肉丰满、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他的节烈与其丈夫的不忠不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全书的悲剧情绪增添了厚重的一笔。
总之,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悲剧,刘备集团匡扶汉室的满腔热血最终被残酷的现实所取代,指点江山的谋士、勇冠三军的武将前仆后继、矢志不渝的追求,在饱尝了情感和理智的煎熬后,也最终挽救不了悲剧的结局。就像全书开场词中所说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他们虽然在现实斗争中失败了,却展现了人作为历史主体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壮美,其坚强不屈的意志、刚烈悲壮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悔的顽强生命力透发出了人性的灵光,也许这就是
TragicSpiritofCharactersinThreeKingdoms
ZOUSi-yuan
三国演义中人物悲剧精神的精髓吧。参考文献:
[1] 黄钧我们民族的雄伟的历史悲剧[J]社会科学研
究,1983,(4)
[2]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492
[3] 易中天品三国[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175-180
[4] 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0:727[5] 关四平三国演义源流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
育出版社,2003:234
(TaxBureauofNanxiCounty,NanxiSichuan644100,China)
Abstract:ThreeKingdomsisagreattragicworks.Theauthorplaceshisdeepconcerntothehistoricalsubjectstosuchatragicbackground,highlightingthecatharsisoftragedyandthedifficultyinrationalchoice.Thisincludesthemonarchattheapexofpower,ingeniouschancellors,gallopinggenerals,andchastefemales.Itisthetragiclifeandpracticeofthesetragicfiguresthatmakesthewholenovelfullofemotionalimpulsesandintellectualrepression,andtragicmoodextremelytrueandcomplex,therefore,thenovelisreferredtoas\"thegrandhistoricaltragedyofournation\".
Keywords:ThreeKingdoms;summary;historicalexperience;tragedy
(责任编辑:陈建容 责任校对:陈建容)
(上接第78页)
[7] 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
版社,1999:98-129.
[8] 王宾.论不可译性###理论反思与个案分析[J].中
国翻译,2001,(3):8-11.
[9] 刘丽珍,舒奇志.从认知角度论可译性的相对性[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6,(2):211-214.[10] 自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
SeekingtheEquivalenceofEmbodiment:OnTranslatabilityandLimitsofTranslatabilityFromEmbodimentView
XUMeng1,DONGXiao-guang2
出版社,1995:104.
[11] 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
教学与研究,2002,(2):82-84.
[12] 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
社,1999:45-50.
[13] 王文斌,姚俊.汉英隐喻习语ICM和CB的认知对
比考察[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5):37-40.
(1.FacultyofForeignLanguages,NingboUniversity,NingboZhejiang315211,China;2.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DonghuaUniversity,Shanghai201620,China)
Abstract:Withintheframeworkofembodimentview,thispaperattemptstoinvestigatethetranslatabilityoflanguage.Conceptsfromdifferentlanguagesincludedifferentembodiments.Thehomogeneityofembodimentsdeterminesthetranslatabilityoflanguage;theheterogeneityofembodimentslimitsthetranslatabilityoflanguage.Fromfouraspects:socialhistory,religiousbelie,fmodeofthinkingandethics,thispaperintendstoexplainthatthroughfindingout\"theequivalenceofembodiment\wecanlessenthelimitsoftranslatabilityandtriestoletthesourcetextandthetargettexthavethehomogeneityofembodiments,inordertoreproducethesourcetextmoreperfectly.
Keywords:embodimentview;translatability;limits
(责任编辑:张 楠 责任校对:张 楠)
9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